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收彩禮的正確性》
年青時,必認為彩禮錢是鄙風陋俗,非除之而後快。人生趟了半個多世紀的俗水,總算明白這渡河必過橋,過橋應交費,因為造橋需要錢啊。
就譬如說,你生了亇女兒,費錢費力把她養大了,讓人帶走了,這帶走的人就應該交費。
這個交費,在我們中國叫彩禮,是一種傳統。傳統,傳統,傳下來必有它的體統。
當然這世界上也有不好的傳統。舉個例子,在印度女孩出嫁,父母必備足嫁妝,如若不夠,還有被燒死的新娘。
這成何體統?
但凡長得清秀點的,自不用說。那斜臉的,歪脖的,傻傻的,蠢蠢的,隻要有兩腿,天底下哪有嫁不出去的姑娘。當然,也有些挑高撿肥挑三撿四的,那是做老姑娘的茬。
所以這就奇了怪了,怎麽印度人老是反向思維。
還是我們老祖宗聰敏,留下一個送彩禮的好傳統。
古代納征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鹿肉貴而生態,鹿皮可製衣,古人實用啊。
到了宋代,是文人的天下,以茶為禮,又謂一“下茶”、“行茶禮”或“茶禮”。“茶”和“彩”諧音,彩禮是否從茶禮而來,我沒考證過,亦不是沒有可能。
以茶代酒,淡薄了點,但什麽“三茶六禮”、“三牲五盒”, 繁瑣是繁瑣點,但想想太有儀式感了。
沿至今天,特別是我們江浙一帶,多出富豪,那女孩嫁的是金、是銀、是大把的錢。俗是俗了點,但風光的很。
十月懷胎,二十年供她吃,供她用,這做父母的收點彩禮也是應該的。
那麽問題來了,這費用到底怎麽算?
我有個在土庫曼斯坦的朋友,昨天問她,他們那地方這彩禮要收多少才合算?回答是:“二頭駱駝”。
以前看這朋友發一貼,說鄰居送她一頭小駱駝。問她是否要換她女兒,她說:“不是,是換車”。
我朋友的先生也是成功人士,家有豪車,二頭駱駝就是二輛豪車啊!壕!
其實,做父母的也不在乎錢的多少,要彩禮也隻是一種心理補償而己。
以前的年代不富裕,在我們上海,去女朋友家,拎一縷空的尼龍袋,裏麵一竹藍的蘋果再加上幾根香蕉,錢多的奉上一條“牡丹”或是“大前門”,空手是萬萬不行的。大學生雖不掙錢,一罐糖水桔子,糖水菠蘿也是有的。
即便隻是意思意思,中國人的禮數還是要到的。
最慘的還是找個洋人的。
從前,找個洋人,出了國才知道這世上王子屈指可數。後來,自己的女兒找個洋人,進門跟你握握手,算是見麵禮。你好吃好喝招待了他幾天,出門跟你握握手,便算再見了。
最可氣的是,他們去旅行,費用一人一半。養個女兒不但一分錢沒得到回報,還生生地倒貼。
結婚出家門時,那些女孩總要哭一哭的。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被迷惑,小妮子精著呢,幾滴眼淚就想把父母這些年的付出一筆勾銷,回頭快活去。
好吃好用把她供大的生活費,漚心瀝血陪她成長的辛苦費,還有把她拱手讓給人的精神損失費。
算算,讓我咬牙切齒,這彩禮是必須要有的。
奉勸有女兒的,現在開始每年記賬。奉勸有兒子的,早作準備,有備才能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