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森

(2005-08-01 07:35:55) 下一個

最近的一個攝影展覽中,在關於中國風景的部分,介紹了蘇格蘭早期攝影家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19世紀中後期(1868-1872)在中國的旅行和攝影活動。

Honan Soldiers

John Thomson 和湘兵在一起 (Honan Soldiers, 1871.)

John Thomson at Nanking Arsenal

在南京試炮 (John Thomson at Nanking Arsenal. Photograph (self-portrait) by John Thomson, 1871. Catalogue no. 19871 A chinese man holds the breech-block from a Gatling gun or mitrailleuse, while Thomson himself, in European dress, poses ready to crank the handle to fire the gun, perhaps demonstrating to one of the Chinese the pose to be adopted. )

回來後查了下網頁,知道這位在蘇格蘭出生的湯先生,早年在愛丁堡大學化學係畢業後,到亞洲各國去旅遊,回倫敦辦了攝影展覽,1869年重返中國,在香港開了攝影室,花了5年時間,旅行一萬五千多華裏,拍攝數千張中國民俗照片。是研究晚清中國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傳統的中國家庭 (Chinese Family,~1890)

Physic Street Canton

廣東的街道 (Physic Street Canton, 1870)

廟裏的和尚,福建 ('Budhist Monks', about 1871

最早的天主教教堂,福州市 ('Foochow Church', about 1871

湯先生用鏡頭記錄了晚清內地尤其是福州和閩江的風土人情:

Street Gamblers

街頭賭博者 (Street Gamblers, c. 1868-71.

福建街頭的饑民 (Beggars', about 1871)

用扁擔挑重的苦力 (Coolies, about 1871)

武官和跟班 (A Military Mandarin', about 1871)

農婦 (Field Women, about 1871)

婦女的發飾 (Mode of Dressing the Hair, about 1871)

耕地 ('The Field Plough', about 1871)

用魚鷹打魚的漁民 ('Fishing With Cormorants', about 1871)

Bronze Temple, Wan-Show-Shan

頤和園的萬壽山 (Bronze Temple, Wan-Show-Shan, c. 1871. 287 x 242 mm. ) 

湯先生竟還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恭親王照片的拍攝人。根據有心人的考證,湯先生於1871年九月份(同治10年)到達北京後,通過同文館洋老師馬丁博士(Martin)的介紹,認識了當時很有勢力的恭王。湯姆森為恭王拍了照,恭王送給了他許多絲綢製品。他還在奕訢家中認識了內閣會議(Grand Council)的委員文祥(Wen Siang),是當時最為有名的大臣之—。湯姆森對恭王的評價說: “他是一位有敏銳理解,開放意識強和比較自由觀點的人。他是被公認的中國政治家中改革派的領導人,是知名的進步派。”

Prince Kung

“鬼子六”恭親王奕訢(Prince Gung,1833-1898, by John Thomson, 1871)

Prince Gong in official dress

Prince Gong in official dress (這一幅,不知道是誰拍攝的)

A Manchu bride.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Peking, 1871/1872.

滿族新娘 (A Manchu bride.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Peking, 1871/1872. Catalogue no. 19685. Thomson expressed admiration for the fine costumes of Manchu brides, but compared their future lives to slavery.)

 12551829_2005080811322631020800.jpg

兩廣總督瑞麟(1871年,約翰·湯姆森攝)

12551829_2005080811322648937400.jpg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們。沈桂芬(Shen-Kuefen,左),他是知名的力主禁煙者。童顯(Tung-Sean,中),—位作家、學者。毛昶熙(Maou-Cheng-he,右),工部尚書(1871年)。(1871年,約翰·湯姆森攝)

 
12551829_2005080811322673337400.jpg

畫家(1871年,約翰·湯姆森攝)

 

 
12551829_2005080811322717113700.gif
廣州商業街 (約翰·湯姆森攝)


12551829_2005080811322720476300.jpg
廣東舢板

 
12551829_2005080811322759341100.jpg
北京的一處楊姓府邸


12551829_2005080811322771202900.jpg
茶商



 

