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思聰執教中山大學的歲月

(2006-03-29 10:28:44) 下一個
    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原為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係講師。1937年秋,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英國語言文學係教授,講授音樂史、樂理和聲學等課程。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馬思聰到中山大學任教,值中國掀起了全麵抗日高潮。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馬思聰教授,便以音樂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歌詠運動之中,教唱學生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2月24日的《國立中山大學日報》刊登的,文學院院長吳康教授署名的2月21日《文學院布告》稱:“本院音樂教授馬思聰先生,每星期六日十二時半偕陳世鴻先生在附中大禮堂教授《抗戰歌》,歡迎全校學生自由參加,合行布告,仰各知照,此布。”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動亂日子裏,馬思聰除擔負教學任務和教唱抗戰歌曲外,更圍繞抗日救亡的題材,先後譜寫了約20首抗戰歌曲,向廣大群眾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其《自由的號角》傳播許多地方,而《思鄉曲》等則通過他的小提琴,伴隨著中山大學的動蕩流離歲月。

    就在日寇占領廣州當天晚上,即1938年10月21日夜,中山大學在槍林彈雨中遷離廣州,曆盡艱難險阻,幾易校址,最後遷至雲南省昆明南部一個小縣澄江縣,於1939年3月1日開始正式複課。到澄江辦學後,由於1938年秋中山大學成立了師範學院,馬思聰便成了師範學院的音樂教授。

    在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馬思聰教授除了擔任教學任務外,還不斷譜寫抗戰歌曲,並經常舉行小提琴獨奏會。他演奏時,琴音清澈宏亮,聽來音如泉響,韻如鍾磬。欣賞音樂的人,時則振奮興懷,時則怡靜雅逸。這是師生們難得的精神享受。

    馬思聰教授不僅經常在校內舉行小提琴獨奏會,而且以社會為課堂,應雲南省音樂會之邀,向廣大觀眾演奏小提琴,宣傳抗日救亡。有關馬思聰教授的演奏會,當年的《雲南日報》在1939年11月15日、17日、18日和19日均作了報道。

    15日報道的標題是《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來滇演奏,應音樂會之邀請,為前方將士募衣》。內容是:“我國名小提琴家馬思聰,現任中山大學教授。近因本省音樂研究會為前方將士募征寒衣,請馬氏來昆演奏,各情曾誌本報。馬氏廣東人,年僅十四,即赴法國,初進朗西音樂院習提琴。畢業後,從名師國立歌劇院樂隊領導Oberdoeffen(奧伯多芬)氏繼續研究,後以第一個東方人考進巴黎音樂院高級研究班。曆年均獲獎品,1929年返國,演奏於京滬各地。1930年再度赴法,從作曲師Binenbaum(本尼·伯姆)作曲,曆一年返國,與陳洪氏創辦廣州私立音樂院。曆任中央、中山各大學音樂教授。作品有弦樂四重奏,提琴奏鳴曲各一闋等等,及抗戰歌曲等二十餘首。最近在澄江撫仙湖畔起草一交響樂,不久即可成功。此次馬氏來昆演奏,機會難得,愛好音樂人士,幸勿失之交臂!”

    17日報道標題:《音樂研究會本晚演奏世界名曲,馬思聰提琴獨奏》。內容:“本省音樂研究會於本晚在省黨部開音樂會,請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君提琴獨奏,已誌本報。茲將馬君獨奏樂曲探誌於後:一、被稱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之提琴獨奏奏鳴曲。二、奧國十八世紀偉大作曲家莫紮爾特之協奏曲D調。三、十七世紀意大利小提琴家但丁尼之奏鳴曲(魔鬼之顫音)。四、蘇俄音樂複興中五大樂人之一格拉蘇諾夫之協奏曲A調。五、法國聖賞斯之夏灣拿少女。六、奧國舒伯爾之聖母頌。七、西班牙菲拉沙脫之西班牙履舞曲。八、奧國克拉斯勒之維也納狂想曲。九、波蘭鋼琴詩人蕭邦之夜曲。十、匈牙利胡具之匈牙利舞曲。十一、馬思聰之搖藍曲、狂想曲、白字曲、綏遠思鄉曲、迴旋曲等。”

    18日報道的標題:《募捐慰勞受傷將士,提琴獨奏會昨開幕,馬思聰氏名不虛傳,中外聽眾掌聲不絕》。內容:“我國名提琴家馬思聰氏,自留法學成返國後,曆在京滬廣州演奏提琴,蜚聲海內,中外人士之曾經欣賞其藝術者,莫不嘖嘖稱道。此次應本省音樂會之請,特由澄江中大請假來昆,舉行提琴獨奏會,獻奏名曲,藉此募捐為慰勞前方受傷將士之需,詳情曾迭誌本報。昨晚(十七)七時半鍾,獨奏會已在省黨部大禮堂舉行,中外男女,濟濟一堂。當馬氏懷琴出台時,群眾即鼓起如雷之掌,會場空氣,遽形緊張。台下之千餘雙眼睛,睽睽然注射於馬氏一身。迨琴聲一起,而台下之千餘聽眾,頓即屏聲靜氣,傾聽提琴之音。斯時也,提琴之弦,似乎已與聽眾之心弦相係,而馬氏手中之弓的波動,及馬氏手指之按捺,亦皆與聽眾之心弦息息相關,音調之抑揚高下,徐疾頓挫,莫不使千餘聽眾之心情因之而興奮,而激昂,而哀怒,而傷感。當每一歌曲中間稍歇之際,聽眾神經,更形緊張,大有白香山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慨,及至每曲終了之時,提琴之餘音猶未息,而辟辟拍拍的掌聲早已騰起。自開演至收場,聽眾愈來愈興奮,鹹有馬氏名不虛傳之感。當原定節目(見前日本報)已完時,場中又騰起‘再來一個’之吼聲,於是馬氏又再來一個,以報答聽眾之熱情。昨晚與馬氏伴奏鋼琴者為外僑顧培德先生,彼此技巧,俱甚高妙,可謂‘中西合璧’。本晚(十八日)為演奏第二夜,節目仍與昨晚同,屆時必再有一番盛況也。”

