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美博弈中的“胡蘿卜因素”

(2009-09-07 10:00:25) 下一個
zt 中美博弈中的“胡蘿卜因素”

地球村過客

  美國的國鳥是一隻鷹,一手持箭,一手持橄欖枝。
  美國有國鳥,使我們敬慕不已,遂引發去年的中國國鳥之爭。藝術學界的朋友們主張選擇畫眉,以示我們嬌小善歌;政治學界的朋友主張選擇鴿子,以示我們愛好和平;經濟學界的朋友主張選擇鸚鵡,以示我們善於學習;草根無學界的朋友則主張選擇麻雀,取其親民、大眾化之意。
  在我看來,除了麻雀確實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外,其他鳥兒都還不錯,活著可以在籠中悅人耳目,死了可上餐盤快人朵頤,不愧是鳥類世界中負責任的小鳥。最難的問題在於:為與“國際社會”(“美國”的近義詞)接軌,我們該在它們的手中放些什麽東西?
  箭和橄欖枝顯然不太合時宜,那代表著世界霸主的威和恩,純屬美國專利,不宜擅用;鐮刀和斧頭呢,則早已與時俱退,容易讓人想起渾身臭汗的老社會階層,故而也不宜放到國鳥的手中。必須選一對能夠代表盛世精神,能夠與快速崛起的新社會階層相般配的東西,才能為未來的國鳥增加風采。有什麽東西能夠滿足這樣苛刻的要求呢?很難找,但我們確實就能找到這樣的東西,它們是:
  ——元寶和二奶。
  如果我國的國鳥順利誕生,那就讓它一手持一巨大元寶,一手持一美麗二奶。以此二物體現吾國當代主流精神,足矣。
  至於美國國鳥手中抓的兩件聖物,隻要智商高於80的美國專家,都會嗤之鼻曰:那隻屁鳥兒呀,哪裏會一手持箭一手持草!錯了,它的左腳拿著大棒,右腳拿著胡蘿卜!
  確實,對於美國民族來說,箭過於溫文爾雅了,放在那隻用核彈武裝起來的鳥兒手中,活像一把繡花針;橄欖枝呢,既無食用功能,又無觀賞之效,豈足以飾國鳥之大仁大愛哉!
  從討好別人的角度來看,胡蘿卜更加形象一些。所以,我們隻聽說有人拿胡蘿卜汁當禮物送人,沒有聽說誰拿橄欖葉汁請人品嚐的。當然,這樣理解還是比較幼稚得太多了一些。如果我們對美國朋友這樣解釋美國的“胡蘿卜政策”,他會翻起眼白道:胡說,它永遠隻有一隻胡蘿卜,怎麽可能既送給你,同時又送給馬英九?
  所以這不是胡蘿卜政策的正確使用法。正確的用法是:用一條長線,把那隻胡蘿卜係在一支長杆上,讓它吊在你的麵前,引誘你走向“應該”去的方向。這樣的效果是雙贏的:你會由於胡蘿卜的長期誘惑,而陷入“胡蘿卜酩酊”的境界中。這種境界的妙處在於,你不會因為吃飽了胡蘿卜而心滿意足地躺倒休息,相反,你將沉湎於滿嘴都是胡蘿卜的幻覺中,這種幻覺引誘你更加賣力地向著胡蘿卜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前進;而在你為自己走過的不平凡曆程感到滿懷豪情的同時,那隻擁有胡蘿卜的鷹也將得到它想得到的東西。
  這種雙贏的“胡蘿卜酩酊”效應成功地支撐了中國外交官員們的思維模式。中國最傑出的外交官之一,吳建民先生這樣向我們展示他的“胡蘿卜酩酊”狀態:
  ——“韜光養晦是什麽意思?不當頭、不扛起,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一定要考慮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崛起,世界如何看待中國?我們不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們有13億人口……如果中國人要當頭,那可能有一批人擁護你,但也可能有一批人反對你,那中國就可能走上新的對抗。對抗的結果是什麽?對抗的結果是我們自鴉片戰爭以來麵臨的第一次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會喪失,這是一種非常不聰明的做法。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我們外交上麵臨最壞的情況是什麽?是別人聯合起來反對你,那我們就需要交朋友,要平等待人,你要騎在人家頭上行嗎?那必然遭到別人的反對,你憑什麽騎在我的頭上,這個不行。”
  吳建民先生用他傑出的羅裏羅嗦語言向我們詮釋了什麽叫做“胡蘿卜酩酊”:所謂“胡蘿卜”,就是“自鴉片戰爭以來麵臨的第一次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所謂“酩酊”,就是堅信隻要我們“不當頭、不扛起”,“別人”就不會“聯合起來反對”我們,於是“中華民族”就會“崛起”。
  顯然,吳建民先生相信:那隻胡蘿卜非常重要;要吃到那隻胡蘿卜,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堅決不能跳起來咬它,直到它瓜熟蒂落般掉到你嘴裏;如果你試圖作出“跳起來去咬”之類的過激動作,那隻胡蘿卜就會像一個美麗肥皂泡一樣,在一瞬間炸得粉碎,而那將是無可比擬的天字號災難。
  哦,在吳建民先生的眼裏,原來“自鴉片戰爭以來麵臨的第一次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竟然如此的脆弱!它是如斯脆弱,以至於吳先生恨不能把它揣在懷裏、含在口裏,或者麵對著變化萬端的未來,幹脆大叫一聲:
  ——“你真美呀,請停下來吧!”
