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屬靈操練禮讚》第一部 內在的操練 伍 · 研究的操練

(2008-01-12 13:37:50) 下一個



付士德



  "單研究人,獲得的是沒有靈魂的知識軀殼;單研究書籍,獲得的是沒有血肉的知識的魂。看見,並且觀察;閱讀,並且反省,便是走在通往知識的正途上,單必須在探究別人的心時,不忽略自己的心。"

   --柯爾頓(Caleb Colton)

  靈性操練之目的是使人完全改變。它的目標是用新的賜生命的習慣去代替舊的破壞性的思想習慣。這種目的在研究的操練中最清楚看出。使徒保羅告訴我們,我們獲得改變之道是藉著心意的更新(羅 12:2)。心意的更新是藉著把那些會改變它的東西應用到它的上麵。"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麽德行,若有什麽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 4:8)研究的操練乃是基本的工具,帶領我們去"思念"這些事。所以我們應該高興快樂,因為上帝不是讓我們自行設計一些方法,反而賜給我們這種恩典的媒介,去改變我們內在的靈。

  許多基督徒仍被恐怖和焦慮所束縛,隻因為他們沒有好好地采用這種研究的操練。他們可能忠實地參加教會的崇拜聚會,誠摯地完成他們的宗教責任,然而他們仍舊沒有改變。在此我不是僅僅說到那些隻按照宗教形式而行的人,乃是指那些真心誠意地尋求敬拜順服耶穌基督為主宰為師尊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歡喜歌唱,在靈裏禱告,按照他們所知的而過順服的生活,甚至見到屬神的異象和啟示,然而他們生命的進程仍舊沒有改變。為什麽呢?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采取上帝用以改變我們的一種中心方法:研究。耶穌十分明顯地指出,對真理的知識會使我們得自由。"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我們得自由。"(約 8:32)舒服的感受不能叫我們得自由。狂喜的經曆不能叫我們得自由。內心因耶穌而興奮也不能叫我們得自由。如果沒有對真理的知識,我們不會有自由。

  這原則在人所盡力謀求的每一範疇中都是真實的。在生物學和數學上是真的。在婚姻以及其他人類關係中也是真的。但它在有關靈性的生活上特別真實。許多人隻由於對真理愚昧無知,以致在屬靈的道路上受妨礙和感到混亂。更糟的是,許多人給假教訓帶進最殘酷的束縛中。"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 23:15)

  因此,讓我們學習什麽構成靈性操練中之研究的操練,認出它的陷阱,以喜樂的心去實行,並體驗它所帶來的釋放與自由。


〖 何謂研究? 〗

  研究是一種特別的經驗,在這經驗中,藉著仔細注意實體,使我們的思想朝某種方向前進。也許我們研究一棵樹或一本書,我們看它,觸摸它。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思想進程采取一種與樹或書裏麵的規則相同的規則。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起來,仔細去體會,重複地參詳以後,便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習慣。

  舊約教導說,要把律法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又要係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 11:18)。這教導之目的是引導思想重複地、有規律地、以固定的思想方式去思想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一串念珠,或者一個禱告輪盤也含有同樣的目的。當然,新約以寫在心中的律法去代替寫在門框上的律法,並且引導我們到耶穌那裏,就是那位永遠與我們同在、居住我們心中的教師。

  我們必須再次強調,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習慣,會與所研究的東西的規律達成一致。我們研究些什麽,便決定我們會形成怎麽樣的習慣。這就是為什麽保羅催促我們把思想集中於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事上的原因。

  在研究時所產生的程序應與默想有別。默想是靈修性的;研究是分析性的。默想會細膩地欣賞一個單字;研究則會仔細地予以分析。

  雖然默想與研究時常重複並且同時發生作用,可是它們構成兩種不同的經驗。研究提供一種客觀的架構,在這架構中,默想能夠繼續不斷地發生作用。

  在研究時,有兩本"書"要研讀:言辭的與非言辭的。因此,書籍和演講隻構成研究範疇的一半。自然世界,還有更重要的,仔細觀察各種事件和行動,乃是基本的非言辭的研究範圍。