12551829_2005080811322795720100.jpg
1870年代,上海的新婚夫婦。



12551829_2005080811322811413700.jpg

1870年代,上海的城外。


12551829_2005080811322826836700.jpg

1875年,寧波和尚。



12551829_2005080811322833483300.jpg

1875年,寧波關卡


12551829_2005080811322835596800.jpg

寺廟入口



12551829_2005080811322848713200.jpg

1875年,中國男孩


12551829_2005080811322855121600.jpg

刮臉



12551829_2005080811322858854900.jpg

1875年,中國北方的廟會


12551829_2005080811322880507000.jpg

福州的婦女(其中有非漢人)



12551829_2005080811322899559600.jpg

滿清官員的會客室


12551829_2005080811322923287900.jpg

1875年,廣州的庭院



12551829_2005080811322936739400.jpg

河流上擁擠的船隻

 

下麵是<中國旅遊報>上一篇介紹約翰塘姆森的文章: http://www.ctnews.com.cn/gb/2004/10/18/zglyb/whsd/4.htm

約翰·湯姆森在晚清中國的旅遊攝影

   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森在中國旅遊所拍攝的照片,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一個民族客觀的精神麵貌。這些老照片,讓我們撫去歲月的塵埃,穿過時間的隧道,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自己的故土與祖先,以及千百年形成的文化風俗傳統。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西方人取得在中國內地遊曆通商的特權。從此,一些西方攝影師把目光和鏡頭瞄向中國這塊攝影創作的新大陸。英國攝影家、專欄作家約翰·湯姆森(1837———1921),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約翰·湯姆森出生於英國愛丁堡。1862年,25歲的湯姆森開始到亞洲旅行、攝影。他漫遊過馬六甲、印度、柬埔寨、泰國和中國等地,熱心研究各地的風土人情。1866年他在英國舉辦了亞洲攝影展。

  1869年,約翰·湯姆森再次來到中國,在香港皇後大道開設了一間攝影室。不久,他從香港啟程,深入中國沿海和內地,進行了一次曆時5年、輾轉四千多英裏的旅遊攝影。當時約翰·湯姆森使用的攝影技術是濕版法,需要攜帶大批笨重的攝影器材,因而他不得不雇傭了8個腳夫。此外,他還要克服語言、思想等方麵造成的種種隔閡和障礙。可以說,為了這次旅遊攝影,約翰·湯姆森備嚐艱辛。

  1873年到1874年,約翰·湯姆森在英國出版了洋洋四卷的攝影畫冊《圖說中國和它的人民》。這本攝影畫冊擷采了他在中國所拍攝的200多幅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詳細的說明文字,堪稱圖文並茂。這些清晰、生動的圖片,重現了中國晚清社會狀況。

  從總體上說,受曆史的局限,湯姆森的觀點終究未能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充滿了白種人的優越感,例如,他強烈地譴責吸食鴉片的危害與墮落,但隻字不提英國人販賣鴉片;強烈地嘲諷中國人的排外,而不抨擊英國人對這排外行為野蠻百倍的報複手段,更談不上理解弱國人民也需要尊嚴。當然,約翰·湯姆森基本上並不是惡意的。他對中國人的勤奮評價甚高。他說:“我在中國的感受是:中國人相當誠懇、好客。我相信任何一個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對方理解的外國人,都會在這塊土地上遇到類似的事情。”

  綜觀約翰·湯姆森在晚清中國的旅遊攝影活動,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範圍廣泛。約翰·湯姆森所行到達香港、澳門、台灣、廣州、潮汕地區、福州、廈門、上海、寧波、南京、鎮江、九江、漢口、青島、天津及北京等地,與中國社會進行了廣泛的接觸,結識的各階層人物上至王公貴族、士紳學者,下及商販藝人、乞丐囚徒,被拍入鏡頭的有中國的美麗風光、曆史文化、人物肖像、城鄉景物等等,成為當時舊中國留下照片和文字記錄最多的外國攝影家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72年的長江之旅。那年春天,約翰·湯姆森乘船從上海出發,溯江而上抵巴東巫峽。途經南京時,他接到曾國藩的死訊,還收到李鴻章寄來的曾國藩生平介紹(約翰·湯姆森給李鴻章拍過照片)。他給曾國藩的家人寫了一封信表示哀悼和慰問。

