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拉格-安德裏森現年42歲,其丈夫是科技企業家及投資者馬克·安德裏森(Marc Andreessen),她的父親則是矽穀房地產開發商約翰·阿裏拉格(John Arrillaga)。她在斯坦福教授四門慈善課程,其中一門在斯坦福商學院開設。她還主管新近成立的馬克及勞拉·安德裏森基金會(Marc and Laura Andreessen Foundation),並擔任主要關注矽穀社區項目的阿裏拉格基金會(Arrillaga Foundation)的董事。
為了將她的知識傳播到加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以外,阿裏拉格-安德裏森將她所有的教案和教學大綱,連同一批包括26項慈善個案研究的資料發布在網上,她希望此舉能推動更多學校將慈善教育納入課程目錄。
她接受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采訪,談論了怎樣才算一名慈善家以及大多數捐贈者對於捐贈的誤解。以下為經過編輯的訪談摘錄。
《華爾街日報》:您覺得怎樣才算一個慈善家?
阿裏拉格-安德裏森:付出了時間、金錢、經驗、技能、關係網(或)熱情的任何一個人都算慈善家。你唯一需要的就是慷慨之心。
比如說,(前不久)我在課後給一名年輕的計算機係學生提供了谘詢,他想談談他怎樣才能在改變全球範圍的工程學教學方式事務上發揮作用,於是我們開始製定策略,比如他可以開始寫博客、給教授們發電子郵件、與斯坦福其他的工程學係校友建立聯絡,以及通過他自己與金錢無關,但與他的時間、智慧和社會資本有關的舉措來創造一些動力。
科技擾亂了我們溝通、聯係、創造和消費的方式,慈善事業也不例外。比如(非營利貸款平台)Kiva,它實際上是我以前在商學院的學生傑西卡·傑克利(Jessica Jackley)參與創建的。我們談論的是捐贈10美元、25美元的這樣的慈善人士的崛起。
現在,任何年齡、任何財力、任何地方的人都有途徑去做慈善。
《華爾街日報》:為什麽大家需要接受更多慈善教育?
阿裏拉格-安德裏森:個人、基金會及企業(去年)共捐贈了近3,000億美元,其中個人的捐贈占到了82%。遺憾的是,65%的個人捐贈者都純粹依據情感捐贈,在捐贈時沒有做任何研究。
我認為這是在極大程度上未得到發掘的潛力。想象一下,假如幾千萬的捐贈者以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影響和改變個人的生活,會出現什麽樣的可能。
所以你要抽離一些情感,以知識來替代它。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慷慨行為是如何轉變為社會公益的,你的慈善之舉對你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
《華爾街日報》:您目前教的是一群斯坦福的精英學生。您為什麽要啟動Giving 2.0 Project U這個項目,在網上免費發布您所有的課程資料?
阿裏拉格-安德裏森:各高校開設的慈善課程在125至150門左右。我有幸能教授約450名學生,但這個數量在可能從慈善教育中獲益的大學生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我希望慈善課程有朝一日能成為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任何教育者都可使用(我教學資料中的)任一部分,製定他們認為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內容。
《華爾街日報》:人們對捐贈有什麽誤解?
阿裏拉格-安德裏森:個人在捐贈時往往是出於同情而非策略。他們不知道他們的饋贈會帶來什麽樣的成功,也不知道他們的慷慨將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為特定的一群人將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各基金會通常都各自為政,它們不會共享知識。此外,它們一般也沒有正式的機製去了解它們想要達成的是什麽、完成目標需要什麽樣的行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如何正確地朝目標進發。
企業擁有非凡的智力資本和卓越的研發能力,但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把這些東西留在內部,並沒有把它們整合進社會公益之中。此舉反過來會使企業在品牌資產和產品銷量方麵獲得更大成功。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企業在這樣做?
阿裏拉格-安德裏森:LinkedIn就有一項了不起的行動,利用他們的關係網,使自願付出時間或願意擔任非營利組織董事的個人與需要自願者及需要董事的非營利組織之間能建立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