  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對一種情勢、一樁事件和一本書等的實質有深刻的領悟。比方,一個人可能熟悉"水門事件"的經過情形,可是從來沒有體會到那可悲的情勢之真正性質。可是如果一個人會仔細觀察,並且對所發生的事加以反省,那麽他會從其中學到許多寶貴的教訓。


〖 四個步驟 〗

  研究包含四個步驟。第一是重複。重複是一種研究的方法,即把思想有規律地引導到一個特別的方向,這樣逐漸地使思想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們可能會對這種古老的教人背誦的方法嗤之以鼻,但我們必須認識,僅僅重複,甚至不了解所重複的究竟是什麽,也會影響內在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思想習慣能夠單單藉著重複而形成,於是也就使行動有所改變。這是其中一項理由,為什麽那麽多的靈修方式都強調有規律地重複演習上帝的行為。這是心理神經機械學 (Psychocybernetics)背後的中心理論,就是訓練個人有規律地重複誦念某種斷言(例如,我無條件地愛我自己)。甚至那人對他(或她)所重複誦念的東西是否相信也無關緊要,隻要重複誦念便可。內在的思想便這樣受了訓練,而且終歸會生起回應,即修改本身的行動去配合所斷言的東西。這種原則當然在千百年來都為人所知曉,不過直到最近才獲得科學的證實。

  這便是為何電視節目那麽重要。每晚電視的黃金時間映出無數的謀殺案,這種重複本身便足以訓練內在的思想,成為毀滅性的思想形態。

  專心是研究的第二步驟。假如除了用重複的方法把主題印入腦中以外,再加上對所研究的事物專心,那麽所學得的東西會大大增加。專心會把思想集中起來。它把注意力集中在所研究的事物上。人的心思有難以置信的集中本領。它繼續不斷地接受數以千計的刺激,它能把其中每一項都收藏在記憶的庫房中,但同時又僅僅集中注意幾件事。當我們懷著單純的目的,集中注意我們想要研究的對象時,腦筋的自然本領便提高了。

  我們在一個不重視集中注意的文化中生活。每天所經曆的都是令人分心的事。比方,許多人都會日以繼夜開著收音機做事。有些人會一邊讀書,一邊看電視。多數人都發覺,實際上不可能花一整天的時間集中在單一件事上。我們是浪費我們精力的不夠健全的可憐人。

  當我們不僅重複地把我們的思想集中於一個特別的方向,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題目上,而且了解我們所研究的東西,我們便達到另一層麵。所以,"理解"便是研究的操練之第三步。

  你記得,耶穌提醒我們,不光是真理,而且包括對真理的"知識"(曉得真理),叫我們得自由(約 8:32)。理解便集中於對真理的知識。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們重複地閱讀一些東西,然後忽然之間,我們懂得它的意思。這種"我找到了!"的豁然貫通的經驗,把我們放射到一個新的增長和自由的層麵上。它導致新的識見和洞察力。它預備了一個基礎,叫我們對真理有真正的穎悟。

  我們還需要另一步驟:反省。雖然理解闡明我們研究的是什麽,反省則闡明我們所研究的東西之意義。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事件加以反省和再思,會引導我們認識這些事件的內在真相。反省引我們從上帝的觀點去看事情。在反省中,我們不僅會了解我們所研究的主題,也對我們自己有所了解。耶穌時常說到聽不明的耳和看不見的眼。當我們思想我們所研究的事物之意義時,我們便以一種新的方法去聽和看一切的事。

  我們很快便會明白,研究必須要有謙卑的態度。直到我們願意對所研究的主題存順服的態度,我們才能開始研究。我們必須肯受製於這製度。我們必須以學生的身分前來,而不是以教師的身分前來。研究不僅直接倚賴謙卑,而且促成謙卑。傲慢與受教的心是互不相容的。

