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曾
馬可其人
第三世紀有一位教會曆史學者指出,這馬可是一個少了指頭的人。這是什麽意思?
原來在古羅馬時代采征兵製,被征召的人因為怕上了戰場,故意把自己手指砍掉一個,逃避兵役。馬可少了一個指頭說明他是一個臨陣脫逃之人;在某一個很重要關口,他逃跑了。
早期教會對馬可的印象是個專好開小差,一個少了手指的人。
到底馬可什麽時候臨陣脫逃過呢? 這得從他的曆史看起。
馬可初次出現
馬可在聖經裏第一次出現是在使徒行傳:
彼得想了一想,就往哪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聽見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的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彼得不住的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她,就甚驚奇。彼得擺手, 不要他們作聲,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徒十二:12-17)。
這裏所提的馬克,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是富家子弟,家有使女,彼得和他家素有往來,所以彼得出獄後想了一想就往馬可家去。當時有好些人在他家禱告,馬可家中房屋寬敞,就成為教會聚會的地方。
追隨保羅
後來保羅也到過耶路撒冷,大概就是那個時候馬可認識保羅。馬可是巴拿巴一起旅行(徒十二:25)。對馬可來講,保羅這個人令他印象太深刻了,他本來是摧殘神的教會,逼迫神教會的人,結果居然信主,居然改變了。馬可覺得,如果能夠跟隨包羅,那真是太好了。所以他們一同到了安提阿去。到了安提阿沒有多久,根據使徒行傳第十三章2-5節: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她們所作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就打發他們去了。他們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裏坐船,往居比路去,到了撒拉米,就在猶太人各會堂裏傳講神的道,也有約翰作他們的幫手。
這作幫手的約翰就是馬可。保羅第一次周遊布道時,就把馬可帶在身邊。
馬可原來是服事主的人,從年幼時就愛主且願意服事主,當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傳道的時候,他寧可做他們的幫手。馬可生長的家庭是很富有的,一個出身於富家的子弟吃苦不容易,但是他為著福音的緣故,甘願做保羅和巴拿巴的幫手。
幫手的真義
幫手在希臘原文是什麽意思呢?原來這是指古羅馬有一種船,利用很多奴隸劃槳才能航行。這種船大都分上下兩層,上一層給客人使用,下一層就是奴隸劃槳的地方。幫手原來的意思就是劃船的人,就是指著那些做奴隸的人。
馬可要事奉神,他有個心願要追隨屬靈的人,要追隨保羅、巴拿巴,他也有心願要把福音送到外地去。他的心真的要事奉。當他真心誠意在保羅麵前受訓練的時候,聖靈給他的那份就是聖經所說的“幫手”。
大家也許還記得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有人說,以利亞讓人聯想到施洗約翰,而以利沙就叫人聯想到我們的主;以利沙跟以利亞的模式和四福音裏門徒跟隨主的模式一樣。主說,要做我的門徒;這“門徒”在原文就是“學徒”的意思。那個時候的學徒不像今天的學徒,今天我要學畫,我單單學畫就可以了;或者,我要學字,我單單學字就可以了。但是那個時候不是這樣,當門徒來跟從主耶穌,他們所接受的門徒訓練是從性格訓練開始的,一個會畫畫的人和他的性格很有關係,沒有耐性的人絕不可能畫出好畫。這個時候,一般作老師, 常常就叫門徒做一點家裏的事。起頭大概就這樣度過了一段時間。所以,以利沙怎麽跟隨以利亞呢?根據希伯來原文中的聖經,頭十年以利沙服事以利亞事實上是替以利亞洗手,一洗就洗了十年。(王下三:11)他就是這麽跟隨以利亞。這就是聖經所說的“幫手”。
難以逾越的關卡
剛開始馬可也許還很興奮,但是做久了就覺得我被呼召就是做這些事嗎?難道我離開了耶路撒冷,現在我的事奉就是做這些芝麻小事嗎?
