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英雄時代的集體記憶 ——建國後十七年軍事題材文學創作

(2010-03-31 12:29:40) 下一個
轉貼:英雄時代的集體記憶

——建國後十七年軍事題材文學創作

汪守德

新中國建立後的十七年,是軍事題材文學繁榮興盛的十七年,也是為後來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十七年。這個時期的軍事題材文學,前接二十多年紛飛戰火中的創作,以更從容的姿態和更精湛的作品,記錄和描寫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生活,這些作品在當時即風靡一時,在今天依然被奉為“紅色經典”。同時它也給新時期軍事題材文學在新的起點實現騰飛,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因此對於中國的軍事題材文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給廣大讀者留下難忘印象和美好記憶的時期。

一、戰爭記憶

隨著解放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我國進入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年代,人們回望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想象著百年來中國人民遭受的屈辱和苦難,想象著中華民族經曆的數不清的血與火的洗禮,想象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所取得的輝煌勝利,想象著在無數次戰鬥中湧現出的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戰鬥英雄,不免陷入對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沉思,並且在心中產生巨大的感動和豪情。我們這個有著深厚文學傳統的偉大國度,便要以文學的形式把剛剛翻過去的、值得永遠銘記的曆史充分地記錄下來,深刻地表現出來,並以此告之世人、激勵後人。

人們熱切呼喚反映戰爭生活的文學創作,當時文藝界的領導提出全中國人民迫切地希望看到描寫這個戰爭的第一部、第二部以至許多部的偉大作品!它們將要不但寫出指戰員的勇敢,而且還要寫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戰術思想,要寫出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如何在人民軍隊中貫徹,這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鬥爭曆史的最有價值的藝術的記載。批評家也曾這樣強調,反映一段曆史、一個運動的整個過程的長篇作品在我們也是很需要的,因為隻有這樣的長篇作品,才能教給我們以比較完整的現實的或曆史的知識,才能完整的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或者現實中間一個運動的規律。我們如果能就我們三十年的革命鬥爭的各個方麵,編寫各種文藝作品、曆史演義,或者簡直就是比較生動的曆史記錄,即使暫時或者還隻能做得比較粗糙,也是很有用,對我們的幹部和群眾益處也是很大的。

從戎馬倥傯的戰爭生活中走來的作家們,由於是戰鬥的親曆者,在戰鬥中冒著槍比彈雨出生入死,他們對戰爭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勝利的喜悅和自豪自然也就充溢在心頭。同時與那些朝夕相處、並肩戰鬥的戰友同生死共命運,對英雄犧牲的戰友懷有深厚的緬懷之情,這些都給他們以巨大的情感力量和寫作動力。《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曾經說過,他創作的原因是懷念他的戰友,要書寫他們的曆史。《紅日》作者吳強也說自己進行創作的意圖是“通過文學形式再現戰爭生活”,認為“文學有義務”表現“戰爭藝術中的精品”。《保衛延安》作者杜鵬程在該書重印後記中說,一定要寫出一部對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藝術作品,要在其中記載戰士們在舊世界的苦難和創立新時代的英雄氣概,以及他們動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績。

這表明作家們在創作中懷有高度的自覺和充沛的熱情,他們要通過自己的創作,來描寫我們黨光榮革命曆史和我軍光輝戰鬥曆程,充分反映中華民族偉大鬥爭精神,抒寫這個英雄時代的英雄史詩,深刻揭示中國革命之所以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為這一特定時代留下真實生動的紀錄,並給我國的文學寶庫增添新的、更具光彩的品種。在那樣一種時代氛圍中,大批的作家、詩人都紛紛地拿起筆來,激情高漲地投入到創作中來。因此可以說,描寫和反映革命戰爭的曆史,歌頌和讚美英雄的時代,是一種普遍的欲求和集體的記憶。在山雨欲來之前的十七年間,掀起了我國軍事題材文學創作的浪潮。也因此之故,反映和表現我黨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生活,成為建國後十七年我國文壇的主流。

二、英雄史詩

在十七年軍事題材文學創作中,成就最高、也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長篇小說。新中國建立之初,率先推出的是劉白羽的《火光在前》、馬加的《開不敗的花朵》、柳青的《銅牆鐵壁》、孔厥和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孫犁的《風雲初記》、胡石言的《柳堡的故事》等一批反映中國革命鬥爭曆史的中長篇軍事題材小說,楊朔的《三千裏江山》、陸柱國的《上甘嶺》、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這是新中國軍事題材小說創作的先聲,已經顯示出中國軍事題材作品鮮明的主題指向和美學特征,即不遺餘力地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歌頌廣大軍民的戰鬥生活和英雄人物。

