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仁(1887-?)
李任仁生於1887年。原廣西壯族自冶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早年參加同盟會,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從1925年開始,就與我地下黨員有了聯係,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反對蔣介石叛變革命,仍與我黨有聯係。1931年出任廣西省教育廳長時,創辦了廣西師範專科學校,聘用共產黨員和進步愛國人士辦學,培養了一批革命知識分子。1935年底赴上海參加救國會與沈鈞儒等人共商救國大事。1936年“兩廣事變”後提出“停止內戰,團結抗日”。西安事變後,主張和平解決。第二次國共和作時期,擁護我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積極參加和支持抗日救國和民主運動。1938年出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兼廣西建設研究會會長期間,同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籌建成立桂林文化供應社和廣西憲政協進會。發表宣言,要求國民黨還政於民,實行憲政,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並利用這些組織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和民主運動。1944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時,他掩護、幫助共產黨員和進步愛國人士安全撤離。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桂林與陳劭先等人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主張進行民主改革,反對內戰,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內戰。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時被推選為中央委員,擁護我黨提出的八項條件,建議和平解放廣西,對爭取桂係軍人員起義做了大量工作。李任仁同誌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團結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長期與我黨合作,堅持與國民黨頑固分子作鬥爭,是國民黨真正的左派進步人士,是廣西進步民主派的代表,在區外、港澳和海外也享有聲望。對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李任仁同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務委員、民革廣西區委常務委員、全國人民救濟總會廣西分會主席、廣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李宗仁 (1891~1969)
原中國國民黨政府代總統。字德鄰。臨桂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任廣西將校講習所教官。1916年投桂軍,參加護國和護法戰爭,由排長升為營長。1922年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後所部改為定桂軍。1923年任定桂討賊聯軍總指揮。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南京國民黨政府第三路軍總指揮、西征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曾參與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9年桂蔣戰爭中敗北出走香港,旋潛廣西任“護國救國軍”第一方麵軍總司令,與蔣介石對抗。1936年以反蔣抗日為號召,與廣東陳濟棠發動“六一”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曆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漢中行營主任,指揮所部取得台兒莊抗日大捷。1945年後曆任北平行轅主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前夕出走美國。反對“台灣托管”和“台灣獨立”。1965年7月返回大陸定居。
李濟深 (1885~1959)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名李錦江,字任潮。蒼梧人。曾入廣東黃埔兩廣陸軍中學、廣東講武學堂、保定軍谘府軍官學校學習。1914年任陸軍大學教官兼陸軍部軍事編輯局編修。1920年底後任粵軍第一師副官、參謀長、師長兼第一軍參謀長。1925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1927年參與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任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1929年因反對蔣介石討伐李宗仁而被軟禁於南京湯山,“九一八”事變後獲釋。1933年11月聯合十九路軍蔡廷鍇等人在福建發動抗日反蔣運動,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失敗後往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任主席兼組織部長,從事反蔣抗日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曆任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軍事委員會西南辦公廳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支持抗日民主運動。1947年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主席。同年底,從香港進入東北解放區。1949年1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銘樞 (1889~1965)
原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字真如。合浦人。早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南京陸軍中學、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曾加入中國同盟會。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兼武漢警備司令。1929年任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0年所部改編為第十九路軍,參加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任京滬衛戍司令,與蔣光鼐、蔡廷鍇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曾代理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1933年和李濟深等在福建發起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後避居香港。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員、高級參謀等職。1947年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交通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職。1956年5月15日在北京病逝。
陳濟棠 (1890~1954)
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字伯南。防城人。早年參加同盟會。1913年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後入粵軍,從排長晉升為旅長,參加護國、護法和討伐陳炯明之戰。1925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一師師長兼任欽(州)廉(州)警備司令。1928年後任第四軍軍長兼西區綏靖委員、廣東編遣特派員,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曾率部鎮壓工農武裝。1929年3月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0年通電反蔣。1931年將所部擴編為第一集團軍,自任總司令,奪取了廣東政權。1932年任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1936年聯合桂係,發動反蔣抗日的“六一事變”。失敗後經香港赴歐洲。1937年9月回國後,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會、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1940年任農林部長。1946年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1950年4月逃往台灣,後任台灣“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
