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2005-08-01 10:50:41) 下一個

    照片是已故楊鍾健教授保存下來的。參加合影的有21人,幾乎是當時地質界在北京的全體人員。他們是地質學的奠基人,為地質學打下了良好基礎。每當談到中國地質學史,不言而喻會想到他們。但由於篇幅的限製,在此我隻介紹前排5人。他們都是當時地質界的頭麵人物,介紹他們已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了。

    我獲得這張照片時,楊老已去世。因為相隔年久,有些人的麵貌已分辨不清了,似是而非,不敢下定論,我請教過許多地質界的老前輩,經一年多的查詢才弄清楚。在這張照片上,現在隻有王恒升教授(後排左起第2人)還健在。

   照片是1933年葛利普教授誕辰時拍攝於他的住所——北京西城豆芽萊胡同北頭路東的小黑門裏。我對葛利普住所知道得很清楚,抗戰前後我經常到他的家中去。他每月生活費用僅有200元,還是當時新生代研究室使用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墊付的,由我轉交。他的藏書,我替他清理過,並編了全部目錄。他每星期六的晚上,在他家中講學,我和裴文中、王慶昌等教授每次都去聽講,我的一點無脊椎動物學的知識是向他學習的。

    他的生活很簡樸。夫人在美國,每月還得寄生活費。他患有連瘡腿症,不良於行,拄雙拐。家中有個洋女秘書,為他打字和整理文稿。還有一個洋車夫和一個保姆,幫他料理家務。這張照片,既然是在他的家中拍攝的,我的介紹就先從他開始。

    葛利普(1870—1946),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

    我手中存有一份由當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為他“舉行紀念碑揭幕式並開會追悼”的通知,抄錄如下,可知他生平梗概:

    “葛利普(A.W.Crabau)先生民國九年(1920)應聘自美來華,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兼國立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領導研究教育英才二十五年,未嚐稍懈。對吾國地質學之發展,厥功殊偉。抗戰軍興,先生因病未能離平。太平洋戰起,被日人集中。衰老之軀,艱苦備嚐。去冬北平光複,一切漸就常態。方期先生可以長期領導研究工作展開,而老病之年,折磨過度,一病不起,於本年三月二十日病故於平市西城豐盛胡同三號地質陳列館院內。享壽七十有五。當遵遺囑舉行火葬,骨灰將由北京大學主持,安葬於地質館 (沙灘)前。本所僅就先生最後居處立碑紀念。茲定於本月三十日(星期日)上午十時舉行紀念碑揭幕式,並開會追悼。”

    葛利普生於威斯康星州塞達布爾,畢業於馬薩諸塞理工學院,1900年獲哈佛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先後曾任倫斯勒工業學院地質學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古生物學教授。他在華工作期間,著作甚豐,主要有: 《中國北部奧陶紀動物化石》 (1922)、《雲南東部誌留紀動物化石》(1926)、 《中國泥盆紀腕足類化石》(1931-1932)、《貴州下二疊紀之腕足類、瓣腮類及腹足類化石》(1934)、《蒙古二疊紀之動物化石》等多種,均發表於《中國古生物誌》。此外還有許多關於地質學和無脊椎動物學的巨著。《古生代建造征諸於脈動學說》就是享名於世的大部頭著作。真可謂著作等身。

    葛利普左邊座位上(左起第二人)是丁文江先生。

    丁文江(1887-1936),中國地質學家。字在君,江蘇泰興人。

    在此,我也抄一段地質界前輩黃汲清先生為《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一書所作的“序”,即可知道他生平大略情況,開頭是這樣寫的:

   “在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中知道丁文江這個名字的人恐怕是很少數。中年知識分子中知道他的人多一些,但一般都把他作為反麵人物看待。這是因為他曾和胡適等人一道在二十年代提倡所謂好人政府,在三十年代國難最嚴重期間,丁文江作為‘《獨立評論》派’的主將之一,傾向於支持國民黨在華北的綏靖政策,特別在一九二六年他接受孫傳芳的委派擔任淞滬商埠總辦一事,得不到人們的諒解。”