  浮士德喊出這句話,結果成了魔鬼的奴隸;以吳建民為代表的“傑出中國外交官”喊出這句話,則將使中國成為美國的奴隸。
  浮士德好歹最後總算是感動了上帝,得以從魔鬼手中獲得自由;毛澤東曾經把人民群眾比做中國的上帝,但曾經為毛澤東擔任過譯員的吳建民先生們早沉溺於“專家”的自滿,視人民群眾為“不懂外交”的群氓,棄之如敝屐,更談不上感動他們,因此注定將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地走自己的路,就算在懸崖邊緣也不會再想到 “群眾”二字。
  中國“傑出外交官”們就這樣戰戰兢兢地維護著弱不禁風的“自鴉片戰爭以來麵臨的第一次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其後果,是使中國用三十年時間,逐步陷於“客戶滿天下,朋友一個無”的尷尬外交局麵。
  從表麵上看,中國擁有眾多的“朋友”,動輒親密擁抱、山盟海誓,“戰略夥伴”不絕於口。但是很可惜,它們無一例外屬於標準的“貿易夥伴”,既以利結、必因利絕,隻會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決不會在中國落井時伸出援手。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是否會落到井裏,以及將如何落到井裏?按照吳建民先生的“遠見卓識”,中國隻有在“當頭、扛起”甚至“騎在人家頭上”的時候,才會招致 “別人聯合起來反對”。但看來吳建民先生是白在外交界混了這麽多日子,竟然連基本事實都沒有弄清楚。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美日早不待中國“當頭、扛起”,就已經公開在為軍事解決並分裂中國而作實質性的準備。美國在中國周邊大力加強軍備,手執屠龍大刀,顯然不是用於應對毛毛蟲級的“恐怖主義國家”;日本一口氣建造半打以上的輕型航母,難道隻是意在防禦朝鮮的幾隻小炮艇?除非我們喜歡睜著眼睛說瞎話,否則就必須相信:美日已經為中國準備好絞索,隻待中國自己走上絞架了。
  美國在用胡蘿卜引誘中國走上絞架。通向絞索的台階統共有六級,中國走完這幾級台階,就等於將頭伸進了繩套,不戰自敗;而掌握著絞架活板的美日則可以隨時毀滅中國。中國麵臨的六級死亡台階,第一級叫做“思想錯亂”,第二級叫做“社會失和”,第三級叫做“外貿成癮”,第四級叫做 “技術依賴”,第五級叫做“軍力廢弛”,第六級叫做“摯友疏離”。正因為思想錯亂、社會失和,美日才能乘亂而為、混水摸魚;正因為依賴外國資金、資源、技術和市場,美日才可以祭出“封鎖”法寶,致中國於死地;正是因為軍事建設自棄絕學、漫無目標、好大喜洋,美日才能夠以強擊虛,奪取勝果。不過,這些跟本文主題無直接關係,不必多說,隻需說說中國在戰爭前景中的孤立地位。
  單純的貿易關係不可能成就患難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需要用金錢甚至鮮血來培養的,著眼於現實需要,但不能保證永遠有效,因此不可以經濟損益計成敗,不可以時勢變化論得失。曆史上的樣本是三十年前的朝鮮和越南:在朝鮮,我們直接出兵作戰,確保了東北六十年和平;在越南,我們出錢出力,確保了西南大後方安全。進入八十年代後,在吳建民等“傑出外交家”的推動下,中國開始改用“是否有利可圖”作為交朋友的基本原則,昔日在朝鮮的流血受到質疑,在越南的投入被輕率否定。於是,第三世界的窮朋友們逐漸被拋棄,成了“貿易夥伴”名單上低等級的應酬對象;雖然吳建民們也偶爾帶著“施舍”的心態,以“恩公”的高岸身份向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給予“恩賜”,但這樣的不對等地位似乎不會換來人家的感恩。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朝發生中美軍事對峙的情況,次要貿易夥伴不會感覺有必要跟中國站在一起,而那些“重要貿易夥伴”更不會為了幾條“MADE IN CHINA”的牛仔褲或胸罩而跳出來與中國站在一起跟美國拚命。
  三十年前,中國的外交決策者都是地緣政治的高手。他們不僅要在全球範圍內構築用於牽製對手的朋友網絡,而且還要煞費苦心地在東邊和西南邊境外設置戰略緩衝區,用於隔離美國的軍事和政治滲透力。所謂“距離產生美”,這些緩衝區的存在,使得中美在冷戰時期不必麵對麵地部署軍隊,實際為中美在1970年代初的接近創造了條件。但在這種地緣政治意識在1980年代以後消失了,最終導致中國決心拋棄所謂“輸出革命”的戰略。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這堵防火牆就逐步傾圮並完全消失了。
