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亞伯拉罕》 16. 為所多馬代求

(2009-03-02 07:30:23) 下一個




--創世記十八22~23


  日漸西沉,亞伯拉罕的訪客告辭翻山往所多瑪而去;亞伯拉罕也陪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三人尚未抵達這罪惡滿盈的城市,它的上空已烏雲密布,顯然將有一場雷雨。那天晚上,隻有兩位天使進了城,他們的另一位同伴在那兒呢?噢,他逗留在後與朋友亞伯拉罕進一步交談,把自己心中所擬定的全盤計劃告訴他。傳說中他們兩人交談的地方是在一座山頭,從那裏可以俯視那條狹長的溪穀,溪水直往死海沉鬱的水麵流去。

  主耶和華為何不與天使偕行到所多瑪?是否因為懲罰並非他的例常行動,是他所不喜悅的?當然,掌管王權的審判者原可差遣他人執行他的命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丟在火爐裏」(太十三41一42)

  但卻有更深刻的理由」。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友誼意味著有權被告以向他人隱藏的秘密。「神的奧秘向著敬畏他的人彰顯。]所以,主對他的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十五15)。我們若是親近神,許多向著智能人隱藏的事卻會向我們影顯。七十士譯本的譯法把這點表達得極為傳神:「我所行的事豈能向我的仆人亞伯拉罕隱藏呢?」(創十八17)。行事之上,主必告知他的聖仆和先知。

  然而,以下的話又進一步指出,神所以充分表露自己心意的理由:「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創十八19)。神是否擔心,若未曾顯明它們的罪孽並他的憐憫,就把平原上的兩座城毀滅掉,將使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懷疑神審判的公正性?在這件事上,神讓我們對他的性情有了不同的認識,原來他良善或嚴厲的作為,背後都有原因。雖然他的判斷深不可測,像這樣的一次對話卻光照其中,恰似彩虹以它無與倫比的美麗閃爍在瀑布氤氳的淵麵上。



一、神嚴肅的宣告。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多麽生動的描寫!那兒,峽穀的遠方,兩座城沐浴在斜暉中,靜謐而安詳。沒有聲音傳入這位先祖的耳鼓,沒有那種滔滔喧嚷,像乘著汽球飛行的探險家飛臨大城上空時所聽聞的。雖然遠方的所多瑪在暮色中顯得無比寧靜,但神卻聽到了罪惡的聲音。那是被迫捱忍著傷痕的大地所發出的哀嚎,是奄奄一息的受造物在痛苦中的呻吟,也是受暴力和情欲迫害的人所發出的悲鳴,是少女、婦人和小孩的哭聲。這些聲音傳人了萬軍之主的耳中。是的,每一樁罪行都有一道哭聲,「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裏向我哀告。」它持續不斷地哭,直到被基督的血所發出的更大聲音製止,這血「所說的更美」(來十二24)。如果每樁罪行都有一道聲音,人的一生、一座城匯集起來的聲量該有多大!今天,神豈不仍在——數落我們的大城—一「它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

  「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神在獎懲之前,總先細細考察每樁事件的真實狀況。譬如他在下令砍掉那棵危害果園土壤的樹之前,已連續三年前往探看它有否結實。他鑒察一切,毫不遺漏。他甚至不請自來地進入我們最神聖的隱密處,因為在它眼前一切都是赤露敞開,我們必須麵對他。他倒也隨時,甚至熱切地,願意原諒我們。然而,像那天晚上發生在所多瑪的那種窮凶極惡的罪行,卻已足夠判定這座城的命運了。審判者親身目睹了罪行的發生。

  「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耶和華的這番話聽在亞伯拉罕耳中,自是惡兆當前,他清楚明白這指著所多瑪即將遭到毀滅,因為他在禱告中一再提到它將臨的噩運:「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麽?」有什麽是神不知道的呢?在他原無黑暗與光明之分。然而,他說:「我也必知道。」若有不遵守神誡命的人讀到這裏,讓他切記,任何秘密都逃不了神的耳目。它會察出你罪行中最隱密的細節,將它們暴露在天地間,以公義毫不留情地審判。



