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4.西班牙方陣和大帆船(公元1500-1600年)

(2009-06-05 10:32:21) 下一個
14.西班牙方陣和大帆船(公元1500-1600年)

一般來說,是西班牙人,特別是他們的偉大的將領貢薩羅·德·科爾多瓦,最
早懂得了火繩槍在作戰中的巨大作用。16世紀初將法國人驅逐出意大利南部的這場
重大戰役中,火繩槍是他們使用的主要兵器。由於西班牙人積極啟用輕兵器,在改
進輕兵器方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時,為了提高這種新兵器的效能,努力嚐試建
立一種新式戰術隊形,因而開創了西班牙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獨占軍事優勢的新紀元。

在這個兵器發展的時期裏,由於火繩槍和滑膛槍在裝彈時,士兵容易受到敵人
的襲擊,使兵器的效能大受影響,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裏負責作戰指揮的軍事將
領在協調聯合兵種作戰時遇到一個很大的課題。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步兵輕兵器的
威力,軍事指揮官在戰術技術上進行了各種試驗,包括騎兵突擊行動,騎兵用輕兵
器出擊,炮轟,長矛衝擊和構築野戰防禦工事等等。

中世紀由三個“戰鬥大隊”或密集的騎兵和步兵方隊組成的作戰隊形一直延用
到了16世紀初期。但是,這種作戰隊形特別容易遭受敵人的火槍和炮火的襲擊而潰
散。為此西班牙人首先對這種隊形進行了周到細致的試驗和改進。

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君主在對西半球廣闊地區的窺探、征服和殖民活動中,一直
致力於確立它的製海權。他們跟法國和土耳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又支持在歐
洲各地建立哈布斯堡帝國的事業,這一切對西班牙薄弱的人力資源帶來了無法承受
的壓力。就象早期的馬其頓和蒙古曾經曇花一現式地稱霸於世那樣,西班牙這一幅
員窄小的國家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也產生過頗大的影響。當然,它的結果也是一樣,
它在地球上耀武揚威了不到一個世紀之後便一天天地衰亡了。

步兵的戰術

15世紀末,在支持那不勒斯的國王反對法國的戰爭中,貢薩羅·德·科爾多瓦
首先認識到並充分發揮了輕兵器的威力。也許是他發現了黑火藥兵器最重要的一種
戰術功能:即火力是大大加強防禦力量的倍增器。無論怎樣說,是他第一個利用了
這個新發現。他將火繩槍士兵部署在塹壕中,以守衛廣闊的正麵陣地,因而節省下
許多兵力,使他能夠用更多的部隊來對付、機動製勝並擊敗數量比他大得多的法國
軍隊。他還設法解決了15世紀的一個基本步兵作戰課題:即如何保衛野外作戰中正
在裝子彈的火繩槍手的問題。他把火繩槍手與長矛兵混合編在一起,長矛兵為火繩
槍手提供了可靠的保護,並利用進攻突擊使火繩槍手的輕兵器火力得到了充分的發
揮。

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經驗基礎上,經阿拉貢王國西
班牙東北部的斐迪南二世批準,將他的軍隊編成20支部隊,稱為縱隊。每個縱隊有
1000至1250人( 混合編有長矛兵、戟兵、火繩槍手和劍盾兵) ,這些人又編為5 個
連。這就是自從古羅馬步兵中隊這種編隊形式淘汰後,根據兵器使用的有關理論在
西歐建立起來的第一種正規的戰術編隊。這種縱隊從它的實際作戰任務來看,相當
於現代軍隊中的營和團,它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

在後來的20年裏,西班牙人逐步采用了一種稱為步兵團的編隊體製,來代替中
世紀老式的“戰鬥大隊”。最初,每個步兵團由數量不等的幾個縱隊組成,最後標
準化為3 個縱隊。這樣每個步兵團總兵力為3000多人。當步兵團成了西班牙軍隊的
標準編隊時,劍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長矛兵和火繩槍手組成的步兵團或稱
“西班牙方陣”。在16世紀的一段時期裏,這種軍事體製統治了整個歐洲戰場。在
兵器技術的發展中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趨向,西班牙方陣中包括著數量相等的
火繩槍連和長矛連,但是一個熟練的火繩槍士兵每月最多可掙四個埃斯庫多葡萄牙
貨幣單位,而長矛兵最多不會超過三個埃斯庫多。

