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劉仰:《潛規則》的背後心態--醜化中國
(2009-08-24 22:55:59)
下一個
zt:劉仰:《潛規則》的背後心態--醜化中國
早就聽說《潛規則》這本書,周圍的朋友也經常拿這本書的銷售業績說事。《潛規則》一書除了經濟效益外,還有一些榮譽。2008年,深圳某機構將《潛規則》一書入選為“30年30本書”。近日終於抽時間看了一遍《潛規則》,我認為,這本書是名不副實的。它的暢銷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當前中國腐敗現象的層出不窮。但是,在解讀這一現象時,該書迎合了國內外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錯誤觀念,即,中國從來就是壞的。因此,這本書隻能是人們麵對當今腐敗的一種無奈發泄,而不能找到腐敗的真正源頭。
近一百年來,批判、反思中國傳統是思想界的主要內容之一,然而,這個思想潮流並沒有形成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反而形成了一些有害的東西,其典型就是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徹底否定。這一傾向認為,中國的曆史和傳統文化毫無價值,中國幾千年以來就一直是落後、愚昧、野蠻、腐敗、非人道的。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思想進程在近百年間的中國開展得比較徹底,它已成為很多人評說中國的潛意識,不管是對中國的現實和古代傳統,很多人在評論時,都不由自主地把這種潛意識當成了絕對真理。換句話說,醜化中國的思想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而《潛規則》這本書,就是建立在被完全醜化的中國曆史的基礎上的。
作者的寫作此書背後的完整心態和思想理論,就是被嚴重醜化的中國,因此,作者很容易就得出結論說,腐敗是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傳統,作者甚至指出,當今中國的腐敗還不如古代的腐敗更文雅。事實上,腐敗問題中國古代的確存在,而作者所向往的西方製度從古至今也同樣存在。對於當今中國社會出現的腐敗,究竟是什麽原因,作者並沒有認真探討清楚,隻是在醜化中國的大前提下,把腐敗完全歸結於中國的傳統,從而讓他所喜愛的西方製度擺脫了幹係,變成了一個絕對美好的對照。這種態度除了造成該書的整體結論不能令人信服外,在一些細節上也造成無知的錯誤。
比方說,該書講到清朝的一件事,莊稼收獲的季節,農民要向政府交“皇糧”,也就是今天的交稅。作者舉例說,某地負責收糧的官吏故意刁難農民,還巧立名目多收。於是有人向上級告狀。結果,上級政府嚴格明確了征稅的規定,其中有一條說:下午三點以前不許停收。作者緊接著漫不經心地寫道:“真不知道那些衙役原來是幾點下班的”。這句話看起來沒有嚴厲地批判,然而,這種“點到為止”的方式,給人的感覺是,醜陋的中國已經無可救藥了,沒有上級規定,官員毫無工作紀律,上下班時間簡直一塌糊塗。然而,這種在醜化中國的潛意識下對讀者的誘導,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不負責任的誤導。
以清朝為例,皇帝的上班時間從早上三點開始,這就是淩晨的早朝,大臣們也是這個時間開始上班。從這個角度說,下午三點下班,一天的工作時間達12個小時,作者的冷嘲熱諷毫無道理。對於地方官員來說,沒必要早上三點上班,也都在六點左右上班,類似於現在天安門的國旗班,每天與太陽一起開始工作(不是起床)。這個道理很簡單,古代沒有電燈,很少有今天的夜生活,古人的活動時間盡量與日照時間結合在一起。因此,古人一般晚上八點就睡了。如果拿今天人們十二點睡覺相比,古代下午三點下班,等於現在傍晚七點下班,是不是夠晚?因此,作者不放過任何機會,在這種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上都要對中國古代旁敲側擊地醜化的做法,實在是完全錯誤。
