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共領導下的閩北黨組織、政權、軍事機構的設置和行政區劃沿革

(2005-12-31 06:07:25) 下一個
中共領導下的閩北黨組織、政權、軍事機構的設置和行政區劃沿革
[ 市委 ] [ 2004-12-24 15:18:33 ]

 

  南平市位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脈南麓閩江上遊,東南與寧德市的古田、屏南、壽寧、周寧等縣為界,西南與三明市的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縣相連,東北與浙江省的江山、龍泉、慶元等縣毗鄰,西北與江西省的鉛山、上饒、廣豐、資溪、黎川等縣接壤,現轄延平區、邵武市、建甌市、建陽市、武夷山市和順昌縣、光澤縣、浦城縣、鬆溪縣、政和縣,麵積2.63萬平方公裏,人口300萬餘人。俗稱閩北。但在近現代史上,閩北的區域範圍卻不限於此,屢有變化,這就給閱讀閩北革命史、了解閩北區情的朋友帶來許多困難。

  閩北西有武夷山、杉嶺,北有仙霞嶺與江西省、浙江省分隔,地理環境和居民生活習俗與外省有明顯的差異,長期以來省界比較固定,除了民國時期的1934年8月至1947年8月,光澤縣曾一度劃歸江西省管轄外,基本上沒有變化。但在革命戰爭年代,在特定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在幾省或幾縣相鄰的邊界反動力量相對薄弱地區,建立黨的組織、政權,這往往要打破縣域、省域而另外命名。如閩浙贛省、廣(豐)浦(城)崇(安)縣等等,而這些組織、政權又因各個時期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的時存時亡,飄忽不定,有的甚至轉瞬而逝,令人摸不著頭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閩北革命史,了解閩北區情,特對閩北近8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政權、軍事機構的設置和行政區劃沿革作一梳理。

  在大革命時期,閩北一批在外求學的學生接受馬列主義,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他們受黨委派回鄉開展建黨工作,於同年7月在建甌成立了閩北第一個黨支部,葛越溪任書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中央決定:“閩省暫時劃分為閩南、閩北兩區。興化、泉州、廈門、漳州、龍岩、汀州所屬為閩南;福州、南平、邵武、建寧(建甌??引者注)所屬為閩北。各設臨時委員會管理之。閩北臨時委員會直隸中央,閩南臨時委員會由粵省委指揮”(《中共中央致閩北閩南臨委信》1927年8月)。同時派遣在黨中央任秘書的陳昭禮回閩北,於同年8月在建甌成立了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陳昭禮任書記,機關駐建甌城關五通巷“三一八”烈士劉葆彝故居,下轄中共建甌縣委、中共崇安特別支部(1928年1月改縣委)、中共浦城岱後支部、中共建陽支部等組織。

  1927年9月,臨委組織委員潘作民代表臨委赴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於9月底返回建甌傳達中央指示,決定改組臨委組織,成立福州、延平(南平)兩個辦事處。會後,陳昭禮即到福州成立了閩北臨委駐福州辦事處,對已被破壞了的福州黨組織作了恢複和整頓工作。

  10月15日,中央決定合並閩南、閩北兩臨委為中共福建省臨時委員會。12月,福建臨時省委成立,閩北臨委撤銷。

  閩北臨委撤銷後,閩北黨組織工作由省臨委委員兼特派員葛越溪負責。葛認為閩北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隻一人巡視指導有困難,決定並成立建安特別委員會,並由建安特委兼建甌縣委,特委機關設在建甌縣城天主教堂,由葛越溪任負責人,組織建甌、建陽、崇安等地的農民暴動。

  1928年3月20日和5月7日,中央兩次致信福建臨委,認為如“工農鬥爭的發展需要某幾縣聯合的指揮機關時,始組織特委”,“建安特委實際不需要”(《中共中央致福建臨委信》1928年3月20日),但這兩次指示信的內容均未傳到閩北黨組織。直至5月間,省委特派員來建甌巡視工作,批評特委領導暴動不力(建甌農民暴動因計劃泄漏未舉行)。特委領導人葛越溪不服批評,赴上海找黨中央申訴而滯留上海,後脫黨,建安特委和建甌縣委解體。1929年1月,福州市委派黃可英、陳平到建甌,恢複了建甌縣委,與中共政和支部一同隸屬於福州市委領導。在這個時期,黨發動了以崇安上梅為中心的崇(安)浦(城)農民暴動 ,成立了崇安民眾隊、閩北紅軍局、紅軍55團、教導團,後又成立了57團、崇浦遊擊隊、建陽獨立營等,建立革命政權,形成了紅色武裝割據。

