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難以修複的“三大危機”(一)
(2009-04-01 15:27:48)
下一個
“經濟危機、科技危機、社會危機”——
三大危機鬼使神差地交錯在21世紀初葉的同一時刻,是人類社會驟然麵臨的供需鏈和生存鏈嚴重錯位的三大結構性危機,其複合的“疊加效應”已經衍生至全球實體經濟的各個縱深領域,短期難以修複,長期無法確定。
對此,人類沒有選擇,必須麵對。
危機起始,美國乃各國政府倉促應戰,雖然絞盡腦汁,全力以赴,仍然不知所措,回天無功!
幻想如此深重的危機如轉眼雲煙一逝而過,或年底就複蘇,隻是一廂情願,期盼新的消費市場和龐大購買力從天而降,既不客觀,更不現實。
危機引爆的開端,通常不會引起世界的足夠警覺,因為國家囤積的糧草充足,學者還敢毫無擔當的大膽預測,媒體尚可連篇累牘的興風作浪,一般投資人還不大信邪逢低吸入,總之,都能抗得住第一波打擊。
一旦危機深化,情勢突轉,第二波打擊、第三波打擊接踵而至,人的信心勢必非理性地降入冰點,抵抗力便會極大地減弱。
現階段,理論界隻是按傳統思維將目前發生的經濟危機定義為短期的“衰退”(Recession),而不是長期的“蕭條”(Depression)。
尚若危機繼續發酵、升溫,特別是當失業率飆升至10%,甚至更高,並持續數年,衰退就自然演變成蕭條。
目前的“衰退兒”還不滿周歲,盡管來勢洶洶,殺傷無數,但尚未達到教科書和經驗數據定義的蕭條水平,因此,各國政要們仍在走馬燈式的峰會中樂觀亮相,歌照樣唱,馬照樣跑。
截止2009年2月份,美國公開的失業率為8.1%,經濟增速顯著放緩,失業率在極短的時間內飆升,但迄今為止仍然遠不及上世紀兩次蕭條期那樣慘烈。
20世紀80年代初的失業率高達10%,而且持續10個月以上。
1929年“大蕭條”更是記憶猶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整體下跌30%,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遞減25%,失業率從3%飆升至 25%,1931年至1940年10年間的失業率平均為18.8%。
想象一下,當失業率達到25%時,整個地球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景?
毋庸置疑,那將是一個悲慘的世界,一個暗淡的時光。
四處遊離著失業的群體,側耳能聽到怨聲載道的呼喊,舉目是一片廢棄的工廠,到處可見群情激奮的抗爭,還有媒體推波助瀾駭人聽聞的負麵新聞,以及恐怖襲擊與地緣戰爭籠罩下的陰影。
瘡痍滿目,哀魂遍野,一點都不誇張。
因為,這些可怕的情景都真真切切地在1929年“大蕭條”中發生過。
警醒世人,為危機的來臨做好迎戰的準備;
誠實麵對,是地球村民特別是良知學者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