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已敘述的事件,和現在要討論的主題之間,有一個極大的災難臨到猶大國。約西亞麵對各方提出的緊急諫疏,或許為了與希西家和以賽亞的英雄式信心一爭長短,他就率領一小支軍隊從山上的堡壘下來,襲擊埃及法老尼哥,後者當時正沿著海岸線前去參與瓜分厄尼微的行動。兩軍相遇於加密山腳下的米吉多,也就是在著名的古戰場以斯德倫平原的最邊界地區。戰事很快分出上下,約西亞的軍隊潰不成軍,他自己也受了致命傷。
垂死的王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罷!」他的臣仆扶他下了戰車,登上次車,沒有行駛幾裏,他就死在哈達臨門。他的死訊一傳開,全境陷入極深的悲痛裏;直到今日,對約西亞的追悼成了以色列的定例。撒迦利亞無法找到恰當的詞句來描述百姓仰望他們所紮的主時心中的悲哀,就用「如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來比喻(亞十二11)。耶利米也為他的王和至友之死寫下哀歌;頃刻之間,猶大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裏(參見代下三十五20—27 )。
接下去由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登基作王,但他隻在位三個月,旋即被埃及王廢除,鼻子被套上環,好象野獸一樣被帶到埃及,後來就死在那裏。尼哥又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為王,作為他的附屬國。但是猶大的最後四個工完全違反約西亞的政策。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約雅敬所行一切可憎的事都被記錄下來(參見代下三十六1—8)。
約西亞一死,主張拜偶像的龐大勢力又抬頭了。如果一個宗教,不能拯救積極推動它的人免於如此厄運,它還有何用處?這個賢明的君王從未使這宗教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當初他推行複興的熱忱如今得到相對的反應。主張複興的人開始感覺到民眾的敵意,耶利米更是首當其衝。他一直是舊王的諫友和謀士,始終毫無猶疑地用最嚴厲的詞句譴責當代拜偶像的惡習。他預言災難的來臨,而這預言已經開始逐漸應驗了。於是仇恨、謀害的風暴開始形成,百姓背著他,策劃狠毒的計謀,「我們把樹連果子都滅了罷,將他從活人之地剪除,使他的名不再被記念。」
興起的風暴之征兆似乎不太能觸及他,因為他已受命在猶大諸城及耶路撒冷街上周遊,或許他也開始在全地遊行,在各主要市場站出來宣告神的約所帶來的咒詛(見耶十一8)。他的巡回事奉效果不彰。猶大的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之間有一個陰謀存在。他們重犯列祖的罪過,每一座城都有假神,每一條街都可見巴力的祭壇。先知心裏明白,為這樣一個罪孽深重、執迷不悟的民族代求,是無濟於事的。他們犯了至死的罪,即使祈求也是罔然(參見耶十一14;約壹五16)。
耶利米在失望、傷心之餘,就回到他的家鄉亞拿突。他對潛伏的危險毫無所覺,好象柔順的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當然,他在自己家裏應該是安全的,可以找到他那敏感的心靈所渴望的慰藉和同情。但事實不然,就像主耶穌一樣,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血肉之親勝不過排山倒海而來的恨意。在那個小村落裏,有一項詭計在進行著。這個祭司家庭飽受耶利米的激烈譴責,已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因此他們設下計謀要陷害他。他並未察覺身處的危險,但他從神那裏得到光照,「耶和華指示我,我就知道;你將他們所行的給我指明」(耶十一18)。
這個發現使耶利米大吃一驚,他就轉向神求助。他意識到自己的正直和神的正直,有一陣子他陷入一連串問題的漩渦裏;有關世界上不公平現象的疑問,也曾盤旋在許多受逼迫的屬神兒女之心中。「耶和華阿,我與你爭辯的時候,你顯為義;但有一件,我還要與你理論;惡人的道路為何亨通呢?大行詭詐的為何得安逸呢」(耶十二1)。
一、這個被毀謗、逼迫的人所發出的呼求。
(1)他知道自己的正直無阿。毫無疑問的,耶利米深知自己的卑微。他必然像以色列偉大的先知的詩人一樣,對自己的罪性有深刻的認知。一個人若對自己的不潔一無所覺,他就不可能與神親密交往。約伯,摩西,大衛,以賽亞的感覺必然也不斷呈現在他的良知麵前。但是論到別人對他產生的憎恨,他心裏坦然,知道自己無可指摘。他未曾逃避牧人的職責,他既不願見到災難的日子,也不以自己所宣告的患難為樂,他未曾為個人的恩怨說話。是百姓自己的罪造成他所預告的災禍;他的職責隻是警告他們大難當頭。
我們若被人毀謗、憎恨,就當仔細省察,自己是否應對引起毀謗的原因負責。惟一能蒙福的受苦是為了主的緣故而被人錯待、冤枉。隻有那為義受逼迫的人才稱得上是在跟隨主的腳蹤。他所獻的集是神悅納的。隻有這樣的人能指望神的拯救和幫助。
