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督徒的默想》第二章 學我的樣式 - 博客 | 文學城

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基督徒的默想》第二章 學我的樣式

(2009-12-28 09:57:23) 下一個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
蘇文峰/簡王仁芬 合譯



 




如今,約伯所尋找的智慧已經找著了。神所展示的奧秘,不但是神的旨意、神的計劃,更是神自己,藉著祂兒子親自向我們顯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隻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子所彰顯的智慧的榮耀,是遠超過人的知識所能了解的。神選擇了嬰孩和愚拙人,將這些事向他們顯明,卻向聰明通達人隱藏(太11:25)。

西方的理性主義和東方的神秘主義都不能使人更接近真智慧。這兩種途徑的結果都會使人喪失人性。人類想要藉著各樣的技術、生化科學、行為科學來控製人類與資源,但是史金納(B.F. Skinner)告訴我們需付的代價:喪失自由和尊嚴。東方神秘主義的路線也一樣抹殺人性。他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隻強調無我的境界,不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契合,從而帶出愛心服事的果效。那種境界據說也隻有極少數離俗的瑜伽修行者可以達到。

人犯了罪以後,就成了孤寂的陌生人,找不到真智慧可以使他與別人契合,或使他的存在與真體連合。於是耶穌基督來傳祂天父的智慧。人生的意義不再是虛幻的,也不再是絕望地走向黑暗。人生的意義建立在一個真實和永恒的基礎上:就是創始成終的三一真神成就的救贖。這好比一道真光,照亮我們黑暗恐懼的心靈。「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基督呼召我們學祂的樣式,不隻因為祂認識父,將父的榮耀顯明給我們看,也因為祂是父所差來的,向他們顯明了神的恩典。「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30)

耶穌的話除去了律法主義的束縛。祂宣揚天父的旨意,不是要為我們套上失望的鎖鏈。祂向我們啟示神的聖潔時,也賜給我們奇妙的喜樂與甘甜。猶太教師常常以律法知識自豪而輕視別人。可是他們所精通的律法,隻能加給人無法擔當的重擔,神的誡命隻有超級聖人才能做到。

律法主義犯了靠行為得救的錯誤;諾斯底主義者(Gnonsticism)則犯了靠知識得救的錯誤。他們所努力的目標,都隻有極少數的人能達到。但耶穌把這些主張都廢棄了。祂呼召門徒來跟從祂自己。祂柔和謙卑,不是因為祂沒有主權,不能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為了正好相反的理由。正因為屬天的智慧是神的恩賜,不是人的成就,所以耶穌沒有在西乃山的隆隆雷聲中,卻在安靜的加利利湖邊,將神的智慧表明出來。


 


「學我的樣式!」耶穌用祂的謙卑與受苦來表現祂的主權。祂所顯明的神智慧,是憐憫的智慧,是神的愛拯救罪人的智慧。馬太福音12章描述耶穌的柔和:祂忍受敵人的辱罵,安息日在迦百農醫治擁擠祂的人。祂是受苦的仆人:「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到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太12:19,20)。耶穌的柔和謙卑,使祂背起十字架——祂自己的軛。在十字架上,這世界的智慧變為愚拙,但是藉著十架,「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 1:30,31)。神藉著祂兒子的柔和與受苦所表明的智慧,不是空洞幻想的智慧,而是極有功效、極大恩典的智慧。基督耶穌取了罪人的身份,親身擔負罪人當受的審判。當保羅發出這樣的禱告時:「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1:17)祂是指神恩典的智慧;也就是基督為我們的罪死、為我們的稱義複活的智慧。

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負起基督的軛,學習祂成為受苦的奴仆與得勝之主的榜樣。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在各方麵順服耶穌基督。沒有耶穌基督作中保,我們無法與神溝通,也不可能經曆神自己。基督徒默想的途徑,不是建立在魂遊象外的特殊經曆上,而是建立在神所賜的智慧上。一個人要尋求神的麵,不是在內心努力探索,也不是去苦思抽象無定的事物,而是要默想聖經所啟示的基督和基督所啟示的聖經。要將聖經所說關於耶穌的事,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裏;因為我們不是要想像出一位基督,而是要學習這位真實的基督。願意學習主耶穌樣式的門徒,當以祂的話語為寶貴。所以默想的操練,就是要盡量地聽取耶穌的話:不隻是新約裏的「金句」,也包括基督的靈藉著舊約先知所說的話,他們「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彼前1:11);以及新約眾使徒和先知的話,他們證實了基督的話與神的奧秘(來2:3)。

知道整本聖經就是基督徒的默想手冊,會不會使你覺得失望?你想知道的是能帶你進入魂遊象外的經曆的方法嗎?我以為問題是出於我們想以魔幻來代替敬虔。他們想要控製無限的神,要作默想的主宰者,而不願意放下自己,靜聽她豐富的話語。

隻有謙卑,而非宗教性的狂熱,能幫助我們尋見神,並且甘心以孩童的柔順,來領受神智慧的教導。默想的基督徒會去背誦聖經裏較短的篇章,也會研讀並且思想那些長的篇章。他不會把聖經當作阿拉丁神燈,用來要求特殊的經曆,或強迫耶穌的靈顯在他身上。真正的信心不是控製,而是順服;不是操縱聖靈,而是聽從祂的話。

