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亞特蘭大遠郊湖邊的好友“湖畔居士”近日與來訪友人在湖畔居士家後院的湖畔夜釣. 垂釣一夜, 收獲頗豐。除了撿了好幾十磅的手掌大小的鮮活河蚌,釣得一條近20磅重碩大的銀白色鯰魚(CATFISH)外,更在近臨晨時釣得一條頭似寶劍尾如水蛇的“怪魚”。已在湖畔垂釣十數載的居士從未見過此類魚,害得他 特在網上向大家請教:這是一種什麽魚? (見下圖)
見到鮮魚,聞到腥味,網上已有不少網友對如何吃“怪魚”獻計獻策:清蒸、紅燒、糖醋、煎炸。。。
因為隻有魚照,我查了一下魚譜圖,得知這“怪魚”是Gar, 中文叫“雀鱔”。或者更精確地說,這種帶斑點的叫法是:英文 Longnose Gar (別名Needlenose gar, garpike),學名:Lepisosteus osseus,中文:長吻雀鱔。
這種長吻雀鱔原產地主要在中、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河流、湖泊、溪流以及江河入海的河口,特別是密西西比河流域(Mississippi Valley)的下遊。亞特蘭大的Lake Lanier 裏也會有。這種魚屬於非常古老的種類、有著像鱷魚一樣的利牙,非常凶猛,隻吃其它活魚,所以在生物鏈上層,屬於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魚類之一。這種魚像鱷魚一樣,不愛遊動追捕魚,而是喜歡一動不動地潛伏著,等待獵物進入攻擊範圍內後,它再一衝而出。長吻雀鱔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垂釣用魚,但它們並不適於食用。長吻雀鱔的長度可以有60-180cm,重量在0.5 - 7.5公斤,壽命在17-20年。這種魚磷硬皮厚,美國人一般都不吃這種魚,屬於“trash fish”一類。而且所有Gar 類的魚卵都有毒。
不過老美不吃咱老中吃的東西多了去了,再毒的東西咱們也不怕,像蠍子、蛇毒、河豚之類的,還有藥性。有介紹說此類魚肉稍帶酸味,食用價值不大。
英文中 Gar 一詞在於古英文中就是Spear(長矛)的意思。美國有艘1940年下水的巡洋艦的名字也叫Gar (USS Gar).
雀鱔是鱔科(Lepisosteidae)雀鱔屬(Lepisosteus)的大型魚類的統稱,產於北美或中美。與弓鰭魚近緣,同隸於全骨總目(Holostei)。主要棲於淡水,但有的種可降入半鹹水甚至鹹水。常像圓木一般,浮於流動緩慢的水麵曬太陽並呼吸大氣中的空氣。有銳利牙齒,是大型凶猛魚類,肉食性,背鰭靠後,尾鰭圓形,最長的據報道可達6米。雀鱔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
目前發現的有十幾個種類,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被菱形的硬鱗平鋪覆蓋,鱗質甚硬,稱為骨鱗;尾部呈圓形,是古老魚種獨具的圓尾;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吻部較長,且牙齒發達鋒利。雀鱔出現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世界各地淡水區域.歐洲曾發現了1.2億年前的化石,跟始祖鳥的化石同期,但估計雀鱔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
雀鱔的繁殖能力不算很強,但幼魚成活率頗高,這也是該魚種能順利保留到現在的一個主要原因。它能以鰾呼吸,鰾與食道相通,在缺氧環境中,把空氣吞到鰾中呼吸,所以能在陸地上短時間生存。目前中國大陸水域尚未發現有雀鱔生存。現在隻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產地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
Gar "雀鱔"本目隻有雀鱔科1科,雀鱔屬1屬共有7種:
雀鱔屬 Lepisosteus:
長吻雀鱔 (Longnose Gar), 學名: Lepisosteus osseus (200 cm)
短吻雀鱔 (Shortnose Gar), 學名: Lepisosteus platostomus (88 cm)
斑點雀鱔 (Spotted Gar), 學名: Lepisosteus oculatus (112 cm)
佛羅裏達雀鱔 (Florida Gar), 學名: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 (132 cm)
大雀鱔屬(骨雀鱔) Atractosteus:
鱷魚雀鱔 (Alligator Gar), 學名: Atractosteus spatula (305 cm)
古巴雀鱔 (Cuban Gar), 學名: Atractosteus tristoechus (200 cm)
熱帶雀鱔(Tropical Gar), 學名: Atractosteus tropicus (125 cm)
下麵放幾張圖:
下圖: 長吻雀鱔 (Longnose Gar), 學名: Lepisosteus oss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