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痛苦
我的道路若是痛苦, 主,我求禰禁我退縮:
使我仍然向禰順服, 追憶禰的十架重負。
讓我思念禰曾如何 離開許多純淨樂事,
來憂,來餓,來倦,來渴, 無家之夜,不息之日。
為我來憂,來倦,來死, 禰來不求自己喜悅:
地上安逸雖難恝置, 我豈愛禰不勝這些?
~~康德(Josiah Conder)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衪。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麽遠,跪下禱告說:“父啊!禰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隻要成就禰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衪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廿二39一44)
我們已經看過,基督徒的蒙恩是開始於晚上。經過“耶和華的夜”,使我們得以重生;經過“客西馬尼園之夜”,使我們與魂劃清界限,而能遵照神的旨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看,當我們的生命漸漸成長時,或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仍然有晚上、有早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怎樣從聖靈入門,仍要藉聖靈成全。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中,主仍是一次一次的帶我們經過晚上,然後進入早晨。
屬靈生命的小孩子階段
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三章告訴我們,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重生”原文的意思是再生一次,或者說是從上頭生的。從上頭生是說到生命的源頭和性質;再生一次是說到從聖靈而生,正如同人人都曾是從母腹生的。原來的生命怎樣開始於母腹,重生的生命同樣的開始於聖靈。所以主耶穌要我們回轉像小孩子,這就指出我們重生後,是要經過小孩子的階段。
請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十三節至十四節:“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後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這個故事說到小孩子。我們從聖靈重生之後,生命成長的第一階段,就是這裏所說的小孩子階段。
屬靈生命的少年人階段
1、富有的少年人
接著我們看第二個故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十六至廿二節:“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麽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麽以善事問我呢?隻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什麽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麽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請特別注意,這段對話和聖經中的夜景有絕對的關係。主的這番話等於是替晚上和早晨下了注腳。我們每天要怎樣過生活?乃要天天舍己,背十字架跟從主。什麽時候我們跟隨主,那是早晨;什麽時候我們撇下一切舍己,那就是我們所經過的晚上。這一個少年人,他沒有撇下一切,而是憂憂愁愁的走了。聖經說,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前麵說到小孩子,這裏說到少年人,主耶穌呼召他作完全人。從小孩子到少年人,再到完全人,要達到完全成熟的境地。
(1)主耶穌所愛的
馬可福音第十章廿一節告訴我們,主耶穌看著這少年人,就愛他。這個愛,就是聖經用來形容主素來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的那個愛,也就是神愛世人的愛。所以有人說,這個少年人應該就是約翰福音說的主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當然這隻是猜測,但是無論如何,在聖經裏麵講到耶穌所愛的,隻有拉撒路和這一個少年人。
(2)財貨太多,不能舍己
