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屬靈操練禮讚》第二部 外表的操練 陸 · 簡樸的操練

(2008-01-17 15:17:45) 下一個




傅士德



  "當我們真正處於這種內在的簡樸時,我們整個外貌都變得更直率、更自然。這種真正的簡樸……使我們感覺到某種開朗、溫柔、天真、歡樂、寧靜。當我們用清亮的眼睛接近它,並且繼續不斷地觀看之時,它實在可愛。這種簡樸多麽和藹可親啊!誰會將它賜給我?我願為它舍棄一切。它是福音的明珠。"

  --非尼倫(Francois Fenelon)


  簡樸是自由。重複是桎梏。簡樸帶來喜樂與平衡。重複帶來焦慮與恐怖。《傳道書》的作者評論說:"上帝造人原極簡單,人的複雜問題是他自己發明的"(傳 7:29,依《耶路撒冷聖經》譯出)。由於我們中許多人都實驗到上帝藉簡樸給我們帶來的釋放,因此我們願再次唱一首古老的《搖蕩詩》(Shaker hymn):

  簡樸是恩賜,
  是叫你得自由的恩賜,
  是叫你回到你應有的地步之恩賜,
  當我們按正當的方法看我們自己時,
  我們會生活在愛和喜樂的幽穀中!
  當我們得到真正的簡樸時,
  我們會毫無愧赧地生活和愛,
  我們會高興回轉回轉,
  直到藉著回轉回轉,
  我們轉到正確的方向。

  基督徒的簡樸操練乃是一種由內在的實質所產生的外表生活方式。簡樸的內在質樸和外表生活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相信我們能夠具有內在的實質而不必對我們如何生活有深刻的影響,那麽我們便是自己欺哄自己。如果我們企圖安排一種外表的簡樸生活方式,而缺乏內在的實質,那麽便會導致致命的律法主義。

  簡樸從內在的注意力的集中和統一開始。它的意思是把祈裏所謂屬神的中心(The Divine Center)活出來。祈克果有一本著作名叫《清心即專心於一件事》。這個意義深長的書名便表明,他對基督徒簡樸的精義有極其精深的穎悟。

  體驗到內在的實質,便在外表上也使我們得到釋放。說話變得真誠,對身分和地位的貪婪消失了,因為我們不再需要身分和地位。我們不再炫耀富裕豪華,不是因為我們付不起,乃是因為原則問題。我們的東西可與別人分享。我們也有像貝德(Richard E.Byrd)那樣的經驗。當他在荒涼的北極獨自停留了好幾個月以後,在他日記中寫著說:"我漸漸懂得……一個人即使沒有大量的東西,也能活得深刻而富有意義。"(注1)

  現代的文化缺少內在的實質,也缺少外表的簡樸生活方式。我們必須在現代世界中生活,而我們給它碎裂了的以及片斷的情況所影響。我們給各種互爭雄長的附屬物困住而不知所措。有時我們根據健全的理性作了決定,但是再過一刻,我們又擔心別人會怎樣想而改變主意。我們沒有統一或者集中的標準叫生命可以依循。

  由於我們缺少一種屬神的中心,以致我們對安全感的需要教我們瘋狂地依附物質的東西。我們必須清楚了解,現社會貪求富裕的欲望是心理上的毛病。它所以有這毛病,是因為與實體完全脫節。我們渴望得著那些我們既不需要也不享受的東西。我們買我們不要的東西,目的是向我們不喜歡的人示威(注2)。當商業上故意設計的去陳推新的意識過去以後,心理上的陳舊意識取而代之。我們便會覺得不好意思一直穿著同樣的衣服直到不能再穿,或者一直駕駛一部老爺車直到不能再用為止。大眾傳播的各種宣傳,叫我們深信趕不上時髦便是趕不上實際。如今應該是我們醒悟過來的時候,叫我們看出一項事實,就是效法一個病態的社會,便等於自己有病。除非我們看出,我們的文化,在這一點上多麽不平衡,否則我們便不能對付我們裏麵的這種崇拜"瑪門"的精神,我們也不會羨慕基督徒的簡樸。

  這種病態心理甚至滲透了我們的"神話"。現代英雄是一個貧苦男孩變為富翁,而不是有錢的男孩自甘貧窮(我們仍舊覺得極難想象女孩子也能做到上述其中一樣)。我們把貧得無厭叫做雄心勃勃。我們稱囤積居奇為胸懷大計。我們把貪圖財富稱為勤勉工作。

