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中共早期武裝暴動,和席琳商酌

(2006-03-24 12:59:07) 下一個

anzampca:關於中共早期武裝暴動,和席琳幾句

 

席琳兄關於中共早期武裝暴動中未命領導人一文,雖早已看到,但沒有回貼,因以前不能算認真看,席兄辛苦,文中搜集提供了好多資料,不花點時間看,還真不好消化,隨口亂講不好,終於下決心拿出些時間來認真看完了,既然有一些看法,隨手寫下來也好,不成文章的,寫一點算一點,算是給席兄湊點份子吧,離席兄的貼時間長了點,故另起一貼吧,要參考席文的朋友,抬抬頭就是了。

關於中共黨早期武裝暴動中未命領導人,這個切點甚有意思,老席還是很會找題目啊,佩服一下。但我有個疑問,不是對老席的,是對所謂27到29年二十四次武裝起義,一是為什麽選這個時段,27年好理解,為什麽到29年而不是28年或30年呢?又為什麽隻是這二十四次?要說是這個時段全部起義,可不止二十四次哦,要說是主要起義,二十四次裏有的暴動並不大嘛,既然連主要領導人的名字都不願提,還不幹脆把那幾次排除出去?個人看法,論主要起義,一是看當時的規模和影響,如南昌、廣州起義,絕無爭議;二看對創造根據地和軍隊的作用,也就是以後世結果論英雄,如創造一方麵軍主要部隊的湘鄂贛邊秋收起義、湘南起義和平江起義,創造四方麵軍主要部隊的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創造二方麵軍主要部隊的湘鄂邊起義;三是有特別代表性如海南和海陸豐。弋橫、閩西、贛西南、百色大致可算第二類,就是次一等,類似還有清澗、渭華和川東,依我看是有一個特別類,叫以後世人定前世事吧,鄂南和確山,沒有董必武和楊靖宇怕是不好進,至於劃到29年,不知是照顧四方麵軍還是百色啊?大概既然劃到這一年、劃到百色這一級,一平一衡,才出來二十四吧。一點聯想。

贛西南的重要性,隻在百色之上,不會之下,老百上去了,這也要上,合邏輯,至於領導人缺省態,當然是字母團的敏感性。老席以蕭人鵠等為27年洪湖等地起義的領導人,基本也是對的,隻是他們這個部隊,叫工農革命軍第五軍,不好去沾大名鼎鼎紅五軍的光,那是有專利的。我不太明白的是既然不願意提人家的名字,為何把這樣一個規模不大,以後也沒有成氣候的部隊光榮地列上去了,邏輯上真成問題,要說當時影響,那個地方本來就土著部隊多如牛毛,多幾支部隊造反,當局不注意的吧。

關於鄂、閩、蘇三北,話多點,慢慢寫吧。先貼一個以前寫的關於浙江紅十三軍的舊貼吧,

浙江紅十三軍始末  來源:清談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紅十三軍是一九三零年五月九日在浙南永嘉成立的,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傑,也就是柴水香;當時永嘉、瑞安的遊擊隊,會同青田、縉雲、黃岩、仙居遊擊隊的代表,共三千二百人,在楓林惠日寺宣布成立紅十三軍。紅十三軍序列中一共有三個團,第一團集中永嘉西楠溪的遊擊隊組成,高峰時曾達到三千人,前身是由浙南特委書記王國楨與上海來的胡公冕所建立的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一說也包括了陳卓如的瑞安遊擊隊,該部是紅十三軍軍部存續時期裏指揮的主力,現在官方確定之紅十三軍的成立失敗時段,實際上就是該團從成立到主要餘部被消滅的時段;第二團由溫嶺鎢根的遊擊隊組成,約三百人;第三團由永康、縉雲、仙居的遊擊隊組成,高峰時約為一千五百人。紅十三軍成立之後,活動於溫、台、處(金華)三州,遵中央方針,對區內一些城鎮發動過一係列進攻,獲得一些成功,也遭受很大損失,並引起當局的嚴重關注,蔣馮之戰結束之後,南京政府成立四省剿總,派李傑三率浙江省保安第三、四、五、七團對紅十三軍的根據地發動了圍剿,烏岩之戰失利後,紅十三軍處境困難,軍部遂決定化整為零,軍長胡公冕離隊,由代政委柴水香留隊指揮(政委金貫真在十三軍成立之初便在溫州被捕犧牲),軍事指揮由一團團長雷高升負責。三零年八月,一團曾稱西楠溪獨立師,雷為師長,但一般仍以其為一團團長。柴水香則於該年九月被董佐光部出賣給當局殺害。

