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好,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心儀的人物,鍾愛的橋段。喜歡西遊記,主要是欣賞作者的心態和境界,吳承恩自己成書的一生就是孫悟空保唐僧取經的一程。
三國的故事更精彩,英雄輩出,跌宕起伏。開篇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據說是明朝大才子楊慎所作,寫得真好,“是非成敗轉頭空”總括全書,而讀後又怎會不仰天長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毛宗崗評三國,甚佳,稱其有“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古今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彈琴抱膝,羽扇綸巾。草廬之中,已識三分天下,鞠躬盡瘁,誌決身殲,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世間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赤心如赤麵。秉燭達旦,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義釋華容。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史上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攬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自比周文,似忠;願為曹侯,似順;不殺陳琳,似寬;不追關公,似義。擊烏桓於塞外,討董卓於生前。“竊國家之柄而姑存其號,異於王莽之顯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兒,勝於劉裕之急欲篡晉: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人之外,三國眾多人物都活躍在字裏行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英雄輩出,此言不謬。
除人物刻畫生動形象,三國的整體結構、前後呼應、寫作手法,都令人歎為觀止。但毛評三國直與《史記》仿佛,似有點過。因為僅史記“不虛美,不隱惡”一項,三國已比下去了。當然,三國乃小說,非紀實,當小說來寫,當小說來看,自然可以主觀裁剪。
讀三國,一般人會有《赤壁賦》中友人所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隻有智明如蘇軾者,方能領會“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水滸讀的不夠,便不多做妄談,僅憑它塑造的那些性格鮮明的人物和膾炙人口的故事,在四大名著中占一席之地,絕對才堪相配。
至於說到不必讀四大名著,竊以為,三種人不必讀。
第一種人不用讀:對生性愚鈍之人來說,讀書為的是修身養性,闊眼界增閱曆。然世間有許多心明智清之人,於世事人情與生俱懂,對他們來說,多讀本書,隻是多一些談資,別無他用,說不好,反而會束縛他們的思想。況且貫看古今,成大事者必不讀書(個別除外),“劉項原來不讀書”是也;獲功名利祿者不必讀書,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已懷珠玉在身又何需舍本逐末?
第二種人不宜讀:如果讀書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愉悅身心,讀自然比不讀好,畢竟四大名著故事性強,文學功底深厚,讀書之樂,概莫大焉。然以今人之急功近利的態度,一定要從書中攫取到什麽,或用於職場,或用於婚姻,或借來媚上,或取之欺下,將名著讀成葵花寶典,厚黑學或升職指南;或者借名著上位,要麽改拍電影電視,要麽在節目口吐蓮花引經據典,斷章取義張冠李戴,將名著分解得支離破碎,隻為了出名或謀利,對於這些人,真的,拜托您還是別讀了,四大名著都讓你們搞臭了。
第三種人不能讀:有些中國人不知處於什麽心理或受了什麽刺激或遭了什麽打擊,對中國文化懷有刻骨的仇恨,對傳統理念帶著滿腔的敵視,但凡是從中國古代走來的東西都嗤之以鼻,不知該算是離經叛道還是崇洋媚外,反正對普通中國人認為是經典的東西都瞧不上眼,這些人真的不能讀。不然,名著給讀成糞土,名士給讀成匹夫,微言大義給讀成狗尾續貂,精彩華章給讀成野蜂飛舞…
四大名著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必有其可取之處。而作者們窮其一生而成此一書,“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後人讀之,又怎不感念傷懷?
驢說:三國演義不是一本好書,唯一作用在測量智商。凡是讀三國後佩服諸葛亮的人,智商在及格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