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基督徒理想的品格

(2007-02-22 08:13:27) 下一個



 


  「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讀經:太五1-11


  
  基督國度的宣言,是以祝福作開頭,這和一般律法以恫嚇、威脅為主的性質真是強烈的對比。祝福是它的主旨,但通往祝福的那條途徑也帶他的門徒們,經過一個奇特而意想不到的領域。隻憑著少數簡潔、生動的字,耶穌就刻劃出了一個理想的生活,這也正是他在人間所過的特別吸引人的生活的反映。在這段痛切令人紮心的講道中,他自己就是這崇高訓誨的具體榜樣。
  
  耶穌是祝福的權威。他就是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那位有福的人,因此他有足夠的資格,向人啟示祝福的性質和態度。他所謂的祝福──貧窮、哀傷、饑渴、誹謗、逼迫,和人們所期望的真是大相逕庭。是不是搞錯了?因為這些怎麽可能帶來祝福?一般人總認為福氣來自財富、免於憂傷、胃口強健、名聲良好、受人禮遇。基督的教訓卻將這些最常見的有關幸福的觀念一筆勾銷,反而指出我們最該避免的,就是這些能帶來最深快樂和最令我們垂涎的東西。
  
  「祝福」這個詞因著新約的用法而有了更高貴的意思。它的字源在希臘文是指「說吉祥好話」,類似我們現在所謂的「快樂」。在英文的字源則有僥幸、機運、好運的意思。這字最原始是用在希臘諸神和人身上的,但後來又包含了大量外在的幸運、繁榮。耶穌則賦予了此詞新的含意,指靈裏的豐盛,此乃由純潔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所產生。它可以廣泛地被譯成「被人羨慕、受人恭賀、無比的快樂、靈命火熱、令人生羨的福氣、容光煥發的喜樂。」
  
  將他所列出的八種特質略做比較,開頭四個和我們對神的態度相關,後四個則和我們對眾人的態度有關。前者是被動的個人性特質,後者則是主動的社會性特質。在和神的關係中,一個最快樂的人應該具有:


   不足的感覺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注意,這是指靈命上自覺貧窮,而不是靈性貧乏的人;不隻是謙虛,而且要在靈裏倒空一切。他要完全除去自我倚賴,不留絲毫自我滿足的痕跡,並且認定自己不值一文。保羅也承認,「我也知道,在我裏頭……毫無良善。」
  
  懇治(Cairns)院長是愛爾蘭的神學家,他習慣對人說:「你先請,我隨後。」有一次他走近一個講台,台下爆出一片掌聲歡迎他。他立刻往旁邊一站,讓他身後的人走在他前頭,自己也開始鼓掌。他根本沒有想到,那些掌聲是為他而發的!這樣的人是有福的。
  
  「貧窮」可用兩個詞來翻譯。一指工人因為他的環境而造成的貧窮,一指乞丐因為他自己願意而貧窮,工人沒有什麽多餘的東西,乞丐則是一無所有。這兒靈性貧窮的意思乃用後者的那個名詞。我們該有的態度,是靠著神的恩典,在靈命上象乞丐,赤貧如洗。世俗的人都以能獨立、依靠自己為榮。隻有能象主一樣,承認「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的人,才是蒙福的。乞丐的典型態度可見於使徒行傳第三章第五節「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麽。」這人打破了自尊心,因為對生命的需要感覺缺乏,他意識到自己兩手空空,便將自己投向那永不匱乏的神。他的態度和老底嘉教會的人恰恰相反。後者吹噓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這樣的貧窮必然導致靈裏的豐盛。他自己雖然貧困,但卻使多人受祝福而致富。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他或許是個失敗者,但他能享受天國。


   悔悟的感覺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祝福不在哀慟本身,而在神加給哀慟人的安慰。若沒有悲傷,就沒有安慰。「不知悲哀為何物的人,是不完全的人,他天性中有一麵沒有得到發展,」李哈靈頓大主教(Archbishop Harrington Lees)寫道:「我們感到快樂,因為隻有福音的信息,能夠對付一般悲傷的事情,並且為哀慟澆上喜樂的油。這是福音最初的事工,它最終的保證是『不再有悲哀、哭號。』」
  
  「哀慟」一字乃指發自內心的悲哀,貫穿整個人,並在外麵表現出來。在這裏所注重的,乃是特別指為了靈性的失敗,或實際的過犯而感到的悲傷。自己感到靈命貧乏、對神冷淡、日漸遠離他、沒有學象基督,這樣必然導致後悔和悔悟。那自誇、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絕不會象一般懺悔的民眾那樣,捶胸頓足、痛悔不已,自然他也不能享受到過犯得釋的經驗。浪子首先意識到自己的落魄、貧窮:「我倒在這裏餓死嗎?」然後他真正悔悟,承認了自己的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隻有當約伯見了神的異象後,他才以深沈的自譴說道:「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他為了以前的自滿自足而哀慟。
  
