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是誰和安源工人在一起?

(2005-08-04 06:25:10) 下一個
提起文革,大家都會想起文革期間由後來的中國畫院院長劉春華創作的一張非常走紅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毛澤東身穿藍布長衫,臂下挾紅桐油雨傘,目光中帶有急切、堅毅、關注的神情,像一個神,充滿了使命感,健步行走在叢山峻嶺間的崎嶇小路上。

毛主席去安源(油畫)

1967年7月1日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油畫《毛主席去安源》。7月7日 《人民日報》發表劉春華談創作《毛主席去安源》的文章《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7月9日 《人民日報》發表新華社記者長篇報道《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出燦爛的藝術之花--記大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誕生》。

這幅畫的版權目前仍然再打官司。據說1967年劉春華為畫這幅畫曾親自到安源搜集素材,並仔細研究毛澤東的著作和詩詞。這幅畫在1967年10月展出後,非常轟動,許多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仰望著這幅畫久久不願離去。它迅速被製作成各種印刷品發行,印量達9億多張,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

後來這幅畫被稱為“革命樣板畫”,它和“革命樣榜戲”一樣,是文革的產物!有人肯定地說,《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當年是作為打劉少奇的“大棒”而被捧紅的。因為在中共黨內,分工搞這城市和工運方麵工作的是劉少奇、李立三等人,毛澤東著力農民運動,他在廣東搞農民講習所,在湖南搞農會,兵屯井岡山,首創以農村包圍城市的奪取政權路線。這便是他獲得"馬列主義中國化"聲譽的支柱。在黨內,雖然劉是第二位,但人們心目中的毛管軍事(農民運動)、劉管白區(工運或地下工作)的雙翼心理很牢固,如果不把劉少奇"工運領袖"的王冠打下來,那麽,劉少奇雖然被搬倒,其陰影也有礙毛主席被神化(當時的李立三,早就成了曆史上錯誤路線的代表)。而《毛主席去安源》一副技巧平平的油畫,恰恰成了應時之需,一時間,大張小張的複製品在神州大地鋪天蓋地貼出來。


《毛主席去安源》是1968年8月1日發行的一套文革時期郵票,全套一枚,圖案就是采用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作為郵票圖案。發行郵票的同時郵電部發出通知規定:“為確保毛主席像在郵票上的尊嚴、清晰起見,見貼有《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的郵件,一律不得將郵政日戳蓋在郵票上,應將郵政日戳蓋在郵件正麵空白處”。後因發現部分人鑽了不銷票的孔子,多次使用《毛主席去安源》郵票,郵電部於同年11月通知恢複蓋銷寄發。


毛主席去安源紀念章。背麵的文字“毛主席萬歲”為林彪手跡。

文革結束後,中央糾枉過正,劉少奇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安源大罷工的領導人。而且經過官方的刻意宣傳,大家都知道,這是林彪、四人幫從中作梗,才使毛澤東搶了劉少奇的功勞。

劉少奇與安源工人(油畫,作者:侯一民) 。

據說,《劉少奇和安源工人》是一件令作者侯一民不堪回首的傷心之作。1959年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邀請侯一民創作了《劉少奇在安源》,這是當時所有表現革命曆史題材的美術作品中,唯一一幅除毛澤東以外的領袖作品。這個事情,劉少奇在安源的事情是非常感人的。那時候叫“劉少奇一身是膽”,他作為工人代表這樣的身份跟資本家做談判。盡管在60年代初此畫以極富感染力的構圖和表現方法,為革命曆史畫的創作樹立了榜樣。但是因為“文革”中劉少奇的命運,此畫受到了批判,作者亦遭受磨難。文化革命的時候,這張畫是在《人民日報》頭版批判的,侯一民就成了牛鬼蛇神。然後就一個批鬥會一個批鬥會,把這張畫打上大叉叉——紅色的——讓作者站在那兒舉著。 同時也正因為有這幅畫的影響力,才有了後來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繪畫在政治爭鬥中充當了一種特殊的工具,是現代美術史中獨特的現象。後來在“文革”中,為了“將功補過”,侯一民又畫了《毛主席與安源工人在一起》。

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油畫,作者:侯一民) 。

可是,在作家劉之昆撰寫的《李立三之謎》卷首語和“發動和領導安源大罷工”是這樣寫的:

當我們提起安源大罷工時,稍有曆史常識的人一般都會知道那是與毛澤東、劉少奇的名字分不開的。然而,有多少人明了實際的組織領導者會是李立三呢?當我們提起五卅運動,也都知道那是上海工人階級的一次氣壯山河的革命行動,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時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五卅運動總指揮的正是李立三呢?!當我們提起南昌起義,眼前會出現一長串叱吒風雲的人物,而同樣我們並不太了解的是,恰恰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臨時常委會委員的李立三,倡導並實際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當我們……

一些史學工作者,不顧曆史真偽,極不嚴肅地采用移花接木的“換頭術”,把本來屬於李立三的功勞,隨意安置到他人身上去。1963年夏,電影《燎原》正式上映前,《北京日報》某記者約李立三寫影評,李立三不得不違心地寫了一篇《看了“燎原”以後》,發表在當年6月4日的《北京日報》上。之後,馬上受到中央某位領導的批評,說文章對毛主席突出不夠。不得已,李立三在原文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一些內容,再刊登到8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更有甚者,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有人又把在工人群眾中流傳了幾十年的民歌歌詞“有個能人李能至”,硬改為“有個能人毛潤之”……於此,安源,幾乎成了李立三心中的一塊“傷心地”,成了他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禁區。他自1923年4月離開安源以後,再也未敢涉足安源了。即使在1954年他回故鄉醴陵探親,對近在咫尺的安源,也隻能“望洋興歎”,不敢“越雷池一步”,實堪可悲之至!

以央視新拍電視劇做為結束吧:李立三扒著毛和劉的肩膀,實在也是挺搞笑的。

央視新拍紀錄片《毛主席去安源》偉人劇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