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百年五牛圖之二:關於蔡鍔

(2006-02-10 09:59:39) 下一個

注:網上牛人很多。看見這個,深以為然。轉過來,細細地欣賞。

作者:梁由之 提交日期:2005-8-5 17:18:00
  
  一.開頭的話

  據曾副總理培炎同誌某次講話精神,當今正處在華夏曆史上的第四大盛世之中,而且還是超邁前古的,是盛中之盛。聞此特大喜訊,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歡欣鼓舞,倍感自豪。梁某自然也不例外。藐予小子,恭逢其盛,真是何幸如之。
  但也不是沒有一絲遺憾。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忝為男兒,從小傾心軍旅之事,對刀光劍影、逐鹿中原,無限神往。形勢比人強。正當壯歲,忽焉盛世已至。看來,隻能滿足於紙上談兵啦。在下就姑妄言之,談談軍人軍事。請大家教正。
  縱觀中國曆史,倒頗有點象陳寅恪先生說的“退化論”。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之際,三國鼎立,隋唐更代:這些前古中古時代,華夏民族踔厲風發,人才輩出,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正劇,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趙宋一代,文化昌明空前,軍威國力卻一直萎靡不振。作為唯一不讓前賢的傑出軍人,嶽飛還被性無能的皇上和千古神奸的宰相合謀殺害。朱明開國,徐達、常遇春們的對手太過一般。明末,能提起的軍人隻有李定國和鄭成功,他們都壯誌未酬----不過國姓爺收複台灣,利在當時,功在千秋。我是不會把多爾袞之流視為中國人的,他們自己也是如此。及至清末民初,那些糾糾武夫,就更是等而下之,大多都是提不上桌麵的破爛。
  民國軍人,梁某獨服蔡公鬆坡。
  
