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re Jewel of
Christian Contentment
柏拉夫(Jeremiah Burroughs)著
在這一章中,我們準備上一門課。基督是教師,祂將教會我們怎樣知足。在本章中,我們有十個功課要學。學完這一課程,基督徒將會發現,無論他們遇到什麼,他們都能夠享有真知足。記住,基督不僅僅隻是教師,而且祂的生活還是基督徒在各種情況下知足的最佳榜樣。
第一課:舍己
有一個十分難學會的功課: 做一個基督徒是有代價的。那些認為做基督徒不需付代價的說法是不對的。耶穌對此態度十分鮮明,祂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教導基督徒怎樣舍己的正是基督自己。祂教導他們: 他們並不算什麼,也完全不配神的眷顧和恩待,他們所配得的隻是神對他們罪惡的忿怒,隻配下地獄,離了祂,他們就不能做什麼;他們也要意識到,當他們所享有的被奪去時,這對他們沒有什麼不公平,因為他們並沒有什麼權利從神那裏享有任何祝福,他們沒有做任何事使祂欠他們什麼。基督還教導他們,他們是如此的卑鄙,以至他們很有可能糟踏祂所賜給他們的一切福樂,雖然祂也許會祝福他們,使他們能夠妥善利用祂所賜的,但是一旦祂任由他們的話,他們肯定就會濫用它們。祂亦教導他們,即使他們死了,也沒有誰會遭受損失,因為神能夠毫不費力地興起其他人來代替他們。舍己的含義包括這些事。我們應當盡力明白一件事,即我們是多麼的無足輕重。隻有真正相信這點,我們的每一次患難才顯得微不足道,而每一次的祝福則顯得超乎尋常。
請留意,從沒有人象基督那樣舍己。以賽亞寫道: 「祂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祂象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祂也是這樣不開口」(以賽亞書53:7)。在此,以賽亞是在預言,基督為祂子民所犯的罪會怎樣捨命而忍受死亡。論到祂,保羅寫道: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7,8)。然而,祂卻是人類歷史上最知足的一個人。基督徒越是效法祂舍己的榜樣,他們就越會知足。基督十分喜悅去行祂父的旨意;基督徒需要認識到,自私的人隻在神賜給自己所想要的事物時才滿足,而對舍己的人來說,不論神所賜的是什麼,他們都知足。
第二課: 若離了神,在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虛空的
傳道者說: 「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道書1:2,3)那些不滿足於這世上之物的人,並非如他們自己所認為的那樣,是因為他們所擁有的不夠而不知足,而是因為這世界的事物根本不能給人帶來知足。人受造的主要目的是要認識神和以祂為樂。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寫道:「禰為自己造了我們,因此我們的心不安歇,直到在禰裏麵找到安寧。」認為擁有得更多自己就會滿足的那些悶悶不樂的人,就象饑餓的人認為吃幾口空氣就會止息自己饑餓的痛苦一樣。「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以賽亞書55:2)若離了神,擁有一切都是枉然。
第三課: 基督能滿足我們
耶穌基督教導說,祂自己能給人帶來真正的知足。祂說: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翰福音6:51)。祂還說: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7,38)。糧和水是我們身體最基本的需要。耶穌所教導的是,祂能滿足我們靈魂最基本的需要,正象以賽亞所預言的:「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以賽亞書55:2後半節)。耶穌應許道,祂的子民將會得 「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使他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翰福音10:10;16:24)。
第四課: 在今世作一名客旅和戰士
明白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對我們靈魂的知足非常關鍵。聖經告訴我們,基督徒在今世是客旅,他們隻是這世界的過客,寄居於自己的身子中。他們正為著進入永恆的天堂作準備,今後到了天堂,他們將擁有神賜給他們的那完美的復活身體。因此,為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況而憂愁是愚蠢的。我們在希伯來書十一章中所讀到的那些人「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13,16)。基督徒必須學會這樣去看待自己的狀況。遠離家園的客旅會體驗到某些不適,比如食物的短缺和粗劣,或者旅行條件的艱難等。基督徒都擁有一個永遠的家,他們在地上雖然體驗到不適,但這不應讓他們憂愁。
基督徒在今世也是戰士。保羅在致提摩太的書信中寫道:「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象基督耶穌的精兵」(提摩太後書2:3)。一個遠離家園的戰士,或在操練或在作戰,都別指望能享有家中的舒適。基督徒是戰士,他們要與自己靈魂的仇敵--魔鬼爭戰。他們必須記住,基督徒的人生是一場歷時很長的爭戰,並且隨時都伴隨著艱辛。然而,一個戰爭中的士兵還不能知道誰將最終贏得戰鬥的勝利,但基督徒卻能夠肯定這點,即耶穌基督將必使他們最終得勝。