前不久我寫過一篇文章,講朱元璋大殺貪官卻殺不盡的問題。我在那篇文章中指出,明朝初期的貪官多,原因之一,是因為元朝導致儒家學說長期被冷落的結果。不少跟帖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指出,明朝貪官多是因為明朝官員的薪水太低,所以要貪汙。我還奇怪,怎麽會有那麽多人對此持相同的觀點?看了《潛規則》,我算找到了一點解釋,因為《潛規則》一書對於明朝腐敗的解釋,就是這個解釋。《潛規則》一書的作者指出,明朝官員的薪水太低,折合今天的貨幣,當時一個縣令的月薪是1840元,也就是年薪2.2萬元。這樣一個結果似乎告訴大家,官員收入在這個水平上,不貪也不行,因為,今天的普通老百姓,靠這樣的收入也無法保證的體麵的生活。我認為,作者在這裏依然是以錯誤的方式嚴重誤導讀者。
僅僅拿明朝官員的收入與今天相比,是不能解釋清楚這個問題的,而且也是對曆史的不公正。明朝官員的收入與當今人民幣的比值,除了作者之外,我還看到其他人的一些計算。有一種計算指出,明朝縣令的年薪收入相當於今天3.6萬元人民幣。這個數字與《潛規則》的數字有出入,但問題不大,因為有正式收入和崗位補貼的差別。關鍵在於,明朝官員的收入,與當時的老百姓收入的比較。有人計算指出,明朝一個街頭小販的年收入為1.6萬元,一個屠夫的年收入為2.3萬元,一個普通農民的年收入約1.4萬元。如果我們把明朝官員的收入與今天相比,覺得少了,便認為他們有貪汙的理由,那麽,與當時的老百姓收入相比,明朝官員的收入少嗎?再說,難道我們應該鼓勵官員與老百姓貧富差別的加大嗎?我認為,明朝官員與當時老百姓收入的差距,基本上是合理的。拿這樣一個數字來證明中國一貫腐敗的傳統,實際上說不通,反而轉移了當今人們的視線。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毫無疑問是造成當今腐敗泛濫的重要的原因,而資本主義是《潛規則》一書的作者充分肯定的社會製度,因此,他不願麵對資本主義與腐敗的關係,便把當前腐敗源頭,尋根到中國曆史的深處,以便讓資本主義永遠保持清純少女的騙人形象。
作者在書中這種想象性推理很多,比方說,作者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在剛建立的時候,對於懲治腐敗的標準比較嚴格,越到後來,懲治腐敗的標準越寬鬆。除了古代的事例外,作者還特地舉了現代的例子。作者說,1952年,新中國第一號貪官劉青山、張子善便被處決了。而1997年,貪汙百萬元人民幣的貪官,並沒有個個都被處死,隻有一個貪汙了193萬元的貪官被處以死刑。於是,作者說,劉青山、張子善放在今天,貪汙這點錢,很可能不會被處決。因此,作者用古代和現代的例子,證明了自己的理論:“正義的邊界總是要老”。然而,作者的這個理論即便存在,他的推理也是完全靠不住的。
我們隻要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1951年劉、張貪汙的錢,與1997年貪汙的193萬元人民幣,哪個更值錢?一般認為,劉青山、張子善當年共貪汙了170 多萬元人民幣,作者可能認為沒這麽多。不管作者認為劉、張貪汙了多少,在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下,半個世紀時間裏,貨幣價值不能完全按照票麵數字來比較,這應該是肯定的。因此,作者所謂先緊後鬆的腐敗懲罰規律,並沒有可比性。《潛規則》一書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結論:“正義的邊界總是要老”,是一個根本站不住腳的理論。這個問題對於現代如此,對於古代中國也同樣如此。古代社會在一個朝代初建的時候,往往物價比較平穩。而到朝代的末期,基本都處在嚴重的通貨膨脹中。這究竟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我覺得,作者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下點功夫,說不定還能得出些真正有價值的結論,因為,對於這一問題,國內外研究的人都不多。而作者在《潛規則》一書中,隻是拿一些表麵現象,不負責任地胡亂類比,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可信的。
此外,作者在向往西方製度、醜化中國傳統的同時,還大量沿用階級鬥爭的理論來評價中國曆史。比方說,作者認為,中國古代的官民關係,就是狼和羊的關係。我不知道對於西方社會,作者是否也用這樣的關係來類比。在另一處,作者說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是蝦米,小官吏是小魚,大官是大魚,因此形成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鏈條。我想問作者,在他喜歡的美國社會,蝦米、小魚、大魚的關係是否也同樣存在?難道美國社會是花鳥市場魚缸,養的都是同樣品種、同樣大小的魚?因此,用這種歧視性的比喻來描繪中國,根本找不到事實的真相。這種比喻放在中國可以,放在西方也同樣可以。隻是在醜化中國、美化西方的心理和理論定勢下,像《潛規則》作者這樣的人,不願把這種比喻用在他們心愛的西方而已。