    他1887年4月13日誕生於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1936年]月5日逝世,享年48歲。在他的一生中,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工作。1902年秋到日本留學。1904至1906年又遠渡重洋前往英國,在林肯郡的司堡爾丁讀中學。1908至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攻讀,並從那裏畢業。這年的5月間回國,途經雲、貴等省並進行地質調查。1916年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成立,由丁文江任所長。1921年辭去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擔任北票煤礦總經理。1926年5月5日孫傳芳任命他為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 6月國民黨開始北伐,12月31日即棄職逃到北京避難。1928年重返地質調查所。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35年12月2日到湖南長沙進行煤礦勘探,12月9日在衡陽因用炭盆禦寒取暖中毒,於1936年1月5日逝世,遺體葬於嶽麓山。

    丁文江學術著作並不多。在他的著錄中,僅列了26項關於中國地質、礦物研究。但他的興趣十分廣泛,在1929年的《科學》上還發表了他的《廣西壯語之研究》一文。他對人體的測量也感興趣。在雲南個舊地區,他和不少當地人進行交談。在昆明,準備向西進發之前,請金工工匠照著英國皇家學會的《旅行者指南》裏的圖樣,做了一副量圓體徑用的曲腳規。一路上,隻要有可能,就把個別當地人請來,給他們拍照並進行身體的局部測量。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和翁文灝、曾世英合作編製、1934年由上海申報社出版的1:2,000,000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和《中國分省地圖》。這是中國用縮尺、投影著色編製全國地圖之始。丁文江於己於1934年1月為再版《中國分省新圖序》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有一位在大公報上批評的說:‘普通地圖末後附有各種表解,……此圖一概廢除,但於卷首增分類圖數幅,所得恐未必能償所失。’……地圖有說明是中國舊有地圖的特色,是世界通行的地圖所沒有的。如果圖的縮尺和投影是準確的,印刷是清楚的,符號是明顯的,根本用不著說,用不著解。”由這段文字即可表示出來,過去在科學上每前進一步,會遇到多麽大的困難!丁先生還為《徐霞客遊記》的作者——他的同鄉、明代人徐弘祖作了詳細考證,並為他編了數萬言的年譜。

    丁文江先生,嗜吸雪茄煙,從他的身邊經過,即可聞到煙味。當時他在西城兵馬司9號辦公,在樓道裏隻要聞到雪茄的氣味,即可知其到來。當時有人為他計算過,如果他活到70歲,把吸的雪茄接起來,可以從北京到南苑。

    葛利普右邊座位上(前排左起第4人)坐的是翁文灝先生。

    翁文灝(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 字詠霓,浙江鄞縣人。

    1989年9月15日下午3時我應邀參加在民革中央機關禮堂舉行翁文灝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時,得到一份潘雲唐先生寫的《翁文灝年譜》,曾發表於《中國科技史料》第10卷(1989)第4期。在年譜的提要中介紹說: “翁文灝是我國現代科學事業的重要倡導者,組織者、領導者,他是我國地球科學,特別是地質學、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和奠基人。他在晚清曾中秀才,後就讀於上海震旦學院,1908年留學於比利時魯凡大學,1912年畢業,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名地質學博士。旋即返國。……曆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講師、教授,該部地質調查所礦產股長、代所長、所長,又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等校教授,……在本世紀三十年代逐漸進入政界,曆任國防設計委員會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戰時生產局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於1949年脫離國民黨政府,1951年由法國經香港回到北京,受到黨和人民的歡迎。……”

    翁文灝的著作有:《中國礦產區域論》(1919年《地質匯報》第2號)、《甘肅地震考》(1921年《地質匯報》第3號)、 《中國石炭之分類》(1926年《地質匯報》第8號)、《揚子江中下遊重要地層之比較》(1930年《地質匯報》第14號)、《中國礦產誌略》(1910年《地質專報》乙種第1號)和《錐指集》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成才很早。

    1889年7月26日,他誕生於鄞縣(現屬寧波市)西鄉石塘一個世代官宦紳商之家。6歲入私塾就讀。13歲,年初應歲試,得列鄞縣附生,列名秀才,依舊習雀頂藍衫,拜訪親友。16歲,依舊習成婚禮。23歲在比利時獲得博士學位。25歲時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唯一的教授。