隨後於1954年出版的杜鵬程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一部被稱為具有史詩規模的優秀作品,它的藝術成就在於以廣闊的曆史畫卷再現了延安保衛戰的全過程,以生動的筆觸塑造了一些普通官兵形象外,並且第一次成功塑造了彭老總的藝術形象,作品具有宏大的氣勢和生動的細節,顯示出作者駕馭大題材的視野和能力,在當代文學史上奠定了自己的獨特地位。1957年出版的吳強的長篇小說《紅日》則是另一部具有史詩品格、膾炙人口的力作。作品以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著名戰役為主要線索,全景式地展示了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生活畫麵,不僅成功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還注重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生活,比之以前的作品在藝術上有明顯特色和進步,從而成為十七年文學創作中在思想藝術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同時產生重大影響並且深受讀者喜愛的是一批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長篇小說作品,如劉知俠的《鐵道遊擊隊》、曲波的《林海雪原》、劉流的《烈火金剛》、馮誌的《敵後武工隊》、雪克的《戰鬥的青春》、李曉明和韓安慶的《平原槍聲》等。《鐵道遊擊隊》表現的是抗戰期間一支工人遊擊隊以鐵道為依托,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神出鬼沒地同凶殘的日寇展開周旋,給在我國土地上恣意橫行的日寇以沉重地打擊的故事,小說的驚險故事和傳奇手法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林海雪原》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一隻小分隊,深入東北深山老林,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與數倍於己的頑敵鬥智鬥勇,徹底剿滅陰險狡詐的國民黨殘匪的傳奇故事。戰鬥經曆的新穎奇特,情節設置的跌蕩起伏,人物塑造的鮮活生動,使小說寫得有聲有色妙趣橫生,更加引人入勝。其中“智取威虎山”經典段落,經其他藝術樣式的改編,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革命戰爭常常是以廣大農村為背景展開的,因此有許多作品以濃重的筆觸和濃鬱的意蘊,描寫了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鬥爭生活,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梁斌的《紅旗譜》。這部表現民主革命時期冀中地區農民革命鬥爭曆史的長篇小說,以朱老忠和嚴誌和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同以馮老蘭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激烈鬥爭,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民主革命時期複雜而曲折的曆史風雲,揭示了在你死我活的較量中,中國農民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心路曆程。這部作品事實上也是一部農民的傳奇,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

同樣以農村為背景的馮德英的《苦菜花》,也是一部影響廣泛的優秀長篇小說。這部反映抗戰時期山東農村王官莊人民對敵鬥爭的作品,著重描寫了在日寇鐵蹄下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他們有著怎樣錯綜複雜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現實,以及在同敵人進行堅決鬥爭中展示出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性格。小說因對獨特生活的有力開掘,對人物真實生動的塑造,使作品獨具藝術魅力和認識價值而受到廣泛的歡迎。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產生過如潮好評的還有羅廣斌、楊益言《紅岩》,這是一部表現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一批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和崇高信念的知識分子,迎著新中國的曙光,麵對敵人的屠刀,置生死於不顧,同凶殘的敵人進行機智勇敢、不屈不撓鬥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這部作品傳導給廣大讀者的是理想和信念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眾多的作品中可謂獨樹一幟,深深地感染和影響了幾代人。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劇《江姐》及其主題歌《紅梅讚》更是家喻戶曉。

1962年出版的李英儒的《野火春風鬥古城》,以日寇占領的華北某城市為背景,講述了我黨領導同敵寇展開地下鬥爭的驚險曲折、蕩人心魄的故事。反映城市鬥爭的長篇小說可謂鳳毛麟角,使這部作品具有了獨特的價值。

除反映過去戰爭年代的生活外,有的作家把目光瞄準建國後的戰鬥生活與和平時期的軍隊生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陸柱國的《踏平東海萬頃浪》和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前者反映的是我軍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曆史。後者則描寫了歐陽海從普通士兵成長為英雄人物的精神曆程,也都是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歡迎的作品。

在這一時期,還有許多軍事題材中短篇小說創作,如峻青的《黎明的河邊》,王願堅的《黨費》、《七根火柴》,茹誌娟的《百合花》,劉真的《英雄的樂章》等作品,以及郭小川、賀敬之、李瑛、聞捷、張永枚、公劉等大批詩人的詩作,都以獨到的思想開掘,充沛的激情,精湛的技巧,優美的篇章,為十七年的軍事題材文學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三、英雄群像