  我們大家都見過一些人,他們曾經讀過某些科目或者得到某一學位,然後便以不可一世的傲慢態度去炫耀他們所學得的東西。我們對這樣的人應該深覺憂傷。他們不了解"研究"這屬靈的操練。他們誤以為所積聚的見聞便是知識。他們把裝腔作勢的話語當作智慧。多麽可哀!使徒約翰認為永生就是認識上帝:"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 17:3)即使稍微觸及這種得諸經驗的知識,也便足以使我們產生極深的謙卑了。

  打好了這樣的根基以後,讓我們向前移動,思想如何把研究的操練實踐出來。


〖 書本的研究 〗

  當我們思考研究時,我們很自然地想到書籍或其他的著作。雖然像我在前麵說過的,這隻是研究範圍的一半,而且是最明顯的部分,它們的確是重要的。

  不幸的是,許多人似乎認為研究一本書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無疑的,那種膚淺的態度正造成了那麽多人不良的閱讀習慣。研究一本書實在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像網球或打字一樣,當你初學的時候,似乎有千樣小節要熟練,而你在想,怎能同時把所有的事記在心中。不過,一旦你練習純熟以後,技巧變為你的第二本能,而你能夠集中於網球玩藝,或者所要打字的資料上。

  研究一本書也是如此。研究乃是一種費力的藝術,包含錯綜複雜的細則。主要的困難是說服人,叫他們相信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去研究。多數的人都假定,由於他們懂得怎樣認字便曉得怎樣研究。這種對研究本質有限的認識,便說明了為何那麽多的人從閱讀書籍中得到那麽少的幫助。

  當我們讀一本書時,有三條內在的法則和三條外在的法則,規範著我們的研究(注1)。

  從內在的法則而言,在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三次分開來閱讀,不過以後就可能同時並進。第一次閱讀包含了解這本書:這位作者說些什麽?第二次閱讀包含解釋這書:作者所說的是什麽意思?第三次的閱讀包含衡量這書:作者對或不對?我們中多數的人都傾向於先作第三步的閱讀,往往完全沒有作第一和第二步的閱讀。我們尚未了解該書的意義,便判斷它對或不對。寫《傳道書》的智者說,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對一本書作批判性的分析,應在仔細了解和解釋那本書的內容之後。

  不過,研究的內在法則本身並不充分。要成功地閱讀,我們還需要外在的幫助,如經驗、別的書籍,以及活的討論。

  經驗乃是惟一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把我們所閱讀過的解釋出來,連結起來。當我們自己曾經行過死蔭的幽穀時,我們會用不同的眼光去閱讀一本描述悲劇的書。經過了解和反省的經驗,會啟發我們的研究,也給我們的研究供應更多的知識。

  其他的書籍可能包括字典、注釋和別的解釋性的著述,但更有意義的是其他偉大的書籍,就是在我們所研究的問題之前出版的書,以及有關這問題更詳細的著作。許多時候,隻有把一些書籍與其他書籍連在一起去閱讀才顯出其中的意義。比方,人們如果對舊約的作品沒有根底,便會發覺極難了解新約裏麵的《羅馬書》和《希伯來》書。除非我們先行閱讀美國起初十三州所製定的憲法以及美國憲法,我們便真的無法了解聯邦法令。那些討論人生最關鍵性問題的巨著,彼此之間有交互作用。我們不能孤立地把它們分開閱讀。

  活的討論是指人們從事某一科目的特別研究時所引起的普通的交互作用。我的學生和我常會閱讀柏拉圖或聖奧古斯丁的著作,但從閱讀中所得著的,隻是零零碎碎的意義或旨趣而已。可是,當我們同在一起討論、爭辯,以及作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時,便有亮光出現。這些真知灼見,如果沒有這類的交換意見,是永不會出現的。我們與作者有交互作用,我們彼此間有交互作用,新的創意便由此產生。