  能夠顯示中國“傑出外交官”完全缺乏地緣政治常識的,是最近發生的果敢事件。如果這樣的事件發生在美國周邊,那麽美國將不會允許腐敗無能的緬甸軍政府吞並原緬共力量的地盤。而且即使事件實際上發生在距離美國千裏之遙的中緬邊境,美國也沒有放過插手和介入的機會。就在中國“傑出外交官”們懇求緬甸軍政府賜予中國邊境地區以和平安寧的時候,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一個譴責緬甸軍政府的聲明,要求它放棄暴力,轉而真正與少數民族和反對派進行對話。這樣,中美在緬甸的較量勝負得失判然:世界看到了一個軟弱的中國,以及作為一個負責任世界大國的美國。美國用實際行動表明:它不僅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對緬甸、中國和泰國負責任,占據著道義上的製高點。
  中國的“傑出外交官”們確實應該立即補習地緣政治學,否則他們將繼續向中央政府提出弱己而資敵的荒謬主張。仍然以果敢事件為例,中國的“傑出外交官”們把緬甸軍政府在果敢和佤邦的軍事行動視為緬甸“內政”,竭力主張中國不宜介入,以免損害中國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這一論調其實是以緬甸軍政府將永續存在的假設作為前提的。然而,腐敗之極的緬甸軍政府究竟還能夠存在多久,這是值得疑惑的問題。如果軍政府垮台,統一的緬甸將變成為以昂山素紀為代表的親西方勢力所承襲的政治遺產。到了那一天,在緬甸的美國勢力將不必考慮緬甸民族地方武裝所構成的障礙,可以從容而直接地對原本安定的中國西南邊境進行政治、文化甚至軍事滲透,在中國的大後方埋下致命的殺著。
  在果敢事件中,幼稚可愛的中國“傑出外交官”們顯然把“不幹涉內政”絕對化了,不僅主張“各人自掃門前雪”,而且認為即使是別人把雪全掃到中國的門裏來,中國政府也隻能默默把它打掃幹淨。這無疑是一種弱者思維。但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不幹涉內政”的準確含義是:任何國家不得幹涉我國內政,但我國出於維護自身的利益,可以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毛澤東時代提供了先例。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政府敢於聲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敢於支持全世界的反殖民運動,敢於直接幫助東南亞共產黨遊擊隊……但奇怪的是,這樣的外交居然被顛倒黑白地稱為“封閉自守”!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是我幼年時代學會的第一句毛主席語錄,想必吳建民們不會陌生。但顯而易見的是,這個十分淺顯明白的道理早已被他們連同“文革”一道拋棄了,於是貿易利益替代了血脈親情,利潤至上原則取代了地緣政治考量,從而鋪設了通向絕境的康莊坦途。
  在中國“傑出外交官”們市儈式嫌貧愛富情緒和欺弱怕強思維的指導下,中朝關係成為犧牲品。很容易注意到,中國對於最近韓國的火箭發射保持沉默,這跟當年對朝鮮試射導彈的火暴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中國對於朝鮮核試驗報以暴跳如雷的痛罵和威脅,卻對印度核試驗采取相對溫和的立場。這種黑白分明的對比讓人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中國寧願潛在敵人甚至顯在敵人增強軍事力量,卻不願意自己的法定盟友提升自衛能力。我們無法判斷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精神症候,但卻可以設身處地地得出結論:朝鮮作為中國的盟友,一定經常感覺非常艱難尷尬。因此,在長時間的委屈壓抑之後,朝鮮試圖偏離中國軸心,轉而直接巴結美國,以結束 “敵人壓、盟友罵”的可悲局麵,這也是一種完全理性的選擇。對於這個問題,中國可以自己想想當年為什麽要斷然與蘇聯“老大哥”割袍絕義。