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英雄的形象和行為是人們所景仰的。他們肩負著時代的重負與民族的希望,是我們軍隊和我們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十七年的軍事題材文學創作,把塑造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作為主要任務,下了很大的功夫來完成,事實上也確實塑造出了許多富於時代特征、性格鮮明、可敬可愛的英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如璀璨的群星閃亮在時代的上空,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保衛延安》中的周大勇,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他不僅在政治上堅定忠誠,作戰中勇敢頑強,對戰友對人民則滿懷深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優秀品質,被作者賦予了理想化光彩。這是一個為人們所渴望看到,也是作者在內心十分喜愛而精心刻畫的英雄人物。

在《紅日》中塑造的高級指揮員如軍長沈振新、軍政委梁波,初中級指揮員如團長劉勝、團政委陳堅、連長石東根等革命軍人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堪稱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不僅有著氣貫長虹的英雄行為和特點,也有著各自的不足和弱點。作者按照真實性的原則進行探索和表現,使筆下的英雄人物既有形象的光輝,又有普通人的真實情感,從而彌補了當時創作上的普遍不足。

少劍波、楊子榮、劉勳蒼、欒超家、孫達得等是《林海雪原》中給人印象深刻的傳奇式的英雄群象,作品精心結構了許多驚險離奇的戰鬥故事,使一個個英雄人物生動傳神地凸現出來。特別是楊子榮這個人物,小說以生活中的真實原型為基礎進行了別具匠心地藝術塑造,在他的身上既有膽大心細和才智過人等民族英雄的特質,又有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英勇無畏、敢於為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的思想覺悟和鬥爭精神,其神話般的傳奇經曆和戰鬥業績,令讀者無不為之著迷。

《鐵道遊擊隊》中的劉洪、王強、高坡、芳林嫂等人物,帶上了明顯俠義英雄的特征,在炸橋梁、毀鐵路、扒火車等神出鬼沒的對敵鬥爭中,他們以非凡身手,機智勇敢地采取各種令敵人聞之色變的鬥爭方式,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叫絕的精彩故事,也使他們傳奇式的英雄形象得到了生動的展示,並被人們廣為傳誦。

《紅旗譜》中的朱老忠、《苦菜花》中的母親、《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金環和銀環,都是中華民族深厚土壤孕育,我黨領導和培養的具有頑強革命鬥誌、富於鬥爭經驗和犧牲精神、有著獨特曆史特質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和人民戰爭的深厚偉力,也使軍事題材作品的人物畫廊顯得更加豐富而多彩。

《紅岩》中許雲峰、江姐、成崗等英雄人物形象,與戰鬥中的人物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他們依然有著獨特而耀眼的形象光彩,這些意誌堅定、政治成熟、經驗豐富的革命者,所從事的是隱蔽的,同樣是刀光劍影的地下鬥爭。麵對無比狡詐毒辣的敵人,他們臨危不懼,顯示出了鋼鐵一般的頑強意誌、崇高品格和鬥爭精神,他們在危境中特立挺拔、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高大形象,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生動寫照,也是讓千千萬萬的讀者最為感動和心儀的。

《踏平東海萬頃浪》中的雷震霖、高山的形象,在戰爭傳奇和浪漫故事中,把戰爭的殘酷和友情的美好演繹得如詩如畫、曲折生動。《百合花》、《英雄的樂章》等作品則從描寫情感入手,刻畫了我軍普通戰士可愛而動人的藝術形象。《歐陽海之歌》中歐陽海作為英雄成長的故事,則是和平時期軍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寄寓和包含了作者的更為理想化色彩,在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新的時代特征。

十七年的軍事題材文學作品,雖然可以稱為用文字奠造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然而絕不是從唯英雄史觀的立場張揚英雄個人,而是遵照人民史觀的要求,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英雄人物塑造,極力彰顯的是偉大的民族和英雄的軍隊。

這些作品所塑造的英雄無不具有這樣的共同特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無論什麽樣的艱難險阻和流血犧牲都不能使其屈服,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總是顯示出巨大的智慧和勇氣,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戰鬥精神,甚至在關鍵時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把中國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推向前進。

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人們通過文學的形式和人物形象所具的藝術魅力,進一步了解了中國人民革命曆史,對人們起到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和鼓舞作用,使這些英雄人物豎立在人們的思想情感中,成為學習和效仿的榜樣,這些英雄人物至今仍不掩其形象的光輝。

四、美學特征

十七年的軍事題材創作,作為一個時期的文學現象,具有如下突出的美學特征。即對於大多數作家來說,在作品中追求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和規模相稱的史詩性品格,力圖通過鴻篇巨著所承載的巨大思想含量和審美創造,以宏大的氣勢和細致的描繪,把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和豐富細節,全麵真實生動地反映和表現出來,並且在作品中對曆史發展的趨勢給以揭示和解答,以增加時代容量和思想容量。