  1930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為統一對閩北黨組織的領導,造成全省總暴動的態勢,派省委秘書長楊峻德回閩北組建閩北特委,楊任書記,並由閩北特委兼建甌縣委,下轄建甌縣委崇安縣委、建陽特支、政和特支、鬆溪特支、邵武黨團小組。同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閩北蘇區與贛東北蘇區合並。9月,楊峻德調回省委工作,特委撤銷。

  1930年10月,閩北蘇區正式劃歸贛東北行動委員會(12月改為特委)領導,將中共崇安縣委、共青團崇安縣委合並組成崇安縣行動委員會,機關設在星村,後遷下梅。同時劃歸贛東北領導的還有中共建陽縣委,而將建甌縣委和政和特支、鬆溪特支劃歸福州市委領導。

  1930年12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傳達到贛東北,糾正了李立三“左”的錯誤影響,撤銷了贛東北行動委員會,改建為中共贛東北特委(翌年9月改為省委),恢複共青團、工會等組織。1931年1月,成立中共閩北分區委員會,肖韶為書記,機關設在崇安坑口。7月上旬,分區委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7月下旬,分區機關先後遷往虹溪、大安。10月,閩北分區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坑口召開,選舉黃道為書記。1933年2月,閩北分區黨政機關遷入崇安縣城。同年4月,中央決定將閩北分區從贛東北省劃出歸新成立的閩贛省(一年後解體)領導。這個時期形勢比較穩定,組織得到極大發展。閩北分區委下轄中共崇安縣委、建(陽)浦(城)縣委、浦(城)崇(安)縣委、浦西特區委、廣(豐)浦(城)縣委、邵武特區委、邵(武)光(澤)縣委、邵武縣委、光澤縣委、東方縣委(轄光澤、黎川、邵武三縣邊界地區)、建甌中心縣委、建(甌)鬆(溪)政(和)中心區委、建鬆政縣委。還有閩北境外的廣豐縣委、鉛山縣委、上(饒)廣(豐)縣委、上(饒)鉛(山)特區委、上鉛縣委、江山縣委等組織。在黨的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建立了閩北蘇區政權,1931年1月,閩北分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改稱為分區蘇維埃政府。下轄建陽縣蘇維埃政府、建浦縣蘇維埃政府、崇安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稱縣蘇)、邵武特區蘇維埃政府、邵武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稱縣蘇)、東方縣蘇維埃政府、廣豐縣蘇維埃政府、上(饒)鉛(山)縣蘇維埃政府、廣(豐)浦(城)縣蘇維埃政府、浦西特區蘇維埃政府、邵武橋頭區蘇維埃政府、光澤縣蘇維埃政府、建鬆政革命委員會(後改稱建鬆政蘇維埃政府)、路下橋蘇維埃政府、鉛山縣蘇維埃政府、上(饒)廣(豐)縣蘇維埃政府。革命武裝也得到快速發展,1931年1月1日建有閩北分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改閩北軍分區),先後領導閩北獨立團、閩北獨立師、閩北軍政教導大隊、閩北紅軍58團、崇安赤警營、崇安獨立團、廣(豐)浦(城)獨立營、建(陽)浦(城)赤警營、浦西特區遊擊隊、廣(豐)浦(城)獨立團、邵武遊擊隊、邵(武)光(澤)獨立團、邵(武)順(昌)建(陽)遊擊隊、光澤獨立營、光澤獨立團;1933年以後又成立了閩北紅軍獨立一團,閩北紅軍獨立二團、閩北紅軍獨立三團、崇安赤衛軍、崇安獨立營、崇北獨立營、龍(泉)浦(城)遊擊隊、建陽獨立營、邵武縣委獨立營、邵武縣委警衛營、邵武獨立團、光澤獨立營、光澤獨立團。閩北蘇區發展成為橫跨閩浙贛三省邊區縱橫十餘縣、人口100餘萬的廣大區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國民黨反動派調集10萬重兵圍攻閩北蘇區,蘇區失陷,1935年1月,分區黨政軍機關主動撤出首府大安,開始了獨立自主、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分區委決定整頓機關、壓縮機構,實行黨政軍戰時一體化,將直屬的武裝和主力部隊3000餘人集中在長澗源整編為閩北紅軍獨立師,分兵向外遊擊。同時要求各縣、區成立遊擊司令部或指揮部,由縣、區蘇主席和縣、區委書記兼任司令和政委,開展遊擊戰爭。