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曾經威震一時。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陣這
種軍隊體製的緣故。戰場上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麵為50至60人,
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
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0 米,縱深100 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
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

由於西班牙縱隊作戰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國也模仿組成了地區性的常備部隊。
它起初稱為軍團,後又改為團,每個軍團由6 個大隊組成,每大隊1000人,其中包
括600 名長矛兵,300 名火繩槍士兵,100 名戟兵。



隨著法國軍團和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兵對長矛兵的比例逐步增加,出現了一種具
有重大意義的新戰術:後退裝彈戰術。這是一種作戰時士兵運動的方式,即列隊的
火繩槍或滑膛槍士兵在進行齊射後,沿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
到後排裝子彈。在使用滑膛槍時,要保證射擊火力的不間斷,一個戰鬥編隊至少要
有10個橫列。人們不清楚這種編隊究竟最早始於何時,但是直到一個多世紀後燧發
槍問世並逐步得到完善時,這種戰術仍然是彌補火槍發射速率太慢這一缺陷的主要
手段。由於後退裝彈能夠保證周而複始地不間斷射擊,因此在野外進攻與防禦作戰
中可以十分方便而有效地大量使用火繩槍士兵和長矛兵。而且,這種戰術還使長矛
兵編隊所特有的縱隊戰術能夠長久地發揮作用。

無論西班牙的長矛兵、火繩槍士兵還是滑膛槍士兵都具有沉著鎮定的戰鬥精神,
受過良好的訓練,因此他們能夠在16世紀下半葉和17世紀初期稱霸於歐洲戰場。16
世紀前,西班牙兵團跟瑞士方陣不同,盡管它在當時來說成效最為卓著,但隻不過
是一種帶代表性的戰術體製,而不是最具特色的戰術體製。跟別的戰術體製相比,
它並沒有采用具有更大殺傷力的新式兵器,相反,它的對手都使用或者迅速采用了
能大大提高當時兵器殺傷力的新戰術。西班牙步兵團取得成功的根源在於作戰技術
和作戰形式的進步,在於單兵和集團作戰的常規技巧的緩慢改進,在於作戰指揮管
理的一套既定程序的改良。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遠離故土,遠離已經開始動
搖西班牙國力的國內衰敗環境,在同樣的旗幟下,並在為同樣事業而戰鬥的口號下,
經受了多年戰爭的磨煉,終於成為歐洲一支出類拔萃、戰技不凡的軍隊。西班牙的
老兵跟瑞士兵一樣能夠吃苦耐勞,而且是一樣訓練有素的多麵手。他們具有同樣堅
定的自信心和集體主義精神,而且他們的指揮( 控製) 體製更為優越。

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采用了一種較重的輕武器——最大射程為300 碼的
滑膛槍,目的是想努力加強它的步兵戰鬥力。雖然這種火繩式滑膛槍是一種結構簡
單的槍械,但實際操作卻相當複雜,光是裝填彈藥就有大約90個不同的步驟。這種
滑膛槍必須支在木叉架上進行射擊,裝彈和射擊比火繩槍花的時間更長,這樣,原
來已經相當複雜的操作和裝彈訓練就變得更加繁瑣了。由於槍體要用木叉架支撐,
因此操練的安排更為複雜,造成發射速率很低。滑膛槍在發射以後,士兵光是移動
木叉架就要做大約15個動作,然後才能開始換裝彈藥。換裝彈藥究竟需要多少次動
作取決於計算動作的方法。譬如,把子彈從彈盒裏取出來可以算作1 個動作,也可
以說是4 個動作:打開彈盒,取出子彈,放到嘴裏,關上彈盒。為了確保訓練和操
練時特別是緊張的戰鬥中動作的正規化,每個簡單動作都要分開練習並十分重視。
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改進滑膛槍並減輕了它的重量、提高了它的發射速率
之前( 參見第16章) ,它最多每三分鍾可以射兩發子彈。但是,由於滑膛槍在射程、
精確度和衝擊力方麵大大優於火繩槍,因此人們並不在乎它發射速率較低的缺陷。
到了16世紀末,滑膛槍基本上代替了火繩槍,成了歐洲步兵使用的基本兵器。