  抑有進者,一件重要的事是,我們必須了解,現代抗衡文化的行動不算是一種進步。那隻是表麵上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並未嚴肅地對付一個消費社會之基本問題。由於抗衡文化運動往往缺少了一個積極的中心,結果它無可避免地退化為瑣屑的形式。吉施(Arthur Gish)曾說:

  "抗衡文化運動中許多東西都是一麵鏡子,反映出舊的病態社會最惡劣的特質。徹底的改革不是免費吸毒、自由性交,以及任意墮胎。……那偽裝的自由主義者的色情主義、性虐狂的特色,以及許多地下出版社所登載的性廣告,都是舊秩序的部分變態以及死亡的表現。"(注3)

  我們需要勇敢地清楚說明新的更加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對現代的病態心理提出抗議,不同意它以人們能夠生產多少或賺得多少而評定某人的價值。我們必須嚐試用大膽的新的變通方法,去代替目前致死的製度。簡樸的屬靈操練並非一個失去的夢,而是曆史上一再重新出現的異象。今天仍舊能夠重新掌握它,也必須重新掌握它。


〖 聖經與簡樸 〗

  在未曾試行鑄造一個基督教的簡樸觀之前,必須打破一種流行的看法,就是認為聖經對經濟問題沒有明確表態。許多時候人們覺得,我們對財富的反應是個人的事。人們說,聖經在這方麵的教訓,完全在乎個別經文的解釋。我們企圖相信耶穌對實際的經濟問題沒有發表什麽意見。

  任何認真地閱讀聖經的人都不能持守這樣的見解。聖經禁止人剝削窮人以及聚斂財富的禁令乃是清楚和直接的。聖經幾乎向現社會的每一項經濟價值觀挑戰。比方,舊約就反對一般流行的看法,以及人對私有財產有絕對的權利。聖經說,大地是屬上帝的,因此人不能永遠占有(利 25:23)。舊約有關禧年的律法規定,到了禧年的時候,所有土地都當歸還原主。
事實上,聖經宣告說,財富本身屬於上帝,而禧年的一個目的是要定期把財富重新分配。這種激烈的經濟見解,簡直對現代一切信念和習慣當麵斥責。以色列人如果忠實地遵行有關禧年的命令,那麽,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長期問題,早已給予致命的打擊。

  聖經不斷嚴厲地針對奴隸製度之內在精神,因為那種精神正是崇拜財富所帶來的。"若財寶加增,不要放在心上。"(詩 62:10)第十誡反對貪婪,即內在想要"得著"的欲望,這種欲望導致偷竊與欺壓。聰明的先哲了解"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箴 11:28)。

  耶穌對他那個時候的物質主義宣戰(而我建議,他也向我們這個時代的物質主義宣戰)。亞蘭語稱財富為"瑪門",而耶穌指責它是與上帝競爭的:"一個仆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瑪門。"(路 16:13) 他時常而且毫不含糊地說及經濟問題。他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又說:"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路 6:20、24)。他用生動的語氣描述有錢人進上帝國的困難,說那好像駱駝穿過針眼。在上帝方麵當然凡事都能,但耶穌顯然了解其中的困難。他看出財富對一個人可能有的控製。他曉得"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這就是為什麽他吩咐跟隨他的人:"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太6:21、19)。他不是說,一個人的心應該或者不應該跟著財寶所在的地方。他隻是說明一件明顯的事實,即無論在什麽地方你發現財寶,你也會發現人心。

  他勸告那位富有的少年官,如果他要上帝的國,那麽他不單要有一種內在的與他的財富分隔的態度,並且要實際上放棄他的財富(太19:16-22)。他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 12:15)他勸導那群來尋求上帝的人:"你們要變賣所有的周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路 12:33)。他講出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有的農夫,他的人生集中於囤積糧食--他稱他為"無知的人"(路12:16-21)。他號召所有想要跟從他的人,過一種對財寶毫無牽掛的快樂生活:"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路 6:30)

  耶穌對經濟問題所發的言論比對任何社會問題所發的言論更多。假如在當時比較簡單的社會中,我們的主對財富在靈性上的危險都如此強調,那麽我們這些生活在一個極其富裕的文化中的人,對經濟問題豈不更當認真注意嗎?