  1936年2月,閩北紅軍與閩東葉飛領導的閩東紅軍在政和洞宮山勝利會師,4月,閩北、閩東兩遊擊區領導人在洞宮山召開聯席會議,商議成立閩贛省問題。6月,閩贛省委和省軍區在崇安嵐穀黃龍岩成立,黃道任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葉飛任省軍區司令員(未到職)。同時在閩北地區成立四個分區委員會:閩北分區委(亦稱一分區),書記汪林興,下轄崇安縣委、建陽縣委、廣浦縣委、西南戰區委員會;閩北特委(二分區),書記黃立貴,下轄光北特區委、邵光特區委、邵(武)光(澤)建(陽)縣委、邵(武)將(樂)泰(寧)縣委;撫東特區委(三分區),書記吳先喜,下轄資(溪)光(澤)貴(溪)中心縣委;閩東北特委(四分區),書記王助,下轄建(甌)鬆(溪)政(和)中心縣委、迪口縣委、建甌縣委。還有一些黨組織隸屬於中共閩東特委、浙西南特委,如鬆政中心縣委、政(和)屏(南)縣委、壽(寧)政(和)慶(元)中心縣委、龍(泉)浦(城)縣委等黨組織。這時蘇區已經不存在,但人民革命武裝依然強大,下設閩北紅軍獨立師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第五縱隊、第六縱隊,還有4個軍分區,下轄西南遊擊大隊、崇西遊擊隊、崇北獨立營、建陽獨立營、邵光挺進隊、建鬆政獨立營等。

  抗日戰爭時期,閩北各地黨組織貫徹中共中央《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積極主張聯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8年1月,閩北紅軍1500多人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開赴前線抗日,同時撤銷閩贛省委,在閩北成立閩浙贛特委(6月後改福建省委),曾鏡冰任書記。省委機關原駐坑口村頭村。後國民黨頑固派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破壞抗日協議,槍殺共產黨員,製造了一個個駭人聽聞的反共事件。在頑固派的“圍剿”下,省委機關曾先後遷至邵武大山、樟樹源和建陽太陽山等地,1943年11月再遷至閩中永泰、仙遊等地。當時,閩浙贛特委下轄邵光順中心縣委、建鬆政中心縣委、建甌縣委、崇安縣委、浦城縣委。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後,下轄閩北特委、建鬆政特委、閩江特委等組織,其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有閩北遊擊隊、建鬆政遊擊隊、王助支隊(建鬆政遊擊隊)。

  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全麵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悍然挑起全麵內戰,把福建分為兩個“清剿”區,閩北、建鬆政為第一“清剿”區,進行重點“清剿”。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福建省委於1946年11月在南平的村頭村黃連岐召開了省黨員代表大會,將省委改稱為閩浙贛區委員會(1947年9月再改為閩浙贛省委),決定將下屬特委改為地委,並成立省委城市工作部。下轄閩北、閩贛邊、閩東北、閩浙邊、閩中地委和區城市工作部,並領導了閩浙邊地區遊擊隊、閩東北地區遊擊隊等軍事武裝,1948年1月,省委機關從閩侯縣尚幹鄉遷回閩北,先駐南平的大鳳鄉東門村,2月轉移到上明洋村,成立了南古甌縣委,三四月間,再遷至岩溪村,在該村的水尾山搭棚駐紮。4月下旬,省委在大鳳鄉杜嵩鬆李家祠召開擴黨練幹會議,領導開展遊擊戰爭。1948年底,省委機關再轉移到大鳳鄉村尾村桃坪一帶駐紮。1949年元旦,再轉移到上溪村,將閩北各遊擊隊主力整編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邊縱隊,北上江西,迎接並配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閩北。

