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樂形象(上)

(2011-02-18 20:17:21) 下一個
唐璜( Don Juan) 是西方藝術中赫赫大名的花花公子,與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訶德等文學形象並稱為“四大不朽人物”。(在西班牙文中,Don是“老爺”的尊稱,Juan是“璜”的名字。)
一個原本墮落淫蕩的故事人物,竟然成為西方藝術中的重要題材,而且一直被反複詮釋發揮,固然傳遞出男性在性愛領域對征服女性的夢想,但在精神層麵必有區別於下流猥瑣的心靈訴求。
唐璜的故事來自西班牙的傳說,十四世紀在塞爾維亞有個名叫“璜”的貴族,專以勾引玩弄女性為樂趣,一日因誘奸教團指揮官的女兒而與統領決鬥,結果因殺死指揮官而激起教團眾人的憤慨,最後合力將他處死。並散布謠言,“璜”是被指揮官的雕像帶入地獄。
日後人們將其它拈花惹草的行徑都歸入唐璜的名下,使得唐璜的獵色故事愈加豐富。西班牙神父Tirso de Molina在1630年發表的劇本《塞爾維亞的登徒子》是關於唐璜最早的重要文藝作品,他賦予作品濃烈的宗教意味,宗教可以約束人性中的肉欲橫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璜也由最初的墮落的肉體享受者,慢慢轉變成一個風度翩翩,勇於冒險的大眾情人。比如在拜倫的筆下,就通過這樣的一個唐璜的冒險遊曆和獵豔,刻畫出19世紀初的社會現實。德國文學家音樂家霍夫曼(E.T.A. Hoffmann)1813年所著的小說《唐璜》 描繪的更是一名以追求女性而抗議社會,挑戰上帝的憤世嫉俗者。
到了二十世紀,人們依然熱衷唐璜,甚至在瑞士作家弗裏施筆下的唐璜是個憎恨女性,一心研究數學的人,幾經周折後才承認愛情具有戰勝一切的力量。

在哲學上,唐璜身上的某些特質引起存在主義之父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年)的關注,在其大作《或此或彼》中對莫紮特的歌劇《唐璜》(又名唐喬瓦尼,用意大利文演唱)大加讚歎,其中的一章《直覺情欲的諸階段或情欲音樂喜劇的諸階段》專門論述了此部歌劇,認為莫紮特的《唐璜》是他的最經典作品,唯有音樂才可完美表達出情欲的感官享受。“歌劇並不把那麽多的性格描繪和行動當作它內在的目標,它沒有充分對此反思。在另一方麵,非沉思的,充沛的激情在歌劇中得到了表現。”
基爾克果在此討論歌劇《唐璜》並不是心血來潮,他把人的存在歸納為著名的三種層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稱審美,倫理,宗教),唐璜是感性或美感享受的代表,他隻追求感官的享受,而不願受理性或道德的約束。如果一個人隻沉溺於感性階段,而不上升為理性或宗教階段,便會死路一條,因此基爾克果便在《或此或彼》中以唐璜為緣由來探討審美的恐懼,因為此種美感經驗是封閉性的使人沉淪的致死之病。

