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2009-06-09 06:13:57) 下一個
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真的像電影matrix中解釋得那樣嗎?
試著簡單地選幾個哲學家來看看他們的看法。
“心外無物,無理”是明朝王守仁心學的認識觀,心是世界的本原,萬物依心而存在,心即是理。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仍是花,但由於用我的心去看它,其繽紛的顏色才在天地間顯現。如我的心不去感受,花對我而言也就不存在了。
“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 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 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 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
天,地,鬼神,要用我的心去感應,才會依我而現,如脫離我的感知,哪還有什麽天地和鬼神。當我的心領會到天地鬼神時,也同時證明了我的心的存在。
王守仁的認識觀很像禪宗的思想。當二僧爭論風動還是幡動時,慧能大師說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禪宗經常拿這個公案來說明佛教的“萬法唯心,境隨心轉。”
柏拉圖認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感官世界,另一是理型世界。感官世界就是通過我們的五官所能認識的世界,這是個一直在變的世界,而且我們的五官並不能準確得感知世界。而理型世界卻要用靈魂(理型)去探知,“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理型就是永恒的形成各樣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可見真正的實在是觀念,是永恒不變,超越時空,而感官世界則類似不真實的投影。
他曾用個洞穴神話來解釋這兩個世界,在地下的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隻能坐著背對洞口,麵對洞穴的後壁,而在洞外某些生物拿著各種木偶,借助火把,把這些偶像投射到後壁上,這些洞穴中人就認為世上隻存在這些影子。這些影子無疑就是感官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卻是理型世界,走出黑暗的洞穴才能尋找真實世界。
中世紀偉大的聖奧古斯丁相信上帝在造萬物前,“理型”已存在上帝的心中。
柏克萊,一位愛爾蘭的主教,十八世紀最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之一。其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可感知性質的總合,但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感知的事物是否確實存在,因為我們不可能感知事物所有的性質,所以他懷疑甚至否定在我們的心靈之外還有物質世界。“我們真的是血肉之軀的人類嗎?我們的世界是由真實的事物組成的嗎?或者我們隻是受到心靈的包圍?”
柏克萊認為人類的感知來自天主,我們所感覺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天主是萬物的唯一成因,他造就了世界的所有概念。
以上見解,都各有道理,那聖經又如何解釋的呢?
首先上帝造萬物,可見萬物是確實的,不是虛幻的觀念,“自從造天地以來,藉著所造之物,可以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
其次天地終將廢去,萬物終歸虛無。
其三不單有物質世界,也有靈界世界。
其四人感知世界(物質和靈界)的能力不僅來自自己的感官,還來自心靈,這取決於聖靈的力量。
暫且想到這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向兄台問好;

一切唯心做,但景不隨心轉,而是心隨景轉,互動而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