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外交上慎用三個詞兒

(2009-08-24 15:11:25) 下一個
zt:外交上慎用三個詞兒

xwtx :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f74db0100eu43.html

一、韜光養晦

韜,即弓袋,韜光是說把弓箭收藏起來,不露鋒芒。韜光養晦的意思是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指在不利的情勢下,用隱藏鋒芒的方法,躲避不利,保存自己,伺機圖發。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二、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三十六計第二十三計。語出《戰國策.秦策》: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並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
三、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

這也是英國首相邱吉爾二戰時期的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我們的使命就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奮鬥。二戰之前,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一直與新興的蘇聯社會主義為敵,但二戰暴發後,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四處侵略,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敵人。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需要與蘇聯化敵為友,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國家。英國首相邱吉爾作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倡議者之一,在一次演講中說了這句話。

這也是英國前外交大臣傑弗裏豪在接受我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句話。當時的背景是我們問到“英國為什麽跟美國那麽緊”,他這樣回答。

這三個詞兒,是近來經常可以看見聽到的熱詞。也是容易授人以柄的病句。
由於韜光養晦被某外交學院院長濫用,早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在此就不多說了。
而遠交近攻本來就是把雙刃劍。
比如,從秦國的角度來說,“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宗旨功在千秋,統一六國範睢應記第一功。而對於齊、楚來說,實際遵循的同樣是“遠交近攻”的宗旨,(交秦國,攻鄰國),可卻遭到了亡國的下場。從這裏可以看出,同樣的政策應用於不同的國家,其作用是大大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齊、楚等國沒有看出秦國的戰略目標是整個天下,拘泥與一城一地的得失,放棄了六國合縱這一對抗強秦的唯一策略,最終被秦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最終亡國滅種。所以杜牧曾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蘇轍也作“六國論”以悲歎。

再比如,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他又有了更大的目標。跟他東南相鄰的是金(國),西南相鄰的是西夏(國),更遠的就是南宋國。此時,對蒙古構成威脅的隻有金。於是,成吉思汗一方麵用武力脅迫西夏與其議和,解除了西部的騷擾;一方麵,派人遠去南宋通好,答應與南宋共同進攻金。南宋雖然迫於金的壓力,沒有聯蒙打金,但,對蒙古攻打金而采取了中立的態度。金連連敗退,以致遷都於開封。
  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即大汗位,也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聯合南宋南北夾擊金國,1233年,攻克開封。為了表示對南宋的友好,窩闊台還修飾了孔廟。1234年1月,金哀宗自殺身亡,金滅亡。
  1235年6月,蒙古國見擴張道路上的障礙已基本清除,於是,反臉大舉進攻南宋,攻克南京。1279年,元軍攻占圭山(廣東新會一帶),宋大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滅亡。元統一了中國。

遠交近攻,突出的是霸權主義,弄不好,會給“中國威脅論”以口實。結合目前的國際形式,難道還不值得警醒嗎?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更是資本主義社會高速發展階段對外發動戰爭,實行殖民主義的借口。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這個早被無產階級革命家批倒批臭的歪理邪說,卻隨著改革開放的風兒,吹進國門,搞亂了人們的思想。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不僅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禮、義、仁、智、信格格不入,也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在中國商場上表現的最突出,結果成就了爾與我詐的現實。
在外交上,我們更是吃盡苦果,混得沒有一個象樣的朋友。

喜歡說上麵三個詞兒,要麽是真的不懂其義,要麽是別有用心。
在很多的時候,其實是個借口,一個不惜得罪全世界也要和美國套近乎的策略。

在外交上.我們並不缺充滿智慧、理性和贏得全世界尊重的詞兒,更不缺充滿革命浪漫主義必勝信念的原則。 這些基本原則就是由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首倡,由中國、印度和緬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過去60年中作為重要的國際關係準則,在規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理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國際問題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範圍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入,已經逐漸成為指導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國際關係準則。事實證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樣的世界上,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有些人誣陷毛澤東時代是“僵化”的、“閉關鎖國”的,而事實卻可以充分說明,毛澤東時代我國外交工作堅持的原則不僅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製裁,而且為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國家的安全,為支持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和民族解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9:41 2009-8-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