紅十三軍是中共在浙江境內建立的第一支紅軍正規部隊,名列當時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最多時擁有六千餘兵力,比較起步階段的各支紅軍,就人數來看,規模並不算小了,為什麽沒有成就燎原之勢尼,依小A的輕量級分析意見:一是未得地利之便,浙江是國民政府的腹心之地,在那個地方鬧出點動靜來,很容易就成了出頭的椽子;二是先天不足,有人要講了,哪一支紅軍是先天足滴?這也不錯,但紅十三軍的先天怕是不足得厲害點,紅十三軍當然不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滴,它是組合了浙南、浙西各色中共影響下的農民武裝而成,這當然也不稀罕,紅軍草創時期的各部,這樣的成份都大得很,但紅十三軍這樣的成份就是百分之一百,既不象井崗山,有一支具有相當軍事素質的核心力量打底,也不象鄂豫皖,有徐向前為代表的紅色黃埔充當台柱,唯一較有軍事背景的軍長胡公冕,雖然在黃埔係裏完全可以擺一擺老資格,但似乎並拿不出一份出色的軍事指揮履曆滴。軍事素質問題而外,還有軍令問題,紅十三軍存在曆史不長,軍內各支隊伍尚處於磨合階段,A的管見,對軍內大多數的農民武裝,組織甚至也沒有建立起絕對權威,故該軍在存續時間內,更多是一個名義,一個聯盟,尚不能稱為一支軍令政令統一的完整軍隊。

紅十三軍在決定分散之後,一小部分部隊留楠溪活動,永嘉雷高升、黃岩戴元譜、永康樓其團、仙居金永洪各帶一部分人堅持在永、仙、黃、青的山區裏,胡協合、謝文侯部則接受了當局的收編。三二年五月,因處境艱難,一團團長雷高升受當局欺騙(當然,也抱著欺騙當局的企圖),以不編散、不調遣、駐防東宗為條件,率第一團的餘部改編為永嘉巡緝隊,下山那天,點了驗了,酒了飯了,再接機槍,被全部消滅,戴元譜、雷高升先後被殺。現以此標誌紅十三軍的全麵失敗。這樣的結局當然不能說沒有接受招安之嫌,於是造成紅十三軍長期在紅軍史上蒸發,出現如此局麵的另一原因,恐怕就是原紅十三軍的大佬無人在朝了,說起來該軍的主要組織人、領導人,多來自溫特支,如金貫真、王國楨等,黨內資曆頗老,金貫真還是溫特支的創建人謝文錦介紹入黨的,軍長胡公冕資曆就更老了,和謝文錦一樣,是浙南籍的中共元老,在國共兩邊都有著很廣的人脈關係,金、王犧牲,胡在被捕後由黨國元老們營救出獄,遂脫黨,在舊交胡宗南的照顧下,擔任些黨國的二流軍政要職,因仍對舊組織友好,建國後的待遇還是過得去滴,但就沒什麽餘地為舊部下做什麽實事廖。

其實紅十三軍一團的失敗,也並不意味著紅十三軍餘部全部消失,金永洪接替指揮一團剩餘人員,至少活動到三三年下半年;二團的餘部在趙裕平、應保壽等人領導下,退到玉環沿海的島嶼上,其中洋嶼島上的武裝活動一直持續到三六年初;三團餘部在永康、縉雲邊境山區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三六年年中;此外,紅十三師的失散人員鄭農,三一年開始在蘭溪活動,號稱紅十三軍第二師,一直到三三年十月。從A接觸的有限資料看,紅十三軍建製部隊在三五支隊建立很早前已消失,兩者沿革關係似乎不存在,但紅十三軍人員加入三五支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劉英、粟裕部挺進師,浙江境內的第二支紅軍正規部隊裏,則不僅有原紅十三軍和溫特支人員,還肯定有紅十三軍的餘部匯入了,紅十三軍三團部分餘部,在東陽中心縣委指導下成立浙西遊擊隊,三五年十一月與挺進師劉達雲、張文碧縱隊會合,被整編為浙西第一、二大隊,可惜二大隊一部分人員後來被錯殺;一大隊副大隊長投敵、大隊長犧牲後,部隊瓦解。東拉西扯了一陣,收了吧。

席琳: A兄好帖!