  新約的書信也反映同樣的關注。保羅說:"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前 6:9)作監督的要"不貪財"(提前 3:3)。作執事的要"不貪不義之財"(提前 3:8)。《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告說:"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13:5)雅各把殺害和戰爭歸咎於貪圖財富:"你們要抓要取、得不到,就想殺人,你們野心勃勃,不能滿足,就爭就吵。"(雅4:1-2。按"現代中文譯本")保羅稱貪婪等於拜偶像,並且吩咐哥林多教會要嚴格懲戒任何貪婪的人(弗5:5;林前5:11)。他把貪婪和行淫亂的和勒索的相提並論,並且宣布說,行這樣的事,過這種生活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保羅勸勉富足的人不要倚靠他的財富,乃要倚靠上帝,並且要慷慨地與人分享(提前6:17-19)。

  說了上麵的話,我必須迅速加上一句,上帝的旨意是我們應有足夠的物質供應。今天有種困境是由於缺乏糧食,正如另有一種困境是由於人們嚐試把生命建於物質供應上。被迫的貧窮是邪惡的,應該棄絕。聖經也沒有寬容禁欲主義。聖經一貫地並且有力地宣告說,受造物是好的,要去享受。禁欲主義不合乎聖經的將一個好的"屬靈"世界和一個邪惡的 "物質"世界強加分割,於是認為得救在乎對物質世界的存在盡量少予注意。

  禁欲與簡樸是互相矛盾的。這兩者之間在實踐方麵偶然有表麵上類似之處,這種情形永不可叫我們看不清它們之間的根本分別。禁欲主義棄絕財產;簡樸則把財產置於正確的看法上。禁欲主義沒有地方可容納"流奶與蜜之地";簡樸則能因這從上帝手中而來的仁慈供應而高興快樂。禁欲主義隻當它屈辱降卑才找到滿足;簡樸則無論處卑賤或處豐富時都覺滿足(腓 4:12)。

  簡樸乃是惟一足以重導我們生命的東西,叫我們可以真正歡喜享受財富而不致於讓它毀滅我們。如果沒有簡樸,我們不是向目前這個邪惡世代的"瑪門"精神降服,便會跌進非基督教律法主義的禁欲主義裏麵。這兩者都導致偶像崇拜,這兩者都是靈性的致命傷。

  聖經裏麵有豐富的經文去描繪上帝賜給他子民的豐富物質需用品。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申8:7-9)聖經裏麵也滿有警告的經文,警告我們,如果不將這些東西保持在正確的看法中,會多麽危險。"恐怕你心裏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申 8:17)

  在這兩者之間,簡樸的靈性操練便給我們提供一種正確的觀點。簡樸釋放我們,叫我們可以自由地去接納上帝所賜的物品,作為一種禮物,不是叫我們自己保存,而是可以自由地與人分享。一旦我們認識聖經以同等的威力指摘物質主義者以及禁欲主義者時,我們便預備好了,可以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另一方麵,就是如何去形成一種基督教對簡樸的了解。


〖 立足點 〗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宣布說:"給我一個立足點,我會移動世界。"在每一種操練中這樣的一個焦點是重要的,但就簡樸而言則更加如此。在所有的操練中簡樸是容易看得見的,因此也便更容易敗壞。多數基督徒對簡樸的問題都從未認真地思想,隨隨便便地忽視耶穌在這題目上所說的許多話。理由很簡單,這操練直接向我們在一個富裕的生活方式中所保有的利益挑戰。然而那些以認真的態度處理聖經關於簡樸的教訓的人又往往嚴重地趨向律法主義的試探。在熱心試行將耶穌有關經濟的教訓具體表達時,我們很容易把我們對這教訓的表達方式當作教訓本身。我們穿戴某種服飾或者購買某類房屋,便把我們的選擇當作審定的簡樸生活。因著這種危險我們更加需要找到如阿基米德所說的焦點,並且把這焦點清楚宣布出來。

  在耶穌的話中,我們發現這樣的一個焦點: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麽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防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25-33)。

  簡樸的中心乃是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然後,一切所需要的東西都會按其正當的次序來到。我們對耶穌在這一點上的明見,不能不欽佩得五體投地。每一件事的重點都在於"知所先後",讓首要的事居先。沒有什麽比上帝的國更要緊,包括渴求一種簡樸生活方式的欲望在內。如果把簡樸當作比追求上帝的國更要緊的事,那麽簡樸便變為偶像崇拜。