在音樂史上,以唐璜為主題的音樂也是不勝枚舉,既然大哲學家基爾克果如此推崇莫紮特的歌劇《唐璜》,那我們就先從這部歌劇談起。
在布拉格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大受成功之後,便又受委托為布拉格寫部新的歌劇,《唐璜》就此誕生,其編劇同樣是《費加羅的婚禮》的編劇達蓬特。
雖然《唐璜》是部“詼諧劇”,屬於喜歌劇的一種,但它卻遠遠超出喜歌劇的範疇,劇情的明暗起伏,悲喜劇的交錯會合,情欲的晦暗湧流,心理的入微描述,使得整部戲劇的巨大張力都洋溢著莫紮特的天才樂思。
莫紮特的歌劇《唐璜》的序曲是首獨特的曲子,它完全不是歌劇情節的概括,而是體現了西方的二元世界觀,兩種力量的對抗。此部序曲由兩部分組成,先是d小調的指揮官石像的主題,此主題在歌劇終曲時出現,是複仇的力量,盡顯威嚴神秘之感,代表了宗教意義上的審判,序曲的音樂在此與全劇的最後結局前後對應。其後出現的是如火如荼的D大調,展現出唐璜不息的生命力和衝動的欲望本能。
莫紮特在此以鮮明的手法對比彼岸的至上和世俗的誘惑,可謂是西方二元世界觀的具體表達,也是人類社會中永恒的衝突。顯然莫紮特不認為兩種力量會有和解的前景,因此他隻是讓序曲的音樂不間斷地直接進入歌劇的第一場。
選取序曲的第一個視頻是電影歌劇《唐璜》的版本。第二個視頻是卡拉揚晚年的指揮錄像。




在此後的西方音樂史上,瓦格納的《湯豪塞》的序曲更是二元世界觀的完美再現,一是女神維納斯的情欲之愛,一是杜林根君主的侄女伊麗莎白的精神之愛,縱欲的天性與禁欲的道德,被投射到世上而無法統一,人在這種二元世界觀中痛苦掙紮而被撕裂。瓦格納的奪人之妻一直被人所詬病,想必他更是對此心有戚戚。


湯豪塞與唐璜的縱欲天性是一脈相承,隻是湯豪塞想在道德宗教中尋求拯救,猶如基爾克果所倡導的進入理性和宗教性的層次。而唐璜卻沉迷於感性的享受而不能自拔,一旦停止尋花問柳他的生命力也將枯萎。在封閉的審美層次裏,感性的肉欲隻能滿足於一時,如不能升華至更高層次,則他將陷入虛無的泥潭之中而欲壑難填。

唐璜的最後結局富有強烈的戲劇性,被他拋棄的女性都不能完成複仇,而他竟是被他殺死的指揮官的石像帶入地獄。但是這個神話般的結局顯然不切實際,道德戰勝情欲在莫紮特的眼裏被打上了問號,在唐璜沉入地獄之後,莫紮特並沒有以傳統的喜劇方式結尾,而是在眾人一同唱出的感想中結束,但大多數人的感想被籠罩在懷疑和傷情的氣氛之中。
唐璜是個永遠執著的花花公子,當石像連續幾次要他悔改,唐璜死不同意,寧願被拖進地獄,其本性的敢當敢為決非常人所為,也給他花花公子的名號帶上一道光環。無論作為男子漢還是壞男人,對女人的吸引同樣是致命的。
在電影《莫紮特》裏,莫紮特的競爭對手宮廷樂師薩裏埃利看到歌劇《唐璜》的結局時,意識到隻有他才了解莫紮特的下意識,斷定那是莫紮特所寫的最黑暗的歌劇,他通過複蘇的石像喚醒了自己的父親,讓父親在眾人麵前指責自己(莫紮特有著宴飲娛樂與女人調笑的天性),死去的父親依舊控製著莫紮特,從而使薩裏埃利找到了致莫紮特於死地的方法。




像唐璜式的花花公子究竟能否浪子回頭,當女性麵對唐璜的誘惑時的反應如何,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庭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ienFan的評論: WienFan對莫紮特與瓦格納的對比很確切,在此謝謝。
WienFan 回複 悄悄話 好看。Don Giovanni和Tannhaeuser都是我很喜歡的歌劇。它門對比可看出兩位作曲家不同的人生觀。Mozart童心未泯, 陽光博愛,用音樂使一個沒有良知,追求情欲的花花公子,充滿魅力。Wagner的音樂是悵悔,內心的掙紮,所以有人把他的音樂形容為宗教。btw, 地獄裏唐璜可以會會潘金蓮,嗬嗬。

期待下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