開始也納悶呢,為什麽區區幾十個人,也稱紅五軍?多虧A兄指正。

似乎在1927-28年的時候,所有共產黨起義掌握的革命武裝,統稱工農革命軍。28年的什麽時候以後,才一致改稱為紅軍。

這個胡公冕,和從事秘密工作的梅龔彬、馬子穀及另外一胡(胡允恭)事跡相仿佛。他在上海和西北都沒有少做工作,其作用不下於一個開國上將。陳儀是胡允恭策反的,陳明仁是馬子穀策反的,胡宗南部則和胡公冕有關係。

張戎書中說胡公冕策反了胡宗南,並不是空穴來風。在國務院發布的胡公冕逝世的仆告中,有在解放戰爭時期協助我黨對胡宗南部進行策反工作的字樣。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中,也有胡公冕已去西安,可依靠他來收拾胡宗南餘部字樣等,概因為二胡(胡公冕/胡宗南)有師生之誼的關係。

本來就是拋磚引玉,等看A兄的大作。

anzampca:席兄客氣

我就是看了你那麽多資料感興趣,一起扯扯,開開心而已。

至於胡公冕,中國曆次改朝換代,這樣的人都多,客觀上有貢獻的,大勢所趨,減少犧牲,總是好事,而且兩邊都有需求。降將呢,如果隔得進,意識形態就要作用,爭議就多,從大的曆史觀看,內戰中的降將,隻要講一點品,還是功大於過,人品很壞,所謂惡行惡狀,就要被垢病了。

胡宗南被策反過,是可能的,被策反了,就子虛烏有。

席琳: 對於降將

不管是過來的或者是過去的,國民黨方麵,總體來講,還算大度。後來廟小僧多,連家臣都沒有了飯碗,也就顧不過來了。

共產黨方麵,對自己人夠狠;對過來了的,供起來做花瓶,骨子裏並不信用;對過去了的,如果鞭夠長,也就睜眼閉眼,不搞國際暗殺。這後一點,又強過國民黨。所以龔楚、張國燾、陳紹禹都得享天年。

胡公冕原來就是共產黨的人,後來因為上海的臨時中央機關遭破壞,失去了聯係。再後來被捕,寫了自白書,和薄一波、葉挺的情況又相似,不應該算是脫黨。

就算是脫了黨,後來他又率部起義,也算是功臣。

至於胡宗南,也不相信他被策了反。隻是這小胡沒有把老胡捆了去請功,為人就強過湯恩伯。

anzampca:

我倒不是說胡公冕降將,是指象他那樣一批穿針引線的人。

席兄對胡該是有研究?記得以前看過你寫的一篇東西,寫過他,名字記不清了。胡算不算脫黨,我個人認為隻是說法了,無所謂,我對大革命時期兩邊走過的人,覺得隻是一種站隊,不能簡單論背叛,當然胡是晚點,到那個時候,一般就要算對舊陣營的背叛,但象胡著樣的兩邊超級人脈的,情況不一樣,是朋友要保他命,又已經脫了關係,才走了過場,但與薄還是不一樣的。其實胡這樣的,留在中共營內要吃苦頭的,還是那樣似是而非好,周恩來後來待他很好,他要真攪到黨內政治裏去,周反不能保他吧。

席琳:說不上

胡允恭的材料,看過一點。但胡公冕,臨時才抱的佛腳。

anzampca:關於蘇北的農民起義

關於蘇北的農民起義,通海如泰地區有一個五一暴動,以後創造過一個紅十四軍,席琳兄英明,建立了“五一暴動”與“創建紅十四軍”這兩個事件的不等式,再講明白點,就是蘇北有兩次農民起義,後一次創造了紅十四軍,五一暴動則沒有,這樣一來,李維漢、李碩勳與五一暴動之關係,應該說之沒關係,也就明確了。實在的講,李碩勳與後一次通海如泰武裝鬥爭的關係也是有限的很,要說他是領導,那李維漢也領導,不止於此,江蘇省委聽取南通特委匯報並確定建立紅十四軍的會議上,還有一個超級中央大佬在座,那就是周恩來,想來周公要是開口要這個領導牌牌,兩李也就要溜邊了。所幸周公不要,李維漢不要,李碩勳先生要是活著,也未必會要吧,別人要替他爭,那就爭吧,反正席琳的眼睛是雪亮的。