然而希奇的是,一個人如果真的想在主手裏有用的話,第一關就是這道關卡,這是人肉體最難經過的關卡。馬可剛出來就遇到這個關卡。 聖經接下去說:“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菲利亞的別加;約翰就離開他們會耶路撒冷去(徒十三:13)。”不知道什麽原因,馬可在半路上開小差了,也許這條十字架的道路太難走了,於是他開溜回家了。此後,等到保羅再次出發布道的時候,就為了馬可的問題與巴拿巴起了爭執而宣告分手(徒十五:36)。巴拿巴是個寬宏大量的人(徒十一:24 ),對人永不失望,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好人,馬可是他的表弟(西四:10),雖然他棄職潛逃是不對的,但是巴拿巴也許認為馬可不會因一時的失敗和軟弱就永遠跌倒了;為著成全這個年輕人,應該再次給他一次機會,建議這次仍帶馬可同行。但是保羅曾在迦瑪列門下嚴格受教,本身是一個嚴謹的人,也許對馬可的作風不以為然,主張不予錄用。這一次馬可不是自己跟不上,而且導致兩個重要同工因此分開了;真是可惜。
神成就奇妙的工
經過了一段時間,馬可轉而與彼得在一起。“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彼前五:13)這裏所說的巴比倫就是羅馬。事實上馬可一直是彼得屬靈的兒子。後來保羅也到了羅馬,被下在監牢裏,曾寫信給腓利門,提到“馬可”是他的同工之一(門24)。
很希奇,按照保羅的性格,他的要求很嚴格,應該是不會再欣賞馬可的。但是神在馬可身上成就的工,也同樣成就在保羅身上,結果使保羅回頭重用。
大概保羅到了羅馬的時候,發現馬可已經完全改變,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傳道人。後來保羅在羅馬坐監的時候,馬可仍以晚輩的身份服事保羅,終於獲得保羅的諒解和賞識。這也是神奇妙的安排,聖靈工作的結果。
保羅在羅馬監裏寫信給歌羅西教會眾聖徒時,特別交待:“與我一同坐監的亞裏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你們那裏,你們就接待他。”(西四:10)
“接待”的希臘原文意思是“歡迎”。為什麽你們要歡迎他呢?因為他曾經被棄絕過。被誰棄絕的呢? 就是保羅自己。但是現在保羅說,你們要歡迎他,因為主在馬可身上做成了他的工作。
從幫手到同工
不隻如此,保羅寫信給腓利門的時候,也提到:“與我同工的馬可,亞裏達古、底馬、路加,也都問你安!”(門:24)其中亞裏達古與路加是自甘取得奴隸的地位,陪同保羅解往羅馬,關係非同尋常,在同工排行榜上,馬可竟超過他們,排在第一位。現在保羅要告訴全世界的人說,那個我本來以為沒有希望的少年人,結果主在他身上做工,主也在我身上做工,主施恩給我們,現在他成為我重要的同工。
到了最後保羅在羅馬將要殉道的時候,晚景淒涼;他寫信給提摩太,”唯獨路加在我這裏,你來得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四:11)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可在保羅心目之中的分量有多少。當時在亞細亞的人都離開保羅,獨有路加陪著他。現在保羅寫信給提摩太,切切的要他把馬可帶來,因為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保羅有益處。傳道的事原文是職事,就是以弗所書所講的新約的職事,就是以弗所書所講的新約的職事。這一次在保羅感覺裏,馬可已經不隻是幫手,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同工了。
最初的逃兵紀錄
事實上馬可當逃兵不止一次,早有前科,他自己也記錄過。
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夜宿,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0-52)。
這個少年人就是作者馬可本人。
原來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時候,兵丁來捉拿夜宿,門徒就都逃走了,眾人看到了一位少年人跟隨夜宿,也要捉拿他,他嚇了一跳,丟了披在身上的麻布,赤身而逃,這是一幅狼狽的圖畫。
為什麽馬可要這樣告訴我們呢?主要的目的要襯托出整個馬可福音的重點;隻有馬可有資格給我們看見,那位又完全又忠心,標準的神的仆人,他在十字架上不逃不躲,在這樣的強烈的光底下,馬可讓我們看見他是不止一次的逃跑,不止一次的失敗者。
最後的晚餐
主在地上時,他一無所有,一切都是借來的;講道時的講台是借彼得的漁船,死的時候墳墓也是別人的,他和門徒最後晚餐的那個樓房也是借來的,至於客西馬尼則是借用一家富戶的家園,一般推測樓房和園子都是馬可家的。“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城去,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麵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可十四:13)
一般研判,拿水瓶的人可能就是馬可。接著說,“門徒出去,進了城,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可十四:16-17)“耶穌...都來了”這幾句話有別於其他福音書的記載,是現場目睹的語氣,證明馬可在長!