這個少年,主耶穌一看見他就愛他。他遵守了所有的誡命。這事實說出,當我們的生命進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凡是主的命令你們都願意遵守;但是主提醒我們,“你若願作完全人”。不錯,你是少年人,你是主所愛的,你是遵守主一切命令的;但是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作完全人?你仍舊可以持守你所有的,因為你是少年人;但是你願不願意再上一層樓?你若願意作完全人的話,你就應該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意思是:主要帶領這少年人經過晚上,然後來到早晨;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第三日。但是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原文是極其憂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然後主告訴門徒們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太十九23—24)
為著初蒙恩的弟兄姐妹,這裏需要解釋一下針眼的意義。原來,針眼是指耶路撒冷城門旁另有一扇很小的門。每天太陽下山以後,大城門就關閉了,便留下這扇小門給一些夜行者進出。因著駱駝所載的東西很多,因此就很難穿過針眼門。主的話是指這個少年人,如同身上載著太多財貨的駱駝,又不肯撇下,當沒有辦法穿過針眼門,隻好憂憂愁愁的走了。
這裏的財物就是我們的“己”的象征。所以主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太十六24)親愛的讀者,我們肯不肯將我們所有的財富都舍去呢?當我們舍去的時候,那個感覺會像進入黑夜,但是這個夜會帶來早晨;一宿雖有哭泣,早晨必要歡呼。主的目的不是光要我們經過黑夜,而是要我們從黑夜達到黎明。所以主呼召說:“來跟從我!”但是很可惜,這個少年人聽了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你看見從少年人到完全人的這個階段,他好像沒有走上去,他好像離開了。
(3)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主的這段話讓我們看見,基督徒整個成長的過程,先是小孩子後是少年人,最後達到完全人的地步。但要怎樣達到完全?必須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三日……第四日。這樣,我們才能從少年階段進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才能從愛主、順服主的階段,達到彰顯主榮耀的階段。“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這是主告訴彼得他們的話。所以,我們從少年進到完全的這一個階段,都不是我們所能的,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經過哭泣的夜晚,然而這是神的兒女必須經過的。所以,使徒保羅說:“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加四19)
我們從老約翰的話裏,也可以看出屬靈生命成長的三個階段。約翰一書第二章十二節說:“小子們哪!我寫信給你們。”十三節:“父老啊!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認識那從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勝了那惡者。小子們哪!我曾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認識父。”十二節和十三節在中文聖經中,各有一個“小子們”的語詞,但在原文裏不是同一個字。前麵應譯為孩子們,就像一位老母親叫他的兒女:“我的孩子”;後者應譯為小孩子,這和主耶穌所說,讓小孩子們來是同一個字。在老約翰心目中,我們這些人都是神的兒女,都享有同樣的生命,所以說:“孩子們哪!”但是這些孩子們中間有三種不同的人,他們經過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有一班人是父老,他們的生命是成熟的;另外一班是少年人,他們的生命是在成長中的;還有一班是小孩子們,他們是幼嫩的.這就是整個基督徒生命成長的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過程。
(4)舍己、跟從主,生命才得完全
父老的階段,就是主耶穌所說的完全人。 我們怎樣能作父老,而達到完全的地步呢?主耶穌說:“要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結果,那少年的官就憂憂愁愁地走了,他舍不得他自己,他也舍不得撇下這許多;他不願意經過漫長的黑夜。這真是悲劇。
在四福音裏,共用了三個少年人的故事,來說明我們怎樣經過少年人的階段。第一個少年人是家道富裕的,他憂憂愁愁的走了。這“憂憂愁愁”一詞用得真生動,它說出這少年官是如何的難“舍”。然而若不經過黑夜,怎能達到黎明?怎能有晚上有早晨,而日又一日使我們得以成長呢?
2、赤身逃走的少年人
現在我們看另外一個少年人。馬可福音第十四章五十一和五十二節:“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為什麽馬可福音忽然插進這段與前後文毫無關連的故事?前麵是記載在客西馬尼園,彼得拔出刀來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朵,接著門徒們都離開衪逃走了;後麵記主耶穌受審的事。在這兩件事當中,聖靈提起了這段故事。到底是什麽緣故呢?它背後隱藏著什麽重要的教訓?又如何與夜景有關係呢?
