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 :我眼中的毛澤東--原軍委作戰參謀長劉長明訪談錄

(2010-05-12 15:28:37) 下一個
轉貼:我眼中的毛澤東--原軍委作戰參謀長劉長明訪談錄



  解說:

  劉長明是原濟南軍區副參謀長,1946年,二十一歲的劉長明,被調到中央軍委作戰部,棗園作戰室擔任參謀,開始近距離地與毛澤東接觸,1947年初,國民黨胡宗南部,二十萬大軍進軍延安,毛澤東決定放棄延安城,主動撤離,隨後劉長明便一直跟隨毛澤東,轉戰陝北。

  采訪:

  1947年春節的時候,在棗園的地方,每年的春節都有個團拜會,機關參加,棗園的村老百姓也參加,向中央領導那兒來拜年,這個我們都見到了,而且見到主席在會上,很幽默地,風趣地,給當地的群眾講解,為什麽我們要撤出延安,這個報刊上都有這個記載,比如說主席說,一聽說我們撤出延安,老百姓當然他們,馬上那個村長帶頭,馬上大家神情都緊張了,哎喲,中央撤離了,很擔心啊,不願意走啊,當然從中央說,在延安住了十幾年了,從長征到陝北也不想(離開),但是主席的指導思想(是),敵人進攻,這個包袱必須甩給敵人,我們不能因為堅守這麽個地方,影響到我們整個的機動作戰,當時我們的作戰思想就是,為什麽主動撤離延安呢,主席舉了個例子,遇到強盜了,一個人渾身背著財寶,金銀財寶一包袱,一個強盜來搶這個財寶來,你怎麽辦,你還是背著一身財寶和強盜拚搏,結果你拚不過他,拚不過他,你被他打死了,或者是打傷了,人傷了,財寶也丟了,不就這麽個道理嗎,反過來,如果我們把背的財寶,把它放下,我輕裝和這個強盜來搏鬥,就可能把他打死,打敗他我就人財兩得,前邊人財兩失,這個人財兩得,這個很通俗,跟老百姓一講老百姓就通了。

  1947年3月12日,國民黨出動幾十架飛機,對延安輪番轟炸,中共中央機關處境危急,必須緊急撤離,然而形勢越是險惡,毛澤東越是從容不迫,整個延安,敵人炸了一天,3月12日,最厲害的時候,主席住的那個窯洞,玻璃給震碎了,而且主席問那個身邊的人員,說去看一看,了解了解敵人轟炸得怎麽了,一看,撿了個彈片,,主席就很高興,好,這個彈片不錯,留著它還可以打一把菜刀,主席從棗園就轉到王家坪去了,最後撤離延安的時候,是從王家坪走的,這個時候,我就開始跟主席了,因為我留下了嘛,其他兩個人、三個人兩個走了,作戰部其他(人)都過了黃河了,都到山西去了,我一個人留下,決定我幾個人留下,跟著主席、總理(周副主席)他們留在陝北,那麽這個最後走的(人),一再催主席,走、走、趕緊撤離,敵人(來了)聽見炮聲了,主席還是不走、很沉著,還在那裏看地圖啊,還在那兒思考問題,他這個越緊張的時候,越情況緊他越冷靜,他越沉著,他非要看看胡宗南的兵什麽樣,他非要看看這個不行,你說大家、我們都著急,最後是怎麽個情況下走的,彭老總去、發脾氣了,別人誰敢叫他老毛,老毛、你走不走,不走,我找個擔架抬你走,這時候主席才走,好,我們聽司令的吧,走了以後,當夜我們就坐車就離開了,離開延安,那是1947年3月18日晚上。

  解說:

  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率領八百多人的中央機關,撤離延安的王家坪,開始了長達一年多轉戰陝北,行軍的途中,毛澤東與中央機關大隊,多次和國民黨追兵擦肩而過,但每一次,都能在追兵眼皮底下安然脫險。

  采訪:

  我們離開王家灣到了小河,到了小河敵人,我們在山上,又下了雨,因為那時候我是負責宿營的前麵偵察,我們一看天快黑了,半夜裏找個向導,迷路了,下著大雨,一個山溝裏邊,迷路了,怎麽辦,馬也不敢騎,主席也不敢騎,老滑蹄呀,隻有走路,主席下來,尤其是把我記得周副主席,泥把那個鞋都陷進去了,硬把它拽出來,找個繩子捆住這個布鞋才(行),後來臨時警衛團,我們另外又找了向導,半夜裏一夜才走了幾十裏,二三十裏,爬上山去,敵人在山下,就聽見了,那麽敵人,這時候(我們)到了山上,到天賜灣了,到天賜灣以後,聽見槍聲,主席決心,好,敵人再上來,咱們繼續向西走,如果敵人走了,咱們就住在這兒,後來敵人就沒上山,聽著打槍,聽著山底下哇啦哇啦叫,走了,這時候主席決定住在這裏,主席說了他走這是正常現象,他們回去好交代任務了,放放槍,管它朝哪兒放了,他回去好交賬了,那時候又正好是胡宗南的部隊,和馬洪逵,寧夏馬家軍,馬洪逵兩個接合部的地方,所以他一到那兒,他知道胡宗南的部隊,也就返回去了,所以我們利用敵人的接合部,安靜在天賜灣住了幾天。

  解說:

  行軍途中的危險,不僅僅來自轟炸和圍堵,惡劣的天氣,也常常使部隊險象環生。

  采訪:

  過葭蘆河,山洪爆發,橋給衝壞了,衝擊大橋,那個架橋水那麽急,葉子龍、汪東興我們都著急,我身上帶著個作戰地圖,怎麽看呢,看地形,北邊怎麽樣,警衛員,主席就用塊雨布,帶的雨布,幾個人抻起來,我把地圖鋪在下麵,有的警衛員拿著電筒,主席就這麽著看那個地圖,在那個地方,一邊架橋,架橋,後邊敵人都過來了,聽見,也很急,怎麽過河,主席這麽說,黨的機密最重要,先把這個機要人員送過去,不要擔心我,我會遊泳,就過去了,最後還是用那個馬,它會遊,水裏邊,它可以過去,還是那個機要(人員)騎上馬,要你們鳧過去,先過去,橋架好以後呢,都讓啊,主席先過,你先過,他幾個領導同誌都在讓啊,我們當然在後邊了,幾個領導都讓啊,主席一再說,我會遊泳,你們先過,先試這個橋,踏踏,晃蕩不晃蕩,能不能過,後來一看能過,這才,推來推去,總理(周副主席)說,主席呀,你不過,大家都不會過的,還是你先走,這時候主席才先過去,過了橋以後呢,大家在那裏有些痕跡呀,我們想把這個痕跡消滅它,因為這時候司令啊,是任弼時的司令,代號叫史林,主席知道了,不要,就讓敵人知道知道,不僅不要,在這兒插上個牌子,毛澤東在此上山,過了白龍廟以後,後來到了楊家垸子那邊,楊家垸子過去是梁家橋,沙家店戰役的指揮部在那兒,我們到了那兒以後,所有的人員被服都不卸下來,主席(說)在這兒,我們有一個重要的戰役,敵人幾十萬,我們兩萬多,幾十萬人呢,在狹窄的幾十裏路以內,下著大雨,關鍵的時刻,這一仗打好了,我們就住下了,打不好,馬上我們繼續走,那一天特別緊急,可是過河呢,恰恰山洪爆發,我就在後邊看著,前邊主席騎著馬過河,看著山上邊,房子那麽高,那個山洪下來了,大家急得不得了,我喊閻常林,你快呀,快呀,快上岸,快上岸,結果很不容易,趕快推,連拉,主席剛一登岸,山洪下來了。

  解說:

  和群眾在一起,和普通戰士在一起,是毛澤東最高興的時候,而毛澤東的出現,又會鼓舞,群眾和戰士的人心、士氣。

  采訪:

  我們轉戰陝北,警衛團人員很少,河北省太行山給補充了六百戰士,調了六百戰士補充新兵,去的時候呢,這個團長、政委,經過汪東興、葉子龍,請示主席,希望中央領導、毛主席,這些新戰士都希望見見毛主席,見見周副主席他們,中央領導同誌,那麽請示到底(怎麽樣),他們也不敢肯定啊,後來請示主席,當然去、接新戰士我們一定要去,答應去了,第二天我做參謀,我得跟著,我跟著,主席在前麵走,我在後邊,有一個事對我印象特別深,我覺得心裏老不舒服,一個,主席穿的鞋,這個布鞋,後邊,腳後跟都快露襪子了,穿的棉衣,我們那兒沒有新衣服,後邊皺的地方,都破了,露出棉花來了,我心想中國人民的領袖,領導,中央主席,就這麽個著裝,艱苦條件下,我在後麵跟著,有這種感覺,主席去了以後,除了和團裏領導同誌講了以外,這個團領導介紹,這個是好機會,我們團裏很難忘的日子,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來看望大家了,看望我們來了,新戰士都高興得很哪,那麽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什麽食堂,席地而坐,毛主席一塊兒就地,跟戰士一塊兒就餐,就這樣一邊吃飯,主席問河北來的,你們為什麽當兵啊,怎麽來的呀,問這些情況,都跟戰士們交談,而且說我們主席在警衛團裏,我們警衛團還是很有戰鬥力的,幾個重要情況,我們一個連都頂住敵人幾個團,你們新戰士來這兒不容易,這麽幾百裏路,上千裏路來到陝北,對警衛團、中央警衛團,是一個很重要的新生力量,特別講到這個槍的問題,主席講到說你們的手中槍一定要十分珍惜,我們中國共產黨,開始不懂得這個槍的重要性,北伐戰爭,後來我們懂得槍了,槍杆子裏邊出政權,拿起槍來搞武裝鬥爭,才慢慢發展起來。

  解說:

  轉戰陝北期間,隊伍所到之處,都會得到老百姓的幫助,毛澤東時時告誡幹部、戰士,要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得擾民,不得拿群眾的一針一線。

  采訪:

  我們每住一個地方,借老百姓的鍋,老百姓的灶,自己做飯,一做飯,走的時候呢,主席他必然到我們機關,做飯的灶堂那兒去看一看,我們給主席,第一天沒有,第二天他們搞警衛工作的,給找了這麽一個棍子給主席,那時候沒有成形的拐棍,就找個樹棍子,走路作為一個支撐,所以起了作用,他說喲,這不錯,有個棍子,行軍還起著助力作用,所以每一離開的時候,他總是要用這個棍子,到灶火地上扒拉扒拉,看有沒有火星,老百姓已看到這兒有火星,我們一走,如果這個地方再起火,燃燒起來,燒壞老百姓的房子,我們就對不起群眾。

  解說:

  在轉戰陝北的紀錄片中,毛澤東的鏡頭並不多,因為當時的毛澤東,要求攝影師不要多拍他,而要把鏡頭對準普通的戰士。

  采訪:

  我們轉戰陝北,沙家店戰役以後,不是比較平靜了嗎,不是在敵軍威脅下行軍了,我們可以白天行軍了,不夜行軍了,白天可以走了,而且可以輕鬆自如地走了,這時候東北電影團,派來一個電影組,帶著攝像(影)機,那時候組長陳默,他帶著一個電影組到陝北去,專程到陝北,想拍一些中央領導同誌,轉戰陝北的一些鏡頭,拍的時候我們在轉戰陝北行軍,一般的是一天五六十裏路,十五裏路,坐下來稍微休息一會兒,走了三十裏路,叫小休息、大休息,大休息的時候就半個小時,那麽一休息大家就圍著毛主席,大家圍著閑聊啊,都隨便地閑聊,那麽這些陳默帶的工作組,派攝像(影)機就拍,拍鏡頭,拍主席,開始主席不注意,後來一發現有人給他拍鏡頭,拍電影,拍鏡頭,他問怎麽回事,後來陳默同誌告訴葉子龍,葉子龍管這個事,是想拍點資料留下,後來主席不幹,不行,現在我們的膠片啊,非常珍貴,你們用這些膠片拍那些戰士,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多得很,拍他們去,留著膠片不要拍我,可是陳默他們總想多拍一點啊,這怎麽辦呢,主席又不讓拍,結果葉子龍想了個辦法,我教你一個辦法,以後你拍,找個隱蔽的地方,鏡頭對著,你不要,人不要出來。

