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院士說話了

(2005-11-23 14:06:52) 下一個

中國的學術腐敗和院士製度,已經是臭不可聞,到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

前天,筆者轉了一個貼,並加了個題目,叫《打著紅旗反紅旗》,說是上海的一個院士,提議廢除院士製度,反對特權製度和官本位。結果以政協主席周光召打頭,上海的哪個院士,反而成了配角。在該貼下麵的評注中,筆者認為,中國的院士製度,不管問題多大,在製訂政策的利益集團過足了院士癮之前,是不會壽終正寢的。

今天,看到中國工程院的趙文津院士寫給《參考消息》的一篇文章,也是針對上麵那篇文章的。

趙文津院士是中國院士中的後起之秀,有很多真知灼見,能仗義執言,也非常活躍,因而聲譽日隆。趙院士日前曾撰寫數篇文章,竭力為前地質部部長李四光院士用地質力學原理指導發現大慶油田一事維護聲譽,也順便的批駁了,幾篇報告文學的作者對讀者的誤導,和已故的發現大慶油田的當事人,黃汲清院士,在這件史實中的一些不實之詞。這些觀點,都為官方所認可,因而在中國學術屆,流傳甚廣(筆者以前,均有轉載和評論)。

現在全文轉載趙文津院士的這篇文章,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目前的當紅院士,是如何看待院士製度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

附:趙文津對參考消息《“院士製度”改革呼聲日高》一文的批評

《參考消息》編輯部:尊敬的編輯先生:

  我是您刊的忠實讀者,每天讀後都很有收獲,這是我要向您們表示敬意和感謝的。

  11月17日您們刊出的《“院士製度”改革呼聲日高》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的四位先生的發言,如果是真實的,我認為太成問題了。我希望您們采取措施消除它產生的惡劣影響。理由如下:

  1, 王品先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他提到5點:1)目前“院士製度是不可持續的”,為什麽?沒有說明,提了幾件事與這一命題並沒有直接聯係; 2) “社會上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總要掉下來的” ; 應當說院士們對這樣抬捧也是受不了的。因為大家感到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很有限,承受不起這樣的抬捧。社會上捧院士並不是院士本人推動的。可能有個別院士希望人捧,但是應當說絕大部分人並不希望如此。捧院士的人是有其自身目的的,這一點不應由院士們來負責,更不能說是“院士製度”的問題;3)“院士是選出來的,少一票落選就回家抱孫子去了”。選舉製度就是這樣定的。總要劃個杠杠,杠杠之下就要落選了,否則如何進行選定呢!。再說,實際上一票之差的情況也是很少有的,一般情況是當選與落選差的票都是較多(我指的是工程院情況)。4)再說沒選上去的人也不是就“回家抱孫子去了”。年老的並不是在混日子,年青的(很多人)也不是沒選上就消沉了,為什麽把中國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看得這樣低級?!現在70-90歲的院士還在幹事業的到處可見;5)“什麽評審會都少不了,都要發言…”。不知作者調查過多少?院士中肯定是有人這樣作的,但不會是大多數,更不是全體院士;再說這是院士個人的行為,院領導並沒有要求院士這樣做,個人行為與“院士製度”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們工程院的領導經常地,通過各種機會提醒院士們要注意自律,製定了許多規範規定,約束院士,大家是很重視這一問題的。為什麽要以偏蓋全,借機否定全體院士,更進一步否定“院士製度”?中國難道不該多做一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事嗎?中央提倡的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2,周光召院士,科協主席。我們是很尊重的。文中提到他說:1)“過去設立院士製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的人才資源非常少…。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我看這不可能是周光召院士說的。因為,這種話是不符合實際的。以工程院為例,大部分二級學科的院士還是空白,何況還有許多新興學科也需要及時補充院士。此外,年齡大的已改為資深院士,每年作古的院士也不少。怎麽能說中國高層次人才“已經不需要了”呢!和國外比,我們還相差甚多甚多,現在更是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麵工作的時候了,多培養一些院士出來。2)“目前很多院士都80歲了,幾乎當上院士後沒有什麽新的成績。”這裏也要具體分析。80歲的院士已資深了,還應當怎麽樣要求他們呢?一些院士被提拔擔負了重要領導人了,一些人身體不好不能工作了,但是肯定還有一批院士在工作搞科研,不能說當了院士就不工作了,吃老本了。希望有關部門多多調查了解並正確評價這些院士的工作,不能又刮風!又如現在國家規定65歲以上的人,包括院士在內,不許領銜當項目負責人。一些領導又不斷地說,讓年青人幹吧,你就指導指導。有的院士隻能借著年青人之名申請個項目。現在又要打這些院士的屁股說,當了院士不幹活!中國的知識份子真難做人!當然,會有些院士是不想再幹什麽了,我想,這種情況肯定有但不會多,因為,當了院士後國家、社會及院領導都不斷向院士們提出許多重大任務要求的,你“不學無術”能混日子嗎!3)文中提出“到處都設院士像和院士館的現象,…實在有點過分,不利於年輕一代在科學上成長,學術界應該是沒有權威意識的,…。”第一,設“院士像和院士館”應不應該設立,設立多少?不會是院士自己提的,誰提出這樣作誰負責,不要把這件事算在院士頭上;第二,“到處設”,“到處”到什麽程度?設“院士像和院士館”,應當說這也是社會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顯示之一,又有何不可?難道,到處掛歌手、藝術家、名人、古人、官員的像就更合適嗎?!當然,這不能搞成“搞個人崇拜”那種程度;第三,掛院士像提倡向科學家學習又有何不好!難道這會阻礙了年青人成長嗎?我認為是不會的。倒是現在社會上“向錢”、“向權”看太突出了,而願意獻身科學的人則少之又少,更是需要著力解決這一問題;第四,關於學術界的權威意識,我非常讚成“學術界應該是沒有權威意識的”,大家都能平等地討論學術問題,作為院士自己應注意平等地與年青人討論問題,不能以專家權威自居。要知道,現在社會上長期灌輸的“權威”風氣是有很深的社會背景的,需要很好分析,當然改起來也不容易,它是一個係統工程。在中國科技界的“官本位”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是一個大問題。還有一些有影響的科技界的領導人物強調自己出成績時是在年青的時候,現在不搞研究開發工作了。這種發言的含義並不清楚,如為了鼓勵多重視年青人,這是可以理解;還要說明其它什麽並不清楚,難道這也可以成為取消院士製的理由?應當說每年院士評選之際院士們還是極其盼望多湧現一些年青人的,其心情至少不比別人差。要知道年青人成長是需要社會條件的。“院士製”的設立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3,鄒承魯院士德高望眾,雖已年過80歲,仍然奮戰在反對科技戰線上不正之風的第一線,令人尊敬。1)他談到中國的院士製隻進不出,使院士成了“鐵飯碗”。鄒先生提的“鐵飯碗”究竟是一種什麽概念?並沒有說清楚。怎樣才算取消“鐵飯碗”? 80歲當“資深”還不行嗎?還非要取消他們的什麽?是不是到時按退休待遇,發退休金才算取消“鐵飯碗”?年青的院士要有什麽條件才能摘掉其院士頭銜?這方麵我們還沒有什麽經驗,不知鄒先生有何高見或經驗?國外是否有這方麵經驗,請談點具體的,實在的,否則這樣談下去又能起什麽作用呢? 2)鄒院士提到當前科技界存在7個方麵的問題,我很讚成,要改變。但是,也應指出還有一批科技人員(包括院士在內),是按科學精神辦事的,否則,我們搞了那麽多的偉大工程(三峽大壩、神舟6號,原子彈,氫彈,袁隆平的超級稻,青藏鐵路等等)都變成是弄虛作假了,這可不得了!但是,這些問題和院士製度又有何關係?怎麽把這些問題都掛到院士製度上,請您能說清楚一些。當然,確實也有一些院士問題很多,這些人需要教育幫助,甚至於應除名,可是總不能因極少數人有問題而把全體院士都否定了,這合理嗎?公平嗎?