二、這項宣告帶給亞伯拉罕的震撼。

  天使一前行,留下亞伯拉罕與主耶和華單獨對談時,他完全被方才的宣告嚇著了,心中翻騰著驚濤駭浪,幾乎不敢勸阻神:我是何等人呢?隻不過是「塵土」。然而他不得不試圖挽回威脅著這兩座城的噩運。

  促使他代求的動機有兩層:第一層,出自對他的親人羅得的自然關切——自從羅得離開他之後,二十年轉眼已過去;他對羅得的關愛卻從未中斷過,總忘不了這人原是他已故兄弟哈蘭的兒子,曾追隨在他左右,勇敢地陪伴他渡過艱辛的沙漠之旅。幾年前,當他英勇地從基大老瑪手中把羅得救出時,這些往事便會湧現心頭。現在,對他天然的關愛促使他不辭艱辛地要挽救所多瑪,以免侄兒在滅城的當頭也遭殃。真正的宗教情操總不喜歡摧毀,而是要實現一切天然愛心的要求。

  另一層顧慮是恐怕城的全然毀滅會導致鄰近居民對神的性情產生偏差的認識——亞伯拉罕並不否認富庶卻頹靡的峽穀上有許多居民活該斃命,但他實難想象全城的人都同樣墮落;如果所有人一概被剪除,他深怕鄰城的居民將有理由懷疑神的公正;既然神不分義人和惡人一律剿滅,他們自可譴責他不公。

  曆代神的忠仆總是極力維護神的形像。摩西寧可放棄身為選民祖先的榮譽,也不願外邦人恥笑神說他並不能把自己的選民帶入應許地(出三十二10 ;民十四12 )。當以色列民在艾城人麵前逃跑時,約書亞和長老們所擔憂的似乎不是隨時會被剪除的危險,而是神要為他的大名怎樣行(書七9)。真願多有人熱心維護神的榮耀!惟願我們一心一意關切神的聖名在人間的形像,以致當我們在有關神行事法則的討論中,意見紛紜時,這點能成為我們心中無上的考慮。

  對神榮耀的護惜熾熱地燃燒在亞伯拉罕心中。他那奇妙的代求便是由此而發。每當我們像他一樣忘情於維護神的榮耀時,便會進入與他相同的感覺中,渴望神的性情能證實在人子中間;若是必要,我們情願死於溝壑,隻要能聽見王因著我們的獻身,得以勝利前進。



三、亞伯拉罕代求中的要素——這是孤單的禱告。

  直等到高原上、穹蒼下都寂然無聲時,亞伯拉罕那激動的靈魂就像春雨過後滿溢的池塘一樣,盡情傾瀉而出。「他站在耶和華麵前。」禱告時若總有人在場,即使是最親愛的人,對進入與神交談的至境總有妨礙。每個聖徒都需要一間密室,容許他關起門來,隱密地向神禱告。禱告室可以在山間、林中,或浪聲滔滔的海邊,總之,必須有個分別出來的地方。不能與神麵對麵談論他的道路,並為同伴代求的人,值得同情;至於不敢的人,則是可憐。

  
「任由盲目在腦海中繁殖的人,
  豈勝過無知的羊群?
  認識神,卻不舉起手,
  為自己和朋友禱告的,也是如此。」


  這是漫長的禱告——「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麵前。」故事幾分鍾就讀完了,這幕情景卻可能持續數小時。禱告的巔峰不是倉促趕路可以爬上的;需要耐心、勞苦、和持久的努力,才能離開低坡,穿越雲線,到達山頂的岩穴;那兒,摩西曾經在神聖手的遮蔽下站立。當然,神隨時聆聽我們在繁忙中向它發出的連珠炮似的禱告,然而,除非我們培養長時間禱告的習慣,否則,便難維持這類迅疾、短促的禱告。隻因不在神麵前等候,我們不知失去多少寶貴的經曆!我們不給太陽機會溶化自己心中的冰雪,不佇候在碼頭直到著見船隻載著所祈求的答案歸航。若在宮門前多待些時候,便能看見王臉上帶著祝福,手裏拿著禮物出來了。

