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胡適: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記

(2005-09-27 05:37:39) 下一個

辛醜和約,美國以海陸軍費及商人損失不貲,遂索賠款約數二十五兆美金,合中國銀三十四兆兩有奇。是年四月,各國攤派賠款總數四百五十兆兩,美國分得三十二兆九十三萬兩有奇,合美金二十四兆四十四萬元有奇,議定分四十年付清,年息四厘。

事定,美國政府下令,凡美國教會教士商人等,於庚子拳匪之亂,受有損失者,或死者之家屬,皆得於此項賠款內,領取賠償撫恤之費。令下,計來領償金者,共得二百三十餘人,共發給美金一兆九十九元有奇。加入陸軍用費七兆十八萬零,及海軍用費二兆四十八萬零,共計美國於庚子一役,所受損失之確數,為美金十一兆六十五萬有奇。而於所得賠款二十四兆四十四萬之內,減去此數,蓋尚餘十二兆七十餘萬金為浮數雲。

西曆千九百零七年十二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君谘文議院,中有一節論賠款善後事宜,其言曰:當日政府之初意,本欲俟各種損失清償之後,即以盈餘之數交還中國,以為友誼之證,雲雲。是為美國退還賠款之議之肇端。羅氏又雲:此邦(美國)宜竭力助中國之教育發達,使此地大人眾之帝國,能振拔以適於今日之競爭世界,即如招致中國學生來此邦留學高等教育,亦達此目的之一法也。據此則賠款遣學生,其議實創自羅氏也。

明年正月,議會通過議案如下:大總統得有全權,斟酌減損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與中國所訂拳亂賠款二十四兆四十四萬七百七十八元九角一分之債券,須使此項賠款之總數,不得過一十一兆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九十二元六角九分(此即美國損失實數),期所餘之數,大總統斟酌行之。

是時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國務卿魯特(Elihu Root)之進言,總統羅期福下令曰:(上略)準此則美國政府除確實費用及一切損失賠償一十一兆六十五萬元零之外,所餘十二兆餘美金,實為浮數,受之有慚德,應以之退還中國,以全友誼。惟中國自一九零一年七月一日至一九零九年正月一日,共已付若千金,於此一十一兆六十五萬元之數,尚不足九兆六十四萬元有奇,其自一九零九年正月一日以後,於中國每年分付之賠款內,留其若幹份以湊足此九兆餘元之數,而分其若幹份,以歸還中國。其每年退還之數,須照下列之表施行:

附預算分年退還賠款表

年份               退還中國之數

一九零九至一九一零        每年四八三,零九四元美金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        每年五四一,一九八元美金

一九一五             七二四,九九三元美金

一九一六至一九三一        每年七九零,一九六元美金

一九三二至一九四零        每年一,三八零,三七八元美金

一九零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國駐北京公使照會中國政府,告以退還賠款之議。九月十四日,吾國政府答書曰:“本國政府久感貴國邦交之篤,而無由申達謝悃,今大國如是盛舉,何可不謝。蔽國聞貴國大伯裏璽天德曾有願中國學子留學貴邦之言,且蔽國亦仰貴國教育之發達,是以蔽國政府現已決意用此退還之賠款,每年派遣學生若幹人至貴國留學,已另谘貴國外務部與貴國使臣會商一切辦理之法,敬布腹心,伏惟照察。”

另附一書致美公使,宣告遣送學生辦法大概,謂第一年至第四年,歲派學生百人,至第五年以後則每年派五十人。

一九零八年作月三日,美國務卿魯特郵致美國駐京公使,所議辦法大略如下:一、學生全數十之八須習實業工程諸科,其十之二可習政治法律。一、學生程度,(甲)中文能作數百字論說以上;(乙)能通曉本國經史文學;(丙)英文能直入美國大學;(丁)能略曉普通科學。(餘略)

是年之冬,清廷派唐紹儀為專使,赴美國答謝退還賠款之盛意。

千九百九年,在北京舉行第一次考試,派出學生四十七人,明年又派出七十人,同時取入清華學堂肄業百四十人。千九百十一年,由清華學堂考送七十人。現留美之賠款學生共百八十餘人,後來者尚不可勝數,十年之後,賠款學生當遍於新大陸矣。

(據胡寄塵編《清季野史》,嶽麓書社,1985年,183-185頁)

庚子賠款與清華大學

[教育與學術]

1900年

農曆庚子年,北京爆發了“庚子之亂”。當時,幾十萬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他們盲目排外,在各地尤其是北京,大肆打殺外國人,入京圍攻各國使館、教會大學和外國人住所,燒殺搶掠,眾多教會大學均遭受慘重損失,不少外國人被殺死或受傷。義和團運動給美國在華的基督教傳教事業包括教育事業以嚴重的衝擊,許多教會學校被義和團搗毀,不得不停辦。義和團的舉動令國際震驚,紛紛提出交涉,但清政府應對無策。 不久,八國聯軍攻占了北京,火燒圓明園,慈禧太後棄都而逃。

