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地質學之十八羅漢

(2006-07-24 22:19:57) 下一個

曆史上的中國人,對於數字十分的醉心,例如唐宋有八大家,明清有楊州八怪,魏晉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曆代有四大書家等。曆史小說中更有諸如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十三太寶、二十八宿、七十二弟子、一百擔八將等等的稱呼。就是尊崇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共產黨人,也有所謂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傳世。

以前讀《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的中國地質學第一代大師謝家榮先生和李捷先生的傳記時,看見文中多處提到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部在北京創辦的中國地質研究所,有所謂“十八羅漢”之說。

例如,謝家榮的傳記中說:1913年,他在上海製造局兵工學堂附屬中學畢業後,來到北京。考入了農商部地質研究班(後改名地質研究所),。。。 這個地質研究所實際上是一個地質專科學校。它的領導者和主要教員都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章鴻釗、丁文江和翁文灝。學校和老師們對學員教導認真、要求嚴格,使他們受到地質學知識的良好教育和地質工作基本功的嚴格訓練。謝家榮是同班30人中最年輕者,然而卻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成績一直很優異。1916年,這個地質研究所結業時,隻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畢業文憑,都進入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他們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中國地質學史上俗稱“十八羅漢”。

在李捷先生的傳記中說:他19歲時,來到北京,考進了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研究班(後改名地質研究所)。在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老師的教導下,他學業進展很快,成績很好。。。。在入學時,他們全班共30人,畢業時隻剩下22人,其中18人合格地拿到了畢業文憑,他們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在中國地質史上俗稱“十八羅漢”,其中便有李捷。

那麽,這十八羅漢中,除了謝家榮和李捷,其它的十六名,具體是誰呢?

王仰之先生編著的《中國地質學簡史》(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一書中說,地質研究所的學生,初招30名,其中有的未報到入學,有的因病因故中途退學,到畢業時僅剩22人。22人中,拿到畢業證書的18人,他們是:

葉良輔(1894-1949):字左之,浙江杭縣人。曾任中山大學地質係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王竹泉(1891-1975):字雲卿,河北交河人。曾任地質調查所技正,1955年學部委員。

趙誌新(1891-1973):江蘇鬆江人

謝家榮(1898-1966):字季驊,上海市人,曾任北京大學地質係主任,礦產測勘處處長,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55年學部委員。

朱庭祜(1895-1984):江蘇川沙人。曾任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貴州地質調查所所長。

譚錫疇(1892-1952):字壽田,河北吳橋人。曾任地質調查所技正。

李 捷(1894-1977):字月三,河北成安人

陳樹屏(1886-1980):字翼宗,河北井陘人

張 慧:字畹九,河北任丘人

祁錫祉:字鬆坪,河北永年人

楊培綸(1893--?):字仲廉,浙江吳興人

徐韋曼(1895-1974):字寬甫,江蘇武進人

徐淵摩(1894-1968):字厚甫,江蘇武進人

劉季辰(1895--?):字寄人,江蘇嘉定人

盧祖蔭(1889-1976):字心培,江蘇武進人

李學清(1892-1977):字宇潔,江蘇吳江人。曾任中央大學地質係主任。

周讚衡(1893-1967):字柱臣,江蘇奉賢人。曾任地質調查所技正。

仝步瀛:字海波,河北永年人。

而沒有拿到畢業證書的4個人(3個隻拿到修業證書,還有一個則什麽證書也沒有拿到。)分別為:

劉世才:字翔凡,河北晉縣人

馬秉鐸:字振寰,河南光山人

趙汝鈞:字鑑衡,河北吳橋人

唐在勤:字迪民,上海市人。

王仰之說這18個人的名單出自當事人之一的朱庭祜先生的回憶錄《中國地質工作的回顧與展望》,應該說還是比較可信的。

上網查一查資料,發現許保文先生最近有一篇文章《學習“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對積極發展地質教育的幾點建議》,也提到了這個名單。可見這十八羅漢的名單,還是比較公認的:

我從一本書中得知,我國第一批地質學技術人才的培訓經過。這是1913年由中國地質研究所在北京創辦的一個班,共30人。記載中說地質研究所在教學中非常重視野外實習,據《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一覽》記載,三年內計前後實習共數十次,所到之處,近者如畿輔一帶,方數百裏之間,無所不至;遠者如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等省均略涉其藩。姑於我國南北地質概略,該生等均已研究之大可,為將來調查之助。三年後,即1916年共有18人正式畢業,他們是王竹泉、葉良輔、李捷、李學清、盧祖蔭、朱庭祜、周讚衡、謝家榮、譚錫鑄、趙誌新、劉季辰、徐淵摩、徐韋曼、仝步灜、陳樹屏、楊培綸、張慧、祁錫祉。還有4名肄業,他們是趙汝鈞、馬秉鐸、唐在勤、劉世才。地質研究所為我國培育了第一批地質人才,其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早期地質工作的骨幹。地質研究所的師生到各地實習,諸生袖采石之錐,躡雙屐隨諸先生後,上下山穀間,縱橫六、七省。廣收博采,集岩石、礦物、古生物等標本數千件。。。。”(見程利偉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地質博物館》第9-12頁)。

李學通先生曾對地質研究所的學生數量作了專門的考察(見李學通:《中國地質事業初期若幹史實考》):地質研究所初招學生30名,10月開學不久即有學生自動退學,11月份後隻剩有23名學生。其中,楊佩綸因第一學期未參加考試,第二學期未完成考試,唐在勤因第二學期及第三學期未參加考試,均被降為聽講生。另有一名學生樂文照因葬母請假,也未參加第三學期考試,雖然當時同意其第二學年開學後補考,但以後再未見該生名字出現。因此從第二學年開始直至結業,一直是22名學生在所學習。

在王仰之的書中說:得到畢業證書的18個人,全部由農商部安排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進地質調查所,成績好的(葉良輔、趙誌新、王竹泉、劉季辰、謝家榮)任調查員,成績差一些的(周讚衡、徐淵摩、徐韋曼、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盧祖蔭)則任實習員。而馬秉鐸、李捷、仝步瀛、劉世才、陳樹屏、趙汝鈞仍留所學習。上述括號內的人名和最後的一句話,是得錄於李學通的研究文章:《中國地質事業初期若幹史實考》。陳樹屏、張慧、李捷、祁錫祉、楊培綸、唐在勤等其在第二學年年終考試的平均分數皆在60分以下(見宋廣波:《丁文江與中國地質事業初創》,2006-4-11),實習時旅費自備。因此,後來除陳樹屏和李捷仍然留所外,張慧、祁錫祉、楊培綸、和唐在勤,就給分到了外地。

根據《農商公報》第3卷第6期的記載,在地質調查所學習的馬秉鐸、陳樹屏、劉世才因到所以來怠於服務,臨考又複藉詞規避,於1916年12月8日被農商部下令開除。所以在地質調查所服務的十八羅漢,最終隻剩下14位:葉良輔、趙誌新、王竹泉、劉季辰、謝家榮、周讚衡、徐淵摩、徐韋曼、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盧祖蔭、李捷、仝步瀛。也留所工作的趙汝鈞,根據王仰之的觀點,似不應該在18羅漢之列。

1913年6月成立的由丁文江任所長的地質調查所,在地質研究所的學生畢業之前,隻是一個空架子,有所長而沒有調查員。1916年7月學生畢業以後,地質調查所才得到了第一批地質調查員。有了這以十八羅漢為主導的第一批人,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才得以著手進行。

盡管地質研究所隻辦了一期就停止了,但她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調查研究人才,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基石。正如胡適所言:中國地質學界的許多領袖人才,如謝家榮、王竹泉、葉良輔、李捷、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諸先生,都是地質研究所出來的。這幾位是十八羅漢中的姣姣者。其中的謝家榮,無疑更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盡管他的年齡最小。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26名創始會員中,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的會員就占了11人。分別為:謝家榮、李學清、葉良輔、趙汝鈞、周讚衡、朱庭祜、李捷、盧祖蔭、譚錫疇、王竹泉、仝步瀛。其中有十人名列所謂的十八羅漢,另外一人為趙汝鈞。

不過也畢竟是大浪淘沙,更何況這本省就是湊數的成份居多,除了上麵被胡適特別點名了的七、八位比較知名的地質學大師外,十八羅漢中的其它成員,到目前也基本上都趨於默默無聞的了。

(感謝毛毛網友給提供參考資料)。

2006-7-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