  這是極其謙卑的禱告——「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我還敢對主說話。」「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愈親近神,愈深覺自己的渺小,正如鳥飛得愈高,它雪白的羽翅在平靜的湖麵上投影愈深。讓螢火蟲向正午的太陽挑戰,讓露珠向洋海誇口,讓不解世故的人向撒拉弗吹噓自己的知識——當人尚未遇見神前,絕不懂得謙卑俯伏在地麵前。諸天在神眼中不敢自誇清潔,天使出現在它之前要遮蔽自己的臉麵。我們的自覺軟弱豈不是蒙神垂聽最強而有力的憑據?「他不忘記困苦人的哀求」(詩九12 )。 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六十六2)。

  這禱告乃基於相信神與自己具有同樣的道德良知。——「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這道反詰真有意思。亞伯拉罕仿佛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清明耿介仰觀穹蒼至高處的神,在他身上發現有一道德本性居中掌權,原與自己心中的一樣正直、公平、信實;於是,他針對神的道德本性,提出訴求,確信必蒙神應允。

  他彷佛說著:「全能的神啊!將義人與惡人一同毀滅,怎麽可能對呢?我敢保證任何義人都不會這樣作。在人如此,在你更應如此,因為你是審判全地的主。」神的確未發怒,他同意亞伯拉罕的懇求。我們應否由此推論說——神行事的方法雖可超出理性了解之外,他卻也不願違逆他擺在我們心中的道德良知;即使他有時似乎如此,那是因為我們誤解他的作為,對之作出錯誤的解釋?

  從前有一句流行的話:「王不會作錯事。」這真是幻想。但這話雖不能證之於世上的王,證諸永生神卻是確鑿的真理。它不能違背人的道德良知,這原是按著他的形像造的。讓我們耐心護持住自己的靈智,確信任何違背它的,都是源自罪性和有限的知識,不久這些迷障就要被拂除淨盡,不再遮蔽那與崇山峻嶺一般篤定而永存的公義。

  這禱告是有恒心的——一亞伯拉罕反複禱告六次,每次祈求蒙應允時,勇氣和信心又倍增;發現自己挖對了礦脈,便一次又一次往下鑿深。乍看之下,他似乎向神步步進逼,為難神答應他的懇求。其實不然。事實上,是神一步步引領他;設若他敢於起始就提出最後那項要求,或許所得的要比代禱之先所求所想的多。對他而言,這真是受教一場。他並未馬上就認識神那不可測度的公義和慈愛,乃是一步步往朦朧的高峰爬升;每往上爬一步,就獲得鼓舞再試下一步。多麽可惜!他的要求竟然僅止於十個義人的要求上。假如他繼續要求,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神出於他的本性,必然超越亞伯拉罕自己所定的限製,把任何可能被算為「義人」的,都帶離所多瑪。

  神仍然這樣教育著我們。如導引羽毛初豐的雛鷹一圈比一圈飛得廣遠,以探知風的浮力;如是,他驅使我們祈求一事又一事,再一事。當我們求到自己所知的極限,總還有未被探索的餘數;而他必也豐盛地加添賞賜。所多瑪並無十個義人,但羅得、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卻獲得拯救,雖然後三者已深受當地的敗德汙染。神的公義因此明確地建立並證實在周圍人們的眼中。

  在結束本章時,我們要提到神管理世界的偉大法則之——一如果城內有十個義人,這城就可以免於滅亡。不信神的人極少知道神的兒女住在他們中間帶給他們何等大的保障。可能老早之前,憤怒的暴洪就該把他們席卷而去;這審判所以得以製止,是因若有義人居住在他們中間,神就不能這麽作。不耐煩的仆人經常問他們可否竭出稗子,公義的主總是這樣回答:「不必,恐怕竭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世人真是不知他們虧欠聖徒多少,這些聖徒是遏止腐化的鹽,防止混沌和黑夜再次稱霸的光!當世界正快速邁向它悲慘的噩運時,讓我們從幔利的高原切切為它代求。當最後的瘴癘全地蔓延,使滅亡成為不可避免時,願我們和所愛的人能被帶離,進入平安之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