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遊記轉載二)(圖)

(2006-09-21 16:57:52) 下一個



四:聖墓教堂

在聖墓教堂經曆了人生最猛烈的一次衝擊。

和耶路撒冷其他的宗教聖跡一樣(除了岩石大殿),聖墓教堂從外表上來講相當不起眼。沒有聖彼得前麵氣勢雄偉的廣場,沒有米蘭大教堂林立的尖塔,沒有科隆大教堂精致的玻璃彩繪,沒有聖馬可教堂高聳的鍾樓。聖墓教堂擠在老城的一片屋海之中,要花一番心思才能找到。進口的兩扇拱門,不知什麽時候還被用石頭堵死了一扇。進去以後發現,聖墓教堂與其說是一個教堂,不如說是許許多多小禮拜堂的組合。論麵積,我想這裏肯定比不上聖彼得,但是內部分成了好幾個區域,分屬基督教六個不同教派: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塞俄比亞教派、科普特教派和敘利亞教派,是真正的“教中有堂,堂中有教”。

從大門進入,右手邊有狹窄的台階通向樓上的小禮拜堂。這裏可以看到一塊大石頭,就是聖經裏的各各他了,即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地方。石頭現在已用玻璃保護了起來,但是朝聖者依然想再哭牆那裏一樣,把自己的心願,自己的禱告寫在小紙片上,透過玻璃的縫隙扔在石頭上。一種既淒楚又靜謐的氛圍像煙霧一樣籠罩著這個禮拜堂,和別人一樣,我也在這裏默默地禱告,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基督受難的場景。當年的髑髏地已經不複存在,留下的是信徒永世的追念。

經過正門左側香油膏氣四逸的聖體石(耶穌受難後在這塊石頭上被塗上香膏和裹上屍布),來到了對全世界基督教徒來說最神聖的地方——基督墓。墓位於一個小禮拜堂之內,空間極小,必須彎著腰進入,而且裏麵最多隻能容納兩個人。於是很多信徒在外排隊等候。進去跪在那塊石頭前,心裏一遍又一遍地默默祈禱。隻可惜考慮到外麵等候的人太多,不能過久停留。旁邊的一個祭壇前,正在舉行一個東正教的小型彌撒,我便也加入其中。教師們唱著抑揚頓挫的聖歌,既低沉委婉又超脫塵俗。兩分鍾以後,我已是淚流滿麵。歌聲好像有神奇的力量,使我的淚腺刹那間喪失控製能力。這聖墓教堂,這耶路撒冷,這個世界,好像都已不複存在。冥冥太虛之中,隻有我和他麵對麵。我的良行受到讚許,我的過錯得到原諒,我的困惑得到解脫,我的拯救得到許諾。而這一切,我都無言以對,在感覺到一種似乎再生的喜樂,眼淚不停地流。不知周圍的人有沒有注意到我的反應,可能,他們也和我一樣,在接受這一種淨化吧。原本一直以為,信仰存於心中,不需要以上教堂之類的外在形式來表現。但此時此刻,終於明白,沒有形式的信仰,好像是沒有軀殼的靈魂,可以很聖潔,畢竟不完整。

以後的日子裏,還特意在周五下午參加了Via Dolorosa的“苦路十四處”的巡行。又多次來到聖墓教堂,除了祈禱,便坐在那裏,或是聆聽聖歌,或是參加一場彌撒,或是觀察來往的朝聖者。我們為了相同的目的來到這裏,我尋找到的東西,希望他們也已經尋找到。

(未完待續)

附圖:
1:聖墓教堂


2:聖墓教堂的進口


3:聖墓教堂內部


4:曆代朝聖者在聖墓教堂的牆上刻下的十字




五:錫安山和橄欖山

從老城的亞美尼亞區跨出錫安門,便來到了自聖經時代就象征著耶路撒冷乃至全以色列的地方——錫安山。六日戰爭之前,這裏是以色列和約旦的邊界。時至今日,錫安門上還留著當年的戰火所留下的彈痕。