  二.英雄身世

  雖有“英雄莫問出身”一說,但我們中國人的習慣,還是喜歡從頭說起。這樣其實也不錯。
  蔡鍔,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農民,兼做裁縫。母王氏。家世寒微。
  鬆坡從小穎悟,聰明過人。6歲讀書,13歲即考中秀才,一方傳為佳話。15歲在2000名青年材俊(僅招收40名)中脫穎而出,考入設立於省會長沙的時務學堂。這對他的一生具有決定性影響:就在這裏,他認識了梁啟超。
  湖南地處內陸,原本閉塞保守。卻因出了個曾文正公,開了一代風氣,由是人才鼎盛,思想開明。戊戌變法時,湖南巡撫陳寶箴(曾氏門生故吏,寅恪先生祖父)是方麵大員中唯一公開支持維新者。時務學堂,即由其子陳三立協同譚嗣同、黃遵憲、熊希齡、唐才常、皮錫瑞等精英合力開辦,旨在培養維新人材。學堂的中文總教習,就是年方24歲,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一代天驕梁啟超。
  時務學堂開辦之後,兩年間共招考三次,錄學生200餘名。蔡鍔是同學中年齡最小的,所謂“白帽輕衫最少年”。成績卻很出色,與李炳寰、林圭並稱為三大高材生。梁啟超對他特別賞識,勤加扶掖點撥,師弟之間建立了曆久彌堅、終身不逾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變發生後,陳寶箴去職,時務學堂被停辦。鬆坡先後到武漢、上海、日本,輾轉求學。1900年回國參加唐才常在武漢組織的自立軍反清起義,事泄失敗,師友多人遇難。鬆坡幸免,但受到強烈刺激,乃改名艮寅為鍔;更不顧梁啟超等人的反對,下決心投筆從戎。次年再去日本,改學陸軍。
  1904年10月,以優異成績在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與蔣方震、張孝準並稱“中國士官三傑”。冬天,回國服務,各方競相爭聘。那時的“海龜”,好象比於今遠為稀缺,也更加走俏。
  回國後,蔡鍔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擔任軍職,備受各方政要器重。
  1906年,清廷在河南舉行新軍秋操演習,作為軍界新銳,鬆坡奉令觀操,並充任中央評判官。就在這時,他第一次見到袁世凱。這兩個大佬的恩怨情仇,耐人尋味,活脫脫一對生死冤家。
  1911年夏天,在雲南編撰出版重要軍事著作《曾胡治兵語錄》。青年軍人蔣誌清如獲至寶,推崇備至。若幹年後,蔣氏改名中正,先後成為蔣校長、蔣總司令、蔣委員長。至7月,雲貴總督李經羲奏準朝廷任命蔡鍔為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這是一個非常及時的任命: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義爆發。
  10月30日夜,昆明新軍發動重九起義。次日,昆明光複。11月1日,起義官兵組成“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眾望所歸,被推舉為雲南都督。時年二十九歲。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建立。第二年10月,鬆坡奉調到北京,在中央政府擔任多項職務。當時,他對袁氏持理解、支持態度,試圖幫助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厲行統一和建設,反對孫中山動輒興兵。又主張軍人的“不黨主義”。期間,與恩師梁啟超過從甚密。
  1915年下半年,袁項城利令智昏,帝製自為的狼子野心漸露。對鬆坡,則一方麵密加防範,一方麵多方羈縻。他對左右親信說:“此人之精悍,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鬆坡已看穿此公的鬼蜮伎倆,不為所動,另有盤算。但他是一個智深勇沉、勁氣內斂的人,虛與委蛇,不動聲色。
  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位。19日,蔡鍔擺脫監視,曆盡艱辛,間關萬裏,抵達舊治昆明,與唐繼堯等決策反袁,確定先禮後兵。先通電規勸。但袁氏泥足已深,不肯回頭。25日,蔡鍔、唐繼堯等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武裝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1916年1月,蔡鍔率軍出征四川,與袁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鬥。袁世凱人心喪盡,內外交困,做了83天可憐巴巴過幹癮的關門皇帝後,於該年6月6日一命嗚呼。次日,黎元洪就任大總統。中華民國國體得以保持,護國戰爭勝利。中央政府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