  祈克果對這段經文有特別尖銳的評論。他思想,有哪一種努力可以去追求上帝的國呢?一個人是否應該找到一種合適的職業,以便發揮一種善良的影響力呢?他的回答是:不,我們必須"先"求上帝的國。那麽,我們是否應該舍棄我們所有的金錢去喂養窮人呢?答案又是:不,我們必須"先"求上帝的國。那麽,也許我們要去把這真理向世人宣告,叫人"先"求上帝的國吧?再一次,答案是大聲說:不,我們必須先求上帝的國。祈克果總結說:"那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什麽都不做。是的,在某種意義上當然是毫無所有,在上帝麵前變為空無一物,學習保持緘默;在這緘默中便是開始,這便是,先求上帝的國。……"(注4)

  集中於上帝的國產生內在的實質。如果沒有這內在的實質,我們會退化到律法主義的瑣屑上。沒有別的東西能作中心。想要脫出這種卑鄙競爭的欲望不能作為中心,世界財物的重新分配不能作為中心,對生態學的關懷不能作為中心。在簡樸的屬靈操練中惟一能作中心的,就是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包括那國度的個人和社會層麵。

  一個人如果不先求上帝的國,他便不是求上帝的國。其他各種關懷雖然可能都有價值,不過它們一旦成為我們努力的中心以後,它們都變為偶像崇拜。以它們為中心,會無可避免地促使我們宣布說,我們某種特別的行動便是基督教的簡樸。然而,事實上,當我們真誠地把上帝的國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對生態學的關懷,對窮人的關懷,對財富的平均分配,以及許多其他事件都會予以適當的注意。

  正如在我們的中心信息中耶穌說得那麽清楚,從焦慮中得到釋放,乃是先求上帝國的內在證據之一。簡樸的內在實質包括一種對財產不關心的喜樂生活。貪心和吝嗇的人都不懂這種自由。它與財產豐富或者缺少財產都無關聯。它是一種內在的信托精神。一個人沒有什麽物質生活,但這個事實並不保證他或她是活在簡樸中。保羅教導我們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往往那沒有錢財的人最喜愛錢財。一個人可能發展一種外表的簡樸生活風格,但裏麵則滿有焦慮。反過來說,財富也不會帶來脫離焦慮的自由。正如祈克果說的:"因為財富和豐盛虛偽地穿著羊皮到來,假裝可以保證給我們安全感,不再受焦慮的侵擾,然後它們本身正成為焦慮的對象。…… 它們向人保證不受焦慮的攪擾,正如叫狼看羊,向它們保證……不會受狼的侵害一樣。"(注5)

  從焦慮中得到釋放藉三種內在的態度表明出來。如果我們所有的,我們把它當作一種禮物去接受;如果我們所有的,我們把它交給上帝去保管;如果我們所有的,我們願意與他人分享;那時,我們便會享有從焦慮中得到釋放的自由。這就是簡樸的內在實質。然而,假如我們所有的,我們相信是我們辛苦得來的;如果我們所有的,我們相信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如果我們所有的,我們不肯與人分享;那時我們便會在焦慮中過活。這樣的人永不會知道簡樸是什麽,不管外表上如何造作,以便使他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

  把我們所有的看作從上帝所領受的禮物,乃是簡樸的第一個內在態度。我們作工,但我們曉得,並不是我們的工作給予我們所享有的一切。我們靠恩典而生活,即使"日用飲食"也是如此。我們靠賴上帝去得到生活中最簡單的元素:空氣、水和陽光。我們所享有的,不是我們勞苦的果效,乃是上帝恩典的看顧。當我們受試探,認為我們所享有的乃是我們個人努力的成果時,隻需一點旱災,或者一個小小的意外便會再次向我們顯明,我們在一切事上多麽徹底靠賴主恩。

  去保管我們所有的東西,不是我們的事務,乃是上帝的事務,這點認識乃是簡樸的第二個內在態度。上帝能夠保護我們所享有的。我們能夠靠賴他。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永不可把汽車鑰匙從車上取出或者把車門和房門鎖上呢?當然不是。但我們曉得,保護房屋的不是門上的鎖。執行正常的預防措施乃是常識,但如果我們相信,保護我們和我們的東西乃是預防措施,那麽,我們會給焦慮弄得焦頭爛額。因為根本沒有完全的"防盜"辦法。這樣的事顯然不限於財產,也包括我們的名譽或者我們的職業那類的東西。簡樸的意思是,有自由把這些事(和一切的事)交托在上帝手中。