  拍攝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曾有一次“遇險”:“照片49(筆者注:指在原書各卷中的編號,下同)是新灘急流的快照,我從村子拍的———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下。因為當村民看到我不用筆而能作畫的邪術,決定攻擊我,當我逃上船時,還差點挨了一槳,通譯也沒辦法對他們講理……毫無疑問的,村人有一些一定聽到風聲,說這神秘的相片是用中國嬰孩的眼睛製成的……”幸好這隻是虛驚一場。

  二是眼光獨到。約翰·湯姆森無疑是一位技藝精湛、水平高超的職業攝影家,每到一處都能抓住最有特色的景觀風貌精心拍攝,“澳門”、“福州兵工廠(船政局)”、“上海”、“北京漢人區的大街(天橋)”、“武昌塔(同治年間的黃鶴樓)”)、“長城(八達嶺)”等即是這樣大手筆、全景式的佳作。更令人欽佩的是,約翰·湯姆森關注社會草根底層的日常生活和市井民俗,將自己的鏡頭深入到尋常巷陌、普通人家,是最早將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畫麵傳播到西方的攝影家,為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約翰·湯姆森大膽地舉起了寫實主義的大旗,並將照相機鏡頭義無反顧地對準日常生活中被認為“粗俗”的畫麵,留下了一批蔚為壯觀的反映世風民俗的照片,最終成為早期寫實主義攝影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筆者最欣賞他的“九江的三教九流”。約翰·湯姆森解釋道:“……最左邊是阿洪,賣湯的,可以講述各種作亂起事的異聞……中間的紳士是公共代書,正在為一個婦女寫信。但由於一般人都會自己寫信,所以他得另外弄些生計:測字算命並當個草藥郎中,號稱能治愈七十一種眼疾……在他後麵看熱鬧的是個乞丐。緊接著的理發師,雖不必像歐洲古代那樣,同時又是手術師,但也得懂不少頭頂上的知識……他的顧客坐的小櫥椅有四個抽屜,最上麵放錢,第二層放小工具,第三層至少放了一打的剃刀,最底的一層放毛巾、肥皂和刷子。最後的兩個人是木匠和端詳木勺的顧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市井風情畫卷,其細節的真實和景觀的生動,令人歎為觀止。

  三是價值珍貴。《圖說中國和它的人民》出版後不斷重印,至今在美國的亞馬遜網上書店仍有出售;在中國,台灣1984年出版有節譯本《中國最後一個古代》,大陸近年也出版了《鏡頭前的舊中國———約翰·湯姆森遊記》、《百年前後的中國》等譯本和選編畫冊,這些都印證了其獨具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其實早在1856年,法國作家厄恩斯特·拉肯就預言誕生不久的攝影術:“照相術隨處可用,它可以把我們人類社會生活中值得回憶的情景,我們的光榮,我們的歡慶,我們的災難……一件件記錄下來,並把它們遺留在曆史檔案中。”約翰·湯姆森等人的早期寫實主義攝影實踐並證明了這一思想。他在中國旅遊所拍攝的照片,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一個民族客觀的精神麵貌,是有關中國發展極為珍貴的真實記載,今天已經成為一筆寶貴的文化和曆史財富。

  正是這些獨具匠心、有保存和研究價值的老照片,讓我們撫去歲月的塵埃,穿過時間的隧道,看到一百多年前自己的故土與祖先以及千百年形成的文化風俗傳統,更清楚形象地了解到客觀與時代的過去,更多地獲得那些文字描述之外的直觀感受與依據。我們咀嚼過去,感受到強烈的震撼。為此,我們不禁要由衷感謝這位傑出的旅遊攝影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