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中國工農紅軍戰鬥序列(細說)之其它獨立部隊

(2010-05-19 15:06:00) 下一個
轉貼:中國工農紅軍戰鬥序列(細說)之其它獨立部隊

——紅色記憶係列——之十四





四、其它獨立部隊



紅十軍團,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

1934年為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紅七軍團由尋淮洲、粟裕等率領,以北上抗日為名前往閩浙贛蘇區,後與閩浙贛當地的紅十軍會師。11月,兩軍合編成為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政治委員樂少華,由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組成軍政委員會,方誌敏任主席,繼續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黃山譚家橋戰鬥中兵敗,被迫撤回閩浙贛蘇區。1935年1月,在懷玉山被中華民國政府軍包圍,僅粟裕等率1000人左右突圍,其餘全軍覆滅。粟裕所部後在當地堅持遊擊戰,1937年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投入抗日戰爭戰場。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簡稱紅十軍,是閩浙贛蘇區主要的中國工農紅軍隊伍。

1930年7月22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江西弋陽、橫峰等地的紅軍獨立團擴編成紅十軍,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吳先民(胡庭銓代理,後邵式平代),全軍下轄3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1700餘人。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與中央紅軍會師,與紅三十一師合編為紅十一軍。同年2月,閩浙贛蘇區以地方武裝1500餘人,重新組建起新紅十軍,王如癡兼任軍長和政治委員。

1934年秋,紅七軍團北上閩浙贛蘇區,紅十軍與其合編為紅十軍團,一同北上。不久,在安徽黃山譚家橋戰役中失敗,退回閩浙贛蘇區。1935年初,在懷玉山全軍覆滅。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簡稱紅二十八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地方部隊。

先後有兩支紅軍部隊以紅二十八軍為番號:

其一是於1933年1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的紅二十八軍,由紅四方麵軍撤離後留下的地方武裝組成,與紅二十五軍在當地堅持遊擊戰,軍長廖榮坤、政治委員王平章。1933年春,紅二十八軍在湖北黃安七裏坪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同年9月,徐海東率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在潢麻公路一戰後被迫進入安徽,與當地的紅八十二師合編為新紅二十八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郭述申,1934年4月,再次與紅二十五軍會師,編入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後,當地地方武裝於1935年2月又一次編成紅二十八軍,高敬亭任軍長兼政治委員。1938年,該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第四支隊,投入抗日戰爭戰場。

其二是1935年12月成立於陝西北部的紅二十八軍,由陝北地方武裝合編而成,軍長劉誌丹、政治委員宋任窮、副軍長兼參謀長楊森、政治部主任伍晉南,下轄3個團,全軍1200餘人。1937年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129師一部,投入抗日戰爭戰場。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簡稱紅二十九軍,是中國工農紅軍地方部隊之一。

1935年12月30日,由陝北地方遊擊隊合編而成,軍長蕭勁光(後李仲英、謝嵩代)、政治委員朱理治(後甘渭漢代)、副軍長兼參謀長謝嵩、政治部主任劉隨春,全軍800餘人,後擴充至2000人左右。

1937年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129師一部,投入抗日戰爭戰場。

另外,1933年2月,陝西漢中一帶組建的川陝邊區遊擊隊曾改編為紅二十九軍,歸入紅四方麵軍領導。4月,發生馬兒岩事變,部隊潰散,番號取消,改編為隸屬於紅四方麵軍的陝南遊擊隊。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軍,簡稱紅三十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麵軍的一支部隊,但並未實際成立。

1935年4月,紅四方麵軍在張國燾的領導下,為配合紅一方麵軍的長征,西渡嘉陵江,迅速占領了江油等地,並在當地擴軍,以升鍾寺獨立師和川陝軍區獨立二、三、五師及紅三十軍一個團合編而成紅三十四軍,軍長張廣才、副軍長於江震。由於各支部隊分散各地,沒有集中起來,紅四方麵軍不久又放棄根據地開始長征,紅三十四軍番號取消,編入其餘各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通稱紅一軍,是中國工農紅軍鄂豫皖蘇區主力部隊之一,前身是1927年11月3日黃麻起義後建立的農民武裝。

1928年黃麻起義部隊整編為紅十一軍第三十一師,1929年5月商南起義部隊整編為第三十二師,11月獨山起義部隊整編為第三十三師。1930年春,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合編成紅一軍,首任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

