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縣政府公共信息網 http://www.hnsn.gov.cn/Display.asp?id=917 | ||
作者:伍茂興 錄入:黃生亮 時間:2005-5-31 已閱讀:512次 一、鄧小平與紅七軍 1929年7月的一天,鄧小平化名鄧斌帶著黨的六大決議案,從上海經香港,取道越南來到廣西。一到廣西就迅速開展革命工作。並於1929年12月11日,領導並發動了著名的白色起義。宣告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雲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委並兼任前敵委員會書記。這支部隊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它在左右江地區堅持鬥爭十個月以後,除韋拔群、陳洪濤率領部分兵力留在原地繼續與敵鬥爭外,鄧小平、張明瑞、張雲逸率領主力約7000餘人於1930年10月沿桂黔邊、桂湘邊、湘粵邊進行轉戰並與中央紅軍會合進行長征。1931年4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參加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6月改編為第三軍團、第五師。紅七軍番號即行撤銷。 二、鄧小平率紅七軍攻占綏寧的經曆 紅七軍從成立到撤番隻有短短3年多時間,在轉戰千裏的征途中遭遇許許多多艱難困苦和成敗波折。根據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描述“1930年秋,七千紅軍健兒身著軍裝,頭戴紅星,高舉紅旗,威武雄壯地出發了”。然而他們是在執行“去打柳州,去打桂林,去打廣州”、“會師武漢、飲馬長江”、“一省或數省首行勝利”的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部隊一出發便在天河附近受挫,損失三百多人,不久進攻融江長安鎮與守敵李宗仁部兩個師激戰七天七夜,數攻未克,損失五百餘人。鄧小平主動撤出戰鬥經三江的富祿和古宜以及龍勝之間東進,放棄攻打柳州的計劃。後經通道於1930年10月21日占領了綏寧。《我的父親鄧小平》259頁描述:“紅軍進入湖南占領綏寧的消息很快為敵人的報紙報道,我黨機關報《紅旗報》也作了報道;24日長沙汛:紅軍第七軍由廣西義寧三江一帶進攻湖南通道、綏寧各縣……,由李明瑞指揮約三千餘人,20日攻綏寧,繼續向武岡、城步兩縣進攻,聲勢甚張。湖南軍閥何健知此消息,十分緊張,急令王家烈由靖州派兵三個團傾擊通道、綏寧,令章亮基旅開赴武岡,與綏寧黔軍取得聯係,令段珩由廣州派兵駐新寧,向武岡、城步警戒,令湘鄉新化各縣團隊開寶慶集中,以資抵抗。觀此布置可見湖南白軍吃緊到如何形勢了”。據筆者與文化局、文物局領導深入綏寧老縣城在市調查驗證了此事實。被調查人龍章宣、楊通權已有84年了親身經曆了此事,據其回憶,當時隻知道一支廣西“糧子”(泛指當兵吃糧的人)攻打了在市。住在城外的萬壽宮、紫元庵等廟宙祠堂內,沒有搔擾老百姓。據楊通權、龍章宜老人回憶,當時守軍是張發魁的部隊(可能是黔軍王家烈所部)。當天還有飛機在在市上空轉了幾圈。另據綏寧縣誌記載“民國18年(即1929年)縣署遵省清鄉督辦署製定的《縣挨戶團章程》,將原龍騰漢、唐軒榮的挨戶團改編四個常備隊,240餘人槍。民國19年,又改稱保安大隊共360人槍。可見當時除了國軍外還有一些地方武裝參與攔截。但此次戰鬥未見有我紅軍傷亡的報道,可見此役是他們出發以來比較漂亮的勝仗。在綏寧休整後又轉入武岡,有資料稱進入武岡縣時間是11月初。而占領綏寧是10月21日,可以推測鄧小平同誌在綏寧休整了至少七八天。後來在攻擊武岡城時受到民團強烈抵抗,久攻不下,而湘軍陳光中師又趕來增援,紅七軍隻好撤退。在此次戰鬥中共傷亡二百多人,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何莽壯烈犧牲。部隊後經新寧到廣西全州,然後向東南越過桂湘邊界經道縣、江華爬越老苗山進入廣東連縣,1931年2月初在韶關、樂昌之間的楊溪附近飛渡武水,被粵軍堵為兩截,一部由李明瑞、鄧小平進入江西南部的崇義地區,休整擴充。另一部由張雲逸率領在廣東迂回。之後鄧小平回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1931年4月兩部隊先後到達湘贛邊革命根據地。 三、鄧小平率兵占領綏寧的意義 《我的父親鄧小平》中描述“自從1930年10月初紅七軍從河池出發以來,經過四次與敵遭遇,長安攻城失利,武岡作戰失幾,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部隊已由七千多人銳減到三四千人。部隊中士兵的失敗情緒很深,逃兵也很多。雖然時入冬季,部隊尚且衣食無著,而且北有湘軍虎視眈眈,南有桂軍嚴陣以待”。這種情況下,綏寧攻城勝利無疑是給紅七軍將士一支興奮劑,一包鼓勁藥。綏寧的勝利才得以在敵我的報紙上報道,才引起了國民黨的恐慌,急調湘黔國軍圍追堵截。可見綏寧的勝利對敵我兩方都是具有很大影響的,且具有很高的軍事研究價值。 參閱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