正文

婆羅門教傳入泉州和印度教在泉州的傳播

(2005-07-03 15:21:17) 下一個

     秦漢時期,婆羅門教的勢力已初植於越南南部,漢初建立一個婆羅門教統治之國家於此。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南洋考古學家朝韓槐準認為,波羅門教有可能於秦漢時期在華南作蠕動式的傳播,其苦行的教徒已把其教傳播於華南。80年代,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東南亞、西南亞輸入的器物,為這個論斷提供有力的物證。對狗的崇拜,是波羅門教的遺風。爪哇發現波羅門教石雕狗像,中國的海南島、廣州和泉州教有膜拜狗將軍的小廟,可能是波羅門教的遺緒。泉州臨漳門外(新門外)的“石祖”(俗稱“石筍”),由五塊石頭組成,高3米多,底周長4米多,可能是早期波羅門教的遺物。《晉江縣誌·古跡》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為二”。可見泉州的“石筍”於11世紀初就已經存在,早於十二三世紀南印度出現的印度教林加派。宋初,泉州人認為“石筍”與風水有關,因為它既象征著生命的再生,與婆羅門教濕婆神的功能是一致的。後來泉州“石筍”的崇拜融入民間信仰,人們認為對它崇拜可以人丁繁衍,仕進發達,所以保存至今。

  伊理#$%&《印度史》載,元初南印度馬八兒國王孛哈裏,與其父不和,偕其妃來泉州寓居。《元史·馬八兒國》雲,“世祖至元間……占城、馬八兒國新村馬頭”。馬八兒國在南印度,在泰米爾人的居住區,流行泰米爾文石刻。1981年,經日本大阪大學斯波義信教授翻譯,譯文大意是“向莊嚴的褐羅致敬。願此地繁榮、昌盛。時於釋迦曆1203年哲帝萊月(1281年4月),港主挹伯魯馬爾……由於察哈台棗罕的禦賜執照……並願吉祥的察哈台棗罕幸福昌盛”。碑文中的“褐羅”,即印度教的濕婆神。本碑文是承蒙元延頒發禦賜執照的機會一並向最高神靈婆神致敬的祝詞紀錄。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正門頂上的“禦賜佛像”印度石雕,是出於同一座濕婆神廟的。

  泉州城區發現的元代印度教寺的石構件,大多集中於南校場、通淮門附近和城西北隅。這表明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廟,祭壇有多處。泉州出土的印度教神話故事石刻,反映了泉州的印度教有不同的派別。如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回廊的兩根十六角形石柱上有毗濕奴的雕像,南校場上出土立姿毗濕奴雕像和摩羅、猴王哈努曼的石雕門框石。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有印度教毗濕奴教派創建立毗濕奴神廟。印度教濕婆教派崇拜男性生殖器,又視牛為神聖,泉州發現的元代濕婆石雕神像、“磨盤”石雕和石牛。這表明元代泉州有印度教濕婆教派創建的濕婆神廟。   明永樂八年(1410年),鄭和下西洋至錫蘭,永樂皇帝封賜邪把乃那為錫蘭王,在位52年(1410棗1462年),與明朝保持長期的朝貢關係。乾隆《泉州府誌·文苑》雲,“世拱顯……本錫蘭山巴來那公之後,康熙癸已(1713年)恩科舉人……纂《十三經注疏》……設教於小山叢竹亭,執經問難者屢滿戶外”。1925年,泉州城北縣後街白狗廟的焚紙爐上,發現兩方印度教濕婆教派(12世紀分裂出來的林加教派)的“磨盤”、牛、象、尊者和蜘蛛等石雕。石雕裏的神話故事都盛行於古代的錫蘭。這一切表明,在明代泉州縣後小山叢竹亭附近有一座印度教祭壇之類的建築。

  1996年12月,泉州城北清源山東南麓的東嶽山(射擊場),發現世氏家庭的墓葬地,計發現“世家坑”崖刻、“文黃世嘉坑石橋”,以及“錫蘭 故教為□□□、孺人變官□□”、“錫蘭 宗什、敦岸世公祖墳”、“錫蘭 何公祖墳”、“清世母翁氏墳”、“清植軒世公塋”、“世府君、黎孺人祖墳”和“縉甫世公祖墳”等墓碑。這個重大發現為研究錫蘭巴來那後裔在泉州的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