作者在書中還多次提到中國古代政府就是一個暴力集團。我們知道,政府就是合法暴力的概念來自西方,這個概念認為,所有的政府都是暴力的,但是,類似《潛規則》的作者們,隻願意把這個概念用到中國,而不願意把這個概念用到他們心愛的西方。西方社會在他們嘴裏,倒是沒有任何暴力的傾向,而他們居然視而不見:世界曆史上隻有中國,擁有豐富而完整的理論,要求政府弱化暴力傾向。當然,作者並非完全無視這個現象,隻是在徹底否定中國的理論指導下,將中國古代主張仁義道德的治國理論,用很簡單的一句話帶過:那都是騙人的。如此說來,難道作者是希望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將暴力進行到底嗎?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的確有腐敗,但是,腐敗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即便在今天的美國,腐敗也大量存在,不用舉例了,有人願意視而不見,我也沒辦法。說中國的官場是造成腐敗的根源,看看英國人寫的一本書《官場病》,就會知道,腐敗那裏都一樣,或多或少而已。將其原因完全歸結到中國傳統的頭上,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錯誤做法。這種做法對於解決當前中國的腐敗毫無意義,隻有對愛護作者心目中美好的西方製度有用,但是,這種用處也隻是掩耳盜鈴。因為,對於西方製度這種愛屋及烏的盲目崇拜,很可能使我們看不清西方製度真正的價值和弊病。
《潛規則》一書的作者基本上已完整接受了對中國的全盤醜化,因而,使得他在描述中國曆史的時候,常常自相矛盾。該書的主要內容是說中國古代社會官吏的腐敗 “傳統”並影射現代,那麽,古代是否也要懲治腐敗呢?是否也要用製度機製來防止腐敗呢?這一點作者也不能否認。作者在書中也舉了一些例子,比方說一個小官吏有權控製大官,朝廷派人檢查、懲治腐敗等事實。但是,作者對於這些行為,並不用權力製衡、監督、懲治等現代概念來解釋,而是這樣描述這些人:“合法地傷害別人的能力,乃是官吏們的看家本領”。原來,中國古代社會對於防止腐敗的權力製衡、監督、懲治,在作者看來隻是“合法地傷害別人”!似乎那些被製約、被檢查、被懲治的腐敗官員,都變成了無辜的好人。是什麽造成了作者的這種結論?那就是醜化中國的結果——中國社會從頭到腳、從裏到外、從古至今、從上到下都壞透了,沒一個好人。
再比如,作者在講到古代基層官吏收稅問題時,也顯得極不公正。每個國家的百姓都要交稅,這很正常。作者說,如果有農民不繳稅,官吏就會派人下鄉催繳,於是,那些催繳的官吏被作者描繪成凶神惡煞。我們知道,即便在今天的美國,偷逃稅款也是犯罪,也要被抓起來判刑的。中國古代的農民在交不出稅的時候,還有可能逃往外地,在當今美國能輕易做到嗎?瑞士銀行引以為驕傲的為客戶保密製度,因為美國打擊偷逃稅,如今也不得不放棄了。所以,作者可以對所繳的稅種是否合理開展討論和評價,沒必要對中國古代官吏收稅行為本身大肆醜化。作者還提到,中國的假貨多是因為地攤多,顧客買了東西找不到賣主。我不知道作者的這個觀點是否是為如狼似虎的城管尋找借口。我更願意相信,作者這個觀點是出於大資本家的利益,因為小攤販的發達,會搶走大資本家的生意。而且,作者這個似是而非的謬論,無視中國曆史上店麵、鋪麵經商的習慣,更無視像晉商這樣500年來以儒家思想為原則,堅持商業道德、重視商業信譽的中國商業傳統。
像《潛規則》作者這樣以醜化中國為知識背景的人,常常自相矛盾。比方說遵守“祖製”的問題。在《潛規則》一書中,作者承認朱元璋的“祖製”對於懲治腐敗是有用的,而且,作者還把朱元璋製定的“祖製”看成是明朝的憲法。這似乎是說,明朝就有了所謂“憲政”。但是,作者指出,中國人並不遵守“憲法”,不遵守明朝的祖製,所以明朝的腐敗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接受作者的這個觀點,就會遇到一個大麻煩。不少與《潛規則》一書的作者抱有同樣醜化中國、美化西方觀點的人,在評價宋朝時,基本上都斬釘截鐵地說:宋朝一味遵守“祖製”,僵硬頑固,就是它滅亡的原因。