  說來也許有些荒謬,這種哀慟和喜樂並非不能並存的。保羅說他常有憂愁,但他是常常喜樂的。神對痛悔的靈所賜下的安慰,也是無上快樂生活的因素之一。


   溫柔的心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一位作家曾說過,溫柔並不是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情。它也不是軟弱,或單單指氣質上的柔弱。因為我們的主也聲言,溫柔是他的個性之一,要門徒們效法。摩西也是生性謙和(民十二3),但他可不懦弱。為了神的榮耀或天國的事工,溫柔的人照樣可以生龍活虎、精力充沛地起身奮戰。就是那位溫柔、卑微的耶穌,也曾高舉鞭子,將兌換銀錢的商人趕出父神的殿。溫柔不單單是一種不願從別人得好處的美德,它主要是一種心態。不堅持自己的權利,並且隨時為了別人的利益,甘心放棄自己的權益。它也時時預備好放下自己的計劃,以喜樂的心接受神的計劃。尼采(Nietzsche)主張,若我們攫取,就可以得到這世界。耶穌卻宣講,如果我們舍下這世界,就可得到它;是溫柔的人能承受地土,而非生性好侵略的人。
  
  在所有的品格性質裏,溫柔可能是最不被人汲汲追求的,但耶穌卻將它視為最受神看重的恩典。「以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麵前是極寶貴的」(彼前三 4)。一般人總認為,溫柔的人因為心地太好了,以致不能有所作為,變得無足輕重。耶穌糾正了這個觀念,他聲明隻有溫柔的人能承受地土。隻要是不攸關原則的事,他總是願意謙讓別人。他什麽也不要求,但整個世界都是他的。


   饑渴慕義的心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另一個譯本如此說:「饑餓想要得著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被填飽。」耶穌用這項人類最基本的本能,來說明人對聖潔及象基督的渴望,最後必得到神豐富的報償。人類的胃若無法得到飽足時,是最強烈、最苦惱的事。雪勒頓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有一次和他的夥伴在南極旅行,有一段時間糧食告罄。他事後說,當時除了食物,腦裏簡直無法想其它的事。一個人若對聖潔的生活抱著壓抑不住的渴想,和填不滿的饑餓感,這人是值得羨慕的。饑餓的人有福了!
  
  好象公鹿在追趕中
  燠熱氣喘渴想清涼溪水
  我靈魂也是這樣渴望你,我神,
  和你救贖的恩典。
  
  值得一提的是,登山寶訓中從未提到對快樂的饑渴。快樂是絕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但也常常證明它隻是海市蜃樓,不可捉摸。耶穌在這裏教訓我們,一個人若不將快樂,而是將義──一種與神正確的關係──當作他追求的主要目標,他就必得著絕對的快樂。「他們必得飽足」──吃飽為止,今天如此,永久如此。「因他使心裏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裏饑餓的人,得飽美物。」(詩一零七9)
  
  指示了他國度的子民對神應有的理想態度後,耶穌又將話題轉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上。一個靈命強健的人,在試煉的環境中應表現出四種性格──「在軟弱時變得剛強,在汙穢的人中仍保持純潔,見別人彼此傾軋內心仍存著愛,在折磨者的手中仍然剛正不阿。每一樣都有它應得的福分,乃是神恩典所結的果子。」


   憐憫的心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一教訓曾被正確地形容為道德世界裏的一條自動反應的法則。向人施憐恤的,自己也受到別人的憐恤。我們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一個人有可能對義存饑渴之心,但這義卻讓他的態度變得嚴苛冷酷。那位風趣的布道家鍾斯(Sam Jones)曾說,缺乏憐憫心的義,會使他有消化不良的氣色。
  
  就象溫柔一樣,憐恤是基督徒特有的美德,而在非信徒中極少見。它的來源乃是一種同情的感覺,表現在慈悲的行為上。憐恤是向那些沒有資格要求憐恤的人發出的。如果他們有資格要求憐憫,那麽得到憐憫是應該的。一個有憐恤心的人,能夠隨時體諒失敗的人,對含糊的行為總是做最好的解釋。他從不刻薄地判斷人,因為他知道自己不一定明白所有實情。我們要銘記在心:我們的經驗隻是我們態度的反映。憐恤的心,是從來不記仇的。


