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神憐憫的管教

(2007-01-18 17:07:27) 下一個






  「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賽二十八24)
  讀經:賽二十八23-29


  
  「讓他耕地吧!他的目的乃在收獲。」這是拉塞福山姆(Samuel Rutherford)在管教臨到他時的反應,這也顯示他對神的管教有正確的認識,這種態度最能使人從神的管教中領受益處。生命中的操練可能帶來痛苦,但絕非毫無目的。「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十二11)。若我們渴望收獲,必須歡迎管教。
  
  本章的主題經文是以賽亞最偉大的預言之一。「這段經文因它豐盛、多變的形式而別具特色,這也使它的作者成為希伯來先知中的佼佼者。對人性的敏銳分析,對罪和審判的實際對比,聰明的反駁和諷刺,迅速的嘲笑和利落的判斷──但卻以可愛的比喻,好象一條平靜的小溪,做最後的結束」(斯密特亞當G. A. Smith)。這個「可愛的比喻」采用了農夫的方法,預表神對付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方法。
  
  以賽亞特別指明神的這些特性,神利用它們以便更容易與人類交往。「因為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26節)。「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他的謀略奇妙,他的智慧廣大」(29節)。他不單單是生命中的實驗家,他也不被無定性、偏見所搖動。他的每一個行動,都以至高的智慧為指引,並且以最深的愛心實踐,而又有絕妙的洞察力和辨別力。他所采用的各樣方法,都最適合去達致他心目中最終的目標。隻要我們正確地接受,必可預期一個豐富的收獲。
  
  當農夫審慎地在農事的三個主要過程──耕地、撒種、收割中下判斷時,他表現的技巧不過是反映了神的技巧和智慧,因為是神教導他的。以賽亞爭論說,若這農夫表現了他精準的辨別力,及對作物的細心照管,那麽指教他耕種的神,在收割我們的生命這一件更為精致的事上,難道就會比農夫缺乏辨別力嗎?


   神的管教因人而異

  雖然這位天上的莊稼主,允許悲哀和痛苦的犁頭、耙子來撕扯他兒女的生命,但這一切都有一隻無上巧妙的手在領導和控製。而他總不離開他最終的目的──收獲。以賽亞使用的莊稼上的三個主要過程,是用來說明神在操練、塑造我們的靈命時所運用的智慧。
  
  若把耕地、撒種、打穀這三個連貫的操作,比成生命中的鍛鏈,我們可以從這個比喻中得到三個真理:
  
  神知道該持續多久

  
  「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豈是常常開墾耙地呢?」(二十八24)當然不是,「因為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26節)。耙地隻是達致收獲的一個方法,目的達到了,自然就停止耙地。在以色列的曆史上,可以看到神的遠見。有四百三十年之久,埃及的暴虐統製象耙子一樣,耙在希伯來人這塊僵硬的土地上。雖是毫無盼望的不毛之地,神卻看出了它豐收的潛在可能性。若不經過耙地,就不可能有收獲。一旦埃及暴君的鞭子達到了他管教的目的,神就立刻將它挪開。神的計劃完成後,絕不讓自己的子民,在他們主人的壓迫下多受一天的折磨。他們一預備好離開,神就立刻引領他們進入迦南的安息、豐盛和勝利裏。但隻有嚴酷的管教,才能促使他們脫離埃及。
  
  熟練的農夫可以看出兩塊土地的差別。鬆而多沙的土地隻需要短而輕的犁翻,硬而瘦瘠的粘土若用來種植作物,就需要另一種方法處置。它必須暴露在陽光下曬乾,犁頭要盡量往下犁,直觸到下層土。土壤要再三的耙,一直到泥塊粉碎,土地適合耕種,撒下的寶貴種子才會萌芽生長。農夫知道該犁多久,他不會一直犁下去以至破壞了土地。他按照每塊土地不同的需要照顧它們。這不正解釋了為什麽痛苦、悲傷、試煉會有差別?這位天上的莊稼主在他管教的應用、時機、持續時間上頭,是靠得住的。因這些管教都經過他愛的許可,我們在他手中可以安然無恙。
  
  管教常是為祝福鋪路的,隻要我們適當的接受它,它就會為我們帶來祝福。我們的責任也就在此。不能消化的食物是有毒的,絕不是祝福。管教若未經適當地接受,也隻會使我們的性格腐化,而不是變得更可愛。當磨煉的打擊來臨時,動不動就問「為什麽?」等於是在指控那位全然智慧、愛心的神任性。他並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大能和權威而撕裂我們的心,他是為了更偉大的目的。他砍去不結果子的樹枝,為的是增加產量。管教是有目的的。我們該如何麵對神的犁頭?它是在軟化、馴服、磨煉我們?或是使我們抵抗神旨意的心更堅硬不化?它使我們變得更甜美,還是更討人厭?
  
