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夢

我不過是喜歡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1歲生日

(2006-12-29 21:46:33) 下一個

今天,是兒子21歲生日,我和先生上了一天的班,晚上回到家裏,邀請兒子到外麵吃飯並購買他自己喜歡的東西做禮物,但是,兒子卻因為昨天剛剛回到美國,仍然有時差問題,寧願睡覺,也不願意到外麵去,而且因為旅途勞累,患上了感冒,說話間竟然哭了,搞得我措手不及,隻好投降,隨兒子去了:他願意睡覺,我就不敢再打擾。

21歲生日,在美國算得上是一個大的日子,通常的家庭,會給這個過生日的孩子辦一個Party,他們稱為一個“瘋狂的Party”。因為這個生日過後,就以為著真正成為了一個大人,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在法律上,21歲以後允許抽煙,喝酒,更允許公開的交女朋友,甚至同居。有的父親會在這一天帶成人的兒子到酒吧去喝酒,與一幫瘋狂裸舞的女子一起瘋舞,以標誌著這個孩子的成熟。更多的父親則是為兒子開一個生日“Party”, 將這個成人的孩子以成人的禮貌介紹給成人社會… … 總之,21歲生日,是一個重大的日子,不再是一個孩子,開始了成人的生活,也開始了成人的責任。

先生雖然不是兒子的親生父親,但是並沒有待他與自己的兒子有什麽不同。因此,對於兒子的在自己的生日突然傷心有他自己的理解:“He Is sad because he feel sorry for himself that he cannot leave the house to be Independent at age 21.” (他傷心是因為自己21歲了還不能獨立,還離不開家。)他說,這是他的想法,
因為21歲的美國人最想做的就是離開家庭獨立的生活。但是,明白兒子的我卻隻能說:“If you say so.”
(可能吧,假如您這樣認為的話。)我認為,兒子的眼淚不過是再一次的在媽媽跟前耍小孩子脾氣,21歲的他,離真正的成人還差一大節的距離。

有時候,也認為美國人的傳統很有利於人的成長,比如他們的獨立的個性,他們的18年的撫養義務,以及他們的21歲成人。其實,在一些美國人的概念裏,老大不離家是沒有出息,成人不獨立是沒有本事。這種文化,無形的逼迫孩子長大成人:誰也不願意讓同伴們瞧不起。就是上大學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寧願自己打工租房,貸款交學費也不願意依賴父母,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也是依賴不了的,也就使他們必須獨立。

而中國人就不同。似乎念大學的日子仍然是天經地義的父母供養的日子;不要說如今的獨生子女,就是我們那個時候,姊妹眾多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知道節儉,國家也給大學生免費念書,而且多多少少還有供學生吃飯的助學金,但是向父母伸手似乎也仍然是天經地義。所以,中國人生活的比較累,原因之一就是這種沒完沒了的責任,義務,和其它的什麽。父母對於孩子的無盡的義務:小時養,大了教,長了要給帶孩子。而孩子對於父母的責任也是無窮盡的:小時候想辦法討父母歡心,長大了要替父母長臉,成人了要為父母養老 … … 到頭來,終究是,子累,父也累,也許,我們的傳統該改一改?

美國人,生養孩子是為了愛孩子,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養育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是放飛的時間,由他們自己去闖世界,孩子的生活好壞,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責任。不少見富裕的父母的孩子在外窮困潦倒的。而孩子之對於父母則更加如是,國家的養老福利雖然不可以使年邁的父母生活優裕,但是足以使他們生存,兒女的責任無非是抽空去養老院看看,陪他們聊聊天而已。親情簡化了,省去了許多的責任,也減輕了許多的負擔。這也許就是為什麽美國老人孤單的原因之所在?但是,中國老人就真的不孤單了嗎?

到處是忙碌的子女,到處是孤單的老人。怎樣才能解決這樣的矛盾?怎樣才能讓老人不再孤單,讓子女不再太過忙碌?這些問題真的很讓人困惑。也許,這又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美國思維的先生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明天要帶兒子去市場,給他買一套西裝,讓他開始裝扮的像一個成人,但是,我明白,執拗而從來就不喜歡西裝的兒子恐怕是不會聽從繼父的安排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