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鄧小平率紅七軍攻占綏寧的經曆和意義

(2006-03-08 12:33:45) 下一個
綏寧縣政府公共信息網 http://www.hnsn.gov.cn/Display.asp?id=917 
作者:伍茂興 錄入:黃生亮 時間:2005-5-31 已閱讀:512次

一、鄧小平與紅七軍

  1929年7月的一天,鄧小平化名鄧斌帶著黨的六大決議案,從上海經香港,取道越南來到廣西。一到廣西就迅速開展革命工作。並於1929年12月11日,領導並發動了著名的白色起義。宣告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雲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委並兼任前敵委員會書記。這支部隊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它在左右江地區堅持鬥爭十個月以後,除韋拔群、陳洪濤率領部分兵力留在原地繼續與敵鬥爭外,鄧小平、張明瑞、張雲逸率領主力約7000餘人於1930年10月沿桂黔邊、桂湘邊、湘粵邊進行轉戰並與中央紅軍會合進行長征。1931年4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參加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6月改編為第三軍團、第五師。紅七軍番號即行撤銷。

二、鄧小平率紅七軍攻占綏寧的經曆 

  紅七軍從成立到撤番隻有短短3年多時間,在轉戰千裏的征途中遭遇許許多多艱難困苦和成敗波折。根據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描述“1930年秋,七千紅軍健兒身著軍裝,頭戴紅星,高舉紅旗,威武雄壯地出發了”。然而他們是在執行“去打柳州,去打桂林,去打廣州”、“會師武漢、飲馬長江”、“一省或數省首行勝利”的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部隊一出發便在天河附近受挫,損失三百多人,不久進攻融江長安鎮與守敵李宗仁部兩個師激戰七天七夜,數攻未克,損失五百餘人。鄧小平主動撤出戰鬥經三江的富祿和古宜以及龍勝之間東進,放棄攻打柳州的計劃。後經通道於1930年10月21日占領了綏寧。《我的父親鄧小平》259頁描述:“紅軍進入湖南占領綏寧的消息很快為敵人的報紙報道,我黨機關報《紅旗報》也作了報道;24日長沙汛:紅軍第七軍由廣西義寧三江一帶進攻湖南通道、綏寧各縣……,由李明瑞指揮約三千餘人,20日攻綏寧,繼續向武岡、城步兩縣進攻,聲勢甚張。湖南軍閥何健知此消息,十分緊張,急令王家烈由靖州派兵三個團傾擊通道、綏寧,令章亮基旅開赴武岡,與綏寧黔軍取得聯係,令段珩由廣州派兵駐新寧,向武岡、城步警戒,令湘鄉新化各縣團隊開寶慶集中,以資抵抗。觀此布置可見湖南白軍吃緊到如何形勢了”。據筆者與文化局、文物局領導深入綏寧老縣城在市調查驗證了此事實。被調查人龍章宣、楊通權已有84年了親身經曆了此事,據其回憶,當時隻知道一支廣西“糧子”(泛指當兵吃糧的人)攻打了在市。住在城外的萬壽宮、紫元庵等廟宙祠堂內,沒有搔擾老百姓。據楊通權、龍章宜老人回憶,當時守軍是張發魁的部隊(可能是黔軍王家烈所部)。當天還有飛機在在市上空轉了幾圈。另據綏寧縣誌記載“民國18年(即1929年)縣署遵省清鄉督辦署製定的《縣挨戶團章程》,將原龍騰漢、唐軒榮的挨戶團改編四個常備隊,240餘人槍。民國19年,又改稱保安大隊共360人槍。可見當時除了國軍外還有一些地方武裝參與攔截。但此次戰鬥未見有我紅軍傷亡的報道,可見此役是他們出發以來比較漂亮的勝仗。在綏寧休整後又轉入武岡,有資料稱進入武岡縣時間是11月初。而占領綏寧是10月21日,可以推測鄧小平同誌在綏寧休整了至少七八天。後來在攻擊武岡城時受到民團強烈抵抗,久攻不下,而湘軍陳光中師又趕來增援,紅七軍隻好撤退。在此次戰鬥中共傷亡二百多人,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何莽壯烈犧牲。部隊後經新寧到廣西全州,然後向東南越過桂湘邊界經道縣、江華爬越老苗山進入廣東連縣,1931年2月初在韶關、樂昌之間的楊溪附近飛渡武水,被粵軍堵為兩截,一部由李明瑞、鄧小平進入江西南部的崇義地區,休整擴充。另一部由張雲逸率領在廣東迂回。之後鄧小平回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1931年4月兩部隊先後到達湘贛邊革命根據地。

三、鄧小平率兵占領綏寧的意義 

  《我的父親鄧小平》中描述“自從1930年10月初紅七軍從河池出發以來,經過四次與敵遭遇,長安攻城失利,武岡作戰失幾,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部隊已由七千多人銳減到三四千人。部隊中士兵的失敗情緒很深,逃兵也很多。雖然時入冬季,部隊尚且衣食無著,而且北有湘軍虎視眈眈,南有桂軍嚴陣以待”。這種情況下,綏寧攻城勝利無疑是給紅七軍將士一支興奮劑,一包鼓勁藥。綏寧的勝利才得以在敵我的報紙上報道,才引起了國民黨的恐慌,急調湘黔國軍圍追堵截。可見綏寧的勝利對敵我兩方都是具有很大影響的,且具有很高的軍事研究價值。 
  2、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導致紅七軍的悲慘命運。本來在1930年黨的六屆三中全會已批評了“左”傾冒險主義,結束了“立三路線”。而由於山高路遠紅七軍沒有即時得到消息。導致多次受挫,而在綏寧的勝利,使指戰員有稍作休息的機會,也有了一個對於“立三路線”的思考機會,為“全州會議”徹底擺脫“立三路線”奠定了基礎。後來武岡攻城失利後,“立三路線”的傳達者中共南方局代表鄧崗,支持者政治部主任陳豪人先後離開紅七軍。鄧崗以到上海匯報為名,而陳豪人則在一次戰鬥中自己悄悄走的,沒告訴任何人,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這就證明紅七軍內部形成了反對“立三路線”的統一戰線。使他們無法再留在紅七軍中,這些思想的形成一定是幾次戰鬥失利為佐證並在攻占綏寧休整中形成的思想。 
  3、綏寧勝利鞏固了鄧小平在紅七軍的地位和威信,並磨煉出一批優秀將士。天河受挫後中央代表鄧崗和龔楚、陳豪人等堅持攻打柳州,並在三防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鄧小平公開反對,並提出辭去前敵委員會書記一職。而鄧崗等人不同意,結果鄧小平隻好服從了大家的決定,而在打柳州的途中在長安攻城中又失利,隻好放丟攻打柳州。繼而攻打桂林,後又經鄧小平等同誌極力反對,才進入湘西南,一舉攻下了綏寧縣城在市。這就是反對“立三”路線的有力證據;也鞏固了鄧小平等在軍中的地位和威信。同時也磨煉了一批優秀的紅軍將士。紅七軍不僅培養出了一位中國第二代領導人的核心、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而且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中原紅七軍共出了大將一名,上將二名,中將四名,少將十二名。 

參閱資料: 
  《中國工農紅軍史略》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我的父親鄧小平》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毛著; 
  《綏寧縣誌》方誌出版社; 
  《老戰士回憶紅七軍》廣西人民出版社; 
      張雲逸回憶節錄、互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