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活在愛中的秘訣(連載一)

(2005-05-01 16:56:51) 下一個



前言


  
我常問我醫學院的學生∶「你們學醫的目的是什麽?名利?地位?人生的最終追求是什麽?」其實,我們一生奮鬥,最後都是為了達到這兩個人生目標:幸福感和意義感。

  一直到最近一二十年,美國學術界才開始有人做實證研究,來探索什麽因素才能帶來快樂和幸福。

    有一位大衛.梅爾(David Myer)博士發現「有意義的愛的關係」最能帶來人間幸福;另一位醫師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發現,目前所強調的均衡飲食、充分睡眠或運動等,還不如一個「有意義的愛的關係」更有益身心健全。

    還有一位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約翰.葛特蒙(John Gottman),做了許多研究。他提出,處在痛苦婚姻中的人比在快樂婚姻中的人平均壽命少四年,他們傷風感冒的機率也高於30%,因為幸福的關係能增強一個人身體的免疫能力;而且,你每天隻要花兩分鍾與你親近的家人,作一些高品質的親密溝通,比每周三次、每次卅分鍾到健身房去,更具增進身心健康的效果。



生命中的兩難 

  既然「有意義的愛的關係」如此重要,為什麽全世界的離婚率還這麽高?過去的傳統文化中,對婚姻品質的期望沒有那麽高,而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渴望有個快樂的婚姻,卻往往事與願違,因為期望增高了,但處理婚姻的能力並未跟著增長。調查顯示,真正你儂我儂的夫妻不超過10%,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有40%,另外50%則在水深火熱中。

  所以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可說是充滿了挑戰性,而愛情關係是人間最複雜的一種關係,人生有許多“兩難”(Paradox) 的現象:

  “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But 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 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rom me. But if I can no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 ”

  “若親近你,我就受傷;不親近你,我又孤單;當我跟你分享內心的痛苦,特別是你在我身上造成的痛苦時,你離我而去;但,如果我不能跟你談我真實的感受,我心就遠離,不再與你有親密相契的感覺了”。瞧,多麽不好弄呀!



愛的帳戶顯赤字

  在研究愛情關係時,我一直對以下幾個問題有興趣:

  *為什麽婚後愛情的熱度會直線下降?"
  *為什麽很多人結婚生子後,愛子女的心遠勝於愛伴侶?"
  *為什麽會有所謂的「致命的吸引力」?"

  我們不妨在這裏談談所謂的「社會交換理論」∶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感情的帳戶,一個微笑就是存了一筆愛的款項,一句尖酸刻薄的話等於提款。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夫妻多半沒有機會存款、交流,而在各樣生活壓力下,彼此挑剔的事情卻日益增加,顯而易見,帳戶赤字會使兩人關係不穩固。而孩子對我們的傾慕、依賴,都讓我們覺得被需要,增加自我價值感,所以都是存款;同樣地,當家裏的伴侶一直抱怨和批評,不斷提款,外麵接觸的異性卻總是衣著整潔、溫柔,那樣尊重你,崇拜你。可以想象,外遇發生的危險性有多大!

  然而,「社會交換理論」卻有不能解釋之處,為什麽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會突然衝動地拋妻棄子,丟掉工作,冒著身敗名裂之險,不顧一切帶著女研究生私奔?為什麽許多婦女被丈夫毆打,卻不願逃走?對這些受虐婦女而言,最危險的兩個時刻∶一是當她們試著離開施暴的伴侶時,一是當她們找到新的對象時,都可能受到生命的威脅。愛情結束了,不是離開就好了嗎?為什麽有人會采取這麽衝動、這麽原始的方式?



心裏輔導運用

  這裏,我們需要了解人的潛意識。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把它改成「要幸福快樂的人,沒有不學心理輔導的權利」,我們要如何確保一個好的愛情婚姻關係?一定要去學習自我了解、了解別人,了解自己的情緒、別人的情緒,有很高的情緒解讀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智能(EQ)。不管你願不願意,當你和家人、同事相處時,都已經在運用心理輔導技術,隻是技術的高低不同罷了。

  每當我們在學習時,要記得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使命∶如何讓我們的家庭、社會變得更好一點?任何一個好的學習必須要學七次以上,同樣的事情要從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才能深入。很多人間的道理是一致的,但在簡單中有很多複雜性。許多人喜歡尋求一些簡易的公式,例如“溝通四要”、“衝突五訣”、“幸福六竅”想藉這些來麵對問題,但我很擔心這樣不下苦功了解卻亂套公式的結果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好的動機不一定產生好的效果。

  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我常抱著一個初學者的態度,永不停止學習,我最好的老師就是我的個案們,他們在人生最關鍵的轉折點,邀請我陪他們一起走過,讓我從他們眼中來看他們的世界,來經曆他們的酸甜苦辣,分享他們的生命,這是何等的特權,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功課,很多人生智能。



概念的拚圖

  在我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曾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剛進研究所時,覺得高等統計課非常枯燥、無聊,因為我是一個people person,喜歡和人在一起。起初老師在台上講什麽我都聽不懂,在背景不足,概念尚未形成之前,甚至連發問都不知道要問什麽,後來,我耐心聽同學怎麽問問題,耐心聽老師怎麽回答問題,就在這過程中,鍥而不舍地一個片段 、一個片段,一點一點的累積知識,才開始有概念產生。概念與理論極為重要,因它引導我們去分析,了解問題。它給我們一個看事情的角度,知道問題出在哪裏,要到何處找有效的解方。好象天空中有很多電波,除非你發展出一個接收的頻率,否則你不會知道原來有這麽多豐富的知識。

  「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會知道怎麽去做。」如何在一大堆信息中區分哪些是正確要用的data,哪些是幹擾的噪音,這是最重要的。良醫、庸醫的差別就在這裏,可以在很複雜的現象中,正確地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病因 。

  我讀一本書或聽一場演講時,隻要學會一個新的概念,有個新的啟發,我心中就雀躍,覺得值回票價,所用的時間與精力沒有白費。所以我相信,在人生每一時刻,和任何人交談,隻要這個人可以幫助你得到更深更新的領悟,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你的人生就會不斷進步。



深度心裏學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麽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仿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裏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麽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麽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