  我們要研究的第一本而且最重要的書是聖經。詩人詢問說:"少年人用什麽潔淨他的行為呢?"然後他回答他自己的問題說:"是要遵行你的話";並且加上一句話說:"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詩119:9、11)也許詩人所說的"話"是指律法(Torah)而言,不過,曆代的基督徒發覺,這在他們對全部聖經的研究上也同樣真實。"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請注意,最終的目標不是為了教義的純正(雖然這無疑也包含在內),乃是為了內在的改變。當我們來到聖經麵前,我們是到來接受改變,不是搜集資料。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在研究聖經和以靈修為目的去閱讀聖經之間有極大的分別。在研究聖經時,所特別著重的是解釋:它的意思是什麽?在靈修讀經時所特別著重的是聖經的應用:它對我們有何意義?

  人們太常匆匆忙忙到達應用的階段而掠過了解釋的階段:他們還未知道那段經文的意義之前,便想要知道那段經文對他們有何意義!再者,在研究時,我們不是追求某種狂熱的屬靈經驗;事實上,狂熱的境界可能成為一種攔阻。當我們研究聖經中的一卷時,我們追求的是受作者意向所控製。我們決意聆聽他說些什麽,不是我們想要他說什麽。

  我們所要的是改變生命的真理,不是舒服的感受。我們願意付上一天又一天毫無所獲的代價,直到意義清楚為止。這種過程使我們的生命有革命性的改變。

  使徒彼得在"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的書信中找到一些東西是"難明白的"(彼後3:15、16)。如果彼得都覺得如此,我們也會這樣。我們必須努力去研究。每天的靈修讀經當然是值得讚揚的,但那不是研經。任何人如果隻是尋求"今天所需要的、從上帝而來的小小的話語",他對研究的操練不會感興趣。

  一般的成人主日學實在過於膚淺,而且靈修成分太重,以致不能對研究聖經有何幫助,雖然有些教會深信研經的重要,因而提供了嚴肅的聖經課程。也許你住在一間神學院或者大學附近,可以旁聽一些課程。若是這樣,你是幸運的,特別是如果你遇到一位教師,不僅傳授知識,也傳遞生命。不過,如果事情不是這樣(甚至即使這樣),你仍能做幾件事去開始研究聖經。

  有一些我自己最得益的研究經驗,是藉著為自己設計一種私人退修而得來的。通常它包含兩天到三天的時間。你可能會馬上提出抗議說,按照你的工作計劃,你不可能抽出那麽多的時間。我要你曉得,我並不比任何人更容易抽出那段時間。每次的退修,我都要極力爭取,在好幾個禮拜以前就安排好我的工作日程。我曾將這意思提供給不同的人,包括極繁忙的專業人士、工作時間很硬性的勞工、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主婦以及別的人,但我發覺事實上他們都能找出一段私下的研究退修時間。我發覺,最困難的問題不是尋找時間,乃是說服我自己,這件事足夠重要,必須找出時間去完成。

  聖經告訴我們,在多加得到奇妙的複活以後,彼得"在約帕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多日。"(徒 9:43) 當彼得在約帕逗留的時候,聖靈(采用視聽教材)破除了彼得的種族歧視。假如彼得不在約帕停留幾天,而立即出發到各處演講,把多加複活的事向人宣揚,那麽會有什麽事發生呢?是否可能他不會從聖靈得到那震撼人心的明見呢?"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 10:34)沒有人曉得,但我曉得這一點:上帝渴望我們各人都有各種不同的"逗留"處所,好叫他在那兒能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教導我們。

  對許多人而言,周末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去嚐試這樣的經驗。另外的人能夠在一周的中間安排一段時間。如果隻可能抽出一天,禮拜天通常是最好的日子。

  最好的地點幾乎隨處都可以,隻要離開自己的家便可。離開自己的住所不僅使你不受電話的騷擾,放下家庭的責任,並且使你的心態成為一種學習的心態。汽車旅店很不錯,船上倉房也很好。露營則比較不妥善,因為你會給生活的任務所分心。多數退修中心都能供個人退修租用;特別是天主教退修中心,有一個長遠的傳統鼓勵私人退修,因此也具有適當的設備。

