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清末中國保護南海主權史記:日本退出東沙並賠款
(2009-06-21 16:17:45)
下一個
ZT:清末中國保護南海主權史記:日本退出東沙並賠款 09-6-21
早在晚清時代,中國政府就曾向全世界宣示過中國對南海的漁業主權,並對中國漁民進行有效保護。
張謇主持繪製我國第一部漁場海圖
19世紀末,外國漁輪不斷侵入我國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從事捕魚活動,直接影響和威脅我國漁民生計。清政府官員認識到,這違反國際法中“各國人民有專權捕魚,在沿海本國轄內等處,他國之民不與焉”的規定。
1899 年,清朝與墨西哥的雙邊條約中,曾經互相承認了雙方的領海寬度。然而,晚清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在領海之外還有必要劃定一定寬度的專屬漁業地區。他們清醒地看到歐洲各國,“不數十年由三海裏漁界拓充至兩千五百餘海裏”,強烈要求對外國漁船予以阻禁,劃定漁業管轄範圍,保護海疆主權。然而,由於清朝統治者海洋權利意識淡薄,當時有關海洋的國際法體係也還不完備,究竟哪些區域是中國的專屬漁業地區,在晚清幾十年中並不確定。中國首次明確劃定帶有專屬經濟區性質的“捕魚區”,民族工業的先驅者、南通“大生紗廠”的創辦人張謇(1853~1926,江蘇海門人,字季直)功不可沒。
1904年3月,張謇正在翰林院擔任修撰,並兼任剛剛成立的商部的頭等顧問。他上書清廷商部,提出劃定捕魚區建議,並區別近海和遠洋,主張“以內外漁界,定新舊漁業行漁範圍”,保護中國近海“本國自主之權”。
在那個革故鼎新的時代,這位十多年前考取狀元的才子,其時正在籌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采用機器動力捕撈的海洋漁業公司——江浙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前一年,張謇到日本考察70天後,深感我國漁業發展和航政建設的重要。他明確提出:“漁業和航政的範圍到哪裏,國家的領海主權就到哪裏。假如隻有海,而沒有漁業航政,試問主權從何表現?我國政府應努力挽回已失的權利並大力發展沿海漁航業。”
張謇主持繪製我國漁場海圖,標明中國漁界經緯線度,在他的倡導下,公司的漁輪和民眾的漁船都要升掛國旗,他把漁場海圖分發給廣大漁民船工,使人人皆知中國的海權漁界。
正在推行新政,向現代國家艱難邁進的清政府采納了張謇的主張,開始采取措施製止他國在我國海疆的侵漁行為。當時,清政府曾以巨款收購經常到我國沿海捕魚的德國漁輪,以製止其侵漁行為。對美國漁輪要求購買船員食用大米一事,亦以不在我國南部的領海捕魚為條件,才答應限量供應。但張謇對此並不滿足,深知必須在國際舞台上廣泛宣傳中國的海權主張,1906年的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
在米蘭世博會上出示漁界圖
世界博覽會始於19世紀中葉,是一項大型國際商品貿易和科技交流活動。由於當時還不存在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各種類型的世界博覽會就成為多邊外交的重要舞台。
意大利政府為紀念施工長達8年,穿越阿爾卑斯山的辛普朗鐵路隧道(號稱“歐洲的巴拿馬運河”)的通車,邀請各國於1906年到米蘭參加世界博覽會(2015年,繼上海世博會之後,米蘭將再次舉辦世博會),此事被清朝當時的檔案記載為“義國秘拉諾博物賽會”。
張謇親自主持籌劃中國代表團在米蘭世博會漁業分會的參展事宜,他自己曾有記述:“規劃意大利秘拉諾賽會,以中國東南海漁界圖往與會。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以海產品物、中國漁具漁史、媵我東南海漁界圖而去,彰我古昔領海之權,本為我有之目的。”
根據張謇的建議,為了表明中國疆域管轄的範圍,彰顯捍衛海疆國土的立場,清政府指示外務部和廣東水師提督、南北洋海軍統領薩鎮冰(1859~1952),繪製《江海漁界全圖》,稱“非繪成全圖,不足劃清漁界,即不足表明領海,……南洋為要衝之區,江海各防尤關重要,應將此項圖誌,加以考核,準經緯線,著色精繪……趁此會場,得據此表明漁界,即可以表明領海主權”。薩鎮冰早年曾赴英國學習海軍,精通英文和國際海事,又先後在北洋水師、上海吳淞炮台和廣東水師擔任主官,熟悉中國近海情況,他圓滿完成了繪圖任務。