並且,這些人還引申出一個更大的結論,中國的落後就是因為隻聽祖宗的話,因循守舊;祖宗製度不可違,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按照《潛規則》作者的說法,“祖製”就是《憲法》,就應該嚴格遵守。麵對同樣源自西方理論背景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中國古人究竟應該怎麽辦?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中國古人到底是遵守《憲法》的模範,還是視《憲法》為兒戲的違法亂紀分子?這種思維混亂就是因為醜化中國、徹底否定中國曆史造成的,這種思維定勢無助於今天的人們看清中國曆史的真正麵目。
《潛規則》一書所使用的古代腐敗事例,大都來自正式的記載,例如官方史書、地方誌,還有一些來自野史或小說,例如《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用古代小說做例子的事,明顯荒唐,我也不多說了。隻想提醒一個問題:為何中國古代的官方史書、地方誌、野史會完整地記載這些腐敗事例?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優秀傳統,把醜陋記在曆史中,讓當事人遺臭萬年,讓後人引以為戒。作者看不到中國傳統的這種優秀之處,反而借著中國古人認真自我批評的機會,大加歪曲利用,似乎更證明了醜化中國的正確。我以前說過一個比喻,在這裏重複一次。至少在中國宋代以前,如今發達的西方國家,大都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有文化會寫拉丁文的人也寥寥無幾。這就好比中國在曆史上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每天忠實地記日記,記了好幾千年。然而,如今的西方國家,當年是個文盲,幹盡壞事,壞得多。由於他們沒有文字,沒有會寫字的人,很少記載下來,於是,忠實記日記的中國人,反倒成為一貫的壞蛋;而真正的壞蛋,反而像現在的法庭一樣,因為沒有證據被釋放,變成了好人!這實在是天大的荒謬。而且,這個結果是對文化的惡意嘲弄。
中國古人一定沒想到,浩瀚的曆史記載,居然成為後代子孫用來謾罵和醜化祖宗的最佳工具,而不是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源泉。《潛規則》一書大量使用舉例說明的方式,恰恰是因為中國曆史記載的事例太豐富,使得這種方式有了用武之地。作者在一次采訪中,還把這種方式說成是寫曆史書的新方式。重新評說中國曆史,近來的確比較熱。但是,如何重新評說中國曆史,結果則大不相同。當先入為主的觀念主導了某些人的頭腦,重新評說中國曆史,並不都能使人們獲得真知。作者在接受采訪中說,先有一個觀點,然後到曆史中尋找事例,這就是他的曆史寫作方法。這種方法並不新鮮,它是五四時期胡適提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翻版。然而,對於胡適的這個主張,後來也有人指出,它導致了一個不良後果:假設的確很大膽,求證一點不小心。《潛規則》一書也屬於這類:倚靠一種理論,先入為主地得出一個觀點,不考慮這個先行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隻是在浩瀚的中國曆史中,跳躍性地、毫無邏輯地尋找事例來圖解觀點。
但是,中國古代豐富的曆史資料,難道隻能為醜化中國的觀點提供佐證嗎?不是,中國古代的曆史同樣可以為讚美中國而提供大量的佐證。為什麽後一種很少出現?因為,當今的中國知識分子,太多人接受了西方正確、中國錯誤的是非標準,他們根本不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做任何評價。一個名叫“十年砍柴”的著名評論人在采訪《潛規則》作者時,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信仰是不需要論證的”。《潛規則》的作者對此表示同意,並接著說,是“不言自明”的。我姑且不深究他的信仰究竟是什麽,我隻想問:當他們遇到與他們信仰不同的人的時候,他們會怎麽辦?“信仰不需要論證”是否意味著自己的信仰絕對正確,別人的信仰絕對錯誤?我在這裏看到了西方宗教統治下,絕對真理對於異教徒的暴力和專製。而在他們那裏,這個絕對真理就是:中國從來就是落後的,西方從來就是先進的。如此霸道,令人震撼!