  也許這種心態的根源仍然在於吳建民氏的這個推論:隻要我們不調皮搗蛋,就不會遭到國際社會的敵視。前麵已經說明這個“隻要……就……”判斷是如何的可笑,然而很不幸,現在的中國的外交實踐仍然處於它的魔咒之下,必然繼續對“國際社會”畢恭畢敬、委曲求全,惟恐它使氣翻臉,讓中國“民族複興”的脆弱肥皂泡破於一旦;另一方麵,中國必然對“國際社會”之外的國家采取另一種姿態,認為它們無助於中國抓住“自鴉片戰爭以來麵臨的第一次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輕視之下,難免動輒出口惡斥,甚至以“製裁”相威脅。
  中國“傑出外交官”們發出的“製裁朝鮮”威脅為心理學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很容易發現,二十多年來中國頻頻遭遇美國的“製裁”,但直到最近幾年,才出現中國外交人士呼籲製裁其他國家的實例,而且朝鮮總是唯一的擬議中“製裁”對象。我分析其中的心理機製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像個NOBODY似的被美國製裁來製裁去,這個殘酷現實與“傑出外交官”心目中的“盛世強國”形象形成極大落差,因此潛意識地試圖用同樣的方式“製裁”其他國家,以此縮小心中現實與幻覺的差距。頗為不幸的是,中國“傑出外交官”們在“國際社會”中找不到可供“製裁”的對象,於是煢煢獨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的朝鮮就成了唯一的人選。因此,在中國“傑出外交官”們一邊硬生生咽下美國“製裁”的苦果,一邊轉身向朝鮮施以“製裁”的威脅,遂在摧眉折腰之後頓生腰圓膀闊、揚眉吐氣之感。盡管“製裁朝鮮”的提議屢屢被睿智的中國決策層扔進廢紙簍,但“傑出外交官”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心理平衡。
  正因為能夠傾力奉迎“國際社會”,同時配合“國際社會”打壓不合群的朝鮮等國,中國的“傑出外交官”們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二十多年來,我們幾乎每一年都能夠在《參考消息》一類的媒體上,讀到“國際社會讚譽中國外交更加自信成熟”之類的報道。二十多年來,我們的“傑出外交官”就是在歐美媒體的“OK”聲中,日益陷於“胡蘿卜酩酊”而不能自拔。可笑的是,“更加自信成熟”的中國“傑出外交官”們竟然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外國媒體有什麽資格像大人誇獎小孩一樣,恣意品評中國外交是否“自信成熟”?更為可笑的是,連續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表揚中國外交“更加自信成熟”,難道不等於說二十年多年來中國外交一直是個楞頭青,所以永遠處於成熟進行時,卻永遠無法進入成熟完成時?
  然而,對於極度“胡蘿卜酩酊”的中國外交官來說,他們已經沒有發現這些邏輯破綻的基本理性。他們將小心翼翼地跟著那根二百年來未曾失效的胡蘿卜,埋頭走“國際社會”(“美國”的近義詞)指定的道路,同時謹言慎行到以至於不敢呼吸,生怕一點點“異動”都會招至災難性的後果。
  但這種狀態不會長久。那隻胡蘿卜將把中國引向絞架。美國正一點點地收緊對中國的絞索。如果中國不能拋棄吳建民等“傑出外交官”所塑造的中國外交思維定勢,那麽中國不會有匹諾曹的運氣,注定將死在美國(還有日本)精心營造的絞架上,最終被分解後平價出售。
  好在這隻是“如果”。仍然存在其他的可能性。我們都注意到:中國的決策層在1990年代以後開始認識到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必要性,因此開始致力於提升核心技術的自給力,並且正在有計劃地加強軍隊戰鬥力。雖然軍內也有聲稱“國際法保護中國不受侵略”的.............——哦錯了,是“少將”,但如果一場全麵戰爭降臨中國,我們仍然可以指望在經曆戰爭初期必然的嚴重挫敗後,在血海裏淘去國家機體中的敗劣成分,重新恢複自我保存和發展的生機,並最終取得戰爭優勢,成功地衛護這個先輩們用超凡智慧和無數鮮血締造出來的新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