那麽五一暴動是誰領導滴?黃逸峰嗎?這個我倒是狗熊所見不同。黃逸峰確於28年2月奉省委令到如皋視察,傳達暴動指示,但4月省委王若飛也去了嘛,傳達了通海如泰起義的計劃,這二位相對五一暴動的關係,和一周二李相對於第二次通海如泰起義的關係,怕是所差不多,比較“領導”,真正負全麵責任的,是如皋縣委書記王盈朝,暴動失敗後去向王若飛報告的也是他,而直接領農民打響第一槍的是徐芳德。黃逸峰開國後在華東局挨整,是因為抗日戰爭中,聯抗部隊去鹽城以後,黃在一係列工作中與小姚結了梁子吧,饒某倒台後,胖大帥早以大張旗鼓地給黃平反了,黃逸峰以後在上海搞經濟研究所,當社科院院長,不算得發也不是另類,八十年代體體麵麵過世,五一暴動要真是他一手把出來,現在何苦把他老人家擠一邊?

當然五一暴動與紅十四軍之間是有很大因果關係的,五一暴動本身隻是數百農民攻擊了一個班的縣警察,以後又打了一些地主莊園和民團,三天即告失敗,要不是在此基礎上孕育了進一步的武裝鬥爭,最終出現一個紅十四軍,其本身夠不夠主要暴動的資格?我個人的看法是未必。雖然紅十四軍也沒有星火燎原,但和我前麵提到的紅十三軍一樣,同樣是在國民政府的腹心之地活動,在那個地方鬧出點動靜來當然就有倍數效應了。至於十四軍的建設,與其歸功於省委諸公,還不如歸功於李超時、王玉文、韓鐵心等地方黨幹和何坤、薛衡競等外派軍幹,黃火青和張愛萍等要想沾點功勞,也說得過去。

綜合說來,我個人認為,五一暴動如不與後來的十四軍扯上,本身很難說是一件有很大效應的事件,而一與後麵的紅十四軍聯上,關於領導人的想象空間立刻打開,為什麽不標領導人名字?我想是寫東西的人明白各種說法在那裏,也明白事實是什麽,既不願意MP,也不願意CP,虛位以懸、各自表述,這是中國文化的優美,反正真正的領導人們地位既不高,又早赴黃泉,誰來爭啊。前麵提了一下的洪湖五軍,情況也差不多吧。

胡說一下,所謂以小人心,度君子腹,而已。

席琳:A兄這一篇,算是理的清。

切,打了一篇東西,又讓重新登陸,丟了!!!!

打倒老兵!一點沒有長進。

我又看到一本新材料。等過幾天一起回。

anzampca:先貼一點十四軍吧  來源:清談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24年,如皋師範學生陸景槐、蘇德馨組織勁社,26年10月根據江浙區委的指示成立如皋支部,係通海地區第一個支部,直屬區委,書記陸景槐,黨員有蘇德馨、王玉文等。27年6月,江蘇省委成立,取代江浙區委,如皋成立縣委,王盈朝書記,委員徐芳德和葉胥朝等七人。28年2月,省委派黃逸峰到如皋視察,傳達暴動指示,4月省委書記王若飛往如皋視察,傳達了通海如泰起義的計劃,王盈朝負全麵責任,顧仲起和徐芳德任正副指揮。發動五一起義時,首先攻擊文武殿警察的是徐芳德部,以後打了一些地主莊園,三天後失敗。王盈朝和吳亞蘇往省委向王若飛匯報,後吳亞蘇奉命返回重組如皋縣委,任書記。28年7月,如皋縣委成立工農紅軍江北總指揮部遊擊小組,29年1月,泰興縣委組織特務隊,8月,南通特委指示將如皋、泰興兩地部隊合組成立如泰工農紅軍,由泰興縣委書記王玉文和如皋縣委書記韓鐵心指揮。28年11月,南通第一個遊擊小組也成立。當月特委書記李超時帶劉瑞龍前往省委做了匯報,會後遵令準備成立正規紅軍。30年2月何坤與俞乃誠、張愛萍等奉命從上海前往如皋,和李超時等組織如泰工農紅軍和通海的江蘇一大隊合並,籌組紅十四軍,通海部隊為一支隊,如泰部隊為二支隊。4月正式成立十四軍,何坤為軍長,董畏民政委,薛衡競參謀長,俞乃誠政治部主任。何坤在老戶莊戰死後,薛衡競也戰死於劉家橋,5月李超時接任政委兼軍長,與張世傑、黃火青等從新整理部隊,一度達1300人,600支槍,編兩個師。8月發動黃橋總暴動,攻擊李長江的蘇北剿共總指揮部,失敗,10月解體,李超時後於31年6月在鎮江與妻子呂繼英一起被捕,被殺。原一師師長張世傑,朝鮮人,後在中央蘇區戰死,政委黎昌聖,後死於張國燾。

