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市區——大安紅色之旅,是以武夷山22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曆史為主線而開辟的一條革命史跡遊覽線路,飽含著福建重點革命老區的風采,可使中外遊人在忘情飽覽武夷山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之時,還能親自領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等曆史時期,紅旗飄揚於武夷山大地的光輝史實,感受愛國主義和人生觀的熏陶。
武夷山擁有十分豐富的革命史跡資源。這裏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和建立黨組織較早的地方之一。早在新文化運動初期,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武夷山傳播。1923年7月,江禹烈與閩北籍學生在北京發起組織《建屬六邑學生同誌會》,旨在宣傳新文化,傳播新思想。江禹烈後為著名的“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優秀共產黨員和革命先驅之一。這期間,武夷山在大革命時期入黨的徐履峻、董涵球、安宇、董世聞、衷誌純、潘超人等6位先進的知識青年,在北京、南京、福州等地受黨組織派遣回武夷山家鄉開展工農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1926年11月,肖勁光等率領的北伐軍轉戰閩北,他領導下的第二軍第六師曾攻占崇安縣城,推動了武夷山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1927年7月,由中共中央直接派出時任黨中央機關秘書的陳昭禮和徐履峻、潘超人等3人到武夷山,成立了中共崇安特別支部。1928年1月,成立中共崇安縣委,書記徐履峻。自此,武夷山成為福建革命鬥爭策源地之一。1928年10月和1929年1月,黨領導的兩次震撼閩贛邊的上梅暴動,點燃了閩北的革命烈火,成為福建五大農民暴動之一。1929年10月,武夷山成立了閩北第一支工農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團長陳耿。1930年5月,成立了縣級蘇維埃政府,標誌著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革命根據地正式建立,成為閩北蘇區的首府。1930年秋,黨中央決定閩北革命根據地與贛東北合並,武夷山成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後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誌敏等率領的紅十軍兩度進入閩北蘇區,這裏是紅十軍作戰的主戰場。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武夷山是閩北堅持三年遊擊戰爭的主陣地,在與黨中央隔絕的情況下,獨立支撐,實現了保持革命陣地、保持革命武裝、保持革命組織的光榮使命,成為南方8省邊區13個遊擊區的戰略支點之一。1936年4月,中共閩贛省委在武夷山嵐穀的黃龍岩成立,書記黃道。1938年2月,閩北紅軍遊擊隊集結在武夷山坑口的長澗源,成建製地行進至江西省鉛山縣石塘參加整訓,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開赴皖南抗日前線。此後,武夷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是中共閩贛省委、閩浙贛特委、福建省委、新四軍三支隊崇安留守處等4個省級機關所在地,又是名聞中外的赤石暴動的發生地,也是閩浙贛遊擊縱隊堅持愛國遊擊戰爭的主戰場之一。1949年5月9日,二野十五軍秦基偉軍長率領的解放大軍,在閩北遊擊縱隊的緊密配合下,解放了福建的第一城崇安城。紅武夷,譜寫了一部“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革命史詩。
武夷山的紅色曆史,是武夷山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創造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各個曆史時期,先後有1.2萬餘名青壯年參加紅軍遊擊隊,許多武夷的英雄兒女血戰沙場,為國捐軀,被定為革命烈士的近4千人,居閩北首位。在蘇維埃時期,全縣人口14.4萬,到解放前夕僅剩6.9萬人,因戰亂死亡、離鄉北井的達7.5萬人,其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達3.47萬人,餓死的3.28萬人,被抓壯丁的4279人,被迫逃亡出走的4184人。全縣被毀滅的村莊達544個,民房8.44萬間,使1.1萬戶成為絕戶。建國初期,全縣有老紅軍、老遊擊隊員、老黨員、老蘇區幹部、老接頭戶1749名。武夷山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
在紅武夷的土地上,先後馳騁過方誌敏、肖勁光、黃道、粟裕、陳丕顯、秦基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陳昭禮、楊峻德、徐履峻、陳耿、黃立貴、曾鏡冰等眾多革命先輩以及饒守坤、陳仁洪、孫克驥、劉文學等共和國將軍,他們在武夷山紅色土地上開展革命鬥爭的偉大實踐,為武夷山的曆史豐碑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前人為武夷山樹立的曆史豐碑,留下了永恒的革命史跡。在武夷山大地遍布的革命遺跡、舊址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建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福建省政府、南平市政府和武夷山市政府撥專款,對武夷山紅土地上的革命遺跡、舊址進行了保護和修建工作。至今,全市省級、地級和市級共50餘處革命曆史遺跡、舊址、烈士紀念碑(亭)和紀念館,永垂青史,萬古留芳,將永遠激勵後人繼續描繪更加絢麗多彩的新中國新世紀新時代的曆史畫卷。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這塊曾經演繹過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武夷風雲的紅土地,朱德、彭真、李先念、楊尚昆、宋平、穀牧、陳慕華、楊成武、劉寧一、雷潔瓊、馬文瑞、錢偉長等先後到武夷山視察、調研,表達了老一輩革命家和中央領導對武夷山革命老區的深厚感情。劉寧一題寫的“英雄城市,英雄人民”充分肯定了武夷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曆史地位。1997年8月,香港回歸祖國僅36天,香港工聯會先後組團4批300多人,專程到武夷山坑口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赤石暴動烈士陵園和閩北革命曆史紀念館瞻仰和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體現了香港骨肉同胞對祖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紅色根據地的光榮曆史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厚的興趣,擴大了武夷山革命老區在香港的影響。
武夷山“紅色之旅”大體可分為市區、赤石——上梅、大安——坑口三條旅遊線路,主要革命遺址有列寧公園、紅場、赤石暴動烈士陵園、上梅暴動遺址、紅色首府大安、新四軍第三支隊崇安留守處等,遊程需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