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錠 張 萍
在著名革命老區武夷山下坑口的長澗源紀念亭、市郊雞公嶺紀念碑、列寧公園閩北烈士紀念亭,曾安放過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黃道、駐武漢辦事處主任陳昭禮、駐福州辦事處主任王助的忠骨。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在南京達成協議,將留在南方8省15個遊擊區的紅軍遊擊隊(除瓊崖遊擊區外),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同年12月,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爾後移至江西南昌和皖南岩寺。
1938年2月間,為了爭取抗日合法地位,溝通新四軍軍部與各省黨組織的聯係,辦理新四軍各支隊在後方的留守事宜,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繼續動員愛國青年參加新四軍北上抗日等項任務,在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的省份和地區後方,相繼成立了新四軍辦事處。
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黃道,江西橫峰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時,任校黨支部書記。1926年奉黨的指示回江西開展工作,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黨的“八七”會議後,他與方誌敏、邵式平共同創建了著名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被譽為贛東北“三傑”(方誌敏、邵式平、黃道)。
1931年4月,贛東北省委為加強閩北蘇區領導力量,派黃道到閩北擔任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後任閩贛省委書記,領導閩北三年遊擊戰爭、閩贛邊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反頑鬥爭。1938年2月,黃道以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新四軍少將參議身份,擔任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他全力指導新四軍駐東南各省辦事處聯絡工作,與東南分局領導的省委、特委保持聯係,創辦“省鄉抗團”、“青年服務團”、“南昌文化界救國會”等團體,大力推動江西抗日救亡運動,輸送上千進步青年到新四軍和延安。
1939年4月12日,黃道陪同周恩來到吉安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官員見麵。周恩來返回桂林後,4月20日,黃道抱病住在鉛山縣河口大同旅社,被國民黨特務收買醫生毒害,年僅39歲。黃道遇害後,由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中共福建省委主持悼念活動後,經東南分局和新四軍黨委批準,武夷山坑口老區群眾用雙肩翻山越嶺,將黃道靈柩從河口抬到坑口的長澗源隆重安葬,1992年6月,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此建立黃道烈士紀念亭,體現了閩北老區人民與黃道心連心的深厚感情。
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陳昭禮,福州人,192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就讀上海複旦大學,擔任校黨支部書記,帶領進步同學參加“五卅運動”,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1926年冬北伐軍入閩後,黨組織派他回福州,參與中共福州市委領導工作。1927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工作,會後留在黨中央機關任秘書。這年7月,黨中央派他回福建重建黨組織,先後組建了中共崇安特別支部、中共建甌縣委、中共閩北臨委,任臨委書記,後又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常委兼宣傳部長,代理省委書記。1929年7月,黨中央派他到廣西,他與鄧小平、張雲逸一起領導了著名的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政治部主任,前委書記等職。
1933年12月,陳昭禮受潘漢年指派從上海回福建做十九路軍將領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934年他到了香港,從事聯絡抗日反蔣民主人士、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並與葉挺將軍相識。葉挺就任新四軍軍長後,提名並經黨組織同意,陳昭禮出任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這期間,他以自己豐富的鬥爭閱曆和抗戰熱忱,帶領武漢辦事處人員,竭盡全力,四處奔忙,為新四軍後方的聯絡工作,為宣傳和發展抗日統一戰線,做了許多工作。數月後,因黨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需要,經潘漢年和郭沫若建議,陳昭禮受黨的指派,到國民第七十軍任上校參議兼戰時步兵幹訓班主任,主要負責七十軍戰時幹訓班的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他精心組織和耐心宣傳,為抗日戰場輸送了多批愛國軍官和士兵,還在七十軍營(團)幹部中,秘密培養了50多名共產黨員。
1940年3月,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蔣介石、何應欽密電七十軍軍長李覺,指名陳昭禮係危險分子,應從速處理。經南方局安排,陳昭禮到了重慶,在李濟深領導的全國抗日戰地委員會任委員,化名陳才。這年8月,他以全國抗日戰地委員身份到浙江、江西、福建巡視工作。8月13日,他從武夷山乘汽車返上饒,在郊區雞公嶺處,被跟蹤的國民黨特務暗殺,犧牲時年僅33歲。1992年6月,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此建立陳昭禮烈士紀念碑。
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王助,福州人,1931年讀高中時就是一名學生黨員。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以學生身份作掩護,帶動學生積極參加黨領導的罷課和示威遊行,推動國民政府停止內戰出兵抗日。1933年王助從北京來到廈門大學,時值十九路軍入閩,他攜帶宣傳品到十九路軍駐廈部隊,熱情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鼓動他們停止內戰,槍口對外。這年冬,他出席了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後留在瑞金。1934年8月,王助到閩北蘇區工作,先後擔任閩北紅軍獨立師政治部副主任、閩東北軍分區政委、閩東特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等職。1937年3月,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成立,王助擔任閩東北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這期間,他以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身份,就閩東北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多次致函國民黨當局,陳述我黨真誠抗日的立場和態度,為閩東北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年7月,王助率領部隊轉戰在邵順建新區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在建陽杜譚等處取得一天三戰三捷的戰績。
1938年2月,閩北和閩東紅軍遊擊隊在江西鉛山縣石塘整編為新四軍三支隊五團和六團,王助送閩東紅軍遊擊隊北上抗日前線後,受新四軍軍部指派,他以新四軍參議身份到福州就任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這期間,他一心撲在辦事處工作上,親自動員70餘位愛國青年到抗日前線參加新四軍。主持創辦《救世報》、《南台歌詠隊》,在市區和農村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為發展抗日隊伍和新四軍後方留守事宜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坑口村綠村洋山上召開首屆黨代會,王助被選為福建省委常委,擔任省委宣傳部長。這年9月,在省委駐地創辦武夷幹校,省委書記曾鏡冰任校長,王助任副校長。他積極協助曾鏡冰校長工作,在坑口辦了4期幹校,為抗戰培養了200多名領導骨幹,分布在閩贛邊抗日救亡和抗日反頑鬥爭的第一線。1941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集重兵圍攻省委機關駐地坑口,福建省委機關轉移到建陽太陽山隱蔽,王助密切配合曾鏡冰在太陽山辦了一期武夷幹校,為省委南遷開展抗日宣傳和擴大抗日遊擊區培養了一批得力的領導骨幹。
1941年8月,王助率領一支隊伍挺進建甌、南平、順昌之間,執行省委關於打通閩北與閩南的路線,為省委南遷作準備。9月21日,王助率領的隊伍途經建陽茶坊東坑村,與一股土匪遭遇,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7歲。王助的忠骨現安放在武夷山市列寧公園閩北烈士紀念亭內。
編輯 / 翁樹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