  但鬆坡因患當時還屬不治之症的喉結核,又戎馬倥傯,盡瘁國事,已經病體難支。視事未久,就向中央政府請假治病。8月9日,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兩袖清風出夔門。月底到上海,隨即東渡日本,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治療。
  1916年11月8日,再造共和的一代偉男蔡公鬆坡在日本逝世。時年三十四歲!
  臨終前,口授遺電,由好友蔣方震、石陶鈞記錄代呈中央政府:
  1.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
  2.意見多由於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
  3.在川陣亡將士及出力人員,懇飾羅、戴兩君(指在四川分別代理其職務的羅佩金、戴戡二人)核實呈請恤獎,以昭激勵;
  4.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無一言及於家事。
  數年前,有朋友出書,名之曰《常常感動》。我很不以為然,覺得太過小資。起碼如我輩,曾經滄海,是很難被什麽東西感動啦。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鬆坡遺囑。不怕各位見笑,追念前賢,環顧現實,在下嚐為之感慨生哀以至於有淚盈睫。
  
  三.平生功業
  奇才蓋世又一輩子不合時宜的蘇東坡曾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毛澤東一生何等事功。可他說,自己一生也就做了兩件事:驅蔣;發動文革。倒剛好是一破一立。
  蔡鍔短暫的一生,建樹非凡。舉凡政治體製、憲政研究、軍事教育、治軍思想、詩詞對聯......,可述者甚多。
  但最為壯偉的功業,無疑是以下兩端:其一,領導昆明辛亥重九起義,光複雲南;其二,拒絕一切利誘,克服無數險阻,冒死犯難,發動領導護國運動;並親冒矢石,以重病之身在第一線指揮作戰,終於挫敗了神奸巨憝袁世凱,粉碎了洪憲皇帝夢,讓千年帝製永遠進入曆史的垃圾堆;再造共和,為國民爭得了人格,使民主共和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這些,大家應是耳熟能詳,無須在下細說。梁某隻挑一個剛好與鬆坡平生這兩件大事存在某種因果關係,極見此公眼力手段,又不大為人所知、所注意的軼事,作為注腳。以見事所必至,理有固然。
  1913年,時任雲南都督的蔡鍔將調到中央政府任職。雲南帶兵將領謝汝翼、李鴻祥等,都對即將出現的遺缺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但蔡鍔另有想法。他保薦時任貴州都督的唐繼堯回滇繼任。貴州“改土歸流”之後才設立行省,地狹民窮,一切惟雲南馬首是瞻。當時又流行本省人治理本省的說法和做法,唐、謝、李都是重九起義的中堅分子,又都是雲南人。以小易大,衣錦還鄉,唐繼堯當然喜出望外。可謝、李就不樂意了。李鴻祥更是向鬆坡力爭,說:唐已外任,就象已經出嫁的姑娘,應該向外謀求發展,不宜再回娘家爭權奪利。鬆坡知人甚深,不為所動,並作好相應安排。結果,唐繼堯順利出任雲南都督,貴州都督亦由與蔡、唐有深厚淵源的劉顯世(貴州人)繼任。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唐繼堯對鬆坡不能不有極為深刻的感恩知己之感。袁氏老奸巨猾,樹大根深。試圖改變國體、帝製自為時,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似乎已有必成之勢。唐繼堯其時已獲封開武將軍,授一等侯,唐父興高采烈,對袁氏感激涕零。唐盡可安富尊榮,南天獨霸,為所欲為。但他棄之不顧,毅然決然興兵護國;鬆坡逃離北京後輾轉道路進入雲南,毫不遲疑猶豫,足證蔡、唐二人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的雙重基礎的。護國軍興,雲南獨立。貴州第一個相應。
  鬆坡當年的棋子與伏筆,逐一發揮了作用。
  鬆坡公忠體國,誌向高遠,深謀遠慮,英華內斂,厚積薄發,事發必成。決非自我神聖欺世盜名眼高手低一事無成之徒可比。
  