  我們對家庭問題、經濟困難、受苦、失望、抱負受挫、希望落空的反應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順服下來,知道反抗無濟於事,這樣總比一味抵擋要好的多。如果我們默默接受神的處置,雖然暫時沒有喜樂,這種態度也是比較好的。然而我們以歌唱歡然接受神那未加解釋的旨意,神就最能得榮耀,我們也可以得最大的祝福。拉塞福山姆被困在亞伯丁(Aberdeen)獄中時,他喜歡在信件的上方寫道:「神的宮殿,亞伯丁」。
  
  蓋恩夫人(Madam Guyon)是一位教養良好的法國婦女,她曾在一六九五到一七零五年間因她的信仰身係牢獄。她沒有對自己的被囚大發牢騷,反而歡歡喜喜地接受神的旨意,視為是她的祝福。「當我被關在芬康耐士(Vinconnes)時,」她寫道:「我在極大的平安中打發時間。我滿懷喜樂地唱歌,每次我剛剛完成一首曲子,照管我的女仆就已聽熟、學會唱了。於是我們一起高唱『讚美我神』。監獄牆上的石頭在我目光中閃耀,好象紅寶石一樣。我心中洋溢著喜悅,這喜悅是神在愛他的人身陷患難時賜給他們的。」
  
  約伯一生經曆了犁頭的砍伐,他的反應叫設下圈套,想使他因失敗而抵擋神的那仇敵,噤若寒蟬。撒但對約伯這段高貴的聲明,也不禁啞口無言:「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神對約伯的信心得到充分的證明。「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7、18)。我們若將目光從眼前的事物上挪開,轉向永恒,就能正確地解釋生命中那些管教的經驗。


   他謹慎地選擇

  「他拉平了地麵,豈不就撒種小茴香,播種大茴香,按行列種小麥,在定處種大麥,在田邊種粗麥呢?因為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賽二十八25、26)。謹慎的農夫會運用最佳的辨別力,去評估他的種子,及選擇它們的環境。他用的方法絕不會毫無目的。若給予種子越多的有利環境,廢棄在角落不生長的種子就越少。小茴香和大茴香是用來做調味料的細小種子,若和主要農作物如小麥、粗麥比起來,就顯得不重要了。農夫總是要估量什麽作物最能使他獲益,以及他如何能從他的土地上得到最高的收益。
  
  神也是如此,他從不浪費管教,他知道哪些種子可以產生最豐碩的收獲。每一個管教都是透過他無限的智慧所精心挑選的。他將我們的生命看做永恒的田地,他同時關注種子和土壤。他將正確的處置投下時,真是分秒不差。他既能合宜的指教農夫,在他耕種一個人的心時,豈會稍減他的智慧呢?他的選擇絕無差錯,不管是耽延或否定,扣留或撤回,順遂或艱難,喜樂或痛苦,在他視野裏總是有一個收獲的目標。
  
  在我們估量相關價值,及決定優先次序的時候,難道還不如農夫謹慎嗎?這也是暫時和屬靈兩方麵成功的關鍵所在。我們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如果我們在生命的田地種下淺薄的、世俗的事物,他們長出來就是這幅麵貌。另一方麵,若我們種下重要的、屬靈的事物,就會得到滿是聖潔和喜樂的豐盛收獲。


   他是適度、體貼的

  「原來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軋大茴香,也不用碌碡,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做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因他不必常打。雖用碌碡和馬打散,卻不磨地。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他的謀略奇妙,他的智慧廣大」(賽二十八27-29)。農夫留心種子的本性就和注意種子的價值一樣,他也按照種子的性質使用不同的打穀用具。若對每一個種子都使用同樣方法,則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或使某些作物無法打脫外殼。他必須控製時間的長短,分毫不差,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用杖輕打小茴香是足足有餘的,但小麥卻需要用磨橇──一種重型的打穀機。憑著知識和經驗,一個農夫絕不會在運用打穀方法時,用得過度。一旦種子自有限的外殼脫離,打穀過程立刻結束。
  