我們無權抱怨別人的虧負,除非我們確知自己沒有引發別人這樣待我們。如果我們確實是導火線,就當將祭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任何遲延都會使情況惡化,使和好的行動益形困難。爭訟的後果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先是與對頭到審判官那裏,審判官可能將你交付衙役,然後下到監裏(參見太五22—25)。
(2)他因人的遭遇不平等而感困惑。亞薩在詩篇第七十三篇裏的埋怨,正是耶利米的心聲。他從未偏離順服的窄路;無論何等險惡的環境,即使沒有任何安慰,他仍堅定不搖:他仰望神的心沒有任何猶豫,知道自己已盡了神給他的托付。然而他卻被人憎惡,逼迫,甚至受到死的威脅;而另一方麵,惡人卻興旺發達,常享安逸。他的手潔心清似乎是徒然的。他麵臨的痛苦太大,他的腳幾乎失閃,他的腳險些滑跌。
這是各世代都存在的疑問,惟一的答案是,必須記住這個世界已上下顛倒,是非不明;人的本性被罪汙染;世界的神就是空中掌權勢的王;神公義的仆人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管轄幽暗世界的,以及空中的邪靈爭戰。
(3)他因神的性格而擔憂。他的呼喊裏有明顯報複的意味。「求你將他們拉出來,好象將宰的羊,叫他們等候殺戮的日子。」我們很自然會將這幾句話與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殺他之人的代禱,和司提反被石頭打死之前說的話作對比,而感覺這塊金子裏摻了雜質,他的聖潔有了汙點。
有人認為,先知這段話是預言惡人的命運,他是代表神宣告即將來臨的毀滅。但是較深刻而正確的觀念是,他深切關心到如果耶和華寬容這些逼迫他、企圖殺害他的人之罪行,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似乎這位先知擔心,他冤枉受的苦會導致人們誤以為行惡比手潔心清更容易使人亨通發達。約西亞是當代一位敬畏神的王,他卻在戰場上喪命;耶利米自己是神忠心的仆人,一生卻命途多舛;難道敬畏神真是最佳之計嗎?去敬拜四周民族的假神豈不是更聰明、可靠嗎?因為那些百姓似乎大享安逸,國勢昌盛,可以大建廟宇。當耶利米看到罪的影響力四處蔓延,土地幹焦,鳥獸絕跡,他的心不禁沉痛,困惑。他看見那世代的惡是無止無盡的,而神似乎對此無動於衷。因此他呼求神施行報複,不是為了他個人的恩怨,而是為了以色列的好處。
(4)他將自己的案件呈交給神。第十一章第二十節說,「我將我的案件向你稟明了。」這是何等的智能!這是我們陷於憂慮時惟一的保障。救主在十字架上也是如此,「他被罵不還曰,受害不說威嚇的話,隻將自己交托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二23)。我們必須追隨他的腳步。當人們誣害我們,當朋友拋棄我們,當艱難排山倒海而來——讓我們將一切憂慮稟明那施恩的主,他能承擔我們的重擔。一旦將憂慮交給他,它就不再屬於我們了。他會以無限的溫柔,誠實,能力解決一切,所以我們毋需懼怕。將你自己,你的重擔,你的道路,全交給主罷!
二、神的回答。
神介入他的生命中,說,「你難道不記得,我最初召你作先知的時候,已預先將你會麵臨的寂寞,孤單,艱難,逼迫指示你?你豈不記得我曾告訴你,我要使你成為銅牆,並與眾民相對立?你是否已控了誌氣,灰心喪膽?難道第一波的阻力就打消了你的勇氣?你目前隻是與步行的人同跑,不久你要與馬賽跑。現今你住在平安之地,四圍的人都自你幼年即與你熟識,他們的舉動尚且使你驚懼不已,那麽當真正的悲傷浪潮席卷土地,好象約但河的水漫過兩岸,淹沒千頃良田,使野獸都消聲匿跡時,你怎麽辦呢?」
神豈不也同樣對待我們嗎?他不是一下子就要我們與馬賽跑,而是先用步行的人來試試我們。他沒有一開始就叫我們以無比的勇氣去迎接約但河的滾滾狂濤;他乃是先將我們放在家裏——平安之地,用我們所信靠、所愛的人來試驗我們。神是逐漸加重我們的試煉,由少而多,循序漸進。他給我們機會在較小的難處上學習信靠他,好叫我們的信心漸漸增長,能在巨浪滔天的海中與他同行。要相信,不論現今你遭遇的困難和憂傷是什麽,都是神允許的,為了提供你機會,預備好迎接未來的挑戰。不要因小的挫折就灰心喪誌,曳甲而逃。不要說你忍受不了,你絕對可以撐下去!
神的恩典足夠我們使用。不妨放心支取,使用,並且安息在這恩典中。要為他賜給你這一段受訓練的時間而心存感謝,盡量支取他等著要給你的一切——恩典,安慰,確據——然後勇往直前。他不會令你失望。你在那一方麵缺乏,他就要加倍供應。今日他給你的恩典若比起明日他要賜下的恩典之泉,就不過是涓水滴流。你若畏縮不前,就會錯失了更大的磨煉機會,同時也錯失了與磨煉俱來的啟示。要忠於神,信靠他,記住當他將你帶到洶湧的約但河邊——不一定是死亡,可能是悲傷的浪潮——這時或許你會第一次看見祭司的腳一踏入河中時河水如何向兩旁分開,約櫃得以安然經過幹的河底,直抵對岸。當約但河水泛濫,溢出兩岸之際,神會在河中心辟出一條路徑,引領他所揀選的人安然渡至彼岸,而不致被急湍激流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