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淩晨四點多,睡意全無。音樂正好播放到Avraham Fried的Yerushalaim,希伯來文,自然聽不懂什麽。但是歌中反反複複地重複著那個名字:Yerushalaim,Yerushalaim,Yerushalaim,自然使我又想起那個闊別三年多的地方,那個無數次使我幾乎拋開一切顧慮,拎起行囊便想再次投奔的萬城之城——耶路撒冷。
最早聽到這個名字好像是在新聞裏,總是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政治糾葛聯係在一起,也沒有太在意。一個讀高中的男孩子,關心的是如何偷偷吸煙不被父母和老師發現,如何弄到歐美的色情影碟,如何為深更半夜回家找一個借口。萬裏之外的哀哭之聲,是不會放在心上的。
等到後來開始讀《聖經》的時候,才對耶路撒冷真正感興趣起來,好奇地想知道這到底是怎樣一個城市,能夠使一個民族將全部的信仰投在這裏,在整整一部經典裏為它喜悅,為它驕傲,為它祈禱,為它哀哭:“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誰可憐你呢?誰為你悲傷呢?”
讀到聖經《雅歌》裏的新郎用“耶路撒冷”來形容新娘的美貌;又讀到了《塔木德》裏的一段話:世間若有十分美,九分便在耶路撒冷。從此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座神聖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當然,隔了很久才知道,其實那隻是半句話。完整的版本大致上是:“世間的美麗與榮耀,上帝把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其餘的地方。世間的苦難與哀愁,上帝把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其餘的地方。”那是後話了。無論如何,被上帝這般特殊對待的城市,絕對不會是一座平凡的城市。
如此往複,某一天,我便對自己說:我也要去耶路撒冷!去看那“流著奶與蜜的地方”,去親身體會一座城市能夠帶給人的精神上的滌蕩,去感受聖城的魅力與苦難,榮耀與哀愁。但在這個時候,這一切也還隻是一個遙遠的憧憬,一個依稀可辨的模糊輪廓。真正開始籌劃這次旅途,還是離開上海到了德國以後。相比國內,這裏更加容易得到關於以色列的各種信息,也更加容易獲得簽證。等到終於籌夠了足夠的錢,聖地之旅突然一下變得現實起來。
其實那一段時間局勢頗不平靜:“九一一”還是人們每天的話題,而對於以色列來說,那是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最“活躍”的一段時期,特拉維夫、海法、耶路撒冷,幾乎天天都有自殺式爆炸事件。但在我的計劃裏,這些事情對我沒有起到絲毫的影響,好像在聖城麵前沒有恐懼的地盤。隻是例行公事般訂了機票,申請了簽證,收拾了行囊,便踏上了旅途。
那天,是2002年1月27日,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解放紀念日。大約就在我還在途中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最繁華的商業區,雅法路和喬治王大街的路口,一顆“女人彈”引爆了自己,也引爆了別人。隻是這一刻,我對此還毫無所知,隻對即將到來的旅程充滿了好奇。
附圖:
大衛城樓
二:抵達死海 |
三:哭牆和猶太區
耶路撒冷則用傾盆大雨來迎接我,下了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狼狽不堪地登上了公共汽車,先經過耶路撒冷的新城,耶路撒冷的政治和商業的心髒,走到前麵提到過雅法路和喬治王大街的路口,看見每一家商店門口都堆滿了建材,玻璃,篷布什麽的,奇怪為什麽這裏的商店都同時在進行裝修。直到此時我還不知道兩天前的恐怖襲擊,那是後來買了一份《耶路撒冷郵報》才偶然讀到的。街市卻很太平,人來人往,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的確,這裏的人們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了,隻要還生活在這裏,就意味著麵對死亡的威脅,隨時隨地。可能在下午的咖啡店,可能在晚上的餐廳,可能在周末的商業街,可能在早晨的大學,可能在午間的公共汽車……既然無處可逃,唯一的辦法就是照常生活,除非炸彈在眼前爆炸。