  神在他兒女的生命中收割時,所用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顧慮周到,適可而止。如果一根輕棒子就能達到目的,他就不會去動用磨橇(英文「苦難」一字由此而來)。他的目標不是去壓碎、摧毀穀粒,乃是使它們純淨,得以儲存。如果他送來苦難,那是因為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產生效果。他絕不在必要之外,動用更多或更長的壓迫力。所有管教的目的都在豐饒的收獲。屬靈的人應該歡迎苦難,如果這苦難能為神產生豐收。「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保羅說,他確實知道自己所指的是什麽。從沒有人的性情象保羅這樣敏感,也很少有人象他經曆過這麽多責罰的鞭笞。


   神管教人的目的

  神對付人的方法,在本質和時間上都有許多的變化。沒有兩個人接受一樣的待遇。他認出每個人性格上的特點,然後反映在他管教的方法中。
  
  神的處置有三方麵目的:
  
  個人的──栽培靈魂

  
  我們是什麽,比我們作了多少重要得多。神極關心我們「象基督」性格的發展,他認為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成為他兒子的形象」。即使他的兒子,也為了擔任他大祭司的職分,而必須經曆人世的磨難,以達到成熟的境界。沒有其它的代替品。如果沒有管教,或對管教不加理睬,一個人在成為聖潔、學象基督這方麵就不能有所收獲。
  
  聖經記載,主慷慨地將恩惠施給他的子民時,他們的反應不是感激,而是背叛。「耶和華使他乘駕地的高處……又使他從磐石中咂蜜,從堅石中吸油。也吃牛的奶油,羊的奶,羊羔的脂油……與上好的麥子……但耶書侖漸漸肥胖……踢跳奔跑,便離棄造他的神。」(申三十二13-15)
  
  人的性格常常不均衡地發展,「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何西阿說。一張餅一麵烤得太熟,另一麵卻是生的。神對潛在而未發揮的聖潔靈性是不滿足的。他不滿足基督徒在某些方麵過度發展,而在其它方麵又嫌欠缺。為了矯正這種不平衡,他將試煉的火,加在我們性格上發育不全的那一麵。
  
  相對的──為他人提供食物

  
  「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的」這是欽定譯本(Authorized Version)的譯文,毫無疑問這是對的,但並非指在打穀的過程中將之磨碎,否則會價值盡失。美國標準譯本(A. S. V.)的翻譯可能較準確:「作餅的穀粒是磨碎過的,因為他不必總是在打穀」(賽二十八28)。農夫實在需要先用磨橇來磨碎穀粒。帶殼的穀粒因不適於人們食用,所以需要將外殼打脫。一旦殼打掉了,就將穀物送入磨碎、碾細的過程。
  
  作餅的穀物是磨碎的!
  我的靈魂,不要戰兢,
  害怕拔扯或束縛,破碎或碾細。

  神打破的心,他加以補全,
  未經脫殼,而扔在一旁的穀物
  無法供應人們的需要。
  
  我們的救主是「為我們的罪過被壓傷」,這樣他才能成為我們生命的糧,供應我們。「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仆人不能高過主人。學生和先生一樣,仆人和主人一樣,也就罷了」(太十24、25)。這樣我們就不該希奇,磨碎乃是屬靈事工上必付的代價。
  
  最終的──為天國預作準備

  
  今生的生命隻是天國的幼稚園,神要我們在這基本的屬靈功課上更加進深。因此若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冠冕。若不負軛,就不能享安息。我們常常學得很慢,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學習這個功課。
  
  懷德亞曆山大(Alexander Whyte)寫道:「當我們想到,這是神手中惟一存到永遠的工作,我們就不會奇怪,神為什麽如此留心處理人的性格,以及他為此花上這麽大的代價。確實,短暫的生命可為永恒服務,並調合在永恒的潮流中。然而我們所擁有、追求的事物卻都要枯萎、毀壞。財富、榮譽、財產、各種享樂,在神用手一揮,死亡臨到時,這些都將如飛而去。我們一生拚命爭取的各樣東西,到時也不過裝進一具棺材,變得一無所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