  四.特立獨行
  孫中山號稱“國父”。國共兩黨或真或假都對他頂禮膜拜,固不待言。精明自負如阿扁,也不得不對孫維持一種表麵上的禮貌。國民黨的亂臣賊子如宋楚瑜,首訪大陸,也跑去祭拜中山陵。真是盛矣隆矣,堂哉皇哉。
  恕在下眼拙,我拿著放大鏡翻了不少典籍,實在看不出孫氏何以能算是中華民國“國父”。換一個字,慶父,倒是差之不遠,庶己近之。
  作為曆史人物,孫文自有其貢獻和地位。但對此公,梁某實在不敢恭維。他是這樣一種人:自以為真理在手,智珠在握,惟我獨尊,予智予雄。任何人都不行,就我行。成功必自我出。為了一個虛幻的目標,不惜一切代價: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外交的......。不顧實際,不恤國力,我行我素,烏煙瘴氣。孫大炮的諢號,其來有自。
  下麵僅舉一例,以見孫先生迂遠而闊於事情到了何等地步。
  1912年8、9月間,孫文、黃興北上,與大總統袁世凱共商國事。孫非常認真地表示他願在十年內修築鐵路20萬裏,請袁在同期訓練精兵100萬。令袁嗔目結舌。
  如今,都快過去100年了,國家也走進新時代,欣逢盛世。現在我國有鐵路多少裏?高明有以教我。
  袁世凱在親信麵前對孫中山、黃興的評價是:“孫氏誌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奸雄就是奸雄。袁大頭真是不簡單。對比他對孫黃宋蔡四人的評價,真是韻味悠長。別的且不說,即便就從這一點看,我對日前據說是一個“美得驚動了中央”的胖子寫的極為嚴苛地批評劉亞洲的帖子就不能不持保留態度。它給我的感覺是小氣加書生氣。魯迅說過: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他轟走了。書生畢竟就是書生。話扯遠了,打住。
  近半個世紀來,多了很多莫名其妙、荒唐可笑的教條。如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如曆史上的孫中山、馮玉祥。
  隻要是讀過一些近代史書籍,且肩膀上扛著的腦袋確屬自己的朋友,對基督將軍其人,必然會有自己的認識。但讀官方出版物,你隻會知道他愛國反蔣,都是予以正麵肯定的。十多年前,李銳先生的力作《廬山會議實錄》問世。奇了怪了,原來另有奧妙。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我黨最高層一致給彭總的定性是:野心家、陰謀家、偽君子、馮玉祥!喝喝,原來如此。大家隻是心照不宣罷了。心裏所想與嘴巴所說、紙上所印居然大相徑庭,真是咄咄怪事。
  評價蔡鍔,原來也要定性、劃線。是“滅清、抗袁、擁孫”的孫中山革命派,還是“保清、附袁、反孫”的梁啟超改良派,學者們爭得不亦樂乎。其實,這是一個偽問題。
  蔡鍔向來主張和篤行的是軍人的“不黨主義”。他當然不是革命派,對孫中山從來都是敬鬼神而遠之。梁啟超是他的恩師,影響很大,關係極深。但鬆坡也並不是惟老師馬首是瞻。進退行止,他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說他是改良派也比較勉強。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如果硬要戴頂帽子,我隻能說:他是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真誠偉大的愛國者,一個現實感很強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個存在主義者。
  蔡鍔與孫文保持距離,是因為他認為後者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足成事。
  無庸諱言,鬆坡支持、擁戴過袁世凱,而且是堅定的、真誠的。事實俱在,不必曲為之說。二次革命前後,鬆坡的言行就是例證。當時他認為,這麽大一個國家,又當政體變更之際,亟須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作為重心,從事統一和建設大業。強幹弱枝隻會引發內亂,毀了國家的前途。一切隻能在法律範圍內行事。所以他才不顧個人名利,欣然進京,想在中樞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他對袁氏的認識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當他看穿了袁世凱的帝製野心後,就對他不抱任何幻想,拒絕一切拉攏利誘,準備反袁。因為袁氏已不是一個眾望所歸可資利賴的國民政府首腦,而是一個即將黃袍加身的孤家寡人了。
  這完全不足為鬆坡之病。恰恰相反,這倒正可反映出他克己奉公,一切以國家根本利益為依歸的高貴品質。這樣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少了!蘇東坡說:“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我也是這樣看待蔡鍔對袁世凱由支持到反對的。作為軍人,更是“貴其真也”。
  梁啟超則是另一種情況。他對鬆坡影響之大,關係之深,路人皆知。不少人認為他們的政治見解和做法完全一致。這實在是皮相之見。梁蔡師弟,大同小異。大同,就不多說了。小異,試述一二。
  1.蔡鍔決定投筆從戎時,任公曾力加反對。認為他天資聰穎,身體瘦弱,不如研究學問。鬆坡不為所動。並說:不做個出色的軍人,就不再來見梁師。此其一。
  2.1915年底,鬆坡離京入滇。梁氏一再要求他先從唐繼堯手裏奪回大權,以便展布。後來蔡、唐商討誰出征誰留守時,任公又一再去電,建議唐出蔡留。這是一些非同小可的建議。弄不好或私心稍重,定力稍差,都會導致自亂陣腳,前功盡棄。後果不堪設想。
  鬆坡不為所動,一秉大公。終於協力同心,大功告成。此其二。
  3.護國戰爭勝利,鬆坡由前線到成都就任四川督軍兼省長。經過簡陽時,熊克武認為護國軍興,是由梁啟超的進步黨號召,蔡鍔發動領導的,熊所屬的國民黨對此役關係甚小。與其被排斥,不如自己識相,自解兵柄。不料蔡鍔不但沒有批準熊辭職,反而認為他無個人名利思想,特予器重,任命熊為第5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熊及國民黨人極為感動。任公則頗致不滿。此其三。
  似乎用不著多說了。
  在梁某心中,蔡公鬆坡,大忠,大智,大勇,大廉,是極為稀缺的最優秀的中國男人,中國軍人。
  忠,智,勇,上文都有涉及。下麵談談蔡公的廉。
  護國軍興,袁世凱惱羞成怒,責令湘督湯薌銘查抄鬆坡家產。不想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將軍為官多年,邵陽老家卻仍然寒素貧微,“實無財產可查封”。
  鬆坡病逝後,人們發現他生前“尚欠債三四千金”。
  曆史學家李劍農寫道:鬆坡“曆歲治軍南省。光複之初,開府滇中且二年,未嚐為身謀。蓋棺後室家蕭然無長物,尤是為當世軍人楷模。”
  作家陶菊隱說:“自民國以來,武人解兵柄,棠愛猶存者,蔡鬆坡一人而已。”
  另據史書記載,陸建章卸任陝西督軍,挾財離陝時,裝運行李的騾馬車達一千多輛,前隊已到臨潼,後尾還沒出西安東關。
  不由想起一個關於林總的典故。
  葉群在延安生下豆豆後,奶水不夠,小孩常常哭鬧。她讓林彪想辦法去弄點奶粉,林總老是不吭聲。有一次小孩哭得厲害,葉群也哭了,再次要林彪想辦法。林總說,沒有辦法。葉群說,怎麽會呢?你是115師師長,又是抗大校長兼政委,跟主席關係又那麽好,這點小事,會沒有辦法?我看見不少官比你小的人都可以弄到的。林總又不吭聲。葉群跟孩子一起哭鬧。林總站起來,淡淡地說了一句:人和人不一樣。葉群受到觸動,也就不吭聲了。
  是的,人和人不一樣。有時比人與動物的差別還大。
  但是,真正的國之精英,又是何其相似乃爾!
  