這些作品始終洋溢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是由特定的曆史時代決定的,作為被侵略的民族和被壓迫的階級,需要通過作品充分反映人民的反抗和鬥爭,因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必然成為這些作品的主調。在作品中,無論我廣大軍民遭遇怎樣的強敵和危困,他們都以無與倫比的忠貞愛國的豪邁情懷,以超凡的勇氣和智慧,以敢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打敗一切敵人奪取最後的勝利。這樣的作品對讀者無疑將會起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

這批作品的另一標誌是塑造人物時體現出的理想化色彩和在作品表達出的充沛激情。曾經戰火洗禮的作家們,在血液中奔騰的是滾燙的激情,他們正是為這種激情所驅使創作作品,按照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原則,對筆下的英雄人物的行為和精神進行提純,努力塑造出盡可能完美的英雄形象。使作品對於讀者更容易產生影響力和說服力。

對民族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這些作品的又一突出特征。無論是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塑造、語言的運用、表現的手法,都可以看到古典小說的影響,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帶有的明顯的通俗性和傳奇性,這不僅在創作方式上有利於作者借鑒和運用,也極易在閱讀心理上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同和接受。

而就眾多軍事題材的小說藝術而言,其特征也是十分鮮明的,首先是敘述者的全知全能,他們在曆史空間中完全不受限製,能自由地出入筆下各色人物的內心。其次是敘述時間上完全依照曆史事件的發展,對戰爭史作順時態敘述。第三,讀者在閱讀中不能感受到敘述者的存在,敘述者在作品中是隱形的,雖然其主觀的經驗與意識無處不在,但是在敘述中卻盡量做到不露痕跡。第四,雖然作者是在回顧戰鬥的曆史,但是作者則刻意隱蔽地選擇、安排著曆史事件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而讀者與小說中的人物一起享受著參與和創造曆史的艱辛與快樂。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凡是此類作品問世便成一時之盛,便很快風靡全國。有人對此類書籍的出版發行做過統計,《把一切獻給黨》和《紅岩》發行都達四百萬冊,《保衛延安》發行達八十多萬冊,其他作品也都是大量地發行。在那樣一個時代,千千萬萬的讀者以擁有一本這樣的作品為榮,他們是心甘情願地掏自己並不富裕的腰包來購買、閱讀和收藏。

但十七年軍事題材文學的不足和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對大多數作品而言,在思想主題上還缺乏更為深刻獨特的揭示,在人物刻畫上存在著高大全的嫌疑,有些形象則顯得平麵簡單,對反麵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停留於臉譜化、概念化的階段,還缺乏更為內在的心理的描寫,對戰爭中人的命運和人性的深度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表現,比較回避對於戰爭的殘酷性的描寫,在藝術表現上還存在著手法相對單一、粗糙的問題等等。對小說《關連長》《窪地上的戰鬥》的批評,更使作品主題的開掘和藝術的探索成為一時之諱。

這些方麵的問題,理應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和創作的進步而得到糾正,但因為一個荒謬年代的到來而變得更加難以改變,甚至更為變本加厲。在經過文革十年的停頓之後,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意氣風發的中國軍事題材文學,有勇氣在曆史的長河和世界的格局中,冷靜而清醒地審視自己,並且從十七年的創作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進入了創作的新天地,從而迎來軍事題材文學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作者地址:北京交大東路20號院3號樓1單元702室

電話:13601280160 66307238 郵編:100044)





附:軍事題材文學作品選目

劉白羽《火光在前》

馬加《開不敗的花朵》

柳青《銅牆鐵壁》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孫犁《風雲初記》

胡石言《柳堡的故事》

楊朔《三千裏江山》

陸柱國《上甘嶺》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杜鵬程《保衛延安》

吳強《紅日》

劉知俠《鐵道遊擊隊》

曲波《林海雪原》

劉流《烈火金剛》

馮誌《敵後武工隊》

雪克《戰鬥的青春》

李曉明、韓安慶《平原槍聲》

梁斌《紅旗譜》

馮德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慕湘《晉陽秋》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

李英儒《野火春風鬥古城》

陸柱國《踏平東海萬頃浪》

金敬邁《歐陽海之歌》

峻青《黎明的河邊》

王願堅《黨費》、《七根火柴》

茹誌娟《百合花》,劉真《英雄的樂章》

來源http://wangshoude2003.blog.sohu.com/13147003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