使火槍適用於騎兵作戰

上個世紀,瑞士方陣所用的長矛、英國的長弓以及胡斯擁護者的馬車牽引的射
石炮,都曾使重騎兵發生過很大的變化。隨著輕型火炮的擴大使用,重騎兵變得更
加不能適應作戰的要求了。為了保持騎兵的高度機動性和較強的突擊力量,人們進
行了多方麵的改革嚐試,其中包括增加輕騎兵的比例和改進黑火藥輕兵器使之適用
於騎兵作戰的需要等等。

由於上述努力,16世紀初,人們製造成功一種騎兵用的小而輕的火繩槍。理論
上,這種手槍的雛型一隻手就可使用。但由於操持粗陋的火繩動作比較複雜,實際
上要同時用二隻手才能射擊。騎兵火繩槍手通常既要掌握射擊技術又要具備熟練的
馬術。但一般來說,他們很難做到兩者兼優,因此往往手忙腳亂的配合不起來。大
約到了1515年,發明了轉輪式點火開關。這種點火開關雖然造價昂貴,使用起來更
加嬌氣,而且在步兵中一直沒有用來代替較為可靠的火繩點火裝置,但是它卻能使
騎兵用一隻手進行射擊。為了保證少量的不間斷火力,騎兵通常備有三支手槍,兩
支放在槍套裏,一支插在右靴裏。在三支手槍都射擊完畢後,騎兵或者放下最後一
支手槍,拔出劍來繼續戰鬥,或者下馬重新裝彈——裝彈必須兩隻手同時進行操作。

在這個兵器試驗時期,德國建立了一支配備有新式轉輪手槍的重騎兵。起初他
們穿鎖子甲,後來改為頭盔,胸鎧和一直套到大腿的笨重皮靴。衝鋒時,他們排成
由一些不大的密集縱隊組成的橫隊。每個縱隊由幾個橫排組成,縱行之間相隔約兩
匹馬的距離。當他們接近敵人時,前排士兵把所帶的三支手槍全部射擊完畢,然後,
突然轉彎180 度向後跑去。這就稱為“半旋轉”戰術。當他們跑到自己一行的最後
一排位置上裝彈時,最前麵的一排騎兵也開始按步就班地前進、射擊,然後轉彎向
回跑。通常“半旋轉”戰術是在騎兵全麵向前推進之前采用的。要順利地運用這種
作戰方法相當困難,很容易遭到敵人騎兵反衝鋒的破壞。

德國雇傭軍在改進黑火藥兵器使之適合騎兵使用方麵處於領先地位。由於德國
騎兵通常披著黑色盔甲,使用的武器也帶黑色,因此他們最初被稱做“黑色騎士”,
後簡稱騎士,通常用來稱謂16世紀的德國雇傭騎兵。

雖然16世紀下半葉德國在騎兵采用黑火藥輕兵器方麵最初處於領先地位,但不
久法國騎兵奪取了它在歐洲的優勢。法國重騎兵通常排成很長的橫隊,快速向前衝
鋒。橫隊的縱深隻有二至三個橫列,他們先用手槍開道,然後揮舞馬刀實施突擊衝
鋒。到了16世紀末,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騎兵都裝備了黑火藥輕兵器。唯一例外的是
西班牙和波蘭的長矛兵。西班牙長矛兵是一種阿拉伯- 摩爾人的輕騎兵,附屬於重
型手槍隊。而波蘭騎兵更是完全避而不用黑火藥輕兵器,僅僅依賴輕重騎兵的突擊
作用和長矛的作用,而且基本上是相當成功的。

古希臘羅馬戰船的沒落

16世紀的海軍作戰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隨著海軍炮火潛在威力的充分
利用和發揮,延續使用了2000多年的古希臘羅馬戰船時代遂告結束。盡管這種戰船
後來又在地中海區域活躍了一個多世紀,但裝備有舷側炮的新型戰船時代已經開始。
古希臘羅馬戰船成了新型戰船的輔助船。