    19日報道標題:《提琴聖手馬思聰獨奏會昨圓滿閉幕,馬氏今晨返澄江,約定年底又再來》。內容:“昨晚(十八日)為馬思聰氏提琴獨奏會第二夜,電燈猶未放光,而中外聽眾已坐滿一堂。及至琴聲已起,而聽眾猶熙熙攘攘,向省黨部絡繹而去,竟有若幹男女,因買不獲參觀券而失望歸家。聽眾較前晚更多,是以馬氏之演奏精神,特為起勁。會場空氣異常熱烈,延至九時餘鍾,演奏會始在群眾掌聲中圓滿結束。聞馬氏已定於本晨乘車轉返澄江。又音樂研究會已商得馬氏同意,於年底再請馬氏來省開演奏會雲。”

    在澄江辦學期間,馬思聰教授隨著閱曆的豐富,社會生活體驗的加深,創作技巧的提高與熟練,感到小型的器樂曲與室內樂,已經難以抒發內心深刻複雜的感受,乃開始創作交響樂等大型作品。1940年夏秋間學校搬遷到粵北坪石後不久,他雖沒有跟隨到坪石執教,卻於1941年完成了《第一交響曲》的創作。

    當中山大學1940年搬遷粵北坪石之時,馬思聰教授去了重慶,創辦中華交響樂團並自任指揮。1941年去香港,1941年10月9日的《華僑日報》報道了《雙十節晚,馬思聰播奏名曲》,全文如下:

    “我國名提琴家兼作曲家馬思聰氏,上月底在半島酒店玫瑰廳公開演奏,備受港督惕幕琦爵士,及與會之中外聽眾熱烈讚譽。茲應本港ZBW英文廣播電台之請,於雙十節廣播演奏。時間為該晚八時零二分至八時半。節目內容為一、法國名作家聖桑之《迴旋雜感曲》。二、馬氏自作之《綏遠組曲》,內分甲、狂想曲,乙、思鄉曲,丙、塞外舞曲。此組曲為馬氏近年得意之作,曆次在各地演奏,極受聽眾熱烈歡迎。誠為愛好音樂人士難得之機會。又此次廣播,適逢國慶三十周年紀念,更足為中英邦交敦睦之表征。”

    1942年9月,時在廣西桂林的馬思聰又應聘回粵北坪石附近管埠的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1942年9月19日的《國立中山大學日報》報道了《馬思聰許幸之兩教授抵校》的消息:

    “師院不分係教授許幸之先生業於上周抵管埠,將任美術及戲劇指導。又名提琴手馬思聰亦於昨日抵坪。不日當入師院授課。並聞該院新購鋼琴,今日可一並運入管埠。”

    馬思聰、許幸之等教授到師院後,以美術戲劇、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活動尤為活躍,校內校外常可看到他們的表演。內容之豐富,演藝之精彩,為粵北辦學精神生活留下不可忘卻的一頁。茲舉幾例說明:

    1942年11月9日,師院為紀念校慶在院禮堂舉行音樂演奏會,有馬思聰的小提琴獨奏,王慕理的鋼琴演奏,黃友棣指揮的合唱等。

    同年11月25日,師院舉行戲劇座談會。會上,發起並成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劇團(簡稱中師劇團)。

    從1943年元旦起,中師劇團舉行多次公開演出,備受觀眾熱烈歡迎。如同年11月21日,為歡迎新教職工,中師聯誼社特開座談會。並表演節目,有陸達節的笑話,潘祖詒的方言表演,黃友棣的獨唱,毛智鳳的京調,林小泉的故事,馬思聰的提琴獨奏等。

    1944年元旦,馬思聰教授為全校舉辦了音樂會。3月18日、19日,馬思聰教授又在坪石時代戲院舉行音樂會。4月22日,師院在馬思聰教授主持下舉行弦樂演奏大會,有馬思聰創作的提琴獨奏曲,西藏音詩(全部三大樂章)及名曲《聖母頌》、《寂寞之夜》、《流浪者之歌》、《綏遠迴旋曲》等,另有馬思聰、黃友棣的提琴二重奏,及弦樂四重奏等,“節日異常精彩”。中師合唱團為籌募音樂教育活動基金。在馬思聰、黃友棣兩教授直接指導下,於4月30日在坪石時代戲院舉辦盛大音樂演奏大會,內容有混聲合唱、四重唱、獨唱、提琴、口琴、鋸樂與鋼琴四手奏等。

    1945年春,由於日軍進占粵北坪石,中山大學被迫再次遷校,馬思聰教授則去了貴陽,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1946年去了上海,成立上海音樂家協會,接著轉赴台北,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然後又回廣州中山大學執教(中山大學抗戰勝利後回廣州原校址辦學)兼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主任。

    這期間,中山大學師範學院為了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常舉辦文藝演出、音樂會等。如師範學院學生服務委員會於1947年5月8日晚在學校體育館舉辦音樂演奏會,節目有馬思聰教授的提琴獨奏,梁廣瑞同學的男聲獨唱,王慕理的鋼琴獨奏,馬思聰等的弦樂四重奏,伍智貞的女高音獨唱,王友健的大提琴獨奏,羅榮钜的男中音獨唱等,均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來源: 廣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作者: 黃義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