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詩(1842—?),山東堂邑(今聊城西)人。鹹豐十年(1860)參加魯西抗糧鬥爭。次年,撚軍進入山東時,參加白蓮教起義,因其屬坎卦,旗為黑色,故稱黑旗軍;後率軍攻打直隸(今河北)、山東邊界13個州縣,屢次擊敗清欽差大臣勝保,聲威大震;因被清軍所圍,遂降勝保,改編後入陝北;不久,即率隊返回山東,再舉義旗;同治二年(1863),擊敗清僧格林沁;挺進河南與撚軍會合;同治四年(1865)配合撚軍在曹州(今菏澤)擊斃僧格林沁;同治十年(1871)被安徽巡撫英翰俘殺。一說不知所終。另有上海電影製片廠根據其事跡拍攝的同名電影。
宋
景詩(1842~?) 清末農民起義領袖。今冠縣人。自幼家貧,愛習拳棒,練就一身功夫。稍長便闖蕩江湖,打拳賣藝,並在多處任武術教練,其徒弟不下數千人。他外表溫文爾雅,但生性剛強,遇事愛打抱不平,在當地百姓中享有威望。 1860年,魯西各縣鬧災荒,農民被迫進行抗糧鬥爭。他帶領當地萬餘農民,扛著鐵鍁鋤頭衝進縣衙,迫使縣官答應免糧。 鹹豐十一年(1861),撚軍進入山東,宋景詩參加白蓮教起義,在聊城(今東昌府區)沙鎮劉家河一帶集結義軍萬餘人,以黑旗做標誌,號稱“黑旗軍”。宋景詩率部先克沙鎮,繼而進攻東昌府城,由於缺乏攻城工具和經驗,又遭清軍大炮轟擊,連攻3次未克。遂將主力轉移到臨清、邱縣一帶,聯合其他各旗農民起義軍,連續攻占邱縣、冠縣、莘縣、館陶、陽穀、觀城、朝城、濮縣等13座縣城,嚴重地動搖了清政府在魯西地區的統治。清政府大為震驚,1861年五月末派兵部右侍郎勝保等率部鎮壓農民起義軍。 起義軍首領楊泰、張繼善先後戰死,軍隊元氣大傷,宋景詩被迫投降勝保,編為靖東營,並被勝保舉為五品頂戴藍翎、都司銜花翎、參將等職。
次年初,隨勝保南下安徽圍剿撚軍,屢次有意敗北。後嘩變拔營未成。被清政府革去參將職務。同年八月,隨勝保赴陝西鎮壓回民起義軍,又為其恢複參將職務。而宋景詩隻是對回民起義軍進行聯絡和避讓。 同治二年(1863)初,宋景詩率部輾轉回到臨清,脫離清軍,招募兵勇千餘名,再次舉行起義。清政府急調各路大軍圍剿宋景詩黑旗軍。宋景詩率部於堂邑、莘縣、臨清一帶奮力反擊,大敗清軍。 最後,清軍使用“洋槍隊”,迫使黑旗軍退至臨清小劉貫莊。清軍僧格林沁部在莊外挖壕放水,妄圖水淹義軍。黑旗軍乘夜悄悄撤走,南經莘縣,西入清豐,北走臨漳,東進德州,回到夏津、高唐。半月之間,衝出清軍重重圍剿,晝夜行軍三百裏,足跡遍及直、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30餘縣。後再度南下湖北,與撚軍張宗禹部會合。同治四年(1865)初,黑旗軍繞道江蘇,再入山東,配合撚軍,誘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圍。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於曹州(今菏澤)大敗清軍,擊斃僧格林沁。 關於宋景詩的結局,說法不一:一說撚軍失敗後,黑旗軍轉入東平湖,宋景詩不知所終;一說撚軍失敗後,宋景詩獨自流落徐州、亳州一帶,賣藝授徒,於1871年被安徽巡撫莫翰殺害;一說小劉貫莊一帶有人在1899年還見宋景詩回過家。
片名:
宋景詩 導演:鄭君裏、孫瑜 編劇:陳白塵、賈霽 攝影:周達明 錄音:丁伯和 美工:盧景光、葛師承 作曲:賀綠汀 剪輯:黃漢 化妝:王鐵彬 特技設計: 張玉珊 曆史顧問: 榮孟源 副導演:周峰 助理導演:賀路、田野 製片主任:黃粲 副製片主任:斯蒙 伴奏: 上海樂團、上影樂團 指揮: 黃貽鈞 上映:1955年 顏色:黑白 片長: 3834米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類型:劇情片
崔嵬 ....
宋景詩 陶金 .... 楊殿乙 張翼 .... 張崇德 溫錫瑩 .... 劉厚德 束荑 .... 夏三姑 吳茵 .... 宋母 沙莉 .... 宋妻 張亮 .... 夏七 石揮 .... 僧格林沁 韓濤 .... 勝保 邱嶽峰 .... 克遒 陽華 .... 楊鳴謙 袁之遠 .... 王二香 董霖 ....
王占鼇 李保羅 .... 閻三 張鴻眉 .... 小鳳 舒適 .... 賴文光 劉非 .... 薛禮 蔣銳 .... 黃連科 奇夢石 .... 宋景禮 於飛 .... 朱登峰 王琪 .... 張逢海 史久峰 .... 薛法起 何劍飛 .... 胡大爺 關宏達 .... 恒齡 傅伯棠 .... 楊樹猷 顧也魯 .... 奕訴 路珊 .... 那拉氏 晨波 .... 戴鸞翔 高笑鷗 .... 知縣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對人民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山東堂邑縣農民宋景詩率眾起義,領導黑旗軍與白蓮教、撚軍並肩作戰抗捐抗稅。 惡霸地主楊鳴謙、王二香派手下王占鼇帶領柳林團向黑旗軍發動了進攻,清軍將領勝保也對黑旗軍進行圍剿。 情況危急,宋景詩為了保存戰鬥實力,向清軍詐降。後又抓住機會重新拉起隊伍,由陝西打回山東,打敗了柳林團,並將地主楊鳴謙處死。 但朝廷隨後派來了僧格林沁鎮壓黑旗軍,英帝國主義的洋槍隊及地主武裝也參與其中。黑旗軍四麵楚歌,連受重創,宋景詩的母親及妻子也與其他一些黑旗軍家屬一起被殺害。 但宋景詩並不屈服,說服眾將士,率部渡過黃河加入太平軍,與兄弟部隊一起繼續打擊清軍和外來侵略者。
該片創作者在曆史素材的基礎上,著重刻畫了宋景詩在反清、反帝鬥爭中的鮮明個性,同時也指出了主人公的社會和曆史局限。 該片是於《武訓傳》批判後開始構思的,其目的是力圖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真實地再現中國人民的鬥爭曆史,並且通過對農民起義英雄的歌頌,表現人民是曆史主人公的思想。 影片具有較鮮明的民族風格,並在浪漫主義和曆史感的統一上有較高成就。 宋景詩的飾演者崔嵬,雖然是第一次上銀幕,但他以流暢的氣韻和創作激情較好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氣質與性格,開始顯示出藝術才華。
以上內容來自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