第五課: 享受神所賜的
神所造的整個世界都是給男男女女享用的。雖然在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虛空的,本身不能夠使人知足,但是因為基督徒知道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從神而來的,所以對祂心存感激。從神所創造的事物中,基督徒能夠看出神的良善,因此他們不但享受神所賜的,也藉著神所賜的越加享受神本身,並因此而更努力地為祂而活。並且,他們必須意識到,他們的財產並不是神所賜予他們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神收取他們所擁有的,他們或許就不得不湊合一下了。關鍵是無論神要求他們在艱難中還是在興旺中過日子,他們都要一樣服事祂,榮耀祂。但無論情形如何,他們都必須學會,祂的旨意對他們來說總是最有益的。
第六課: 認識你自己
所有的基督徒都應當瞭解自己,要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情形是什麼。這會教他們認識到,使他們不知足的並不是他們生活的境況,而是他們的心態。不知足真正的原因是罪。瞭解自己的基督徒能夠把罪掐死在萌芽狀態,這可以免受許多的煩惱。
不瞭解自己的基督徒很有可能在遇到問題時大發怨言。他們會這樣說: 「神已忘記我了!」他們根本看不到患難會給他們帶來什麼益處。但如果他們因瞭解自己的心而謙卑,他們就會明白,神降患難的目的是要試驗或管教他們。因此,他們會說,「我感謝主賜給我這患難,因為如果沒有它,我很可能會跌倒,也不成熟。」
隨著基督徒自我認識的提高,他的陡嬉矔?玫礁納啤2懷墒斕幕?酵揭蠆徊t解自己的心而常常求告無益的事,隨後往往會因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每件東西而變得沮喪。
第七課: 當心財富
基督徒常常羨慕那些富人,卻意識不到財富所帶來的問題。「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一雙新鞋或許看來不錯,但穿的人卻知道夾腳的痛苦;一座城市或許表麵相當漂亮,但其中的居民卻知道貧民窟的悲慘;有的人或許表麵看來非常富裕和順利,但其內心卻十分煩惱。
那些富有或出名的人常常要麵對各種的煩惱和憂愁。他們也往往要麵對別人遭受不到的麻煩和試探;因此耶穌說,富人要進天國是困難的。而且,富人和名人總有一日要向神交帳,要交待他們是如何使用他們的財富和名望的。
第八課: 當心獲得你所欲求的
聖經有幾處告訴我們關於人們獲得他們所欲之物的事。人之所欲常出於自私的動機,並且他們所想要擁有的往往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真益處;所以當神賜給他們想要之物時,這常常是一種嚴厲的懲罰。「無奈我的民不聽我的聲音,以色列全不理我。我便任憑他們心裏剛硬,隨自己的計謀而行」(詩篇81:11,12)。伯納德(Bernard of C1airvaux 1090-1153)是克勒福修道院院長,他說道: 「不要讓我有那種痛苦;因為給我我想擁有的事物,給我我心欲求的東西,這是世間最可怕的審判之一。」學習認識到出於我們天性的欲求會輕易引誘我們偏離神,這是在基督的學堂裏最艱難而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第九課: 神掌管著一切
神支配著整個宇宙,這意味著,即使事情最微小的細節都在祂的控製之下。因此,基督徒所遇到的每件事之所以發生,都是出於神的旨意,也是因為祂認為這會對他們有益。耶穌提醒祂的門徒這一點, 以此而勉勵他們, 祂說:「五個麻雀不是賣二分銀子嗎?但在神麵前,一個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路加福音12:6,7)。基督徒應當求告神加增他們的信心,以使他們因神安排每件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而稱謝祂的看顧。他們亦應當記住,他們並不能完全明白神對他們所做的一切。誰又能知道,也許神在他們生命中有著一個二十年後才實現的計畫,而這計畫的實現卻有賴於這一周所發生的某件事,如果他們抗拒祂對他們這一周的旨意,他們就是在抗拒祂對那有賴於這一周的所有其他事物的旨意。
神作工的方式各種各樣,如果基督徒明白一點神作工的方式,這有助於他們對神所做的事感到知足。他們特別能夠學習到神做工的兩方麵。
第一,神的子民受苦是正常的。許多非基督徒會這樣認為,如果真有神,而且如果那些稱為基督徒的人真屬於祂,那麼他們就不會受苦。但情形剛好相反:他們受苦的事實證明,他們是屬於神的。彼得寫道:「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得前書4:12,13)。
第二,神能夠把壞事變為好事。在神要特別善待祂的子民之前,祂常常要他們經過大試煉。約瑟在成為治理埃及全地的高官之前,曾是一個囚犯;大衛在成為以色列的王之前,曾到處潛逃;連耶穌基督自己在復活和得榮耀之前,都受盡了折磨以致於死。路德說道:「這就是神的方式;祂使人謙卑,以致使他升高;祂治死人,以致使他活過來;祂得勝,以致使人得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