  有組織的團體退修幾乎從來都不把研究當作一件嚴肅的事去安排,因此你多半會需要自行涉及你的退修。由於你單獨一人,你便必須小心約束自己,並且小心安排你的時間。如果你對這種事經驗尚淺,那麽不要做得過分,以致筋疲力盡。不過到你有了經驗以後,你會希望每天都用十至十二小時好好地研究。

  你該研究什麽呢?那全看你的需要是什麽。我不曉得你的需要,但我曉得,今天基督徒重大的需要之一是閱讀大量的經文。我們閱讀聖經時多數都是零零碎碎間歇無定的。我確實知道有一些學生,他們選讀了聖經的課程,但從來沒有好好地閱讀所研究的整部聖經。考慮選出聖經中一卷主要的著作,如《創世記》或《耶利米書》,從頭到尾細讀一遍。注意該書的結構和文體。把所得的思想和印象記錄下來。有時不妨把聖經的研究與一些偉大的古典靈修書籍的研究聯在一起,這樣的退修經驗能夠改變你的生命。

  另一種研究聖經的方法是選取一卷較短的著作,如《以弗所書》或《約翰一書》,每天從頭到尾讀一次,一連讀一個月。這種辦法會比任何隻讀一次的辦法更能夠把該書的結構印入你的腦海中。在閱讀時,不要試行把它列入任何已經立定的範疇中。試試用期待的心情藉新的方法去聆聽新的事情。把你所發現的寫在日記中。在從事這些研究的過程中,你顯然會想利用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參考資料。

  除了研究聖經以外,不要忽略研究一些得諸經驗的基督教古典文學。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開始,然後閱讀金碧士的《效法基督》。不要忽略勞倫斯所著《上帝同在的實施》(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by Brother Lawrence),再加上尤哥利諾(Brother Ugolino)所著《聖弗朗西斯的小花朵》。也許你想讀一些比較有分量的著作,如巴斯噶的《冥想錄》。在苦讀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之前,先欣賞馬丁路德的《桌邊談話》。考慮閱讀宗教日誌的先驅作品,《弗克斯喬治之日記》,或者那比較著名的《約翰·衛斯理日記》。仔細閱讀羅維廉所著《敬虔聖潔生活之嚴肅呼召》(該書的措詞帶著那個時代的色彩)。在二十世紀的作品中有祈裏所著《靈修典籍》(A Testament of Devotion)、潘霍華所著《追隨基督》,以及魯益師所著《基督教正解》(Mere Christianity),都是值得閱讀的。

  那顯然隻是一些樣本。我還沒有提到朱莉安娜(Julian of Norwich)所著《神愛之啟示》(Revelation of Divine Love)、沙爾之聖芳濟所著《靈修生活導言》、《武爾曼日記》以及其他許多書。我們也不可忘記,許多從事研究其他學科的人所著的大量書籍。這些思想家中有不少對人類的困境都有極不平凡的感悟。東方的作家如中國的老子和西文的梭羅亞斯德、莎士比亞和米爾頓、薛凡提和和但丁、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以及我們這世紀的韓馬紹。

  有一句提醒的話:不要給你沒有讀過的書的數量所嚇倒。也許你對上麵所列出的書籍並未全部讀過,然而卻讀過別的未曾提到的書籍。我們所以列出這些書籍,目的要鼓勵你,叫你曉得有極多的文學作品可供我們選取,作為我們靈程的指引。許多其他的人曾經走過同樣的道路,並且留下記號。請記住,研究的操練之鑰匙不在於閱讀許多書,乃在於去體驗我們所閱讀的。