  願意把我們所有的東西與人分享,乃是簡樸的第三個內在態度。馬丁路德曾在某處說過:"如果我們的東西不肯與眾人分享,它們便是偷來的東西。"我們所以發覺這些話那麽難以接受,乃是由於我們對將來心懷恐懼。我們緊緊地抓住我們的財富而不願與人分享,因為我們為明天憂慮。不過,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上帝是耶穌所說的那樣的上帝,那麽我們便毋須恐懼。當我們看上帝是全能的創造主以及我們慈愛的父時,我們便能與人分享,因為我們曉得他會看顧我們。如果某人有需要,我們便有自由去幫助他們。在此,與前麵所說過的一樣,普通常識會幫助我們決定與人分享的數量應該多少,免得我們變為愚蠢。

  當我們先求上帝國的時候,這三種態度會在我們的生活中顯明出來。把它們合在一起,便說明耶穌所說"不要憂慮"究竟是什麽意思。它們構成基督教簡樸的內在實質。我們敢以肯定,當我們生活在這種中心的實質時,過豐盛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都會加給我們了。


〖 簡樸的外在表現 〗

  把簡樸描述為隻是一種內在的實質,便是說它是假東西。內在的實質除非有外在的表現,否則便不是實質。體驗到簡樸的釋放精神,會影響我們怎樣生活。正如我在前麵所警告過的,把簡樸應用到特別的事上,會有一種危機,就是退化成律法主義的規律。然而,我必須冒這個危險,因為拒絕討論特別的事件,會把這種操練擯棄到理論的地步。聖經作者畢竟時常冒這個險(注6)

  我想列舉十條監管原則作為簡樸的外在表現。我們不應該把它們看作律法,隻當把它們看作一種嚐試,要把簡樸的意義活畫在二十世紀的生活中。

  第一,買東西是為了它們的效用,而不是為了它們的身分。買車時應看它的效能如何,而不是看它的身價如何。若可能的話考慮使用腳踏車。當你考慮買一個單位,一層樓,或者一間房子時,要從它的可居住性著想,而不是想到它會給人多麽深刻的印象。買房子要買得合理。因為到頭來,夫婦兩人怎麽需要七個房間的大屋呢?

  想想你的衣服。多數的人都不需要更多的衣服。他們多買一些,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添衣,乃是因為他們想要趕上時髦。擱置時髦,隻買你所需要的衣服。穿衣服穿到破舊為止。停止試行用衣著引人注意,用你的生活去引人注意。如果符合你實際的情形,學習自行縫製衣服的樂趣。為上帝的緣故(我是按字麵的意義說的),穿實際有用的衣服過於用來裝飾。約翰·衛斯理宣告說:"至於衣著方麵……我買最耐穿的,而且一般的說,僅可能買最簡樸的。家具方麵,我隻買必需的和便宜的。"(注7)

  第二,拒絕一切會使你產生一種癖好的東西。學習分辨何謂真正的心理上的需要,如令人心曠神怡的環境;何為癖好。消除或減少使用會引起癖好而又缺乏營養的飲料:如酒、咖啡、茶、可口可樂等。許多人酷嗜巧克力糖,它成為他們不可少的癖好。如果你對電視上了癮,不管如何要把你的電視機賣掉,或者把它送給人。任何媒介物,隻要你覺得少不了它時,便要除掉:收音機、電唱機、雜誌、電影、報紙、書籍。巧克力糖對許多人而言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癖好。如果金錢緊緊地抓住了你的心,送掉了一些,體驗內在獲得釋放的感受。簡樸是自由,不是奴隸。除了上帝以外,拒絕作任何事物的奴隸。

  請記住,一種癖好,就其本性而言,乃是你不能控製的東西。對一個真正的癖好,單靠意誌力是不能把它擊敗的。你不能做一個決定便把它被動祛去。不過,你能夠決定打開你生命中的那一角,讓上帝赦罪之恩和醫治的能力臨到你,你能決定,讓愛你又懂得禱告之方的朋友與你站在一起,支持你。你能決定,一天又一天,安靜依靠上帝的介入和幹預。