  1949年5月6日,中共閩浙贛省委崇安縣城工部人員占領崇安縣城,並於9日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十五軍一三○團消滅了縣城外圍的殘敵,迎接解放軍進城,宣告崇安回到人民的手中。這是閩北解放的第一縣。之後,南下解放大軍在閩北各地遊擊隊的配合下,勢如破竹,於11日解放建陽縣,13日解放建甌、浦城、水吉3縣,14日解放南平縣,15日解放鬆溪縣,19日解放邵武縣,23日解放政和縣。17日,起義部隊“中國人民革命軍贛粵閩邊區縱隊”攻占光澤縣城,“服從中國共產黨指揮”(不久其一部反叛,翌年2月18日再次解放),6月23日順昌解放。至此,南平市現轄的各縣全部解放。

  閩北中心區域解放後,6月初,中共閩浙贛省委在人民解放軍的配合、支持下,在閩北成立中共南平地方委員會、南平專員公署、南平軍分區和中共建陽地方委員會、建陽專員公署、建陽軍分區,機關分別設在南平、建陽縣城。南平專區下轄南平、順昌、將樂、泰寧、建寧、沙縣、尤溪、古田、屏南9縣,建陽專區下轄建陽、建甌、崇安、浦城、鬆溪、政和、水吉、邵武、光澤9縣。8月5日和11日,長江支隊第二大隊和第三大隊分別到達建甌和南平與地方幹部會師,旋即成立中共福建省第一地方委員會、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中共福建省第二地方委員會、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別取代中共建陽地委、建陽專員公署和中共南平地委、南平專員公署,機關分別駐建甌(因建陽縣城被國民黨飛機轟炸,原地委、專署機關駐地成為一片焦土)和南平。

  同年11月24日,華東局為了便於“群眾識別”,批準將各地地委按駐地縣名稱改名,閩北兩地委分別改稱為建甌地委和南平地委,兩專署也於1950年3月14日分別改為福建省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福建省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9月,建甌地委和建甌專署易名為建陽地委和建陽專署,機關於11月遷往建陽。1956年6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精簡國家機構、節約行政經費開支的精神,建陽專區撤銷,並入南平專區。原建陽專區所轄9縣及原永安專區所轄的三元、明溪兩縣和閩侯專區所轄的閩清縣劃歸南平專區管轄,至此,南平專區下轄21縣。九十月間,水吉縣撤銷,三元、明溪兩縣合為三明縣,12月新設南平市。此時(下轉第49頁)(上接第46頁)南平專區下轄1市19縣。1959年2月,三明縣劃歸三明公社(專署級);7月,鬆溪、政和縣兩縣劃歸福安專區;秋,閩清縣劃歸閩侯專區,南平縣並入南平市。在此期間南平專區轄15縣(市)。1963年8月,古田、屏南兩縣劃歸閩侯專區;1964年4月,為了加強林業管理,從順昌、建甌、南平劃出部分公社、大隊設立建西縣。此時,南平專區計轄1市13縣。

  1967年1月,地委、專署機關“造反派”組織於1月25日奪下南平地委和南平專署的黨政領導大權,並於2月19日成立南平地區革命造反委員會,3月18日改稱為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5月再改為南平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9月中旬,為貫徹中央關於備戰的戰略方針,專區革委會機關遷址於建陽縣城,1971年7月1日開始改稱為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此前已於5月間恢複了地委領導機構,稱中共建陽地區委員會)。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作出《關於調整行政區劃的決定》,撤銷建西縣,將其並入順昌縣,將建寧、泰寧、沙縣、尤溪、將樂5縣劃歸三明地區,鬆溪、政和合並為鬆政縣並從福安專區劃回。此時南平地區計轄1市8縣。1975年3月撤銷鬆政縣,複設鬆溪、政和縣。此後至今,閩北地區區域範圍幾無變化,下轄南平市(1995年改南平市延平區)、建甌縣(1993年改市)、建陽縣(1994年改市)、邵武縣(1983年改市)、崇安縣(1990年改武夷山市)、光澤縣、浦城縣、鬆溪縣、政和縣、順昌縣10個縣(市、區)。

  1978年3月,福建省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福建省建陽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至1981年初,全區各縣(市)革命委員會相繼改為縣(市)人民政府。1984年全區各縣(市)農村人民公社和農場改為鄉(鎮)人民政府。1989年1月1日,地區機關遷址於南平,改稱為中共南平地區委員會和南平地區行政公署。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地級南平市,原縣級南平市改為南平市延平區。

□(吳其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