1901年

農曆辛醜年,清政府被迫同1900年(庚子年)侵華的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簽訂了《辛醜條約》,條約第六款規定,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這就是著名的“庚子賠款”。各國的分配率以俄國最多,計 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 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

1906年

美國國內教育界人士中力主向中國退還庚款並用於中國教育的代表人物是伊利諾大學 校長詹姆斯(Edmund J.James)。年初,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一份著名的《關於派遣教育考察團去中國的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鼓吹政府應將退還之款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該備忘錄中說:“中國正麵臨一次革命……哪裏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裏一個國家就能夠由於這方麵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知識及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 收獲……這就是說要使用那種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 他斷言: “商業追隨道德和精神上的優勢,這比它追隨於軍旗之後更加難以避開。”

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H.Smith)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 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他認為,退還庚款的實際目的就是要“避免將來中國再次發生類似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1905年的抵製美貨運動”,並大談教育的重要性,稱:“隨著每年大批的中國學生從美國各大學畢業,美國將最終贏得一批既熟悉美國又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夥伴。沒有任何其 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係在一起。”

1907年

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 美國留學。

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 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 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讚助國家成斯 盛舉。”

1908年

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

7 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餘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每年派100名學生赴美留學,直到賠款退清為止。為了培訓赴美留學人員,清政府於1909年6月專設了遊美學務處負責考選學生出國留學,並於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校,這所學 校從開辦到1929年結束,共計派遣留美生1279人。

早期的清華,人們稱它為“賠款學校”(Indemnity College),因為清華最初是用美國 退還的庚子賠款辦起來的。清華學校的教育宗旨為“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

『庚子賠款』--翻翻清華大學的『陳年舊賬』

  ●唐紀明 薑慧

  你知道清華大學是用“庚子賠款”建成的嗎?你知道美國銀行還存有清華大學幾千萬美金卻取不出來嗎?翻開曆史,我們不妨算一算陳年舊賬。

  庚款退還知多少

  公元1900年,是庚子年。八國聯軍的鐵蹄踏破山河,打開了國門,也打開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抹不去的屈辱。

  翌年6月,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十二款。其第六款議定,清朝政府賠償俄、德、法、英、日、美、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挪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等款項計算共合982238150兩白銀。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按照條約所列辦法及匯率,折合各國貨幣償付,是為“庚子賠款””

  在這筆退款中,美國分得32939055兩,合美金24440778.81元。

  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是45000萬多人,所以此項賠款,大約每人被攤派一兩銀子。當初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和約中並未明確規定。而在1904年以前,中國每年對八國的賠款,都是用銀;可是到了1904年,發生異議了。有些國家提出要用黃金賠款。因為金貴銀*。中國用銀賠款,便宜合算,美國原來同情中國,獨倡用銀支付。但後來變卦了。為了此事,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在1904年12月上旬去問美國國務卿海約翰(HayJohn)。據理力爭:“用金用銀出入雖屬不多,唯美國假定答應用銀,將來別國尚有轉機;如果一律用金,以後就更難翻案了。敝政府所爭者即此,並非歧視貴國。現今為賠款而作的籌款,羅掘俱窮,一概還金,勢須加增租稅,民間難於負擔,仇洋之念將日益高漲,大局很可能受到動搖,禍患何堪設想。”海約翰聽了這番話。頗為動容,沉默良久,才慢慢地說:“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

  原來美國隻有參與密笏的高級官員才知道。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機收帆,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為祖國減少了1186112112元賠款。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1905年4月,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與梁誠就退款的問題,曾經有一次重要談話。柔克義轉達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意思:“總統認為,此項賠款攤付之法,中國早已籌定,若果交還,不知是否攤還民間,抑或移作別用。”這話有幹預中國內政之嫌,但“弱國無外交”。早已洞悉美國退款要辦學的梁誠事後立刻致函外務部,馬上聲告美國政府,請將此項賠款歸回,以為廣設學堂遣派遊學之用,在美既喜得歸款之義聲,又樂觀育才之盛舉。

  為什麽美國人想用庚款辦學呢?義和團運動以後,美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武裝的鎮壓並不能消除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加以19世紀末期美國的排華浪潮,曾在中國人民當中引起強烈反響。1905年爆發了全國性的反美愛國運動,上海等許多通商城市各階層人民紛紛抵製美貨,使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銳減,它在中國的市場受到沉重打擊。