  五.儒將風流
  吳佩孚是著名的秀才將軍。能詩,“電報戰”時更是妙句迭出,頗為出采。
  其實,蔡鬆坡13歲中秀才,手不釋卷,學貫中西,文化素養頗深,決不在吳子玉之下。隻是文名為其武功所掩罷了。
  蔡鍔詩文函電等均頗有可觀。這裏隻說說他的幾副對聯。
  
  1.淡泊明誌,
   夙夜在公。
  
  作於1910年。時任廣西講武堂監督。
  上聯濃縮諸葛武侯名言。下聯直接采用<<詩經>>成句。工穩勁拔。可視為鬆坡一生的座右銘。
  
  2.才若晨星,國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殲絕;
   君等飲彈,我亦吞炭,與生也廢棄,寧死也芬芳。
  
  作於1916年4月。吳恭亨說:“吞炭自喻病喉失音。然三十六字,絕為沉痛,亦絕為嗚咽。人亡之感,千百世下,讀者尤生累欷。”
  
  3.是南來第一雄關,隻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
  
  題雪山關聯。作於1916年初,鬆坡時在川南前線指揮作戰。多處化用唐宋詩於無形,豪邁蒼勁,厚實雄渾。我很喜歡。有人說,此聯是朱德與蔡鍔合作而成的,那大概就是魯迅所說的“借光自照”了。
  
  4.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挽黃興聯。作於1916年11月初。時在日本九州治病。此為鬆坡絕筆。
  
  上聯讚揚黃克強首創民國的功勳。又提及武侯名言,可見這位先賢對鬆坡誌業人格影響之深遠。亦可視為鬆坡的夫子自道。
  下聯感念友誼,自傷身世,令人黯然神傷。
  
  此外,蔡鍔與小鳳仙的一段高山流水風塵情緣已久為人知。這裏就不多說了。也轉錄幾副對聯,供大家欣賞。
  蔡鍔贈小鳳仙聯:
  
  1.此地之鳳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作於1915年,北京。嵌字聯。
  
  2.不信美人終薄命,
   從來俠女出風塵。
  
  小鳳仙挽蔡鍔聯:
  
  1.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2.萬裏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小鳳仙的兩副挽聯工整貼切,愛厚悲深。又深自矜重,決非俗手所能為。這兩副出色的挽聯,伴著小鳳仙的名字,應與鬆坡同不朽。
  
  六.餘音
  與幾個朋友遊泳後喝酒聊天。談到清宮戲,報紙電視,反腐保*先,太平盛世。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
  某甲忽然說:“還是嶽少保說得是: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就不愁天下不太平。”
  某乙反駁了幾句。還沒說完,正找詞呢,某甲又連珠炮似地說:“多年不打仗了,武將怕不怕死,不好說。可你見過能有幾個文官不愛錢的?國家也還沒統一。你用的東西,大到汽車、家庭影院,小到洗發精沐浴露牙膏刮胡刀,有幾樣是真正的國貨?飛機 、航母什麽的就不說啦。再說,盛世不盛世的,都是後人評說的,沒見過誰自己宣布吧?”
  一時舉座默然。
  時近午夜,這篇文章總算可以結束了。有點兒累,但也感覺很痛快。今天立秋,天氣也真的轉涼,比較舒爽了。寫寫蔡公鬆坡,是我多年夙願。現在,終算如願以償。快何如之。
  涼風由陽台吹進書房。夜空闃寂,花香四溢。
  忽然想起東坡的詩句:
  江城地瘴蕃草木,
  隻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
  桃李漫山總粗俗。
  ......
  (2005年8月7日完稿,9日改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