(1)是少年馬可的狼狽故事
有不少的聖經學者推斷,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寫馬可福音的馬可。馬可福音被公認是四福音書中的第一本。馬太福音、路加福音中的許多資料,都是參考馬可福音的。(當然聖靈也給他們有更豐富的啟示,而且馬太本身也是見證人。)但是馬可的資料是從那裏來的呢?從彼得來的。馬可被稱為彼得的兒子;你隻要注意馬可福音的描寫筆法,便知道是彼得的口授。因著彼得是身曆其境的人物,他把活生生的圖畫都親口傳給馬可,於是馬可就以寫實的筆法一一地記載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馬可福音。馬太和路加幾天遺漏地采用了馬可的資料,但這段故事是惟一的例外。
馬可記說“有一個少年人”,這和約翰記說“有一個耶穌所愛的門徒”是一樣的筆法。所以,很可能這是馬可講起他自己失敗的經曆。這段往事是馬可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他記得,當他看見許多人都離開主逃走的時候,他決定要跟隨主,但是等到有人要捉拿他的時候,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這是馬可想起他自己一段羞恥的故事。這羞恥還不在於他的赤身,而在於他感覺是“落荒而逃”,是“狼狽而逃”。
這是聖靈所作的。聖靈常常使我們想起自己的羞恥來。就如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所列的使徒名單中,隻有馬太福單特別形容“稅吏馬太”。稅吏在當時和罪人幾乎是同義詞。在馬太的感覺裏,雖然作了使徒,還特別說稅吏馬太。這是聖靈在馬太身上的工作所留下恩典的記錄。但是馬可和路加提起同一份使徒名單時,隻簡單的說:“馬太”。據此推理,從隻有馬可福音記載這一段狼狽故事的事實看來,這位落荒而逃的少年人一定是馬可。
(2)肉體裏沒有良善
馬可狼狽逃走的事,是我們跟隨主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發生的。在我們的經曆中,有時真的跟不上神的旨意,落荒而逃;但當我們回頭去看時,便要覺得羞慚。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裏,這事是常常發生的。這是成長的痛苦。“憂憂愁愁的走了”和“赤身而逃”,正表明我們光景的兩幅圖畫。但是這些羞恥的經曆給我們看見,在我們的肉體裏沒有良善,在成長的時候中我們所常表現的,就像這兩個少年人一樣。
(3)稚氣未脫,童心未泯——一個樸實無華的寫實者
有一件事非常有趣,我們若讀殺臘原文的可可福音,就可發現馬可是一個寫實的人。他寫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一點也不誇張、不加油添醋,文字和體裁非常簡練,所以聖靈用他來描寫耶穌基督的神仆人,真是再恰當也不過了。因為仆人是樸實無華的,什麽都是實實在在的。他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地敘述著,完全是大孩子的口氣;所以許多人讀馬可福音,覺得特別的可愛。他真可說是童心未泯;他把少年人的心態和光景,藉著文字完全表達了出來。例如馬可福第三章,他連用了三十四個單句,都是用“和”字連接起來,而且每一個單句都隻有一個動詞。你再細讀下去,必定覺得這樣的敘述不像大人的口氣,而像少年人講故事。可見他仍不脫稚氣,真是樸實無華。因為他是一個少年人,所以聖經就用他的表現,作為我們成長過程中少年階段的表征:就是當我們遭遇試煉的時候,我們不是憂憂愁愁的走了,就是落荒而逃。這些都是聖靈藉著馬可福音來提醒我們的。
a. 根據彼得的口述
前麵說過,馬可福音也就是彼得福音.很多事情馬可不在場,而是彼得在場;彼得將所見所聞的一一告訴馬可、例如:“主在船尾睡著了”。別的福音書隻這樣提一句,但馬可卻加上一句,說主是“枕著枕頭睡覺”(可四38);可見當時是有人人看見的、又如馬太福音講耶穌叫一個小孩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但是馬可福音又加上一句,說主又抱起他來,好像馬可親眼看見一樣。(可九36)再如五餅二魚叫五千人吃飽的神跡,隻有馬可福音這樣記載:眾人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人一排的,也有五十人一排的。(可六40)記得如此細致,好像是他親眼目睹的。其實,這一切都是彼得親眼看見,而告訴馬可的。
b. 也有親身的經曆