  如何改善在中國的形象呢?他們認為隻有改變中國人的精神才能改變這點。一位叫斯密士的在華美國傳教士1906年曾回國鼓動“退款辦學”,並受到羅斯福的接見。美國伊裏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麵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鑒於當時中國留學生去歐洲和日本的比去美國的多得多(僅1905年和1906年兩年,中國留學日本的學生就達8000多人)。詹姆士認為這對歐洲和日本來說,將會帶來更多更大的利益,而不利於美國在中國的長遠利益。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采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為什麽美國不省力節事由自己出麵直接辦學,而要交由中國人來辦,繞一個彎子呢?彀中有其難言之隱。原來自1877年至1900年間,美國曾在中國辦了許多教會學校。但是,當時清政府各省谘議局規定,官立學堂的畢業生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而教會學校畢業生則沒有這個資格。因此美國官員感到“教會學校……從未得到官僚階級的多少支持。而它的畢業生極少可能找到官方任用的機會。難得有一個人會獲得重要的位置。”因此,美國為給庚款學生開辟仕途,欲借此在中國社會各界施加美國的影響,采取了背後操縱由中國官方自辦學校的形式。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從精神上、文化上控製中國的發展,但最終也沒能如願。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曆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須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範等。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朝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

  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遊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

  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遊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

  1910年送出學生70名,同時還錄取了143人備取生,入肆業館短期訓練,隨時送往美國。

  1911年考選了63人赴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美、法、比、葡等協約國對德奧宣戰,由於中國的參戰,協約國便將庚款展緩5年,並免於加算利息。而關於美國續還賠款之辦法,經兩國議定,自1917年10月1日起,分23年又3個月退還。總數為12545438.67元美金,(每月計還44965.73元,每年計還539588.67元)。

  退款怎樣使用呢?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於民國14年6月第一次會議決定:一、發展科學知識;二、促進永久性的文化事業,如圖書館之類。

  根據上述用款原則,基金董事會舉辦了多種事業。自1926年至1930年間,在南京的東南大學、成都大學、東北大學、武昌大學學校,設立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及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教習。設置了科學研究教授席,科學研究補助金、社會調查所、華美協進社、靜生生物調查所、國立北平圖書館。

  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紛起退款,這一部分款項不在清華基金內。

  清華大學對庚款的使用,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為清華本校的經費,每年約60萬元;另一部分為留美學生經費,每年約100多萬元。兩項合計,約200萬元。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國際戰爭爆發,各國在美國的存款,包括庚款基金在內,一律被美國政府凍結。
  1942後,我國政府還清了美國庚賠。

  從1942年至1945後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動滾為基金。由於戰亂,直至1947年,清華大學才領到基金利息。

  蔣夢麟在1947年1月9日曾致信校長梅貽琦:關於清華基金,經函轉中華文教基金董事會,根據1945年12月31日該會紐約財務委員會報告:基金為美金432.3萬元,利息全年淨收15萬元。

  尋蹤問跡庚款基金

  半個世紀過去了,庚款基金幾乎被曆史淹沒了。當年的庚款在美國銀行滾動到了多少?怎麽樣才能將其用到清華大學?

  物是人非,當年基金會的重要成員都已作古。據傳聞,梅校長臨終前,一個小箱子放在床前,他去逝後,人們發現是庚款支出的一筆筆細賬。

  1912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成立了北京政府。其外交部將遊美學務處撤銷,將其所有職權劃歸清華學堂,任命唐國安為監督,周詒春為教育長。

  同年5月1日,輟教停學半年的清華學堂,重新開學。按照北京政府教育部的規定,11月將學堂改為學校,將監督改成校長。這樣唐國安便就任了第一任清華學校的校長。周詒春為副校長。唐校長就任一年後,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乃辭職而推薦周詒春替代。11月周校長由美歸國就職。

  1917年,周詒春校長被誣告“妄糜巨款,營私害公”而去職。實際上是周詒春想將清華學校改辦為清華大學而修建了“四大建築”花了不少錢,而他本人是清白的。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官員們,都覬覦清華庚款的這個肥缺而互相明爭暗鬥,周詒春卻成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北洋政府外交部秉承美國公使的旨意,為加強清華經費和校長職權的控製,在1917年8月頒令成立“清華學校基本金委員會”,由外交部總長、次長和美國公使3人組成。9日,又在這個基本金委員會之下,設立了清華學校董事會,派外交部官員10人為董事。

  這兩個會的基本任務都在於控製清華的經費。叫做:“稽核用途,限定經費,務期積存基金。”他們每年都要審查清華的預算決算,學樣的臨時開支,每次在200元以上者,都要得到董事會的批準。所謂基金,就是將每年每月美國的退款,減去實際的使用開支,剩餘的部分就積存起來,成為基金。