  你怎樣去辨識一種癖好呢?很簡單,你留心那不受拘束、不能抗拒的行動。有一位做學生的朋友告訴我,有一天早上,當他出門外拿報紙時,發覺沒有報紙。他驚惶失措,心想怎能沒有報紙去開始一天的生活。然後他注意到,鄰居的院子裏有一份早報。他開始想辦法,怎能悄悄進去偷報紙。他立即認識,他在對付一個真正的癖好。他衝進屋子裏,打電話給報館辦事處,取消他的訂單。辦事處的接待員雖然在一邊填表,一邊禮貌地詢問:你為什麽要取消訂閱這份報紙呢?我的朋友衝口說:"因為我對它上了癮!"接待員不氣餒,回答說:"你是要取消全部訂單,抑或保留星期日那天的報紙呢?"對這問話,我的朋友喊著說:"不,我徹底斷絕訂閱報紙!"當然,事情很明顯,並非每一個人都要取消訂閱報紙,但對這個青年來說,這是一個重要行動。

  第三,養成一種把東西送掉的習慣。如果你發覺你漸漸地深深依戀某種東西,考慮把它送給一個需要它的人。我仍記得有一年的聖誕節,我決定與其買一件,甚至做一件東西給某一個人,我會把十分喜愛的一件東西送給他。我的動機是自私的,我想體驗一下從這簡單的"自願貧窮"的行動所帶來的自由。所送出去的禮物是一部十種速度的腳踏車。當我踏著那部腳踏車到他家中去交付這份禮物時,我記得口中唱著那首熟悉的崇拜讚美詩,而感受到新的意義:"白白得來,白白舍去。"昨天,我六歲的兒子聽見班中一位同學需要一個盛午餐的食物盒,問我可否把他自己的午餐盒送給那位同學。哈利路亞!

  將積聚的東西散發出去,積聚不需要的東西會使生活變得複雜。它們必須加以分類、收藏、拂塵、再分類、再收藏。簡直令人作嘔。我們中多數的人都能丟掉我們所具有的東西之一半,而不致嚴重地受損害。我們最好順從梭羅(Thoreau)的忠告:簡化,簡化。

  第四,拒絕給摩登精巧機器管理人的宣傳手法所迷惑。省時的設計幾乎從來都不會節省時間,小心那樣的句子:"六個月內歸本。"多數小巧的機器都是容易損壞,容易殘舊的,因此也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複雜,而不會增加我們的生命力。這種問題在玩具工業十分猖獗。我們的孩子毋須那些能哭、能吃、能小便、能出汗、能吐口水的玩偶去使他們快樂。一個舊的碎木玩偶可能更有趣、更耐用。往往小孩子發覺,玩舊的瓶罐鍋盆,比玩最新式的太空玩具更加有趣。找那些具有教育意味而又耐用的玩具,自己製造一些。

  通常,精巧的機器乃是對世界的能源作不必要的消耗。美國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百分之六弱,可是美國人所消耗的能源卻占全球能源耗量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在美國,單是空氣調節機所用的能源,便相等與全中國人口所使用的能源(注8)。但是環境方麵的責任,便應該使我們遠遠避開今天所出產的大多數精巧機器。

  宣傳家企圖說服我們,叫我們深信,由於最新的這種或那種產品有一個新的特色(裝飾品?),因此我們必須把舊的賣掉去買新的。縫紉機有新的縫針,錄音機有新的按鈕,百科全書有新的索引,這一類的傳播教條需要小心去審查。往往"新"的特色隻是一種方法,去引誘我們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也許那隻冰箱在我們餘下的年日中,會好好地供我們使用,雖然它沒有自動製冰的設備和彩虹的各種顏色。

  第五,學習享受各項東西而毋須擁有它們,擁有各項東西乃是我們文化的一種頑固信念。如果我們擁有它,我們覺得能夠控製它,如果我們能夠控製它,我們覺得它會給我們更多的快樂。這種觀念是一種錯覺。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是毋須擁有或者控製它們仍舊能夠享受的,與人共同享受東西。在沙灘上享受一番,毋須覺得你必須購買其中的一段。你可以享受公園和公共圖書館的便利。

  第六,培養一種更深的對受造物的欣賞,與地麵跟接近。盡可能多多步行。靜聽雀鳥的嚀唱。欣賞青草和綠葉的組織。驚歎到處都有的豐富顏色。簡樸的意思是再次發現"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 24:1)

  第七,對所有"先取貨,後付錢"的辦法,都以健全的懷疑的目光去看它們。它們乃是陷阱,使我們更加泥足深陷,不能自拔。舊新兩約對高利貸都加以責難,這是有充分理由的("高利貸"在聖經中的用法與現代用以指索取過高的利潤之意思不同;它是指任何收取利息的行為)。收取利息被看作沒有兄弟之情的剝削行為,是利用他人的不幸以求私利的醜行,因此等於否定基督徒群體的關係。耶穌指摘高利貸,認為它是舊生命的一種象征,並且勸勉他的門徒"要供給人不望償還"(路 6:35)。