然而,有些記載卻難以解釋。因為有些景象彼得不可能看見,但聖靈卻藉著馬可記載了下來。就如馬可福音第十四章十七節:“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別的福音書都不是這樣;記載“都來了”;這好像有一個人躲藏在暗處,看見他們都來了。又說:“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這口氣明明是另有一個人親眼看見,而這個人一定不是參與飯局的彼得。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人到底是誰?當然是敘述這一段故事的人——馬可自己。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記載,彼得從監牢裏出來,他想了一下就去叩馬可母親馬利亞家的門,因為彼得和這個家非常熟悉。這個家庭非常富有,開放作為教會禱告的地方。所以,讀聖經的人據此斷定,主耶穌最後的晚餐就是在馬可母親的家裏,也就是在馬可的家裏。為了預備逾節的筵席,主曾打發那兩個門徒跟著拿一瓶水進門的人。(可十四13-14)有人說這拿水的人大概就是馬可。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馬可福音中凡是親身經曆的記述,那見證不是彼得的,就是馬可的。
又如馬可福音十四章所記,在客西馬尼園裏,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三十二節後接著說:“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儆醒。”……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儆醒片時嗎?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來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麽樣回答。”這段話可以證明,這裏的目擊者不是彼得,乃是另有一個人,此人是誰呢?很清楚,一定是馬可。你知道,門徒們所作的見證,都是他們親耳聽見,親眼看見的;所以說彼得、雅各、約翰都是耶穌複活的見證人。在客西馬尼園裏,誰聽見了主耶穌三次禱告呢?誰看見主耶穌在那裏汗如血滴在地上?主耶穌帶來的三個門徒,他們疲倦已極,都睡著了;而且根據路加福音,主單獨禱告,距他們約一石之地;所以他們必沒有聽見、看見。最有意思的是,馬太、路加福音都沒有點出主耶穌所說的杯是什麽杯,但馬可福音讓我們看見,這個杯就是指著“那個時候”說的.可見馬可不隻聽見了“杯”,也聽見了“時候”,並且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了。所以,馬可是一個怎樣的見證人呢?馬可可以說是客西馬尼園裏麵種種光景的目睹者,也是親耳聽見主所禱告的見證人。
(4)“因為沒有根,就枯幹了”
原來那時,馬可不過是一個大孩子,因為早就聽見過主耶穌的故事,也看見這些門徒是怎樣地跟隨他。他心中羨慕這些人能夠和主耶穌同用晚餐,所以當他描寫的時候,心裏一定非常的興奮。他說:“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這幅圖畫對這個少年人來說,真是印象深刻,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那天晚上,不知道他躲在什麽地方看到這些畫麵,也聽見這些圖畫中的話,尤其是聽見主耶穌最後的禱告和衪的勸勉,他的心真是被主完全奪去了。他是少年人,雖未曾像彼得、雅各、約翰他們一樣,天天與主在一起,天天受主的教訓,但他的赤子之心,隻感覺這位主實在可愛,實在吸引他。那天晚上已經很晚很晚了,主和門徒們唱了詩歌,就往客西馬尼園去。但這個少年人馬可,可能根據猶太人睡覺的習慣,是把外衣披在身上在床上躺下;也許那晚聖靈作工,他的心完全給主吸引了,怎樣也睡不覺。他幾乎可以肯定今夜一定有大事發生,為了要一探究竟,也許就很快地披著一塊麻布,摸索到客西馬尼園去(這園子很可能是馬可的母親所擁有的)。因此,便看見了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那幅圖畫,也聽見了他的禱告。馬可就這樣成了客西馬尼園園內的直接見證人。