  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第二次賠款(即退還自1917年10月1日起到1940年1月止所謂美國實應得到的那一部分賠款)。1924年9月13日由中美雙方共同組織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由蔣夢麟為董事長,董事14人。他們是:顏惠慶、張伯苓、郭秉文、範源濂、黃炎培、顧維鈞、周詒春、施肇基、丁文江(以上華籍)孟祿、杜威、貝克、貝諾德、顧林(以上美籍)。

  自1928年國民黨建立了全國政權以後,次4月30日就決定將清華庚款基金全部移交給“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去管理。同年7月教育部就同該會簽訂了《保管清華大學基金辦法》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清華擁有基金的所有權;(二)教育部擁有基金的支配權(審查清華每年的預決算等);(三)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擁有基金的保管權,是清華庚款基金的永久保管者;(四)規定清華大學的基金,無論何時都不得動用,基金的利息,也隻有到退款終了的一年以後,才能用作學校經費。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經管清華庚款基金以來,效益是很顯著的。原來清華的三屆董事會,對清華基金的保管,一屆不如一屆。由於辦事人員的經營不善和貪汙中飽,使清華基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本想使“死錢”變活錢,無奈戰亂時經濟動蕩,再加上“文人經商”管理不善,反而賠進去不少。1928年,由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接管。基金總數,僅為國幣銀元755萬餘元,除掉已損失的85萬餘元之外,實有670餘萬元。

  中基會的成員是國際國內極有聲望的社會名流:蔡元培、司徒雷登、胡適、丁文江、韋羅貝(美籍)、翁文灝、汪兆銘、李煜瀛、位朝樞、任鴻雋、孫科、趙元任等都曾先後替補為董事會成員。

  1948屆的董事會成員為蔣夢麟、翁文灝、周詒春、李銘、孫科、胡適、施肇基、蔣廷黻、傅斯年、任鴻雋等,蔣夢麟為董事長,翁文灝、碩臨(美籍)任副董事長。

  日軍的長驅直入,很快占領和控製了我國海關,進出口貿易幾乎陷於停頓,海關收入告罄。民國政府隻好停付1939年的庚款,清華經費告急。中基會便敦請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商洽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請援100萬元。並允於清華庚款之末一年免息扣除。財政部則回答說:“查本部此次核定關稅擔保債、賠各款攤存辦法,實為應付非常情勢之暫時措施而支持長期抗戰費用,與民國21年(即1932年)情形亦有不同,惟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所需維持費。及清華大學所需各費,關係教育及文化事業,至為重要,自應設法予以維持。茲查該董事會基金項下所存資產,約值國幣1200萬元,該董事會代管清華大學基金項下所存資產,亦值國幣2000萬元以上,每年均有相當利息收入,不妨暫用……由本部擔保。”

  1947年,清華還清了中央、中國、交通、農民10大銀行1824萬餘元貸款。

  1942年1月,我國政府還清了美國庚款。從1942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動滾動為基金,並入基金,因而無所謂利息了。但中基會又曾經訂有章程,就是在庚款付滿後,每年的基金利息可以撥給學校使用。從章程上說,自1942年2月起,清華就可以領用基金利息了,但實際上因為那時戰爭還在繼續,存入美國銀行的存款在凍結之中,章程上的規定還不能立即實現。一直到1947年1月,清華大學才真正領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約14—15萬美金。自1942年到1947年5年共可領用75萬美金。除留美經費已支用25萬美金以外,1947年還可動用50萬美金。

  當年北洋大臣袁世凱曾經覬覦此款,想將其用來“整頓路礦”,又想拿去興建海軍,以擴充北洋派的實力,山東督撫徐世昌,喜借外債,又想拿出退款以作抵押。據說南京政府逃亡台灣以後,一時財政拮據,很想動用此款,但都由於基金會成員的嚴於把守,使清華基金得以留存。

  解放前,清華基金已為432.3萬美元,利息全年淨收15萬美元。

  1948年12月,解放前一二天,校務會的成員進城後沒回來,他們去了美國,而後又到了台灣。這樣,庚款也隨梅貽琦教授來到台灣。在台灣新竹辦了一所清華大學。1956年辦了原子研究所。

  非常有趣的是,兩岸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1956年大陸清華大學辦了核物理專業。

  既然過去章程中有規定,清華基金永不動用,那麽過去無論在台灣還是在美國任何人任何機構經管過此事,都不能不受此規定的約束,因此,可以斷定此款尚在。

  據說當年這筆款項存在上海的花旗銀行,戰時轉到了美國。可基金董事會成員都已作古,誰來簽字,領用清華基金呢?本金能用嗎?

  拂去歲月的煙塵,尋找變通辦法,是曆史交給今天的任務。

  《大地》雜誌  〔1998年 第03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