學習耶穌的樣式,不隻是研讀聖經,而是要我們個人與主真正契合。戀愛中的人會時常回味對方來信的每一個字,不會隻把它當作文件資料來看。啟示聖經的靈,也就是耶穌的靈,住在我們心裏,幫助我們與神有活潑的交往。主耶穌與我們每一個人同在,祂也與一同聚會的聖徒同在。神的子民聚在一起默想,一定更能體會神同在的甘甜。

 


三、 智慧的道路

永活的神是智慧的泉源。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智慧的主;祂呼召門徒來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祂的救恩,不隻用來啟示,也是為了救贖。藉著耶穌基督,我們不隻認識神是誰,也認識祂為我們所成就的工;祂是父,為了拯救罪人而賜下祂的獨生愛子。當我們學習基督——我們救主的樣式時,我們不隻看到祂的榮耀,也看到祂的柔和謙卑與受苦。因此,我們的默想,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認識神或建立與神的和好的關係;我們的默想乃是要轉向基督,認識祂是誰,為我們做了什麽。耶穌的話,把神的旨意告訴我們;在加利利湖邊、在耶路撒冷街道、在加略山的十字架、在榮耀的寶座上的作為,成就了天父的旨意。
當我們默想那在基督裏的真理時,我們就在智慧裏增長。但是智慧的道路也左右了我們默想的方向。所以基督徒的默想應該帶給我們導向與屬靈兩方麵的亮光。

1. 導向的亮光

智慧的道路就是順服的道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這智慧引導立約的子民在神麵前生活。芮傑和(Gerhard Von Rad)研究以色列的智慧文學後作出這樣的結論:「人藉著對神的認識,必須學習去承擔現實生活的責任。」詩人也在禱告中這樣說:「但願我行事堅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詩119:5)

聖經裏的智慧都是實用的。它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裏作出正確的抉擇。智慧是神賜給祂子民至高的祝福。神向以色列人彰顯榮耀,好讓他們吸引外邦國家歸向祂,這心意在賜智慧給所羅門的事上最明顯。我們都曉得所羅門的箴言和詩歌,也知道他對植物和生物的研究,因此,「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4:34)。

所羅門不是為自己求財富或權力,卻向神求智慧,因此蒙主喜悅,也能實在的代表神治理以色列民。要行在神麵前,並遵守祂的約,是需要智慧的。成為與神立約之百姓的君王,更需要智慧。大衛臨終時對兒子所羅門的吩咐正呼應了神當初對約書亞的吩咐(王上2:1-4;書1:1-9)。像約書亞一樣,神吩咐所羅門要剛強壯膽,要照摩西所吩咐的律法行在神的路上,這樣的順服必定帶來亨通與興盛。這兩處經文所提到的「亨通」,都有依智慧而行的意思。行事有智慧就是亨通!約書亞如果希望道路亨通,一定要晝夜思想神的律法(書 1:8)。詩篇第一篇裏那位默想的詩人就是這樣,所以他才能像一顆栽在溪水旁的樹,按時候結果子,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3)。所羅門在受到異族偶像地影響,轉向愚妄順從別神之前,王國大得富強,因為他默想神的話與神的工作。

 



君王彌賽亞,大衛真正的子孫,比所羅門更有智慧(太 12:42)。「我要為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祂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祂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5,6)。在以賽亞的「仆人之歌」裏,預言神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賽52:13)。詩篇101篇所描述的君王智慧,必在將臨的君王身上實現。

耶穌基督不但是智慧的主,帶領祂的門徒來負祂的軛;祂也是智慧之仆,向我們顯明行在智慧中的意義。祂在孩童時期已是滿有智慧的成長(路2:52),並因祂對神的認識,使聖殿裏的教法師驚訝(路2:47)。

耶穌傳道伊始,祂的默想生活便在曠野受撒但時顯示出來。每一個試探,祂都以聖經的話回擊。祂全部引用申命記的話,因為申命記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曆。他們所受的試驗,是未來之事的預表與記號,即預表神的真兒子耶穌在曠野受到的試驗。神的試驗(申8:2)顯出以色列人的不信與不順服,卻顯明了祂獨生子耶穌的順服與信靠。當撒但試探饑餓的彌賽亞,叫祂將石頭變成食物時,耶穌用申命記的話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4;申8:3)在申命記裏,這句話是針對神賜嗎哪給以色列人那件事說的。

靠神的話而活,不隻是順服神的律法,更應該是在任何環境中都順服神的帶領。以色列人和耶穌,都是被神的話帶領進入曠野的。以色列人若真的靠神的話而活,就應該信賴神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以祂的方法在曠野賜下食物,也就是說,以神的話為至高,並完全信賴神。

被聖靈引到曠野的耶穌,顯出祂對父神的完全信心。沒有嗎哪來解除祂的饑餓,也沒有飛鳥帶給祂餅食,但是祂仍然信靠神。祂不願意用行神跡的能力來縮短自己受試探的時間,寧願等候神話語的帶領。

顯然,耶穌在曠野的默想,已經使祂預備好麵對這個試探。從人性的一麵來看,耶穌成年之前就已經背下許多經文,所以現在即使饑餓使祂的意識發昏,祂仍然能引用聖經上可對抗那試探的經節。聖經的教訓與祂的默想,一起幫助祂度過難關。

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而活——這正是每一個屬神的人應該要做的。智慧不在於反覆誦讀聖經的字句,而是要了解聖經的意思,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各樣環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