  4,顧海兵教授,是人民大學從事院士製度研究的專家。他說“中國院士製度不廢除,中國的學術大師,工程大師極不可能產生;中國的院士製度已成為創新、高層次創新的天然屏障。”這些話真是荒唐!第一,工程院內的許多院士承擔了中國的大工程,我們的工作可以和任何國家的大師比,難道中國的這些人就不是工程學術大師嗎?他們既有院士製度設立之前成長起來的,也有院士製度設立之後培養形成的,怎麽能說有了院士製度就“極不可能產生”大師了呢!顧海兵教授研究了院士製度這個課題後得出這樣結論有何具體依據?希望你拿出來討論一下。不知道您對兩院院士和工程院、科學院的活動都做過哪些調查?為什麽這樣鄙薄中國的工程大師和學術大師!民族性到那裏去了!再說,工程院院士製度是1995年才建立,在院士製度成立前中國創新不夠又能由誰負責?應當說,中國創新不夠有著更深刻更複雜的原因,《科學時報》《科技日報》都有很好的討論,希望你拿出更有力的論據出來。再說設立院士製度中國也不是第一家,還沒聽說國外對院士製度有這種評價。

  5,文章還談到了國家規定的院士津貼,不知文章作者是何含義?工程院一個月發給200元,如此而己。至於各地方各部門發的情況很不一樣,不知是否要院士都退出?申請院士的科學家好像並沒有首先想到要撈錢的,單位要給又有什麽辦法呢!

  6,要知道,《參考消息》轉載的是台灣中央社的文章,我想《參考消息》的編輯應是讚成這些觀點的,否則轉載它想說明什麽問題呢?需要你們從政治上好好思索一下,怎麽會這樣做事。

  此致敬禮!歡迎討論批評指正。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

  趙文津(工程院院士,研究員) 2005/11/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席琳 回複 悄悄話 張三兄說的不錯。院士製度,弊病多多,是培養學閥和學棍的溫床,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年青人的成長,是封建社會權利終身製和學而優則仕的現代版。早改早好,否則將貽害無窮。
張三李四 回複 悄悄話 現在院士製度是官學勾結的一例。評選中的攻關成為大家笑話,現有院士對國家科技有突出貢獻的少數,多數貢獻一般。應該改革,也不要終身製。到一定年限,沒有突出貢獻,給一個榮譽就退下來。不改革,後患10年20年就會顯示出來。現有院士,尤其近10年來新院士,新工程院是可以讓學術界無記名評議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