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嚴靈峯: 留俄前後

(2006-09-18 21:03:22) 下一個

http://www.peacehall.com/forum/zwkl/233.shtml


乘俄輪偷渡海參崴

民國十四年冬,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前,我卸卻了中共青年團(C、Y)福州地委書記職務,離開林長民所創辦的福建大學;由福州乘輪到達廣州;同行者有三位前往參加在廣州舉行全國學生代表大會的代表。我寄居光孝街好友李健(字遂仙,又號「睡仙」,著有「陳烱明叛國記」)家中。本擬投考廣東大學(後改「國立中山大學」,因患瘧疾纏綿和考期已過未果。後準備進入俄人正在籌備的一所大學,亦未成爲事實。我的福建水產學校老同學林斧荊(原名錫侯,字中俠,黃埔第一期畢業後,在顧祝同將軍麾下當參鄭?v紮潮汕)寄來火車票要我往充軍中文書,我亦未能前往,閒散羊城。我乃往黃埔軍校,找到惲代英,並晤見蕭楚女和張太雷。由惲代英向中共中央推薦,派我往蘇聯留學。通過當時中共青年團委書記李求實的通知,命我前往上海報到。同時,要我加入中國國民黨,由黎樾廷和郭壽華兩人介紹向廣州市黨部辦妥手續。同行者有一蒙古籍的軍校學生,忘記他的姓名;以後不知所之。我行時尚爲中共廣東黨部攜帶了兩大箱的秘密文件,交給中共中央,其他並無交代。到了上海,我住在四馬路的一家旅館,不久即往報到。

報到的地點,在上海北四川路,外白渡橋附近一所小洋房的二樓;聯絡人名叫黃察(可能是化名,知是江西人),和他接洽。在那裹,我第一次遇到山東籍的同舉王平一(伯平),他也是前往報到赴俄的。

行前,我先後會見了任弼時和陳獨秀兩先生,地點是在聯絡處附近。他們隻是對我鼓勵,並沒有說太多的話。

不久,我們乘坐俄船「得富利」號,偷渡到海參崴。


經西伯利亞到俄京

當時派往蘇聯東方、中山兩大學學習同學六十餘人,由雲南籍的同學張蘊良率領。在船上編了許多小組。我的小組長是王崇五(回國後曾任濟南市市長),同組的有王平一、林友梅、王蘭英等。

抵達海參嵗後,大部同學和張蘊良乘西伯利亞鐵路火車前往莫斯科,向中山大學報到。我和吳季嚴(陳獨秀的外甥)、張際春、賀聲揚(兩人皆湖南籍,黃埔第一期畢業,蔣先雲團的營長,打敗劉玉春派往)。王平一和一個越南人李貴等六人,均被留在海參崴等侯。經過兩個月的交涉,纔把我們送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報到。除李貴外,我們五人都是同班同學。

我進入東方大學,是用本名「嚴明傑」,俄文名字是:「Kapckuv」;學生證號碼是:「3069」。

我住校三年多,除趕習俄文外,專心研究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有時翻閱由上海帶去的石印本小宇「十三經」和「二十二子」在校經常過圖書館生活。

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共在莫斯科郊區召開了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共產國際派布哈林前來指導,從此領導權便操在史達林、布哈林手中;向忠發、李立三、瞿秋白等都成了傀儡。此時,聯共黨內史達林正與托洛斯基、季洛維埃夫、布哈林、賴可夫等左、右派進行猛烈的鬥爭,也反映了東方大學校長與中山大學校長米夫的闘爭。當時中大校長拉狄克剛剛下台,米夫利用第三國際東方部的關係,打擊了東大校長蘇勉斯基(B.F. Shumiansky)將東大中國班和軍事班的全部學生歸併到中大。我畢業後也隨著他們到中大。