  聖經中的這些話不應該被解作某種普世性的律例,是所有文化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奉行的。但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它們對現代社會毫無關係。在那些聖經的禁令背後,有許多個世紀所積聚的智能支持著(也許是從一些痛苦的經驗中得來的)。當然,謹慎和簡樸都要求我們在借貸以前要極度小心。

  第八,遵守耶穌關於簡單、誠實的說話之教訓。"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 5:37)如果你同意做一件事,就去做,避免阿諛和一半的真理。使誠實和正直成為你說話的明顯特色。拒絕喋喋不休的閑談以及抽象的臆測。這種說話的態度,其目的是使事情變得模糊不清以及令人莫測高深,而不是要闡明一件事以及給人提供消息。

  簡單的說話之所以那麽困難是由於我們極少過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極少隻回應屬天的提示。我們時常擔心別人會怎樣想,或者有上百的其他動機去決定我們的"是 "或"不是"。而並非順服從神而來的催促。於是,如果有一種比較有吸引力的機會來到,我們便趕快反轉我們的決定。可是如果我們的說話是從順服內在屬神中心的指示而來,我們會發覺沒有理由去把我們的"是"變成"不是",又把我們的"不是"變成"是"。我們會活在簡樸的說話中,因為我們的話語隻有一個來源。祁克果寫著說:"如果你絕對順服上帝,那麽在你裏頭不會有曖昧不明的情形。……你在上帝麵前簡樸無華。……有一件事是撒但所有的詭譎以及試探的一切網羅都不能出其不意地突襲的,那就是簡樸(注9)。

  第九,拒絕任何會惹起壓迫他人的事。也許沒有別人比十八世紀貴格會的一位裁縫武爾曼(John Woolman)更能充分地把這些原則具體表現出來。他那著名的"日記"滿了親切的記錄,表明他多麽渴望過一種不會壓迫他人的生活:

  "我對自己做嚴謹而精細的檢討,看看我,作為一個人,是否一切趨向激發戰爭,或與戰爭相聯的事無關,……我的心深切關懷,在將來,我是否在一切事上穩健地持守純正的真理,生活和行走在一個真誠的基督門徒的清淡和簡樸中。……在此,奢侈和貪婪,以及無數與它們相聯的壓迫和別的邪惡,對我而言,乃是十分痛苦的……"(注10)。

  那是二十世紀的基督徒所麵對的最困難最敏感的問題之一,然而我們必須麵對它,我們喝咖啡吃香蕉的時候,是不是剝削拉丁美洲的農民呢?在一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我們貪求財富的欲望是否意味著使別人貧窮呢?我們應否買一些產品,其生產過程是強迫人在枯燥的行列中做沉悶的工作呢?我們是否喜歡享受在一間公司,或者一間工廠裏麵那種階級組織的關係,把別人壓在自己下麵呢?我們是否壓迫我們的兒女或配偶,因為某些任務不值得我們去作呢?

  我們的壓迫時常都染有種族優越感,性別的偏見,以及民族主義的色彩。一個人的膚色仍舊影響他在公司的地位。一個人來自哪一個民族或國家,仍舊影響他或她如何被理解。願上帝今天興起像武爾曼那樣的先知,號召我們,"不要貪圖財富",好叫我們能夠"折斷欺壓之惡"(注11)。

  第十,規避任何會使你分心而不先求上帝國的東西。我們極容易集中注意去追求合法,甚至美好的東西。職業、地位、身分、家庭、朋友、安全--這些以及更多的東西都能很快地成為我們注意力的中心。喬治·弗克斯警告說:

  "然而對你有一種危險和試探,就是使你全神貫注於你的業務,受它的攔阻,以致你不能做任何的事去侍奉上帝,你的心思會進入事物裏麵,而不是超乎事物之上。……然後,如果主上帝與你作梗,在海洋或者陸地上叫你停航止步,把你的貨物和習慣拿去,叫你的心思不受拖累,那時,那已受拖累的心思,便會煩躁不安,因為失去了上帝的能力。"(注12)。

  願上帝賜我們勇氣、智慧和力量,時常把"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作為我們生活的第一的要務,這樣做就是過簡樸的生活(注13)。