〖 研究非言詞的"書" 〗

  如今我們來到最少人認識,但也許是最重要的研究範圍:即對事、對物、對行動的實質觀察。最容易開始的地方是大自然。我們不難看到,受造秩序有些東西教導我們。

  以賽亞告訴我們:"……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麵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賽 55:12)如果我們願意聆聽,創造主所造的東西能向我們說話,教導我們。馬丁布柏(Martin Buber)說了一個故事,有一位猶太"拉比"每天淩晨走到一個池邊去學習"青蛙讚美上帝的歌聲。"(注2)

  研究大自然的第一步是對自然事物加以注意。我們必須去"看"花鳥。我們必須仔細地觀察它們,並以禱告的心去觀察。法國作家紀德(Andre Gide )描述一件經曆,提到一次當他在課室中上課時,看見一隻蛾從蛹中出來。他心中對這蛻變和複活充滿驚奇、敬畏和喜樂。他十分興奮地把這隻蛾給他的教授看。那位教授用一種不高興的語氣回答說:"什麽!你難道不曉得蛹乃是蝴蝶的套囊嗎?你所看見的每一隻蝴蝶都是從蛹中出來的,那是十分自然的事。"紀德十分掃興。他寫著說:"不錯,我也確實懂得我的自然曆史,也許比他懂得更多。……但是由於那是自然的事,難道他便看不出其中的奇妙嗎?可憐的東西!從那日起,我便不喜歡他,也討厭他所傳授的課。"(注3)有誰不會這樣呢!紀德的教授隻是收集了見聞,但沒有去研究。所以研究自然的第一步是存敬畏的心去觀察。一片葉子能夠說明秩序和變化、多彩多姿以及均整和諧。恩德曉寫道:

  "振起精神,正如集中心思的操練所教導你去作的。然後……以一種明顯的行動,向你周圍億萬生命中的一個施展你的愛意……至於所默想的對象應該是什麽,這一點不很重要。從高山到昆蟲,任何事物都可以,隻要你的態度正確便可。"(注4)

  下一步驟是與鮮花、樹木以及在地上爬行的小動物做朋友。好像童話中的杜力圖博士(Dr.Doolittle)與動物交談。當然,你們不能真正互相交談。……嗯,或者你們能呢?當然,有一種溝通是超乎言語之外的--動物,甚至植物,似乎對我們的友誼和熱情都能回應。我曉得這一點,因為我曾經實驗過,有好些第一流的科學家也曾作過這樣的實驗,我們都發覺那是真實的。也許那些關於亞西亞的聖法朗西斯的故事,說他馴服了顧比阿的野狼,向烏兒傳道等並非牽強附會的事。至少我們能夠確定這一點:如果我們愛受造物,我們會從它學得許多東西。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他所著《卡拉瑪助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一書中勸告說:

  "愛上帝所創造的一切,包括全部以及其中的每一粒沙。愛每一片葉子,愛上帝的每一道光線。愛動物、愛植物,愛每一樣東西。如果你愛每一樣東西,你會在事物裏麵感悟到屬神的奧秘。一旦你有這樣的感悟,你每天便會對它更加了解。"(注5)

  當然,除了大自然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書"是我們應當研究的。如果你觀察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關係,你會獲得研究院程度的教育。比方,注意一下我們說的話,有多少是用以為我們自己的行動辯護的呢?我們發覺,幾乎不可能有所行動,而讓這行動去說明它自己。不,我們必須解釋我們的行動,為我們的行動辯護,證明它是對的。為什麽我們覺得有這種壓力,叫我們非把事情弄清楚不可呢?因為驕傲和恐怕。我們的名譽有危險。

  那種特點在推銷員、作家、牧師、教授身上特別容易看到--這班人都靠著善於辭令謀生。不過,如果我們把自己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我們會漸漸地蒙拯救,除去我們的傲慢自大。最終我們就不可能像那法利賽人那樣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路 18:11)。

  對你一天所遭遇到的普通關係加以注意:在家中,在工場上,在學校裏。注意那些控製人的東西。記住,你不是試行譴責或評判任何人,你隻是試行學習。假如你果真發覺在心中出現一種評判的精神,留心觀察那心態,並從其中學習功課。