紅一軍下轄三個師、一個預備隊、一個獨立旅,全軍共2100餘人。第一師師長徐向前(兼)、政治委員李榮桂;第二師師長漆德偉、政治委員王培吾;第三師師長周維炯、政治委員薑鏡堂;總預備隊,指揮王樹聲、政治委員曹學楷;獨立旅旅長廖業祺。

1930年10月,紅一軍整編為三個師。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參謀長李昂茨;第一師師長劉英、政治委員李榮桂;第二師師長孫永康、政治委員王培吾;第三師師長肖方、政治委員薑鏡堂。

1930年冬,紅一軍和紅十五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合編為紅四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簡稱紅二十三軍,中國工農紅軍地方部隊之一。

1933年3月25日在江西南部成立,軍長畢士悌(後劉雄武代)、政委李宗白、參謀長賀敏學,6月,縮編為紅二十二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簡稱紅二十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地方部隊之一。

1931年7月4日,原西北軍高桂滋部第十一師一部在山西平定縣宣布起義,改編為紅二十四軍,下轄2個團,全軍1200人,軍長赫光、政治委員穀雄一、副軍長竇世雄、參謀長劉明德、政治部主任劉子祥。7月18日,占領河北阜平。

8月9日,在張學良命令下,石友三部下沈克詐降紅二十四軍。紅二十四軍領導輕易中計,在兩天內被其誘殺殆盡。餘部推舉劉明德為軍長,於9月初轉戰渡過黃河,進入綏遠,受到傅作義的圍剿,無法立足,劉明德失蹤,繼任軍長蒲子華亦很快陣亡。殘軍於內蒙古兩岔河徹底戰敗。

部分殘軍後轉戰陝西,與劉誌丹率領的陝北紅軍會合,1933年8月編為陝北紅軍第三支隊,後成為紅二十七軍一部。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簡稱紅十一軍,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部隊之一。

1927年11月中旬,根據中國共產黨鄂東特委的命令,黃安、麻城兩縣的農民自衛軍改編為第七軍,1928年7月,第七軍改編為紅十一軍第三十一師,軍長兼師長吳光浩、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侯,下轄4個大隊。

1929年5月,河南商城的地方武裝組成紅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其虛、副師長漆德偉,下轄兩個團。1930年1月,六安、霍城的遊擊隊組成紅十一軍第三十三師,師長徐百川、政治部主任薑鏡堂,下轄兩個團和一個特務連。193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三個師集中改編為紅一軍。

另外,1933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將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調往中央蘇區,與紅31師合編為紅十一軍,劃歸紅一方麵軍指揮,參與第四次反圍剿戰爭,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肖勁光。6月7日,又改編為紅七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簡稱紅十九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支地方部隊。

1933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以原福建軍區獨立十一師為主,加上獨立八、九、十師的一部分,在閩西編成紅十九軍,負責阻擊國民政府的清剿軍。紅十九軍,軍長葉劍英、政治委員楊尚昆,下轄第五十五師,師長韓偉、政治委員範世英;第五十六師,師長張梁、政治委員遊瑞軒(後張平凱代之)。

1933年6月,紅十九軍縮編為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番號取消。



附、中國工農紅軍戰鬥序列



紅一方麵軍

紅一軍團紅三軍

紅四軍 (紅一方麵軍)

紅十二軍

紅二十軍

紅二十二軍

紅三軍團紅五軍

紅八軍

紅十六軍

紅五軍團紅十三軍

紅十四軍

紅十五軍

紅十五軍團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六軍

紅二十七軍

其他部隊

紅七軍團

紅八軍團

紅九軍團

紅三十五軍

少共國際師

紅十八軍

紅二方麵軍

紅二軍團

紅二軍

紅六軍

其他部隊

紅六軍團

紅三十二軍

紅四方麵軍

紅四軍 (紅四方麵軍)

紅九軍

紅三十軍

紅三十一軍

紅三十三軍

其它獨立部隊

紅十軍團

紅十軍

紅二十八軍

紅二十九軍

紅三十四軍

紅一軍

紅二十三軍

紅二十四軍

紅十一軍

紅十九軍



(原帖作者言):

因本人水平和手頭資料有限,如有差錯或不妥之處,歡迎各位朋友指點。

聯係方式:⑴在本博中;

⑵郵箱alisonke@163.com

見 :http://alisonke.blog.163.com/blog/static/5474643320099610554858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