關於官方正式認可問題,紅十三軍比較清楚,以前不認,八十年代才認了,地方才慢慢開始史料收集陳列、給老兵待遇等。紅十四軍不一樣,地方上一直認的,張愛萍六次派人找前軍長何坤的遺骨,六零年給他建了紀念碑,寫明紅十四軍軍長,李超然也一直供奉在烈士陵園裏。和十三軍不一樣,一是結局上不容易出現其他爭議,最多是冒險問題,一是還有三個重要人物活下來,恐怕更重要是,該部是江蘇省委和中央軍委(上海)直係,周恩來不會忘了,文革還專門在會議上提出紅十四軍隻有三個人活下了(當然是指該軍重要幹部,係指張愛萍、黃火星和劉瑞龍),以圖保護張愛萍。當然也正是由於與上海中央這層關係,有所謂路線之說,很長時間裏該軍是不會被大事褒揚,但不應該是八十年代才承認的吧,除上麵的證據,劉瑞龍在七十年代也寫過回憶十四軍的文章。八十年代後當然不同,開始肯定上海中央、江蘇省委(包括陳雲啊)對紅軍貢獻了,顧忌除掉了,就比較高調一些,另外張愛萍也到了著力得多的地位,張對紅十四軍本來就一直是嗬護的。十三軍的問題,張肯定也是出力了,十五軍我就不很清楚,邏輯上應該也是一樣的。其實可能還有一層關係的,就是十四軍和李碩勳,以及劉瑞龍--顧民元--江樹峰--江上清。

席琳:A兄這個帖,和前麵十三軍那個,可成係列了。

從核心開始,原在白區工作的人,包括新四軍方麵的,就開始吃香了。

堅持下來的,都不容易呀。比萬裏長征,不差多少。

關於蘇北農民起義,關鍵還在於,當時誰任南通特委的書記?

王盈朝是如皋的縣委書記,也是蘇北農民起義的一個領導人,這點沒有錯。可是王盈朝隻是一個地方領導,同時在蘇北參加五一起義的,還有另外一個縣:泰興。泰興和如皋,商定於五一節同時動手,但泰興的起義,因為動手早,暴露了目標,就比如皋早了一天,規模也比如皋的大。

泰興的縣委書記沈毅,在五一起義中的表現,一點不比王盈朝差,可是他死的早。其中居間起協調作用的,除了這兩個縣的縣委書記外,應該就是他們的上級組織,中共南通特委。

在如皋的三人領導層中,杭果人是一個,他的身份,是省委特派員,和王若飛一起來的。另外一個人,起義總指揮,就是南通特委軍事委員(一說軍事部長)顧仲起,是南通特委派來的。順便說一句,這位顧仲起,和黃逸峰一樣,開始不過一文學青年,後來受茅盾資助,進了黃埔軍校,也算是文武雙全。隻是這老兄在起義失敗後,窮困撩倒,加上失戀,就消極失望,投了黃浦江。

這種事,哪能望中共黨史上寫呢。

那麽當時的南通特委書記是誰呢?目前看到的材料中,就是黃逸峰。他受江蘇省委派遣,於己於1928年1-2月間到如皋和泰興聽取兩縣起義計劃,並具體幫助進行動員和編組農民武裝的工作,播下了火種。當然啦,他這個特委書記,當的大概很輕鬆,具體參加沒參加起義,文獻上沒有記載。4月份來的王若飛,到如皋傳達省委關於發動五一暴動的指示,傳達完也就走了。

如果看一看發生在廣西左右江的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鄧小平的作用,和黃逸峰、王若飛在蘇北的作用,幾乎一樣。要知道,王若飛是四八烈士,名氣大的緊。王若飛的作用若大過黃逸峰,在黨史和軍史上,是不會不提的。

