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523)
2006 (529)
2007 (113)
昔人論藝,動輒愛湊齊四個,琅琅上口。詩有王楊盧駱,文有韓柳歐曾,書則蘇黃米蔡,畫則前有元四家黃王倪吳,後有四王、四僧,等等等等。而席琳提到的所謂“歐顏柳趙”這“四大書家”,俺倒是大致知道一些其形成的淵源。
文革以後,恢複美育教育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書法一是咱們根深蒂固的傳統,二也是我黨許多高級幹部,包括毛澤東自己的業餘愛好(因此在文革裏相比其他“四舊”也多少有些網開一麵),因此書法教育就先行了一步。大概是在78或79年市麵上出現了第一種供學生用的《標準習字貼》,三本,分別是歐的《九成宮》,顏的《多寶塔》以及柳的《玄秘塔》。開頭是執筆方法,然後是主要點劃的筆法,然後是按照偏旁排列的集字匯,最後是一些簡單的書法史知識(好象主要是楷書相關的書史)。
80年代初,當時的教育部(或者是教委,我沒搞清楚)打算將書法列入中學教育大綱,於是組織了一批骨幹人員,吸取《標準習字貼》的經驗,編成四種《中學生字帖》,保留了歐體《九成宮》和柳體《玄秘塔》,顏字改用了《顏勤禮》(因為有學者指出《多寶塔》有幹祿字之譏),另外還增加了趙體字,用的是趙孟鈷的《三門記》和《膽巴碑》。所有的字都請專家摩寫成墨跡的形式以方便學生臨寫,並且將所有的繁體字都改成了簡體。
這四種《中學生字帖》的影響之大是超乎想象的。從80年代初麵世以來,經過幾次簡單的編訂,到現在仍然保持著極大的發行量。中小學、師範學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將其作為指定教科書。記得樁子小時候就找著這個本子描過一段時間的《顏勤禮》。這種“大普及”的結果之一就是書法教學領域裏形成了“歐顏柳趙”這“四大書家”的概念。
當然,歐顏柳趙作為偉大的書法家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咱們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數量實在是不少。粗粗看一眼書法的發展就有三國兩晉,唐,北宋,明末以及清末民國數個高峰。每個高峰裏的代表大師們排起隊來沒有一個排也足足有兩個班。這裏隻挑最大牌的排排試試。
三國兩晉: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楊凝式(五代的,勉強往唐裏靠靠)
北宋:蘇軾,黃山穀,米芾 (“蔡”無論是蔡京還是蔡襄筆下氣象都不大,實在無法與蘇米黃三家抗衡)
明末:黃道周,張瑞圖,王鐸
清末民國:鄧石如,沈曾植,吳昌碩
對這張單子裏的名字有疑義的請舉手?出去找他們單挑試試?
這些名字是真正稱得上“大師”的,也就是說沒有了他們,咱們的書法史就不完整。俺未將趙孟鈷放在這個榜單裏並不是什麽“因人廢書”,而是由於首先元朝的書法沒有大成就,其次趙雖是一個前代書法的集大成者,然而氣魄不大,未能開創出什麽新穎的麵目來(所謂太“熟”,不能也不敢否定自己,造成千字一麵),不像其他的大師們都是個性鮮明、開宗立派的人物。
就楷書論,《中學生字帖》選這四家其實當時主要的考慮是較具有代表性,並且上手可能比較容易(其實歐字寫好很難,這是切身體會)。打下一定基礎後學習其他風格或字體會少走不少彎路。單如果光說楷書藝術的成就的話鍾王的小楷(包括小王的《十三行》),虞世南、褚遂良的唐碑,北碑精品如《鄭文公》、《張猛龍》、《張黑女》以及大量的寫經精品(著名的如鍾紹京的《靈飛經》)就算不是超越歐顏柳趙也至少是各擅勝場吧。
因此呢,說“歐顏柳趙”是“四大書家”沒問題,可以解為“四位很大的書法家”,這樣詮釋我想是沒人會有任何異議的。但如果說這是“四位最大的書法家”- "THE BIG FOUR",嗬嗬,這四位裏除了顏魯公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但總的來說磚飛如雨是免不了的。
沐樁子 2004-09-28 於西西河
以及 "趙孟畹腦謔?⑹欏⒒?⒂∩轄雜瀉芨叩腦煲瑁?櫸ǘ來礎罷蘊濉倍院蟠?櫸ㄒ帳跤跋旌艽螅??燦腥巳銜??氖櫸ㄈ狽Ω戰。?е?崛鮘" .
不禁想起宋朝的很多皇帝都是藝術家 ,但是對江山社稷不是不關 心, 就是沒有能力 。
To me, calligraphy trains a person'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ies. Most of time a person with nice hand writing also shows nice behavior in other aspects of lif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post more good stuff like this...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