從公元前450 年希臘的薩拉米斯海戰到公元1571年的勒班托海戰期間,海軍戰
船和海軍戰術的變化很小。海軍作戰的目標是撞毀或攻占敵人的戰船。勒班托海戰
時不太堅固的戰船跟布匿戰爭時的戰船相比並無很大的差異。這些戰船又長又窄,
隻有一層甲板,長度約為150 英尺,最大寬度為20英尺,由54支槳推進,每邊各27
支。船上還裝有二至三個三角帆,用來讓劃手得到輪換休息,或者在順風時加快船
行的速度。每支槳配有4 至6 名劃手( 通常是奴隸) 。在基督教徒使用的戰船上,
劃手通常可以用彈盾來保護自己,而土耳其人則根本不考慮用什麽辦法來保護戰船
上的奴隸。每艘戰船上的船員總共約有400 人,包括劃手、水手和一個作戰士兵分
遣隊。勒班托海戰時,基督教徒的戰船船頭裝有五門小型加農炮,稍小一點的土耳
其戰船隻裝有三門。在船頭前麵吃水線的上方伸出一個金屬撞角,長約10至20英尺,
用來撞擊敵船。

在勒班托海戰時期,還有兩種類似古希臘羅馬戰船的重要變型船。一種是土耳
其帆槳兩用小戰船,它是仿照早期拜占庭帝國的一種戰船製造的。其船體較小,但
速度更快。船上有18至24名劃手,船員共約100 人。另一種是地中海另一側的威尼
斯人用的三桅帆裝戰船。它比古希臘羅馬戰船大一倍,因此船速較慢,但威力更大,
適航性更強,裝載的士兵更多。這種戰船並不是地中海的快速古希臘羅馬戰船和北
歐的新式多門加農炮桅帆戰船的一種十分成功的折衷產物。三桅帆裝戰船裝有50至
70門炮,但其中大部分是鷹炮或用來殺傷人而不是擊毀敵船的小炮。

黑火藥和桅帆戰船

直到16世紀中葉,象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北歐的桅帆戰船也是
作為載運士兵的浮動堡壘或戰台而用的。它的任務是跟敵船上的敵軍交戰。海戰跟
陸地作戰的打法基本相同。當雙方戰船進入弓箭或輕型加農炮的射程範圍內時,戰
鬥便開始進行。在戰鬥進行到高潮時,一方的士兵就攻上敵船並將其俘獲。當時的
戰船基本上仍是由“圓形”商船改建的。船的長度勉強是船寬的兩倍。黑火藥出現
後,在戰船的船頭和稱為船樓的高層建築的後麵,以及沿上甲板的欄杆等位置均裝
備了輕型加農炮,從而延長了戰船的作戰距離。為了避免戰船傾覆的危險,在船上
和甲板上均不設置重型加農炮。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的出現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麵有用絞鏈開
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
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
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麵。西班牙立即步英國的後塵,建造了
一種長約100 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
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
的撞角,用來衝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杆,上麵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
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
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衝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
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末戰鬥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
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
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
到了彌補。

不久,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
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占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
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
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
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
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麵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
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
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
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些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
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畏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
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誌著英國謀求製海權的開始。

海軍強國的出現

16世紀前,海軍戰略基本上是依附於陸地戰略的。16世紀初,葡萄牙的阿豐索·
德·阿爾布奎爾寇最先表明了這樣一種思想,即要讓海軍遠涉重洋,為本國攫取政
治和經濟利益。他在印度洋沿岸建立起一個海軍基地網,使葡萄牙得以控製其海上
航線和海岸線。而西班牙人似乎從未象葡萄牙人那樣清楚地認識到海軍力量的重要
性。不過,在16世紀的大部分年代裏,他們也利用海軍鞏固了對西半球大部分地區
的統治,並控製了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西班牙的海軍基地以及西班牙對重要海上航線的控製意味著什麽,對於象弗朗
西斯·德雷克那樣的英國海軍將領來說當然是十分清楚的。德雷克確信采用桅帆舷
側炮戰船的新戰術使他和他的同胞取得了對西班牙明顯的海上優勢,因此,他比別
人更加盡力精心策劃發起了一連串的海戰,從而使英國實現了它的海上霸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