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 : 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 (圖)

(2010-03-10 20:14:07) 下一個

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

http://www.gz-tour.com/zy/zy/wj/
地理位置:遵義紅軍紀念地分布於遵義市。

景區簡介:1934 年底,紅一方麵軍長征途中占領施秉、黃平以後,兵分三路,搶渡天險烏江。右路為紅一軍團的一師、十五師及紅九軍團,由餘慶的回龍場搶渡烏江;左路為三軍團,從茶山關渡江;中路為軍委縱隊、一軍團二師及五軍團,從甕安縣的江界河渡江。1935年4月,紅軍四渡赤水後,揮師南下,從烏江渡的梯子岩渡江,直逼貴陽城下。

烏江回龍場渡口 回龍場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是餘慶到湄潭的交通要道。解放後,湄潭至餘慶通了公路,回龍場建起了大橋,回龍三個渡口先後廢棄停渡,但遺址尚存。

岩門老渡口 在三個渡口中間,上遊3公裏為魚子塘渡口,下遊2公裏為新渡口。岩門渡口江麵最窄,枯水季節,寬不過60米,從新渡口至龜子瑭沿岸的山坡上,當年的戰壕觸目可見。當年架浮橋用的竹竿,現存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34年12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一軍團一師和九軍團,在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同誌和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同誌率領下,擊潰餘慶縣守敵宋華軒團以後,直抵岩門渡口。31日晚上,紅一師一團在團長楊得誌、政委黎林同誌指揮下,向北岸守敵使用火力偵察,敵人的江防工事暴露無遺。第二天晚上,又從魚子塘偷渡過江,拂曉擊潰北岸守敵,占領了江防陣地。元月二日,主力順利渡過烏江,向湄潭進發。

江界河渡口 江界河是烏江流經甕安縣境內的一段河流。中央紅軍的軍委縱隊、一軍團二師和五軍團從這裏搶渡烏江,也是紅軍搶渡烏江的主要渡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張聞天、王稼祥等領導同誌就是從這裏渡過烏江的。江界河渡口自古就是遵義通往黔東南的要津,是川鹽運往黔東的必經之道。江界河渡口為箱狀河穀,水流湍急。江北岸的火金山猶如一條巨龍橫亙天際,形勢極其險要。紅軍抵達江界河南岸之前,雙槍兵司令王家烈又命令侯之擔部在江北岸布防,以兩個團的兵力駐守在江界河、孫家渡一線,妄圖阻止紅軍渡江。1935年元旦這天,紅軍先頭部隊二師四團,在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到達江界河渡口南岸,並確定了主攻和佯攻方向。第二天,八名首批突擊隊員冒著寒風細雨,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泅水渡江,結果未成功。是夜,又組織竹筏偷渡,第一、三筏都被水衝走,第二、四筏在三連連長毛振華率領—卜偷渡,到北岸後潛伏在石岩腳敵人的鼻子底下。三日上午九時,趁著晨霧,紅軍再次以竹筏過江,當快到北岸時,毛連長等人立即配合,打得敵人暈頭轉向,陣地失守。敵人的整個江防工事開始動搖。紅軍幹部團工兵連趁勢架起浮橋,主力部隊迅速渡江,敵人全線崩潰。毛連長等人隱蔽過的山岩至今依然存在,火金山碉堡的遺跡也依稀可辨。

茶山關渡口 茶山關渡口在遵義縣城東南40公裏的烏江北岸,明代稱河渡關,關下渡口稱茶山渡。是遵義通往開州(今開陽縣)的主要渡口。這裏峽穀深切,江水湍急,曆代兵家稱為“險渡”。關下紅岩洞中有一石碑,碑中記述茶山天險的詩句:

烏江無安渡,茶山猶險極。

急流一線穿,絕壁千刃植。

1934 年,國民黨川南邊防軍教導師第一旅旅長劉翰吾帶著兩個團的兵力,在烏江北岸設防,構築工事,配備火力,封鎖江麵;沉沒渡船,憑險據守。1935年元月三日淩晨,紅三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同誌率領下,從左翼飛馳茶山關,集結於渡口南岸,在當地船工和群眾協助下,撈起沉船,準備渡江。劉翰吾懾於紅軍的聲威,疑為神兵天降,不戰即逃,連夜棄關退至遵義。紅軍經過六晝夜的擺渡,全部過江。紅軍過江後進駐懶板凳(今遵義縣所在地的南北鎮),警戒烏江南岸之敵,從而保證遵義會議勝利召開。

梯子岩渡口 紅軍四渡赤水後,為了調動敵人,1935年3月底,以突然的行動回頭向南,再渡烏江。南渡烏江的先頭部隊,紅一軍團一師三團於3月31日到達烏江邊.晚上十點鍾,在暴風雨的掩護下,紅軍用竹排過了江,占領了隘口,打開了通道,控製丁渡口。敵人弄不清紅軍到底有多少人,慌作一團,全軍潰逃。當年的梯子岩渡口已被今日的烏江渡水電站的水淹沒,現在隻留了烏江兩岸懸崖上的摩崖石刻,江南岸半山腰的“懸崖”和江北岸半山腰的“峭壁”仍很醒目,隻是新添了一條攔河大壩貫穿其中。

相關景區


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紅軍紀念地 婁山關 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 海龍囤 楊粲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