當然,現在還不是我在這裏多停留的時候,匆匆趕往老城。下車的地點,是著名的大馬士革門。不算高大雄偉,但無關緊要,耶路撒冷並非因此而聖。
從大馬士革門進入老城,迎麵而來的是穆斯林區。街道狹窄,地勢傾斜,雨水匯成小溪往下流。無心躲雨,心中隻有一個目標——哭牆。當年所羅門王建成美侖美奐的聖殿,在巴比倫人入侵的時候毀於一旦。後來重建起來的“第二聖殿”,又在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的時候被摧毀,哭牆便是僅存的一部分。後代的猶太人便常聚集於此,誦讀經文,哀哭民族滄桑的曆史和多舛的命運,因而得名“哭牆”。其實猶太人更多地因為這堵牆位於聖殿的西麵而稱其為“西牆”。
驟雨初歇,這裏幾乎空曠無人。戴上圓形的猶太小帽,來到哭牆前,仰視這堵巨大的石牆。全部是有一米多高的大石頭堆砌而成,整麵牆高18米,站在這裏,依稀可以想見當年聖殿的雄偉。歲月的侵蝕,使得石頭間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縫隙。不知什麽時候起,前來朝拜的信徒和遊客便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上,塞進石頭間的縫隙。不知這一切是否靈驗,但站在這神聖的地方,誘惑實在太大,感覺必須留下些什麽。於是便將心中最神聖的願望寫了下來,小心翼翼地折好,塞了進去。撫摸著這堵兩千多年的石牆,默默祈念著願望成真,突然想起了聖經《詩篇》裏的一句:“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於是覺得,夢想不是已經成真了嗎?閉上眼睛,好像回到了過去,看見所羅門建起了聖殿,看見尼布甲尼撒的大軍摧毀聖殿,看見從“巴比倫之囚”返回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重建聖殿,看見耶穌趕走商人潔淨聖殿,看見羅馬兵團洗劫聖殿……好像那已經不再隻是猶太民族的曆史,而也是我的曆史。給我兩千年的時間,我願意在這裏為聖殿禱告、為聖殿喜、為聖殿悲。
突然有人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對不起,請問你是猶太人嗎?”我搖了搖頭。“不好意思,我正在找人一起禱告。”說完,那人笑笑走開了。我環顧一看,不知不覺,眾多信徒在大雨過後又回到這裏開始祈禱了。對啊,我在這裏停留的夠久了,這堵牆畢竟是屬於他們的。從不遠的台階上到猶太區,那裏有個平台,正好將哭牆全景收入眼底。再次回望,真心希望不遠的將來真的能夠重建聖殿——第三聖殿,耶和華的殿,全世界猶太人和基督徒共同的聖殿。
老城的猶太區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幾乎化為灰燼,一直到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奪回之後開始重建。和穆斯林區的熙攘嘈雜不同,這裏的小巷非常整潔有序,人很少,不過依舊很有耶路撒冷的特色。走到猶太區心髒的Hurva廣場,開始感受到生機勃勃的景象。孩子們在廣場上愉快地玩耍,主婦們則忙著購買食品。Hurva猶太會堂的那根在戰爭中殘存的圓拱孤零零地劃過天際,訴說著猶太區曲折的曆史。
穆斯林的聖地岩石大殿由於局勢關係,禁止非穆斯林進入,跟守門的警察磨破了嘴皮子也沒用。幸好後來偶然間發現了一家古蘭經學校,從那兒的窗口可以看見聖殿山的景象並遠眺岩石大殿。岩石大殿的金色圓頂,從多遠都不會認錯。大殿裏有塊石頭,這塊石頭的來曆可不一般。相傳亞當就在這塊石頭上被造,而後來亞伯拉罕也在這裏奉獻以撒。第一聖殿時期,這裏是停放約櫃的地方,而約櫃則在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是下落不明。對於穆斯林來說,這裏則是先知穆罕默德在真主安拉的引領下開始“夜遊九霄”的地方。可惜這次無緣進入,不能一睹大殿的壯觀。
附圖:
1:大馬士革門
2:穆斯林區
3:驟雨初歇的哭牆
4:哭牆
5:雨過初晴的哭牆
6:牆縫間的紙條
7:進入老城的猶太區
8:猶太區的小巷
9:猶太區的孩子
10:Hurva猶太會堂的廢墟,六日戰爭中被摧毀
11:古蘭經學校的大門
12:從古蘭經學校遙望聖殿山上的岩石大殿
13:岩石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