鄧拔奇(1903~1931)
革命烈士。“四一二”政變後,中國共產黨廣西黨組織領導人。廣西懷集(今屬廣東)人。1925年考取蘇聯孫逸仙大學,因故留在廣州工作,常為廣西留俄學生報《疾呼》撰文。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黨的基層組織領導工作。1927年春,中共廣東省委派鄧同廖夢樵到梧州恢複廣西黨組織,5月,組建中共廣西地方執行委員會,廖任書記,鄧任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秋,廖夢樵犧牲後,鄧繼任中共廣西地委書記。1928年1月,廣西地委改稱為廣西特委,仍任書記。6月1日,廣西特委擴大會議在貴縣(今貴港)召開,指定朱錫昂為書記,鄧任常務委員兼玉林地區巡視員。1930年9月,任中共中央特派員,到廣西右江地區黨組織傳達指令,要求紅七軍北上攻打柳州、桂林。翌年初,隨紅七軍到達全州後,受紅七軍前委委托,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3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兼秘書長。5月,代表省委赴廣西右江和鬱江地區巡視。1932年春,任中共東江特委組織部代理部長,同年10月在大南山區作戰中犧牲。
張雲逸(1892~1974)
原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原名張雲鎰,又名張勝之。海南文昌人。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法戰爭。大革命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師參謀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9年被派到南寧,擔任廣西警備第四大隊長、廣西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同年與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和創建紅七軍,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前委常委、軍長。後奉命率紅七軍主力北上,參加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和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曆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紅一方麵軍副參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長征時任中央縱隊先遣隊司令員、紅八軍團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參謀長、副軍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華東後方工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廣西省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國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至第十屆中央委員。
雷經天(1904~1959)
原廣西省副主席。原名雷榮璞,字季鯤。南寧人。早年參加"五四"運動,被選為南寧市學生聯合會主席。1925年在上海大夏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大夏大學黨團支部書記。1926年派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宣傳科長,不久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宣傳科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先後任葉挺領導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六十團黨代表、二十四師黨代表,廣州起義委員會委員。1928年被派回廣西,參加恢複、發展黨組織工作。任中共廣西特委常委、代理書記,廣西省農民協會籌備處主任員。1929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和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任中共紅七軍前委委員,中共右江工委(後改為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到達中央蘇區後參加第三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八路軍南下第三支隊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中央局秘書長,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廣西省副主席,中共廣西省委常委,最高法院中南分院院長,華東政法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
韋拔群(1894~1932)
右江農民運動和百色起義領導者,革命烈士。曾用名秉吉、秉乾、韋萃,東蘭人,壯族。1908年起,先後在東蘭縣高等小學堂、慶遠府中學堂和桂林法政學堂就讀。1916年,反對袁世凱稱帝,招募100多名青年到貴州護國軍熊克誠部參加討袁,任連附。1920年離開舊軍隊,到廣州參加改造廣西同誌會,任政治組副組長。 1921年9月回東蘭,成立改造東蘭同誌會。1923年7月至10月,三次率領農民武裝攻打東蘭縣城。1925年春,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被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委派特派員, 5月回到東蘭武篆,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8月成立東蘭縣農民協會。9月,在武篆舉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先後為右江地區各縣培訓農運骨幹500多人。翌年2月,為反抗桂係當局"進剿"農軍,率農軍退入西山,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9月,指揮農軍攻占東蘭縣城。1927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恩奉特支領導下,任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亦稱"三南總部")常委和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一路總指揮,抗擊進犯東蘭、鳳山的國民黨軍,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桂政,接受中共代表鄧小平的勸說,開放工農運動。8月,到南寧出席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當選為農民協會籌備處副主任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出席中共東蘭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縣委委員。11月初,率農軍攻占縣城,頒布了《廣西東蘭縣革命委員會最低政綱草案》。12月11日,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三縱隊長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率隊肅清各地反動武裝和參加隆安、亭泗戰鬥。1930年初,紅七軍主力到黔桂邊開展遊擊戰爭,率縱隊留守東蘭、鳳山根據地。4月,與從上海回來的鄧小平在武篆進行土地革命試點工作。11月,紅七軍集中河池整編,被任命為二十一師(後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授命率約100人回右江地區,擴建部隊,堅持根據地。多次粉碎桂係軍隊的殘酷"圍剿"。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9日,在東蘭縣被叛徒殺害,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