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http://news.qq.com/a/20091130/002410.htm
一文,讓我想起曆史上幾百年前歐洲的圈地運動(也稱羊吃人的運動):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農民被強製驅逐離開家園,失去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與如今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幕幕暴力拆遷何其相似:
一方麵是燥熱的房地產市場,高聳入雲八輩子還付不清的房價和由此帶來的開發商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暴利,一方麵是農民或者市民被用極其暴力的手段趕離他們賴以生存的房屋和土地,稍有不順即被繩之以法--------- 一部分人的暴利和奢侈生活是以另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尊嚴為代價,而且看上去已經成為潮流。
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的近期目標是建立和諧社會,怎麽一件件事感覺回到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呢? 歐洲在經曆了這一階段幾百年以後才有今天的相對完善的福利體係和民主製度以及因此帶來的和諧社會,我們要經曆多少年?
在經曆了十九二十世紀一百多年的戰亂和幾十年暴力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以後,我們不會期待另一次農民起義或者資產階級革命, 讓半個世紀的生產力的積累和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毀於一旦吧?
歹徒綁架富豪也好,被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衝進公安局殺死警察數名也好,好心救助路人反被陷入釣魚執法者圈套剁指以示清白也好,不明真相的群眾被煽動圍攻政府大樓和公安機關也好, 各種跡象表明我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當今肉食者當以此為戒!
附參考資料: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後來圈占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占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占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麵積占圈地總麵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畝以上的農莊。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複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麵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雇傭勞動者;另一方麵,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隻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雇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複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製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製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係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準圈占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隻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誌、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