  正如我在麵前所提及的,我們所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應該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獲悉控製我們的東西是什麽。留心觀察我們內心的感覺和情緒的波動。什麽東西控製著我們的情緒呢?我們為什麽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另外一些人呢?我們從這些東西中可以學到什麽有關我們自己的事呢?(注6)

  我們這樣做,並非試行把自己變為業餘心理學家或社會學家,我們也不希望給過分的內省所困擾。我們隻想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去研究這些事,在研究時也需要大量的恩典。我們隻想順蘇格拉底的格言:"認識你自己"。藉著可稱頌的聖靈,我們期望耶穌作我們永活的及時刻同在的導師。

  我們最好也研究習俗和文化,以及塑造這些習俗和文化的推動力。再者,我們必須思想我們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用一種敏於判斷的精神,首先注意我們的文化把它們高舉認為是"大事"、或者認為不是"大事"的是什麽。讓我們審查一種文化的價值--不是人們說它們是什麽,而是它們實在是什麽。

  讓我們學習問問題。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社會之好處和壞處在哪裏?快餐店的興起,對家人團聚共進晚餐的傳統有何影響?為什麽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發覺極難騰出時間去培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西方的個人主義是有利的呢,還是破壞性的呢?我們的文化有什麽是與福音相協調的,又有什麽是與福音相抵觸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徒先知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能夠體會出各種發明、以及在我們的文化中其他動力的後果,並且對它們作出價值判斷。

  研究產生喜樂。在開始的時候,像任何生手一樣,我們會發覺它十分難做。不過,我們越熟練,我們的喜樂也便越大。英國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說:"任何研究,隻須稍予應用,都能使我們歡喜快樂。"(注7)研究值得我們付上最嚴肅的努力。


〖 進一步研究 〗

  頭腦時常都會接納一個與它集中注意之事相同的命令。一次有些朋友把他們在俄利根州海岸靠近沙灘的一座房子借給我們。那是一個隱晦的地點,在那兒實際上所能看見的建築物隻是位於遙遠的半島上的一座古老燈塔,而僅有的訪客乃是海鷗。那小屋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話。有一台收音機,但壞了。此處還有一座電唱機和兩張唱碟,名字是"Oklahoma"和"Johny Appleseed"。我心想,多麽好,一張唱碟適合小孩子聽,另一張則適合大人聽。在一個星期內,我想,我們把那兩張唱碟播唱了大概五十次。以後幾個月,我發覺我自己無論在淋浴時,在開會時,在禮拜堂裏麵,都不自禁地低唱或輕哼這兩首歌。甚至在夢中我都唱這兩首歌。事情很簡單:在不知不覺中我的頭腦的功能接受了音樂的命令。

  這就是為什麽思想受汙染的問題是那麽嚴重,我說思想汙染,不是隻想到壞書、壞電影等,也包括平庸的書籍和電影。你曉得,除非我們養成偉大異象的習慣,否則我們必然會江河日下。那就是為什麽在基督教文化產品中有那麽多素質低劣的作品,乃是毀滅性的危機的原因。現代世界一項可哀的事實是,一般地說,男人根本不讀書,許多女人則沉迷於逃避現實的愛情小說中,這些作品的素質奇劣,甚至不應該被認為是文學作品。我們簡直必須提高我們的標準。

        你曾否思想過,為什麽今天的人不閱讀呢?當然不是因為缺少時間。在一九八一年,美國花費七萬五千人次的年代(75000Man- Years)玩電視遊戲(根據一九八二年一月十八日《時代周刊》的報導)。隻有上帝曉得,還有多少萬(或百萬)人次的年日給電視所迷。雖然我還沒有加入電視遊戲狂的行列(我的自我意識太強),但我仍舊時不時看看電視節目。不過,成為電視的奴隸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本星期,我兒子的第五年級教師對他班上同學的周末活動做一個調查,發現班中多數同學花了超過十五小時看電視,不足一小時閱讀。除了我兒子約珥以外,隻有另一位學生看電視不足兩小時,閱讀則花了七小時左右。