光緒三十二年(1906)4月28日至10月31日,米蘭世博會成功舉行,參展國達50餘個,參觀者達550萬人次。中國在漁業分會的參展取得成功,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神聖的海洋主權。
日寇在東沙島掘中國人墓毀屍滅跡
在地圖上向各國宣示主權,隻是保衛海洋國土的第一步。反抗外國侵略海疆,對積弱的晚清政府是更為艱巨的任務。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南海的東北大門洞開,日本成為清末中國在南海的最大威脅。日本打出“殖產興業”的旗號,想攫取南海的資源。
1901年夏,日本商人西澤吉次遇風漂到東沙群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
他看到島上鳥糞資源豐富,就取標本到台灣基隆化驗,結果發現東沙島上存在豐富的磷礦資源。次年,西澤吉次率人竄入東沙島,竊取磷肥回台灣出售,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同年,清政府派官員到東沙島巡查,並豎紀念碑作為主權標誌。
1906年以後,日本政府推動所謂“水產南進”,日本船隻“長風”號和“四國”號先後侵入東沙海域,驅趕中國漁民,搗毀中國的主權碑,拆毀東沙島上的廟宇。
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竟將島上百餘座中國居民的陵墓用鐵器掘開,挖出遺骸,焚化後推入水中。在銷毀中國人居住的痕跡之後,西澤吉次在島上懸掛日本旗,宣稱占據“無主土地”,並擅自將島嶼命名為“西澤島”。同年,日本漁船大舉南下,一直竄到南沙群島,掠奪中國漁業資源。日本海軍也蠢蠢欲動,試圖為日本商人和漁民的侵略活動“保駕護航”。據史料記載,1907年冬,“日本突由從台灣方麵開來軍艦一艘、商輪一艘,滿載軍火及日民,圖謀占我東西沙島”,這遭到中國漁民的堅決抵抗,清政府聞訊後與日本交涉,迫使日本艦船退回。
確鑿證據讓日本人被迫撤離
清朝外務部獲悉日本的侵略行徑後,責令兩廣總督張人駿查明東沙情況,對日交涉,同時命令南洋大臣派出軍艦巡查。
張人駿奉令約見日本駐廣東領事賴川淺之進,該領事狡辯,稱若中國認為該島為轄境,須有地方書誌,及該島應歸何官何營管轄的確切證據。此時,這位號稱中國通的領事,得知東沙島上的廟宇已拆,陵墓已毀,自以為無可對證。他還自以為是地認為,中國的史書和地方誌,隻詳細介紹陸地之事,對於海中島嶼暗礁一向極為簡略,清政府不可能提交令人信服的中國管轄證據。在張人駿的努力下,清政府在短期內找到了證明東沙群島屬於中國的曆史文獻,如王之春著《國朝柔遠記》、英國海軍海圖官局編《中國江海險要圖誌》等和中文、英文的地圖。
在外交鬥爭的同時,晚清時代艱難起步、屢敗屢戰的中國海軍,也勇敢擔當起保衛海疆的重任。曾在威海衛與日軍血戰的北洋水師管帶(艦長)薩鎮冰,此時已成長為中國海軍的最高將領,擔任廣東水師提督,兼任南北洋海軍統領。
1908 年,薩鎮冰派出飛鷹號兵艦和海關的艦隻兩次巡查東沙群島。飛鷹號是19世紀90年代從德國購進的,時速高達30海裏,是甲午戰後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艇之一。該艦管帶黃鍾英等官兵走訪了尚在東沙海域堅持捕魚的中國漁民,發現廟宇雖被日本人拆毀,地基和石塊還能辨認,眾多漁民紛紛提供在此長期生產生活的證據,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最終,日本方麵在確鑿的人證物證前啞口無言,1909年,被迫承認東沙島為中國固有領土,侵占該島的日本人撤離,將該島交還中國,並且賠償中國漁民的損失,補交侵占期間中國損失的稅款。
在反抗日本侵占東沙的鬥爭中,中國漁民堅持在第一線,清朝中央外交機構、地方政府和海軍密切配合,進行了有勇有謀、有理有節的鬥爭,取得了晚清反侵略史上罕見的全麵勝利。
此後,清朝更加重視對南海漁業資源和中國漁民的保護,水師提督李準和副將吳敬榮、劉義寬等,率兵170人分乘“伏波”、“深航”諸艦,巡視西沙和南沙群島並於永興島升旗鳴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
清朝政府本來打算在南海諸島進一步加強守備,建立無線電台,
後由於辛亥革命爆發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