《潛規則》一書從頭至尾都以利益原則來做評價,這也很正常,在一個注重利益者的眼睛裏,看到的往往隻有利益。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在利益原則指導下,幾乎所有的腐敗都是合理的,都是利益原則的真實體現,作者在書中也確實明確表示了對資本主義趨利性的完全認可。那麽,追求利益所導致的腐敗怎麽辦?法製?作者說中國人不行。道德?作者說在中國無效。於是,腐敗隻能繼續存在下去,《潛規則》甚至成為腐敗的教科書。按照醜化中國的觀點,一切治理腐敗的手段在中國都不行,結果會怎樣呢?永遠腐敗下去?或者說,連文化上的腐敗基因也找到了,即便換了製度依然根除不了,那麽,是否隻有從人種上做文章?中國人整個人種就是腐敗的人種?這就是醜化中國理論的必然邏輯結果。醜化中國的理論已經非常發達,《潛規則》的作者隻是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又強化了中國人的一項醜陋而已。
對於腐敗問題,我們應該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沒有任何一個製度是十全十美的,是可以完全杜絕腐敗的。一個製度的好壞,隻在於減少腐敗、發現腐敗、糾正腐敗、懲治腐敗的能力。當中國的傳統在近一百年來已經被掃蕩得奄奄一息、難以看到蹤影的時候,把當今腐敗現象的源頭依然歸結到中國傳統的幾千年深處,作者是否太不公正了?作者在書中不失時機地宣揚資本主義,仿佛資本主義是治療腐敗的最好方式,這種觀點是否太天真了?解決腐敗問題既需要現代的方式,同樣也需要中國古代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道德。當西方文化的崇拜者把中國古代的一切道德都統統打翻,統統當成垃圾的時候,他們是否意識到,這種行為的結果必將導致腐敗的大量滋生?
當然,《潛規則》一書已經發行十年了,作者的某些觀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作者不久前認為,中國古代的傳統如果能與現代西方“接軌”,也有可能“老樹發新芽”。這是一個可貴的變化。我相信,這是作者在漸漸深入了解了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後的轉變,而不隻是像過去那樣,在先入為主的觀念下,對中國傳統浮光掠影掃描後的狂言。可惜的是,作者的這種轉變並沒有在他《潛規則》一書的再版中體現出來,《潛規則》一書,至今依然是醜化中國的延續。我最後想說,這本書對於了解中國當今社會的腐敗根源,對於解決中國當前乃至未來的腐敗問題,毫無用處,它隻能使中國人更加自暴自棄。
附:
吳思
《炎黃春秋》雜誌常務社長、總編輯
1957年生於北京。1978~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讀書。畢業後分配到《農民日報》,先後任總編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機動記者組記者。 1993年,出任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橋》雜誌社副社長兼中文版主編。1997年至今,供職於《炎黃春秋》雜誌,先後任執行主編、副社長、總編輯。著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曾獲評為《新周刊》2004新銳榜“年度知識分子”。獨立中文筆會第三屆(2005年度)自由寫作獎。著有:《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潛規則:中國曆史中的真實遊戲》、《血酬定律:中國曆史中的生存遊戲》、《隱蔽的秩序》、《潛規則:中國曆史中的真實遊戲(修訂版)》(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作品,在國內引起廣泛影響.
論著:
論資排輩也是好東西
洋人的“權利”我們的“分”——譯名選擇與傳統斷續
血汗替換率:當代中國的人性計算
潛規則與正式規則切換的秘密——說官話的利害計算
中美煤礦工人的命價
彎腰下跪:命-財關係曲線
“法酬”:洋旗的價值所在
出售英雄——獻給未來的英雄們
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
當貪官的理由
惡政是一麵篩子
中國:帝國及其變體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