   清潔的心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隻有清心的人,還在地上時就承受了登山寶訓中的福氣。這兒用到的清潔一詞,含意甚廣──思想、想象、動機等的清潔。它指道德上的聖潔或誠實,特別是指心無詭詐的人。耶穌略過外表、形式的純潔不提,單單強調內在的清潔是絕對必要的。人若隻想符合形式上的要求,既不能討神的喜悅,也不能討人的喜悅。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大衛帶著悔恨如此祈求。因他深深感到自己的汙穢,以及對同胞所犯的罪行。這裏詩篇作者將清潔的手和純潔的心連在一起,體認到他在作人的態度和關係上應負的責任。若沒有清潔的心,就不會有清潔的眼光。大多數人隻滿足於外表的美觀,隻要他們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保住麵子」,對於偶爾道德上的越軌就不大在意。聖經教導我們:「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我們需要每天自我省察,並用基督的血洗清一切不潔。
  
  我們必須用屬靈的眼光而非肉體的眼光來見神,因為神是個靈。罪象一片烏雲,能遮暗心靈,使人不得見神的麵。見神乃是認識神,享受與他親密的交通。假冒為善和內心不誠實的人,是無法見神的。讓基督住在心中,成為清潔的泉源,這樣才可能常保有一顆清潔的心。若作到這一點,我們仍在世的時候,就可以享受到與他麵對麵的福氣。


   使人和睦的工作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這個教訓常常被用來指那些和平的維護者──那些維護著已有的和平的人──或是指愛好和平的人。其實它應該用來指在和平破裂的情況下,重建和平的人。並不是一種德行,而是實際的行動。製造和平遠比維持和平有價值。我們的主「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我們也必須先肯犧牲自己的和平,才能成就和平。這項工作總是要背十字架的。在這樣的人麵前,所有的爭吵、不和都會化為烏有。據說有位知名的英國政治家,每一次當他踏入議會時,不管當時的辯論、爭吵多麽激烈,都會在他前麵緩和下來。為什麽呢?因他活在神的麵前,無論議會開會到多晚,他每天在開始一天的工作前,都要花兩個小時禱告和靈修。他身上帶著神的和睦,走到那裏就將和平發散到那裏。這種服事需要非比尋常的勇氣、見識和機智。但將兩個有嫌隙的人拉攏在一起又是何等樣的事工啊!保羅在為友阿爹和循都基作和事佬時,充分用到了他的技巧和機敏,這事記錄在他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四2)。
  
  使人和睦的人所得的獎賞,不是變成神的兒女,而是被稱為神的兒女。他早就已經是神的兒女了,這兒不是指他的家係出身,而是指可以眼見的聲望。當別人看見他帶來和平這項有價值的聖工時,他們就在他身上見到他主人的形象,並且認出這個家庭的麵貌。


   勇敢的忠心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就是使人和睦的人,也不能避免受到周圍的人的攻擊和逼迫。潔白無罪的基督,也難免受人迫害和誹謗。但要注意,福氣並非存在於迫害、辱罵中,而是因為他們曾受逼迫,現在卻是歡喜快樂,是經過磨練「以後」的事。在試煉中與主分外親密,這種喜樂就含著福氣。這樣的人真令人羨慕,就象燃燒著的火窯裏麵的那三位年輕人,在熊熊的試煉火焰裏,發現神的兒子與他們同行,烈火一點兒也燒不著他們。
  
  必須看到一點,那就是並非所有的迫害都能帶來這種福氣。要有三個條件:
  
  「為義」受逼迫(10節),而不是因自己的冥頑不通,或缺乏智慧而受逼迫。很多基督徒因為自己的不機智、借故生事端,而為他們及基督的名,招來無謂的恥辱。這裏是指因著我們不惜任何代價(即使可能導致社會的排斥)而去作當作的事,所遭遇到的逼迫。
  
  不正確的毀謗(11節),而不是我們罪有應得所遭致的辱罵。它對我們的言詞、舉止都是一種不公正的屈辱,但我們卻可因此蒙福。
  
  「因著我的緣故」受逼迫、辱罵(11節)。因我們忠於基督和他的義,而引起別人的迫害,這樣必為我們帶來無限的賞賜。我們分擔了他所受的苦,必能得到我們主的重視。「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這個觀念對猶太人來說一定相當新奇,因他們通常把受苦和患難看成是從神來的咒詛。
  
  這些就是主對於理想的基督徒品格的崇高概念。我們是否具有這樣的品格?這些會不會顯得太高不可攀?神不談什麽標準,他隻以他兒子的品格為準。他也期望我們都擁有他的形象,聖靈也極樂意幫助我們完成這項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