  解說:

  多年的並肩戰鬥,讓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之間,形成了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深厚情意。

  部隊到達王家灣時,住房十分緊張,中央前委的五位領導,隻有一間窯洞可以容身,然而就在這間小小的窯洞裏,卻彌散著一種同誌間,真摯的關懷。

  采訪:

  這裏的老百姓一共十幾戶,找房子很不容易,好不容易動員出來一戶,有兩孔半窯洞,這麽一戶,什麽叫兩孔半呢,這樣一個窯洞門進來了,右邊開了一個小窯洞,沒有門,有個窗子,有過道,旁邊是這個窯洞牆上挖了一個洞,人可以鑽進去,也可以躺開,但是站不起來,可以坐起來這麽著,這叫兩孔半窯洞,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時同誌、陸定一同誌、胡喬木同誌五個人住在這兒,你說怎麽住,互相推讓啊,好地方盡管讓嘛,最後讓來讓去,讓成這麽個情況,主席住在裏邊,周副主席、陸定一、胡喬木,住在當中的炕上,弼時同誌爬到那個洞裏麵去,那麽工作呢,又情況不一樣,時間不一樣,主席呢,我們在轉戰陝北的時候,老百姓的油燈啊,帶的蠟燭不多,隻能保證主席、總理幾個人,一晚上用一根蠟,這樣用,帶的不多,買也不容易買到,特別重要的時候,給主席他這個桌上,一邊點上一支蠟燭,那麽他,總理那兒呢,外邊呢,老百姓一看呢,把自己棉襖脫下來作為墊子,老百姓那個酸菜缸,那個缸蓋上寫東西,這個陸定一、喬木,在老百姓那個炕上盤腿,這兒(腿上)就寫東西,弼時同誌在窯洞坐起來,膝蓋上,這麽寫東西,這麽艱難的條件下,互相關照,誰也怕影響誰休息,我們去送東西,總理見了就是(這樣),意思是,你不要說話,不要有聲音,影響主席休息,都這樣,我一進門,都是這樣的表示,主席寫東西,一般寫完以後給總理看一看,他出來的時候輕手輕腳地出來,他們都夜晚辦公,總理寫東西,他不要點個燈啊,他怕影響弼時同誌,陸定一、胡喬木休息,找個板遮起那個蠟燭光來,遮起來,暗一點,他們休息啊,那麽主席過來,主席來看,看了以後,我記得一過了綏德以後,總理到了井兒坪那個地方,鼻子出血了,流血了,我有時候做參謀工作,有時候跑到前邊,有時候跑到後邊,一看到總理鼻子流血了,這時候趕緊報告主席,葉子龍趕緊告訴主席了,就是主席,給主席準備一個擔架,一開始從棗林溝行軍的時候,有個擔架,主席說你們準備你的,我堅決不坐,我不坐你們這個擔架,從來沒有坐過,這一次,一看周副主席鼻子流血了,蹲在那兒,怎麽蹲著,大家看,怎麽周副主席蹲在旁邊呢,一看他鼻子出血了,那時候兩個大夫趕緊過去,給總理止血,這時候主席趕緊叫警衛員,把他的擔架趕緊送過去,給周副主席坐,周副主席不肯坐呀,任大家連推帶說,才勉強坐下來,這已落了一段距離了,我們前麵繼續走,他那兒蹲著過去了,那麽周副主席坐著擔架,前邊走了,趕上主席了,一看見主席,馬上下來了,堅決再不坐了,主席跟警衛人員說,好,你們就準備著擔架,還用上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用上了。

  解說:

  五十六年前,在毛澤東身邊工作戰鬥的經曆,劉長明至今曆曆在目,離休後劉長明把這一段經曆,寫進了他的書中,他希望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及其偉大的人格,能夠永遠地激勵後人。

  本文由上海新文化廣播電視製作有限公司、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提供給新浪網獨家報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專題: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





新浪網2003年度新聞評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