此時,米夫已投靠史達林派,利用學校黨部書記白爾曼(Berman)和格柏烏指使他們的爪牙陳紹禹等陰製群υ諦5姆詞憤_林的同學和中立份子。把他們扣上「江浙同鄉會」、「二條路線」、「先鋒主義」,「教務派」等等的帽子予以打擊。其實,在校內除了托洛斯基派有組織活動外,其他的名稱都是捕風捉影、憑空捏造的。我看了他們的倒行逆施,十分激動。正好學校黨部書記白爾曼在壁報上發表文章大談「辯證法」,我就在次一期寫了一篇「白爾曼與辯證法」加以飄刺和責難,因此開罪了他。


意見書如泥牛入海

同年暑期,我們被送到莫斯科的郊外奧爾哥夫(Olgovo)的休養所去渡假。陳紹禹等散布謠言——說我們在森林中秘密開會並向附近居民散發反史達林的傳單;竟然指派留法工人和上海流氓李劍如等充當打手,衝進餐廳,不問青紅皂白,把董汝蘸挖w墊龍(廣西人)兩位同學打得頭破血流,引起羣情憤慨。

他們慣用、「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我們,同學們忍無可忍,因此共謱?埂T諳牧顮I中,我們約同了高承烈、林啟鐸、俞季虞、劉胤(筆名:李麥麥)、閻毓珍、李國士、安景明、李燕堂(逸民)等在我室內商量如何向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建議,改造中山大學內部的組織和教育環境。

大家公推我起草一份「意見書」。內容要點:㈠改革學校製度和行政並提高教學水準。㈡解除白爾曼黨書記職務。㈢要求提出各種小組織證據,以免誣陷。㈣懲辦李劍如等行凶打手及幕後主使人,我們的「意見書」共抄三份,一份送共產國際,一份送中共代表團,一份送給史達林。當時全校同學共六百餘人,參加簽署者竟達四百餘人之多。張國燾、林祖涵、吳玉章等在暗中也都支持我們。

遞給史達林的一份「意見書」,是由閻毓珍、俞季虞、高承烈和我四人送到聯共中央黨部,史達林不見我們,指派宣傳部長泰爾(Tail)代表接見,接受了我們的「意見書」並說要嚴格處理;結果有如泥牛入海,消息全無。


送往西伯利亞勞改

白爾曼詭計多端,過了幾天,他約我到他的黨部辦公室「談話」,其實就是「訊問」;參加者尚有卜士畸(即卜道明,已故的前國際關係研究所主任),我到達時,沒有說幾句話,他便從抽屜中取出一個文件——是英文打字的托洛斯基的「論中國革命」的原稿。他指證說:是從奧爾哥夫休養所中我的臥室內,在我枕頭底下搜出來的。我心裹明白,這是一種無賴的栽髒。我對他說:「你應該十分清楚,我嚴靈峯是不會做出這種『儍事』來!」結果他也拿我沒得辦法。就此不歡而散。

晴天霹靂,不久學校當局在飯廳宣佈;要派二十三個學生到西伯利亞、南俄和遠東工作。這種「工作」,在沙皇時代叫做「充軍」;在史達林時代稱爲「勞動改造」!名單是:

林啟鐸、裘東苑夫婦,俞季虞、劉重華夫婦,林登嶽、幹如常夫婦,安景明、曾月琴夫婦,閻鏡珍、李國士、黎本益、相毓梅、王友直、營爾斌、高承烈、王心恒(新衡)、西門宗華和找,其他的名字已忘記了。高承烈、王心恒因改留校擔任翻譯,免除這個苦差;其餘的人分別派到阿爾泰(Altai)、阿木斯克(Omsk)和新西伯裏斯克(Novosbrisk)等冰天雪地的金礦中做苦工,長期接受折磨。我是被派到遠東的伯力(Habarask)。二十三人中,二十二人都是中大學生,隻有我一個人是東大出身;我想這一定是一種有計劃的手段來對付我。我堅決反抗,找中共代表團,李立三、瞿秋白等皆避不見麵;最後在莫斯科一個小旅館中找到在那養病的鄧中夏,他對我非常同情,並答應向代表團說話。以後由於餘飛的奔走和周恩來的支持;纔決定改派我返國;始免死於史達林的格柏烏的刀下,作爲異邦之鬼!


