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炒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目的不純
(2010-04-01 20:19:42)
下一個
北京的分析人士表示,西方正加緊在世界上散布有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輿論,一則是想打壓中國吸引外資的進度和規模,並以此吸引國際資本轉而流向歐美,助其盡快擺脫仍在金融危機中掙紮的經濟,以及避免產業空心化趨勢,另一則是想施壓中國政府繼續賦予其跨國公司“超國民待遇”,從而賺得超額商業利潤。
中國美國商會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感覺“不被歡迎參與中國市場並進行競爭”的企業增加到受訪企業的38%,是商會就該問題對會員企業進行調查的四年來,“不滿意”比例最高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日前也表示,來自世界各地和眾多行業的企業,都對在中國經營越來越感到失望。
其實,西方有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指稱與每年大量外資進入中國的實際情況並不相符,與中國市場經濟體製日趨完善的現實也存在著矛盾之處。
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市場在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中被眾多跨國企業視為“避風港”,其在華業務的逆市上揚與歐美市場的疲弱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中國已扭轉利用外資持續下降的局麵,去年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900億美元。
外企在華業務的突出表現得益於中國經濟的率先企穩向好,更得益於在一係列經濟刺激計劃中獲得了與內資企業同等的商業機會。中國商務部表示,2009年中國12000多項機電產品的國際招標采購中,外商投資企業參與的比例達71%,中標率達55.4%。
西方媒體稱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惡化,最新的佐證是所謂的“穀歌事件”。分析人士指出,將穀歌事件作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證據之一是站不住腳的。“無論一個跨國企業如何強大,它都應該遵守東道國的法律,”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谘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這是一個基本的國際商業準則。”
代表了1600多家企業和個人會員的華南美國商會剛剛對外發布了其《2010年中國營商環境“白皮書”》,報告稱其九成會員企業對目前中國的經商環境較為滿意,會員企業今年在中國的再投資預算增長44%,基本恢複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學者張濤日前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2010年,注定會是外國企業在華的新元年。以往用“市場換技術”而給予外企的所謂“超國民待遇”已是明日黃花,洋企業所麵臨的挑戰也需重新審視和定義。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市場經濟體製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會產生一些附加的製度性成本,故而,中國在那個曆史階段不得不為其提供‘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和商業環境。”趙晉平說。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中國加入WTO,中國市場經濟體製趨於完善,對於外國企業來說,製度性成本明顯降低。中國正在致力於加強對外資企業的後期管理和服務,使其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
“建立適應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是完善市場經濟體製的核心。外資企業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的重要標誌。衡量中國投資環境優劣的標準應該是持久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趙晉平說,西方應該支持中國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沒有理由反對。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迫切希望通過強化製造業和出口來提振經濟。重振製造業是奧巴馬政府刺激經濟、創造就業的重要內容。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危機可能促使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相對弱化的格局得到一定回調,美歐提出了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試圖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搶占未來發展的製高點。
一些分析人士還指出,美國已將中國視為其重振製造業和出口的重要障礙之一。“如果美國遵守WTO規則、通過堅持它所標榜的自由貿易來實現這一目標,則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問題政治化或者打壓其他國家經濟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則要受到譴責和抵製。”趙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