〖 進一步研究 〗

  簡樸是開放、不扭捏、自自然然。它是精明、狡猾、口是心非的反麵。

  充滿簡樸之處便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並無隱秘的涵義。然而,簡樸不等於"容易了解"。耶穌不是容易了解的,保羅也不是,然而他們兩人說話的特色卻是簡樸。他們的意向不是要使人迷茫或受騙,而是要澄清及啟發。

  簡樸釋放我們脫離自我的暴虐,脫離事物的專橫,脫離人們的轄製(注14)。

  自我大聲要求人注意它,要求自我的認可,要求受人讚賞。藉著富有技巧的欺詐。它看來較年輕、較聰明、較富有,也比實際的情況較聖潔。它會千方百計使自己看來似乎屬於知識階級。在會議中,它會引證它從未讀過某著作的作者名字,或者保持一種深思熟慮的緘默,藉以顯示自己似乎比那班少受教育的人高明得多。

  我們可用下列的問題麵對自我的專橫,向它挑戰:
  ·我是否假充專家,但事實上我隻是一個專業分子?
  ·我真的讀過我所引用的書嗎?
  ·我是否采用浮誇的詞語作為簾幕,去隱藏我真正的動機呢?
  ·我是否給人較敬虔(或者較世俗,隻要那一種能在人群中增添自己的身分)的印象,過於真實的情況呢?
  ·我是否試行采用我的學位、頭銜、或者榮譽去影響他人,使人對自己有深刻的印象呢?

  簡樸也能勝過事物的專橫。為了恐怕別人可能發現我們的真象,我們創造了一個人工的世界,虛張聲勢,穿金戴銀,摩登時髦,我們造訪美容專家,上等裁縫,時裝設計師,藉以塑造一個永久年輕的印象。我們購買衣裳、汽車、房子超過我們的經濟能力,瘋狂地企圖在人麵前顯得成功。

  我們要用下列的問題去斥責事物的專橫:
  ·我是否在我經濟收入的範圍內過活而心滿意足?
  ·我的舉止是否適合我的年歲?
  ·我是否一位不能自禁的購物者?
  ·我是否用精巧的設計去吸引人對自己有深刻的印象?
  ·我是否按照我所能負擔的程度以及我對窮人的責任去購買東西?

  最後,還有人們的轄製。隻為了保證別人對我們有好的看法,我們會把自己置於多麽可怖的操練中!我們多麽迫切及誠懇地辛辛苦苦地製造好印象。我們不是使自己成為善良的人,而是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去使人認為我們是好人。

  高高興興地用下列的問題去攻擊人們的轄製:
  ·我能容許一個對我自己不利的批評存在,毋須把事情的真象弄清楚嗎?
  ·在重述事件時,我是否把故事略加潤色,好叫自己顯得稍為光彩呢?
  ·我是否常都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
  ·我是否在工作時以做得最好為目標,不管別人會怎樣說,怎樣想呢?
  ·我是否自由地接納人們的讚賞,而毋須用自覺的謙虛去表示自己的不配呢?

  隻有簡樸才是自由。其他一切都給滿懷野心的自我,藉著事物而要求得的認可,以及對別人意見的介懷所轄製。非尼倫宣告說:"簡樸是心靈的一種正直,這種正直會防止自我意識,這樣的簡樸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寶藏!"


〖 讀經日程表 〗

  星期日--簡樸是內心的專一。太6;19-24
  星期一--簡樸作為信靠。太6:25-34
  星期二--簡樸作為順服。創15:章
  星期三--簡樸的慷概。利25:8-12
  星期四--言詞的簡樸。太5:33-37;雅5:12
  星期五--簡樸與公義。摩5:11-15、24;路4:16-21
  星期六--脫離貪婪的束縛。路12:13-34


〖 研討題目 〗

  1.簡樸的兩方麵生活方式為何?為什麽這兩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用一段話試行說明聖經有關財富的教訓。
  3. 昔年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會有怎樣的情況(利廿五8-12)?
  4. 我所提出的了解基督教的簡樸的主要觀點是什麽?
  5.簡樸的三種內在態度為何?在這三種態度中,你個人認為最難的是什麽?
  6.列出基督教的簡樸之外在方式有何大危險?我們為什麽必須冒這個險?
  7.控製外在的簡樸十項原則中,那一項對你最有幫助?其中有沒有認為不切實際的?
  8.什麽東西在你的裏麵產生一種癖好?
  9.努力解決第九項原則所牽涉的問題。(拒絕任何會引起壓迫他人的事)
  10.列出下星期你能做的簡化生活的一件事。加以實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