也許是在客西馬尼迫切的禱告,並怎樣血汗滴在地上……,摸著了馬可的心,他巴不得能跟隨衪。他又看見眾人進來捉拿主,彼得的勇敢表現了一下之後,一個一個的都逃走了!這時他心想,你們這些跟隨主多年的人怎可跑掉呢?但我決不肯走,我要跟隨主!哦,這就是少年人的心。許多時候主的愛激勵了我們,在唱詩禱告的時候,我們何等願意說,把一切奉獻給主。少年人最容易因著主愛的緣故,願意把自己奉獻給主。我們一想到主在十字架上和客西馬尼園的苦難,就必定有一個禱告,何等願意跟隨主,即使別人都離開了,我仍要來跟隨。然而,少年人的難處就在於他頭腦所接受的知識和他的經曆,有一段非常大的差距。這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少年人說我懂了,就以為我有了;但他忘記,懂了並不是有了。這就是馬可赤身逃走的緣故。所以,少年人必須進到完全人的地步才行。
但我們如何進到完全人的地步呢?是聽懂了許多道嗎?是讀神學嗎?是憑自己下決心嗎?不!都不是!聖經告訴我們,那少年人披著麻布跟隨主,眾人就捉拿他,他一心慌,就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因為他沒有準備好,他本能的反應就是丟下麻布赤身逃走了。因為這塊布就一直在眾人的手裏,他羞恥的記號一直落在別人的手中。
從這裏的記載看,這少年人非是馬可自己不可。因為別的門徒當然不會知道,隻有馬可自己知道,是赤身的披著一塊麻布。所以我們確定,是有馬可自己知道,是赤身的披著一塊麻布。所以我們確定,是馬可作了客西馬尼園的見證人,他因而願意跟隨主。但是立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這個少年人離開逃走了!他像別的門徒一樣,失敗了!先前跟隨主的彼得、雅各等人失敗了,他也失敗了。等他回頭去看的時候,他覺得他的失敗是落荒而逃走了!他也失敗了。等他回頭去看的時候,他覺得他的失敗是落荒而逃,他的羞恥是遠超過許多人的羞恥。馬可的心是愛主的,他的眼睛看見了,耳朵也聽到了,但是這條路就是跟不上;難處一來,他就落荒而逃。
(5)乃是“客西馬尼”的憂愁
實在說來,在我們身上,馬太福音的那個富有的少年人,就是馬可福音的這個赤身的少年人。以屬靈的應用來說,什麽時候我們落荒而逃,什麽時候我們就憂憂愁愁。在原文裏,這“憂愁”與主耶穌進了客西馬尼園就憂愁起來的“憂愁”,是同一個字。馬太福音那個少年人的憂愁,同於另一個少年人馬可所告訴我們主耶穌的憂愁。衪怎樣驚恐起來的那段光景,隻有少年人馬可知道。所以,當我們不肯撇下自己,不肯跟隨主的時候,我們所經曆的憂愁,乃是客西馬尼的憂愁。主進客西馬尼,衪被榨出油來,而且禱告說:“父啊!若是可行。叫這杯離開我,但是不要照著我的意思,乃是照著禰的意思。”可是這個少年人呢?卻是照著自己的意思,這就是他憂愁的原因。
那少年人的憂愁是因何而有的?是因為聖靈在他裏麵憂愁。這就是以弗所書所說的聖靈的擔憂。保羅告訴我們,不要叫聖靈擔憂,意思是不要讓我們的主再經過一次客西馬尼。我們聽見主說:“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著禰的意思。” 衪把衪自己完全放在零的地位上,而我這個家財萬貫的少年人,所有命令都遵行了的少年人,卻是因為不肯舍己而憂憂愁愁地走了。在我們屬靈的少年階段,我們常是落荒而逃。
3.已死的少年人
到了路加福音,你看見第三個少年人。主對他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七14)不要再跌倒了!不要再退後了!不要再蒙羞了!我吩咐你起來!這是主對拿因城一個寡婦已死的獨生子的命令。主要他從死裏複活,結果那個少年人就起來了。在這裏我們看見,什麽時候我們像前麵的那兩個少年人,我們就如同一個死了的少年人一樣。但是感謝主,當他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我們便進到複活的境地,就不再是死亡。這就是有晚上、有早晨。從此,我們能再次起來,跟隨衪,討衪的喜悅。這樣,我們就慢慢的進到完全的地步,慢慢的就變成主所說的那一個完全的人。
無數個黑夜,說不盡羞慚
在我們跟隨主的路上,不知道有多少夜晚!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們不順服我們的主!我們時常是在一個順服的名下,作了不順服的事;在愛主的名義下,作了叫主擔憂的事。但願主恩待我們,什麽時候你去了不該去的地方,特別是少年人作了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頂撞了不該項頂撞的人,得罪了不該項得罪的人,這個時候你裏麵就有說不出來的憂愁;因為你不肯把自己舍去,你不肯說:“我的魂!我的魂!你為什麽離棄我?”你仍是寶貝你自己,維持你自己的尊嚴。親愛的讀者!你若不肯認罪孽,結果要像那少年人一樣,憂憂愁愁的走了。這一個憂愁,就是客西馬尼園的憂愁。當你讓客西馬尼再從身上經過的時候,你怎能站立起來呢?當馬可追憶少年時代,他想一想他的自己,再和他的主比一比,他是何等的羞慚!就從這裏,少年人馬可得著了極寶貝的教訓,永遠難忘。