脫離中共從事文教

我於一九二八年嚴冬,在格柏烏的安排之下,偽裝商人,從海參崴五站坐馬車,偷渡黑龍江邊境,一路經過一麵坡、雙城子、哈爾濱、長春、大連。同行的有廣西同學張元富(張特,後改名「威遐」,已故,曾任廣西省民政廳長),在大連我們分道揚鑣,我從大連乘海輪從青島回到上海。這時,張學良在東北正懸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我抵上海後,依舊在四馬路找個旅館居住。有一天在現代書局門口碰到秦邦憲,他一看我驚慌失措,趕緊轉身就跑,溜之大吉。這種膽小如鼠的小人,真是可笑。此時,李立三當權,向忠發沐猴而冠。組織部曾派人到旅館來,要我主編中共中央機關報「布爾塞維克」月刊;忽然變卦,又派潘向友(文鬱字東周)來,告訴我要返福建任省委兼宣傳部部長;此時在福建做工叩那鵡常?蚶盍⑷?嫖乙粻睿徽f我於民國十六、七年間在福建鬧派係……天曉得,這時我正在莫斯科呢!以後又改爲空頭省委兼青年團宣傳部。我由上海乘船到了廈門,與羅瑞卿(四川南充人,黃埔軍校武漠分校畢業,曾任中共公安部長)同行,羅係被派往閩西工作。在廈門我以私立中華中學高中部主任名義爲掩護。當時的省委書記是羅明,廣東大埔人——就是有名的「羅明路線」的主角。葉飛(原名葉啟亨,福建南安人),當時該有十七、八歲;在陶化,大同工廠從事青年工人邉櫻瑏K兼爲印刷寫銅版。他的哥哥葉啟翔是我中華中學的學生,喜歡文學、小說。後因校長王連元反覆無常,害怕我在學生中影響太大,會搶他的校長位置,遂向廈門國民黨市黨部告密,並檢查我的來往信件,我隻好離開廈門,到鼓浪嶼在報紙上指責他,不久即重回上海。

在廈門時,由李立三主持的中共中央,曾發出一件通告,指示對兩湖戰爭的策略;內中有雲:「在秋天,兩湖的軍閥戰爭,不一定會爆發。」我當時寫信給李立三說他不對,中央的文告和政策,豈可用「不一定」的字眼,使下級無所適從。究竟以「爆發」爲標準從事對付?或是從「不爆發」的標準來對付。李立三始終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到了上海,我立即寫了一篇:「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大會政治決議案的批評」。主要是批評史達林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和「封建殘餘勢力估優勢」的理論。

第一、一半一半如何分開。第二、既是「殘餘」,又如何能「佔優勢」?並認定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可以發展。他們無法解答,先後派李維漢、惲代英、羅綺園和項英來說服我,卻沒有結果;最後,率性把我「秘密開除」黨籍。(這是薛農山(龍山)告訴我的,他看到中共的秘密通告。)

我離開中共之後,上海藝術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獨清(陝西人,留法學生,譯有「但丁神曲」等,係一詩人,爲創造社發起人之一)。聘我前往任教;我教的是「哲學概論」和「政治經濟學」,一麵從事譯著工作。以後和彭述之、郭超麟三人共同編輯「動力」雜誌,也可以說是上海神州國光社所辦、由王禮錫主編的「讀書雜誌」的前身。「動力」隻辦兩期,被禁停刊。

我以後在政府中,擔任過國家總動員會議經濟檢察組主任、檢察處處長兼四川省經濟檢察總隊長、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福州市市長、香港珠海書院教授兼訓導長。現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我的著作,請參閱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的「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下冊內「無求備齋譯著書目」表。


以上《留俄前後》,是以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中外雜誌》總第276期同名內容全文爲底本完成數位化處理。數位化初稿首發【彰往考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