錫安山上有一幢小小的房子,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據說,“最後的晚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一個不大的廳,除了後來十字軍修建的哥特式拱券,沒有什麽裝飾。這倒更符合我對那個場景的想象。耶穌怎麽可能在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式的大廳裏和他的門徒共進逾越節的晚餐呢?樓下是一個很小的猶太會堂,但來頭也不小,是大衛王的陵墓所在地。這就是典型的耶路撒冷了,各個宗教的聖地,總是相鄰與狹小的空間,如哭牆和岩石大殿、阿克薩清真寺,還有的後麵會再提到。在1967年六日戰爭之前,當哭牆還處於約旦控製之下的時候,猶太人無法去那裏禱告。所以,這裏就變成為猶太人每日祈禱的地方。會堂裏很暗,看得見陵墓上蒙著鑲有大衛星的深色綢布,還有不少猶太教徒在祈禱。地方實在是小,每動一步都會發出好像驚天動地的聲響,生怕驚動了禱告的人們,隻是瞻仰了偉大的大衛王,拍了一張照,便邁向下一個令人激動的目標——辛德勒墓。

對於辛德勒的事跡,我想不用費勁多描述了,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已經讓他成為不朽。根據他的遺願,死後被葬在錫安山的基督教公墓。好心的當地人為我指路,來到公墓的時候這裏寂靜無人。沒花太久就找到了墓碑,想到電影末尾,所有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帶著他們的子女,根據猶太習俗在墓碑上放上一塊小石頭表達敬意的場麵。果然,這裏堆滿了石頭。六十年過去了,納粹的罪惡沒有被遺忘,辛德勒(和其他許多人——如中國的何鳳山、瑞典的瓦倫貝裏)的義舉也沒有被遺忘。我也從地上撿了一塊小石子,輕輕地放在墓碑上,心裏充滿了敬意。在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大多數德國人或者由於“日耳曼至高無上”的種族妄想多猶太人落井下石,或者由於懼怕納粹的淫威而選擇了沉默,隻有少數像辛德勒那樣的人,他們正好具備了兩樣品質——良心和勇氣,從而成為英雄。對辛德勒的追念,其實是對所有無名的,在別人的危難之際不顧個人得失安危伸出援手的人。在這個常被仇恨蒙蔽雙眼的世界上,應該讓這些人成為我們的先知。

在耶路撒冷和錫安山齊名的,是橄欖山,位於老城的東麵,和老城隔著一道汲淪穀。山上密密麻麻布滿猶太人的墓碑。根據猶太教的信仰,末日審判時,彌賽亞將從橄欖山經汲淪穀通過“金門”進入耶路撒冷,而人類也將在這裏複活。所以,老城外的這個山頭逐漸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墓地。阿拉伯人占領耶路撒冷後,為了阻止猶太人的救世主進入聖城,除了封死“金門”,還將此門外的一大片地方改成了穆斯林的墓地。而根據新約聖經,耶穌因為猶大的出賣在這裏的客西馬尼園杯羅馬士兵逮捕,之後又在這裏升天。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這裏也是個神聖的地方(再一次——這就是耶路撒冷)。所以在這附近,修建了許多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Dominus Flevit修道院,據說這裏就是新約聖經中耶穌預見到聖殿被毀的命運而為耶路撒冷哀哭的地方。從這裏的禮拜堂正好可以透過窗子看見耶路撒冷老城,自然染上一絲哀愁。另外還有一個Paternoster教堂,牆上用瓷磚鑲滿了60多種語言的“主禱文”,其中也有中文的。

上橄欖山是段艱苦的曆程。從哭牆外的“糞門”出來,要先下到汲淪穀,走過有千年曆史的巨大墓碑,再開始一路向上攀登。但這裏是俯瞰老城的最佳地點,特別是在清晨,陽光將全城染成火一樣的橙黃色。遺憾的是,我來到這裏的時候時近中午,陽光蒸騰,老城上空籠罩著些許霧靄,不是最理想的“金色的耶路撒冷”。

(未完待續)

附圖:
1:老城通向錫安山的錫安門,還留著六日戰爭時留下的彈痕


2:錫安山上的教堂


3:耶穌和門徒在此共進最後的晚餐


4:大衛王之墓


5:辛德勒之墓


6:從錫安山遠望橄欖山


7:橄欖山上的猶太公墓


8:橄欖山全景


9:橄欖山上的萬國教堂和更高處的東正教教堂


10:從Dominus Flevit看耶路撒冷


11:Paternoster教堂的中文“主禱文”


12:汲淪穀的千年墓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