經過黑夜進入黎明
你記得,有一次馬可和保羅、巴拿巴一同去傳福音,在中途他開了小差:又是一次落荒而逃。(徒十三13)他是富家子弟,原以為出去傳道是件很容易的事,沒想到遇到一點艱難,受不了就溜走了。後來,保羅認為這樣的年人永不可錄用,而巴拿巴則認為總要給他一個機會(聖經說巴拿巴心地寬宏),結果他們兩人為著馬可就分手了。(徒十五37-39)當然保羅很有道理,他很會看人,像馬可這樣一個不堅定的少年人,沒有什麽希望,他不能作什麽呢?沒想到巴拿巴才是對的。在人變為沒有希望,結果卻很有希望;因為有一天主能對馬可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所等到晚年保羅在監牢裏,他特別提起馬可,說馬可與我的傳道很有幫助(提後四11);馬可終於被恢複了。我們相信,因為馬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客西馬尼的那幅圖畫,現在他明白了,為著要從少年人階段進到完全人階段,需要有晚上、有早晨。同樣的,我們有失敗、有荒涼、有軟弱。當我們回想跟隨主的日子,我們要承認已往的日子總是羞慚的時候多多,難為情的事情也多多。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年輕時曾作了一件非常羞慚的事。那時我們受的是清教徒式的屬靈教育,認為基督徒不可以看電影。雖然表麵上遵行了這樣的教導,但心裏仍很喜歡看電影。我常想,電影不可以看,電影廣告總可以看罷!因此每天拿著報紙看電影廣告。有一天在廣告上看到“萬王之王”的影片介紹,就告訴自己說:“別的影片不可以看,但這一部有關主耶穌的片子是一定可以看的。”但心裏仍有些不安。於是我就約另一位弟兄同去,因為他是帶領年輕人的,隻要他去,我心裏就能平安了。結果我們都同意去,可是又怕別的弟兄們看到,因為我們是帶領別人的,不能給人話柄。因此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大熱天裏我們兩人去排隊買票時,都穿著又厚又重的雨衣,將自己蓋起來。但是那一次我卻經曆了從來所沒有的感覺,好像人掉在地獄裏麵一樣。排除萬難隊的時間漫長得像是一直輪不到我們似的。好不容易進到暗咚咚的電影院裏,鬆了一口氣;我才明白為什麽人不愛光明倒愛黑暗!當時雖然人看不見我們,有一位卻看得見。就在這個時候,裏麵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憂愁;現在回頭來看,那就是客西馬尼的憂愁。最後,我們還是狼狽地從電影院裏逃了出來。
我們不必爭論可不可以看電影的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我們知道,什麽時候我們違背了聖靈的教訓,什麽時候作了一件得罪衪的事,就會感覺像在地獄裏一樣。“因為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16)相信每一位有心跟隨主的人,都有這樣的見證。每一次想到我們的羞恥,我們也就有馬可自述落荒而逃的感覺。但是感謝主,就是經曆了像客西馬尼園那樣的憂愁,我們才聽見了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要照著我的意思,隻要照著禰的意思。我們就是這樣學習聖靈所賜給的功課,也就這樣的從夜晚達到黎明;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第三日。這是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一夜雖有哭泣,晨起就必歡呼!失敗、軟弱、落荒而逃的時候,就是我們經過夜晚的時候;但願此時主提醒我們,叫我們想起客西馬尼之夜;也聽見主吩咐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七14)
禱告:
主,我們把這些話恭敬的交在禰的手裏,如果禰看為美好,就求禰使用;不隻用在少年人的身上,也用在年長的人身上;用在自以為沒有的人身上,也用在自以為有的人身上;用在貧窮人的身上,也用在豐富人的身上。
我們的主,我們感謝禰,禰藉著這些話讓我們想起我們往日的許多羞恥和叫禰聖靈擔憂的情形;但願這些話勉勵我們,叫我們不再作一個叫聖靈擔憂的人。主,請聽我們的呼求,把我們帶到早晨,讓我們聽見禰的話說:“少年人起來!”我們願意答應禰的呼如而起來,讓我們進到複活裏,而願意撇下一切,願意舍己來跟隨禰。垂聽我們的禱告,也祝福這一個禱告;並願這篇信息,不隨著聚會的散去而消失。靠主基督可愛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