  為了提高我們的閱讀,並且認真看待屬靈的操練中的研究操練,讓我提出一套有規律的閱讀方法。我在大學授課時,通常每一科都要求學生讀七八本書。起初學生覺得他們給送上斷頭台,可是當學期結束時,他們因為發現那麽豐富的世界而心情振奮。那個世界令流行的電視遊戲(pac man)和流行的電視節目(The Dukes Hazard)顯得枯燥乏味。

  我家的孩子每晚都必須閱讀。兩個男孩子在晚上八點都回到他們自己的房間(請注意,這便意味著,我們必須拒絕參加教會多數的晚上聚會以及娛樂性的盛會,雖然我們偶然也會作例外的安排)。我們準許十歲的孩子約珥閱讀一小時。七歲的拿單閱讀十五分鍾。我們隻稍微加以鼓勵,他們已讀過相當多的文學作品--約珥現在正貪婪地閱讀《競技之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我們也一同朗誦。最近,拿單要求閱讀一本故事書《那裏亞童話集》(The Chronicles of Narnia),雖然約珥已讀過好幾次,但我們還是在晚餐以後坐在一起,分享故事中那些角色的美妙冒險故事,下一次我們打算閱讀《天路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研究當然是一種比閱讀廣泛得多的操練,而且有許多人雖然閱讀,但不研究。不過,閱讀是研究中一項重要的元素,不應該讓它喪失。我確信,當你從事研究的工夫時,你會發現上帝正等待著你。


〖 讀經日程表 〗

  星期日--號召研究。箴1:1-9,21:12、23
  星期一--真理之源。雅1:5;來4:11-13;提後3:16-17
  星期二--研究什麽。腓4:8-9;西3:1-7
  星期三--研究的價值。路10:38-42
  星期四--主動的研究。拉7:10;雅1:19-25
  星期五--在宣教事業上的研究。徒17:1-3;10-12,19:8-10
  星期六--非言辭之書的研究。箴24:30-34


〖 研討題目 〗

  1.為什麽較充分地研究會帶來屬靈操練的目的,就是個人的改變?(就是說,它做了些什麽是其他操練沒做到的)

  2.什麽叫做研究?(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問題的答案,基督徒通常不曉得)

  3.你曾經有過研究非言辭的經驗嗎?

  4.我所提出的四種研究步驟是:重複、集中注意、理解和反思。你認為在這四項中哪一項最重要?意思是,哪一項最能達致改變個人的目標?

  5.除了聖經以外,哪一本書對你的生命影響最深?為什麽?

  6.我曾說:"在研究時,我們不是追求某種狂熱的屬靈經驗;事實上,狂熱的境界可能成為一種攔阻。"它怎能成為一種攔阻?

  7.列出下星期你能做的三件事,叫你能夠依循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8.花十分鍾研究一棵植物或一棵樹,把你從這經驗中所學得的記錄下來。

  9.研究為什麽會產生喜樂?

  10.考慮購買一本有關屬靈生命的嚴肅的書,在下星期閱讀。


〖 進一步閱讀資料 〗

  麥哥登(Gordon MacDonald)著:《心意更新》福音證主協會(Ordering Your Privte World,Crowborough:Highland Books,1987)。這本書用實際的方法解釋內在的生命。它幫助我們去重新評估我們瘋狂的生活作風,並給我們心靈的混亂帶來秩序及平安。

  李查士(Lawrence O Richards)著:Creative Personal Bible Study ,Basingstoke;Marshall Pickering 1989。本書向我們顯明,怎樣拆除我們在聖經和我們自己之間築起的障礙,並且藉著一連串的練習,引導我們進到一種新鮮的、滿有力量的個人的研經法。

  史托德(John R,W, Stott)著:《認識聖經》校園書房出版社(Understanding the Bible ,London;Scripture Union 1984)。這是一部極有幫助的個人查經資料,包含釋經和權威的問題,以及聖經故事的基本敘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