那天晚上,馬可親見主耶穌帶了十二個門徒,來到他家,共進晚餐。 少年馬可也許躲在一處角落裏,無可避免地他看得很清楚,也必定聽到主對門徒說了許多話, 也聽見主最後的禱告。我們深信那天晚上馬可的心完全被主奪取了,因為他看見的景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他看見他們最後唱著詩往橄欖山去。他們唱的詩其中有詩篇第一一八篇,其中有一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一一八:22)。可以想象馬可必定預感那天晚上要發生的事情一定非同小可。
讀聖經的人有兩種猜測,一是猶大以為主耶穌還在馬可家裏,他引兵丁來捉拿耶穌未成;馬可當時可能已經睡覺了,他在睡眼朦朧中匆匆披了一塊麻布到客西馬尼園去通風報信。
另一種猜測,馬可那晚可能興奮得睡不著覺,他看見主耶穌帶著門徒去客西馬尼園, 不知道今夜有什麽大事發生,就隨手披了一塊充當被單的麻布,後來也來到客西馬尼園。
客西馬尼園的失敗
兩種猜測中,後者比較接近事實。後來主耶穌帶了三位門徒,對他們說:“你們要到高,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麽遠,跪下禱告(路22:41)。主禱告什麽,這三個門徒都睡著了,不可能聽見--如果他們聽見了主的禱告,便不可能睡著。“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麽?不能儆醒片時麽?”(可十四:37)這樣,主耶穌禱告的話,隻有馬可聽見,記錄了下來。馬可是整個客西馬尼園禱告的見證人,沒有馬可,我們也許不知道主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什麽。“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是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隻要從你得意思。”(可十四:35-36)在四福音中,隻有馬可福音將那“杯”給我們指明出來,原來那杯所指的就是那時候,那時候就是指父子分離的時候。馬可也許又是躲在離主不遠的一個角落,可以想象這句話深深的印在馬可的心裏,馬可的心被主奪去了。
最後的晚餐,馬可親眼看見;客西馬尼園的禱告,馬可親耳聽見。當時主耶穌汗滴如血,馬可是唯一的見證人。見證此情此景,不由地生出愛主之情,看到門徒紛紛逃離,也許一時血氣之勇促使他毅然地跟隨主耶穌。然而等到眾人要捉拿這少年人時,他忽然警覺了,立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這是馬可第一次當逃兵,在別加的潛逃是第二次(徒十三:13)。
彰顯神忠心的仆人
現在馬可看見自己何等的不可靠,他發現如果要事奉神,異象雖有,看是看見了,聽也聽見了,卻仍然不能跟隨主。所以一般人認為馬可福音是一卷很難讀的聖經,因為馬可福音是講究實行的,我們往往一到實行的時候,就失去力量,這是少年人的悲哀,也是少年人的難處和通病,所以聖靈用馬可把他的經曆,以他的失敗來襯托出一個從來不做逃兵的主耶穌。我們的主從起初到末了,永遠是神忠心的仆人。
所以讀馬可福音的時候,我們能從馬可的眼睛看見一位神的仆人。馬可隻能有一個禱告:“但願靠著主的恩典,被模成這個奴仆的樣式。”結果馬可成功了,因為他認識真正事奉神的那一位。
感謝主!神特地選中二個失敗的仆人(“二”在聖經中往往表示見證的意思),一個像逃兵一樣的馬克,一個跌倒如彼得般的見證(三次否認主),來告訴我們那一位真正神的仆人,那標準的、沒有瑕疵的神的仆人。就是這本福音給馬可一個藍圖,讓他看見那一位完全有忠心的仆人。聖靈的安排沒有比這更恰當,比這更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