    這張照片前排左起第1人為章鴻釗先生。

    章鴻釗(1877-1951)中國地質學家。字愛存,浙江吳興人。1904年入上海南洋公學東文書院學習,後留學日本。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係,獲學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京師大學堂地質學講師。由於感到中國地質學者人手太少,於1916年創辦了第一個培養地質人才的機構——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由他任所長。當時丁文江、翁文灝等都在此任教。這個研究機構培養不少的專門人才,在這張照片上合影的許多知名地質學家,如謝家榮(中排左起第三人)、譚錫疇(中排左起第六人)、王竹泉(後排左起第三人)等人都是在這個研究所培養出來的。

    1926至1945年,先後任故宮博物院審查委員、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特級研究員,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地質學專門委員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地質部前身)顧問。

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和葛利普等都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起人。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即由章先生任理事長。他的一生做了不少的工作,在考證學上成績尤為突出。如《三靈解》、《自鑒》、《石雅》都是他的代表作。《石雅》1927年發表於《地質匯報》乙種第2號。在這本長達432頁的巨著中,寫了“玉石”、 “石” (包括藥石、文玩)、 “金” (包括“雜金”)及附錄“中國石器考”,一直為人所讚許。 

    照片第一排右起第1人坐的是德日進(1881-1955)先生。

德日進(P.Teilhaxd dc Chardin), 字旭初,法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他的名字音譯為泰拉·德·查爾丹。他是法國耶穌會的教士,由於他的異教學說,被教會流放到中國,歸天津教區桑誌華(E,Llcent)管教。

    這個人正象斯諾在《一個女記者的傳奇》一書中所描寫的那樣; “泰拉生有一副罕見的漂亮身材,高高的、瘦瘦的,真是運動員的好體型,健康和精神非常好。他並不是沒意識到自己的身材的。他那帶有高貴家庭出身的氣質的英俊的臉上,由於在牛車上、騎驢子和小馬從事野外和考察,留下了風雨肆虐的印跡,富於幽默和敏感的藍灰色眼睛,兩角爬上了細細的皺紋。”

    德日進1923年5月來到天津,放下行裝不久,即和桑誌華聯袂北上,開始了他們的鄂爾多斯之行。他們考察以包頭為起點,沿著黃河左岸西行,然後折向西南,在磴口附近東渡黃河,然後又傍黃河右岸向南到銀川市的橫城。從橫城到達靈武縣的水洞溝,最後東去到內蒙古烏審旗的薩拉烏蘇。這兩個地點都是沙漠地帶。在水洞溝,至少在5公裏以內無人煙,但卻有個名叫張三的小店,德日進等住在這個小店裏,每日在水洞溝發掘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德日進就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旅行了大半個中國。

    我在周口店工作時,他經常到周口店去。從北京乘火車到琉璃河,然後騎小驢到周口店。經常住一二天,再返回北京。他當時在巴黎已是有名的教授,在學術界有了很高地位,他吃苦耐勞的作風,深深地教育了我。在周口店我吃什麽他也跟著吃什麽。我吃烙餅,他也吃烙餅,我吃炸醬麵,他也跟著吃炸醬麵,決不挑剔。他1946年離開中國。他在北京生物地質研究所工作時,我看過他數次,他還送給我一本《化石人類》。上麵寫有“贈給賈先生,作為良好紀念”,下方有他的簽名。雖然他沒有寫明日期,我卻在他的簽名之下寫了"1943年12月20日”字樣。

    德日進的一生發表了很多文章和出版了許多書籍,真可以說是多產作家。他的知識麵非常廣,貢獻最突出的是中國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他還是一位宗教思想家,1940年在北京完成思想性很強的《人的現象》一書。李弘祺先生譯成了中文,1983年已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德日進1881年5月1日生於法國奧味聶省。1923年5月23日抵天津,1946年回法國。1951年遷居美國,在格林基金會敝研究工作。1955年4月10日因心髒病突發逝世,葬於紐約哈德遜河畔耶穌會士墓地。

 

作者:賈蘭坡    出處:燕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