我就近看的一個材料,是1997年版的《中國革命起義大全》,其中說到蘇北的兩次起義,正是隻提王若飛,不提黃逸峰的。

所以我覺得,如果能證實黃逸峰當時的任職,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

原來打的東西丟了,重新敲上幾句,多為臆測。A兄見笑了,繼續繼續。

anzampca:南通特委書記om

就是黃逸峰,而且是光棍,28年2月去任地組織新特委,巡視所轄各縣委,並準備暴動。從這個意義上,他是五一暴動領導人,而且本身是可以成為當地最高領導的,結果沒有,並不是他輕鬆了,我說的不對,老席照顧我的麵子,也說錯了,剛查來,黃在2月巡視泰興、如皋後,3月到東台巡視,召集縣委開會時,被縣當局抄了會場,全部抓走了。現在可以明白黃書記的上級王書記為什麽在4月親自出馬巡視如皋了。

當時準備暴動不止如泰兩縣,特委下屬縣委都計劃有動作,特委領導應是天經地義,我最初不以為黃是領導,主要是認為他並沒有被入另冊,既然蓋棺論定裏沒有蘇北起義老大的桂冠,應該就不是老大,這個推論是對了,下麵以為人家輕鬆,就是不當推論了,人家被捕啦。

泰興和老沈的事,席兄在這裏和你自己坑裏都補了點,補得好,如皋不可專美。我也去添了一小鍬。還有一事,那個“二十四起義表”,蘇北起義時間不對啊,五月就“冬”?地方也劃的大了了,黃被捕後,全區的計劃就沒有聯動,叫如泰暴動確切些,現在的記載就是這兩縣有大一些動作,其他各縣有行動怕也不大。如、泰兩個縣委書記是各自掌舵,上麵有一個聯席會議,算有配合,但基本兩縣還是各自起事。要說上麵還有一層,就是王若飛了,有人要掛他,也罷,但他畢竟不在當地,那就要算我說的比較“領導”了。

最後也要客氣一句,讓席兄見笑了,其實就我們兩個說相聲,五十步一百步的,自己個樂吧

說起來抓個人一起鑽牛角,搞清點東西(或自以為搞清點事情),還真是挺樂的,就是累得慌

席琳:A兄辛苦,謝謝謝謝。

這樣,黃逸峰的事情,基本上是弄清楚了。所以如果說蘇北起義排領導人的話,我是傾向於黃逸峰排第一位的。相似的可以參比的例子,就是廣西左右江起義。右江(百色起義)目前排名:鄧小平、張雲逸、陳豪人。左江(龍州起義):鄧小平、俞作豫、李明瑞。

其實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鄧小平於百色起義前兩個禮拜(1929年11月28號左右,現在的官方說法是12月10號),就跑上海去了,龍州的事,鄧小平更是膀不上邊。要說鄧是紅八軍紅七軍的領導人,沒錯,因為那是後來中央任命的。但要說是左右江起義的領導人,就有點那個了。(哈,自己打自己一個嘴巴)

A兄的材料,還有下麵這個補充,說明黃逸峰當時的目的,就是發動全地區的五一暴動。王若飛的出馬,隻是來替補一下,在方向和策略上,並沒有什麽改變。當然了,正如A兄所言,這黃逸峰如果不是在布置起義的途中被抓起來,他這起義第一領導人的位置,就更是名正言順。如果當時黃逸峰就給殺掉,也肯定比後來活著,就蘇北起義而言,更為榮耀。至少他可以象百色起義時的韋拔群烈士那樣,混進起義領導人的行列。最不濟,是老黃祖墳裏冒青煙,不小心被黃袍加身,或者後代中出個什麽牛人,那麽整個蘇北起義的曆史,都得改寫。嘿,誰知道呢。

1928年3月,奉命到南通組建中共南通特委的黃逸峰到東台巡視,他向縣委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關於組織農民暴動的決議。縣委決定:首先在城郊地區組織農民暴動,相機占領縣城;如不能占領縣城,則將暴動向沿海地區擴展,建立農民武裝。暴動的時間定在5月1日。為此,黃逸峰、陳雪生等深入三灶地區,指導和部署暴動的準備工作。從三灶回東台城的第二天晚上,縣委開會時,不料被敵發現,國民黨東台縣縣長田良驥連夜進行大搜捕,黃逸峰和中共東台縣委全部領導成員同時被捕。隨後,東台革命轉入了低潮。

順便說一下,這王若飛,和羅亦農一樣,都是共產黨早期不可多得的幹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